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 GH)信号通路对机体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GH通过与特异性膜表面受体结合,启动下游一系列信号通路反应,进而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和迁移,防止细胞凋亡等。GH对细胞增殖的调控机制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但部分肝切除(partial hepatectomy,PH)后,生长激素相关的信号通路是否会活化,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肝实质细胞增殖,尚未见报道。本文以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结合磁珠分离的大鼠再生肝的肝细胞为材料,采用Rat Genome 230 20芯片与生物信息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GH信号通路对肝再生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大鼠再生肝的肝细胞中22种基因与GH信号通路相关,其中,Gh1、Jak3、Stat3等14种基因表达上调,Irs3、Ghr、Mras等8种基因表达下调。谱函数(Et)分析基因表达变化预示的细胞增殖活动和信号转导活性表明,GH信号通路的信号传导活性在大鼠肝再生的2~72 h强于对照,所调节的肝细胞增殖活动在6~72 h也强于对照。综上所述,GH信号通路促进大鼠再生肝的肝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2.
细胞外基质相关基因在大鼠肝再生中表达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红蕾  陈晓光  张富春  马纪  徐存拴 《遗传》2008,30(3):333-340
细胞外基质具有维持细胞极性、调节细胞粘附、增殖、组织器官形态、发生、分化等功能。为了进一步在基因转录水平了解细胞外基质在大鼠肝再生中变化和作用, 用搜集网站资料和查阅相关论文等方法获得细胞外基质基因, 用Rat Genome 230 2.0芯片检测它们在大鼠再生肝中表达情况, 用真、假手术比较方法确定肝再生相关基因。初步证实上述97个基因与肝再生相关。其中, 肝再生启动(部分肝切除(parital hepatectomy, PH)后0.5~4 h)、G0/G1过渡(PH后4~6 h)、细胞增殖(PH后6~66 h)、细胞分化和组织结构功能重建(PH后72~168 h)等4个阶段起始表达的基因数为49、19、73、5, 基因总表达的次数为84、51、369、144, 表明相关基因主要在肝再生启动阶段起始表达, 在不同阶段发挥作用。它们表达的相似性分为均上调、上调占优势、均下调、下调占优势、上调和下调相近等5类, 涉及38、21、21、10和7个基因, 共上调411次, 下调186次, 分为24种表达模式, 表明肝再生中细胞生理生化活动具有阶段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根据细胞外基质相关基因在肝再生中表达变化推测, 肝再生前期纤粘连蛋白形成相关基因表达增强, 肝再生中期胶原形成相关基因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3.
王棋文  靳伟  常翠芳  徐存拴 《遗传》2015,37(3):276-282
为探讨自噬对大鼠肝再生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的调节作用,文章通过Percoll 密度梯度离心结合免疫磁珠分选分离大鼠DCs,Rat Genome 230 2.0芯片检测大鼠肝再生中自噬相关基因表达变化,利用IPA等软件分析自噬在DCs中的生理活动。结果表明,LC3、BECN1、ATG7和SQSTM1等关键基因在部分肝切除后不同恢复时间段有明显表达变化;芯片中对应的自噬相关基因为593个,其中210个基因发生了有意义的变化。比较分析自噬生理活动情况,发现自噬在再生早期和晚期阶段增强,增殖期减弱。与自噬相关的生理活动主要有RNA表达、RNA转录细胞分化和增殖,其中涉及的信号通路主要有PPARα/RXRα激活、急性期反应、TREM1 信号通路、IL-6 信号通路、IL-8 信号通路和IL-1 信号通路等,它们在肝再生阶段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上调或下调。Cluster 分析还发现,P53和AMPK信号参与调控DCs的自噬活动,在肝再生早期主要是AMPK信号,在肝再生末期P53和AMPK信号共同参与自噬的调节。