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以肝细胞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等脂毒性脂肪过度沉积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临床获得性代谢综合征。最新研究表明,NAFLD向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进展时,肝内胆固醇积累可能较甘油三酯更具有细胞毒性风险。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2(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binding protein 2,SREBP2)是脂质代谢重要的核转录因子之一,主要调控胆固醇的生物合成和体内平衡。SREBP2及其靶基因调控的胆固醇异常是引起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认识SREBP2信号通路中,上下游各因素的表达调控作用与NAFLD发病机制之间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总结了受SREBP2调控表达的靶基因的特点,着重介绍SREBP2调控胆固醇体内合成与平衡的信号通路与NAFLD发病机制之间关系,为研究和指导治疗NAFLD及其代谢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3.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binding protein-1,SREBP-1)是脂质代谢重要的核转录因子之一,主要调控脂肪酸、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生物合成。SREBP-1及其靶基因的异常表达能够引起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和脂肪肝等一系列代谢性疾病。因此,认识SREBP-1信号通路上下游各因素的表达调控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该文总结了受SREBP-1调控表达的靶基因的特点,着重介绍了胰岛素等上游因子在SREBP-1调控过程中的作用,为指导治疗各类代谢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肝脏中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方法:12周龄成年雄性C57BL/J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NAFLD组。对照组予以普通饲料,NAFLD组予以高脂饮食喂养8周。分别测定两组小鼠肝功能、血脂及肝脂的变化,苏木精-伊红(HE)及油红O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脏的形态结构和脂肪变性情况,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肝脏脂代谢重要基因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AFLD组小鼠的血清总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肝脏TG、肝脏TC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HE和油红O染色显示NAFLD组小鼠发生了显著的肝脏脂质沉积。此外,NAFLD组小鼠肝脏中脂肪酸转位酶(CD36)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固醇调控元件结合蛋白(SREBP1c)表达水平在两组小鼠中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高脂饮食诱导的脂肪肝中CD36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NAFLD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目前临床常见的肝病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NAFLD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严重威胁了人们的健康,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微小RNA(microRNA, miRNA)是一类广泛存在的非编码分子RNA,通过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的表达参与调控一系列的生命活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miRNA通过各种途径在NAFLD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主要对近年来miRNA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中的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6.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信号通路在维持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及慢性代谢性疾病中的细胞稳态方面起关键作用。研究表明,以氧化应激、炎症和线粒体功能失调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可通过增加Nrf2表达来恢复机体氧化还原状态,治疗或预防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由除酒精以外的其他多种因素导致的以肝脏脂肪变性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肝脏疾病,其患病率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增加。运动是防治NAFLD的有效手段,可通过运动方式、运动强度、运动环境和运动疲劳等因素影响Nrf2信号通路。本文通过阐述Nrf2信号通路的激活、其调控抗氧化的相关机制以及运动对Nrf2信号通路的影响,以NAFLD的发病机制为基础,探讨运动、Nrf2和NAFLD之间的关系,综述Nrf2在运动改善NAFLD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为运动改善NAFLD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SREBP介导的基因表达的调控(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REBP转录因子是脂类代谢的重要调节者。当细胞有脂类需求时,在内质网膜上的SREBP前体通过蛋白水解被激活。然后,氨基端的SREBP片段被运到细胞核内激活靶基因的转录。细胞培养和转基因小鼠模型的研究已经证明,SREBP的主要靶基因包括负责脂肪和胆固醇合成的酶,以及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早期对SREBP的研究相当完善地揭示了其前体被激活的机理。最近的研究又使我们认识了细胞核内SREBP的调控机理。在细胞核中,SREBP会结合特定的转录辅助因子,刺激或抑制其靶基因的转录,这些转录辅助因子包括CBP/p300和Mediator蛋白复合体。此外,细胞核内SREBP的稳定性受磷酸化和乙酰化的调节。细胞核内SREBP的这种蛋白质相互作用和修饰,使细胞内外信号(如胰岛素或氧化应激)更好地控制脂类合成。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脂质动态平衡是严格保持着的,然而,在有些病理条件下,如肥胖、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脂肪肝,SREBP往往会失调。因此,SREBP的新调控机制可能对治疗代谢性疾病提供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8.
丰江岳  钟辉 《生物工程学报》2022,38(6):2322-2331
脂肪性肝病是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脂质代谢异常是脂肪性肝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为研究高尔基体糖蛋白(Golgi protein 73, GP73)对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选用八周龄C57BL/6J小鼠通过尾静脉注射搭载GP73的腺相关病毒(AAV-GP73),构建肝脏特异性高表达GP73的小鼠,通过对肝脏进行脂质代谢组学分析发现小鼠肝脏中的脂质尤其是甘油三酯明显增加。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富集分析显示,GP73通过引起脂代谢产物的改变导致诸多与细胞代谢活动相关的信号通路出现紊乱,特别是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疾病如Ⅱ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癌细胞胆碱代谢更可能发生失调。研究表明,GP73可能通过参与调控脂类代谢并促进肝脏内脂质积累诱发脂肪肝。  相似文献   

9.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最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目前其发病机制未被完全阐明,尚无有效治疗药物。肠道菌群与人体共生,作为人体的“第二基因组”,其在消化、吸收及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新近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已成为影响NAFLD发生、进展的重要因素,肠道菌群失调和肠肝轴紊乱与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肝纤维化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密切相关。因此,肠道微生态干预有望成为预防或治疗NAFLD的新手段。本综述主要探讨肠道菌群异常对NAFLD/NASH发病过程、机制的影响及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肝组织中PPARα基因的表达,并用PPARct激动剂进行干预,探讨其与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紊乱的关系。方法大鼠随机分为①正常对照组、②高脂模型组、③PPARα激动剂干预组,利用高脂饮食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12周后,检测大鼠血脂、肝功能、血糖、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RT-PCR法分析PPARα基因的表达;观察肝脏的形态学改变。结果PPARa激动剂可降低NAFLD大鼠转氨酶、血脂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可促进NAFLD大鼠中PPARa基因的表达;肝脏形态学明显改善。结论PPARα激动剂能改善NAFLD大鼠脂质代谢紊乱,有明显的保肝降酶作用,具有适度的胰岛素增敏作用。PPARα及其配体在NAFLD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将为临床防治NAFLD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西方国家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其疾病谱包括肝脂肪变性,脂肪性肝炎,进一步的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性肝癌。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通常解释为"二次打击"学说。然而新的研究发现非甘油三酯在肝脏的沉积,而是脂肪酸(fatty acids,FAs)及其代谢产物等可能对肝脏有毒性作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是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是核受体超家族成员之一,具有调节脂质及糖代谢、抗炎和抗纤维化作用,尤其在FAs储存及分解代谢中起到核心作用,与NAFL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能作为治疗NAFLD有效靶点。本文将对PPARs在NAFL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为非酒精性因素所致的肝细胞脂肪变为特征的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S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人体肠道中的各种菌群发挥着不同的病理生理作用,与许多疾病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肠-肝轴"影响NAFLD的发生发展,"二次打击"学说很好地解释了NAFLD的发病机制及其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益生元、益生菌可以很好地调节肠道菌群,与抗生素和手术相比更加廉价、无害、安全,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NAFLD的新方法。本研究对肠道菌群与NAFLD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及其靶基因网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binding protein 1, SREBP-1)是重要的核转录因子之一, 能调控内源性胆固醇、脂肪酸、甘油三酯和磷脂合成所需酶的表达, 以维持血脂动态平衡。研究表明, SREBP-1及其靶基因网络的异常可引起胰岛素抵抗、Ⅱ型糖尿病、心