以上研究结果说明DCs自噬可能在肝再生早期激活细胞免疫反应和后期清除DCs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8种肝脏细胞的缺血反应相关基因与大鼠肝再生的相关性, 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和免疫磁珠方法分离大鼠部分肝切除后不同时间(0, 2, 6, 12, 24, 30, 36, 72, 120和168 h)再生肝中的8种细胞, 用Rat Genome 230 2.0芯片等方法检测上述8种细胞的缺血反应相关基因在大鼠肝再生中表达变化, 用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等方法分析上述基因与大鼠肝再生的相关性. 结果显示, 缺血反应主要在肝再生启动阶段及进展阶段前期发挥作用, 且上调占优势, 可刺激il6, tnf等肝再生关键基因表达; 肝星形细胞、树突状细胞中的缺血反应相关基因具有表达的相似性. 缺血反应能推动肝再生的顺利进行, 但胆管上皮细胞的基因表达情况特殊, 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细胞连接相关基因在大鼠肝再生中表达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胞连接是组织、器官形成的基础。为在基因转录水平了解紧密连接、粘附连接、粘着斑和间隙连接相关基因在肝再生中作用,本文用搜集网站资料和查阅相关论文等方法获得上述基因,用Rat Genome 230 2.0芯片检测它们在大鼠再生肝中表达情况,将3次检验结果相同或相似、在肝再生中发生有意义表达变化、真手术组和假手术组表达差异显著的基因视为肝再生相关基因。初步证实上述4种细胞连接中79、53、109和53个基因与肝再生相关。其中,肝再生启动(部分肝切除后0.5~4h)、G0/G1过渡(PH后4~6h)、细胞增殖(部分肝切除后6~66h)、细胞分化和组织结构功能重建(部分肝切除后72~168h)等4个阶段起始表达的基因数和基因的总表达次数为124、43、122、10和249、145、957、306。表明相关基因主要在肝再生启动阶段起始表达,在不同阶段发挥作用。它们共上调972次,下调540次,表明肝再生中大多数细胞连接相关基因表达加强,少数基因表达降低。它们表达的相似性分为均上调、上调占优势、均下调、下调占优势、上调和下调相近等5类,涉及102、38、73、27和16个基因,它们表达的时间相关性分为0.5和1h、2h、4和6h、8和12h、16h、18和48h、24h、30和42h、36h、54和60h、66和72h、96h、120h、144和168h等14组,表明肝再生中细胞生理生化活动具有阶段性。它们的表达模式分为41类,表明肝再生中细胞生理生化活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根据肝再生中基因表达变化和表达模式推测,肝再生早期和前期间隙连接形成增强,晚中期和后期间隙连接形成减少;早期、前期和后期粘着斑形成增强;紧密连接和粘附连接的形成贯穿于整个肝再生。  相似文献   

6.
 肝再生过程中立即早期反应基因的表达在成熟肝细胞由G0 期向G1期的转变中起着关键作用 .为探讨肝再生早期基因表达的变化 ,利用表达性差异显示分析 (RDA)技术研究了 2 3肝部分切除后 1h再生肝选择性基因表达 ,发现一株TEC酪氨酸激酶同源序列存在于差减产物中 ,RNA狭缝杂交证实确为差异表达基因 .从大鼠肝cDNA文库中分离其全长cDNA ,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该基因为小鼠 人TEC酪氨酸激酶的同源体 ,进而以该cDNA为探针 ,用Northern杂交证实 2 3肝部分切除后TEC酪氨酸激酶基因在 1h内呈现瞬间表达增加 ,其表达水平较基础水平增高 2 5倍 ;在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体系中 ,EGF可迅速诱导TEC基因表达 ,且不被蛋白合成抑制剂阻断 .结果表明 ,TEC基因是一种与肝再生调控密切相关的早期反应基因 .  相似文献   

7.
脂肪细胞分化相关基因在大鼠再生肝中表达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脏由多种细胞构成,肝再生与细胞分化密切相关,细胞分化受基因转录水平调控。为在基因转录水平了解脂肪细胞分化基因在大鼠肝再生中作用,本文用搜集网站资料和查阅相关论文等方法获得上述基因,用Rat Genome2302.0芯片检测它们在大鼠肝再生(liver regeneration,LR)中表达情况,将三次检验结果相同或相似、在肝再生中表达变化2倍以上、真手术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显著的基因视为肝再生相关基因。初步证实上述基因中75个基因与肝再生相关。肝再生启动(PH后0.5-4h)、G0/G1过渡(PH后4-6h)、细胞增殖(PH后6-66h)、细胞分化和组织结构功能重建(PH后72-168h)等四个阶段起始表达的基因数为44、13、30和1;基因的总表达次数为88、58、302和90。表明相关基因主要在肝再生启动阶段起始表达,在不同阶段发挥作用。它们共表达上调313次、下调167次,分为43种表达方式。表明肝再生中脂肪细胞发生和分化相关基因活动多样和复杂。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推测,上述基因不仅调节脂肪细胞分化,而且参与肝再生的生理生化活动。  相似文献   

8.
肌细胞分化基因与大鼠肝再生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细胞是组织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在基因转录水平了解肌细胞分化相关基因在大鼠肝再生中的作用,本文用搜集网站资料和查阅相关论文等方法获得上述基因.用Rat Genome2302.0芯片检测它们在大鼠肝再生(liver regeneration,LR)中表达情况,用比较真、假手术基因表达的差异性方法确定肝再生相关基因。初步证实上述基因中52个基因与肝再生相关。根据肝再生中基因表达的时间相关性将上述基因聚合为0.5-1h;2—12h;16、30、42、96h;18—24、36、48—60h;66—72、120-168h等5类,表达上调和下调的基因数分别为8和10,24和8,21和24,53和64,28和36。它们表达的相似性分为均上调、上调占优势、均下调、下调占优势、上调和下调次数相近等5类,涉及15、10、17、7和3个基因,共上调表达143次、下调136次,分为8类表达方式。表明肌细胞分化相关基因表达变化多样和复杂。根据上述结果推测,肝再生中成肌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分化增强:骨骼肌和心肌细胞分化相关基因参与肝再生的生理生化活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阐明NDRG2(N-Myc downstream-regulated gene2)在大鼠肝再生过程中时肝细胞周期的调控机制.方法:大鼠70%肝切除后收集0 h、8 h、24 h、48 h、72 h、7 d、10 d的再生肝组织,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肝再生过程中NDRG2基因和蛋白的动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腺病毒介导的高表达NDRG2对大鼠正常肝细胞系(BRL)细胞周期的影响.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高表达NDRG2对肝细胞周期调控的分子机制.结果:NDRG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在肝再生达到高峰时明显下降,在肝细胞进入分化期时显著上调;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BRL细胞中高表达NDRG2 48 h后,G0/G1期细胞百分比从对照组39.30+1.97上升至57.44±2.56,S期从37.66±1.73下降至13.27±2.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周期调控相关分子的检测显示高表达NDRG2对肝细胞周期的影响是通过上调p21,抑制Cyclin E实现的.结论:NDRG2通过影响细胞周期参与调控大鼠肝再生过程.  相似文献   

10.
肝再生调节因子主要有促使肝细胞增殖的刺激因子和抑制因子两大类。前者如EGF、IGF-α、HSS、HPTB、HPTA/HGF等,它们是肝细胞增殖的完全促分裂原;后者主要有肝抑素、TGF-β等,它们对肝细胞增殖具有负性调节作用。本实验室已提取纯化了大鼠肝抑素并证明了它的生物效应。肝大部切除后的动物在上述两类因子的调控下,肝细胞增殖迅速而有规律,肝再生完成后肝细胞增殖趋于停止。  相似文献   

11.
黄志刚 《生命的化学》2001,21(2):124-126
肝脏是机体具有强大再生能力的脏器 ,目前已知的肝再生相关因子如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转化生长因子 α(TGF α)、表皮生长因子 (EGF)等 ,均难以解释具有器官特异性的肝再生调控机制 ,因此寻找新型肝再生调控因子一直是该领域的热点[1] 。1994年 8月 ,Hagiya等[2 ] 从初断乳大鼠肝组织中克隆到一种新型的促肝细胞增殖因子 ,称为肝再生增强因子 (augmenterofliverregeneration ,ALR)。近来研究发现 ,ALR是一种特殊的促肝细胞分裂原 ,在肝损伤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ALR基因大鼠…  相似文献   

12.
动物肝是具有极强再生能力的器官,研究并阐明肝再生的机制可为肝移植等与肝损伤相关的疾病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质膜包括“脂筏(lipid rafts)”和“质膜微囊(caveolae)”的微区,具有参与胞吞胞饮、信号转导、运输胆固醇等重要功能.肝再生过程中,肝质膜微区脂筏蛋白质受到内部调控的影响会发生改变. 捕获脂筏微区信号蛋白分布的变化,对于理解和阐明肝再生过程中信号通路途径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成熟的大鼠2/3肝切除模型结合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假手术组与肝再生组大鼠肝细胞质膜,并进一步纯化获得质膜微区蛋白质.通过SDS-PAGE分离以及ESI-Q-TOF质谱鉴定,对获得的质膜微区蛋白质进行差异分析. 结果显示,有30个微区蛋白质差异表达,其中13个上调、17个下调.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所鉴定到的蛋白质主要参与细胞增殖、程序性死亡、细胞凋亡等调控,同时涉及到与肝再生密切相关的血管生成等信号通路.本文为质膜微区蛋白质的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参考以及相关基础数据,为后续临床肝再生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TOR信号通路对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肝细胞蛋白质合成功能及肝细胞大小的影响。方法:采用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70%肝切除模型和肝细胞分离与培养方法,在术后不同的时相点分离残肝的肝细胞,进行培养。实验分组:分离的残肝肝细胞分两组:对照组(Control组、C组)、雷帕霉素组(Rapamycin组、R组)。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磷酸化mTOR蛋白在不同时相点的变化;采用3H-亮氨酸(3H-Leucine)掺入法测定肝细胞蛋白质合成;扫描电镜(AMRAY 1000B,US)获取肝细胞图像,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北航CM2000B)测定细胞面积。结果:1)C组中,磷酸化mTOR蛋白的含量由0h开始升高,6h达到高峰,以后即降低,而R组明显较C组含量降低;2)在术后的各时相点,C组的肝细胞的蛋白质合成率较R组显著升高(P<0.05),而且随时间点的延长,蛋白质合成率呈上升趋势;3)在2h和6h时相点C组肝细胞面积较R组显著增大(P<0.05)。但是,在C组肝细胞24h时相点面积较2h和6h减小(P<0.05)。结论:体外实验证实,肝部分切除术后mTOR信号通路即活化,促进肝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和细胞生长。因此,我们推测mTOR信号通路在肝再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探究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对贵州地方黄牛骨骼肌细胞增殖的表达调控,探明超表达GH基因对骨骼肌细胞增殖的影响。首先利用反转录PCR扩增黄牛GH基因的蛋白质编码区(Coding sequence,CDS),将其克隆至pUCM-T载体,并连接转化构建超表达载体pEGFP-N3-GH。同时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GH基因在贵州地方黄牛骨骼肌相关组织(腰大肌与背最长肌)中的表达情况,然后培养牛原代骨骼肌细胞并进行鉴定,并将GH基因超表达载体导入细胞以研究GH基因对牛骨骼肌细胞增殖以及骨骼肌生长发育相关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growthfactor1,IGF-1)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nsulinlikegrowth factor 2,IGF-2)基因表达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GH基因在贵州地方黄牛腰大肌中的表达量均高于背最长肌,其中在关岭牛和威宁牛腰大肌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背最长肌(P0.05)。细胞转染及增殖结果表明,相比于pEGFP-N3,pEGFP-N3-GH能极显著提高GH与IGF-1、IGF-2基因在骨骼肌细胞中的表达量,且在被检测的4个时期(6 h、12 h、24 h、48 h),超表达GH基因组也能够极显著地提高骨骼肌细胞的增殖速率(P0.01)。结果提示,GH基因可促进贵州地方黄牛骨骼肌细胞的增殖,对其具有正向的调控作用,这为进一步探究GH基因对贵州地方黄牛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血源性和胞源性肝细胞生长因子对肝再生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再生过程中,血源性肝细胞生长因子(HGF-h)和胞源性肝细胞生长因子(HGF-c)起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二者与肝再生时相、细胞周期调控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认为它们对肝再生的调控具有时序性。HGF-h作为早期信号,启动肝细胞分裂;而HGF-c仅作用于感受态细胞,促进其分裂。本文还从促再生作用的器官特异性,重症肝炎的临床治疗以及二者的来源等方面对这一推测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16.
肝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而肝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因此开发肝再生的药物靶标对肝病防治具有重大意义。本室前期采用大鼠全基因组芯片检测发现,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Kazal型Ⅲ(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 Kazal type Ⅲ, SPINK3)在大鼠肝再生中表达显著改变。研究表明,SPINK3是一类结构与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相似的生长因子,能够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结合促进细胞增殖。本文通过基因过表达和干涉的方法处理原代大鼠肝细胞,通过CCK8法、Ki67免疫荧光法、PI单染法和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SPINK3表达变化对原代大鼠肝细胞活力、增殖、周期和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SPINK3过表达时能够显著提高原代大鼠肝细胞的细胞活力,促进其细胞周期和增殖,并抑制其细胞凋亡,而干涉SPINK3表达则显著降低原代大鼠肝细胞的细胞活力,抑制其细胞周期和增殖,并促进其细胞凋亡。以上结果表明,SPINK3能够促进体外培养的原代大鼠肝细胞的增殖,并抑制其凋亡。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大鼠肝再生中8种肝脏细胞的丝氨酸族氨基酸代谢相关基因转录谱, 文章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结合免疫磁珠分选分离大鼠的8种再生肝细胞, 用Rat Genome 230 2.0芯片等检测它们中丝氨酸族氨基酸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用Cluster和Treeview等软件分析上述基因在肝再生中表达模式, 用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等方法分析上述细胞中丝氨酸族氨基酸代谢活动。结果表明, 在27个发生有意义表达变化的基因中, 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卵圆细胞、肝星形细胞、窦内皮细胞、库普弗细胞、陷窝细胞、树突状细胞的基因数分别为13、16、11、14、13、11、12、14, 相应细胞的上调、下调和上/下调的基因数分别为7、6和0, 2、10和4, 2、8和1, 8、3和3, 6、5和2, 4、6和1, 2、10和0, 6、6和2。总的来看, 肝再生中各细胞的表达下调基因占优势, 但在肝再生启动阶段, 肝星形细胞和窦内皮细胞的表达上调基因占优势。上述丝氨酸族氨基酸代谢相关基因转录谱预示丝氨酸族氨基酸的合成主要在肝再生启动阶段的肝细胞、肝星形细胞、窦内皮细胞和库普弗细胞中增强, 它们的降解主要在肝再生进展阶段的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陷窝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中进行。  相似文献   

18.
肝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而肝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因此开发肝再生的药物靶标对肝病防治具有重大意义。本室前期采用大鼠全基因组芯片检测发现,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Kazal型Ⅲ(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 Kazal typeⅢ,SPINK3)在大鼠肝再生中表达显著改变。研究表明,SPINK3是一类结构与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相似的生长因子,能够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结合促进细胞增殖。本文通过基因过表达和干涉的方法处理原代大鼠肝细胞,通过CCK8法、Ki67免疫荧光法、PI单染法和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SPINK3表达变化对原代大鼠肝细胞活力、增殖、周期和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SPINK3过表达时能够显著提高原代大鼠肝细胞的细胞活力,促进其细胞周期和增殖,并抑制其细胞凋亡,而干涉SPINK3表达则显著降低原代大鼠肝细胞的细胞活力,抑制其细胞周期和增殖,并促进其细胞凋亡。以上结果表明,SPINK3能够促进体外培养的原代大鼠肝细胞的增殖,并抑制其凋亡。  相似文献   

19.
大鼠2/3肝切除模型为研究肝细胞增殖和生理性血管生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活体内模型.为了揭示肝再生过程中与肝细胞增殖终止相关及与血管生成启动相关的质膜蛋白质,本研究对大鼠肝2/3部分切除72 h后的肝脏质膜进行了研究:利用两步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对切除组和假手术组的肝脏质膜进行纯化;然后通过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对肝切除样品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几个关键蛋白程序性凋亡相关蛋白-6和丝蛋白-A进行了免疫印迹验证.相对于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21种蛋白质在切除后72 h的肝脏中上调,15种蛋白质下调.所鉴定的差异表达蛋白参与了血管生成、细胞分裂增殖和凋亡、细胞分化调控、肝脏组织重新构建、代谢及应急反应.本研究为肝脏再生及其血管生成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 ALF)是一种危害较大的肝疾病,因其诱发和影响因素众多,导致其发生和发展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构建了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大鼠ALF模型,通过检测血清ALT和AST活性、肝系数及形态结构进行建模评估,用大鼠基因组 230 2.0芯片和生物信息学方法检测和分析了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用q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了其机制相关基因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可靠的大鼠ALF模型。检测发现,6 681个基因发生了有意义的表达变化。其中,4 819个基因与ALF相关。在急性肝[功能]衰竭过程中,细胞存活、增殖和分化等生理活动及IL-1、IL-6和IL-8等信号通路的信号传导活性增强,而细胞凋亡以及p53、ATM和AMPK等信号通路减弱。基于本文结果推测,在ALF的损伤和进展阶段,炎症因子IL-1R1、TNFR1和TNFR2等通过IL-1α→IL-1R1→→MAPK8→FOS/JUN途径和/或TNF-α→TNFR1/B→→ NF-κB→→ Caspases途径促进细胞凋亡、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抑癌基因TP53在进展和恢复阶段,通过p53途径调节细胞凋亡;TNF-α和IL-10在恢复阶段,通过NF-κB、JAK-STAT和MAPK等信号通路激活增殖相关基因表达,促进肝细胞增殖。本文推测,在CCl4诱导的急性肝[功能]衰竭中,IL-1R1、TNFR1、TNFR2、CASPASE3、TP53、PCNA和NF-κB等基因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为了解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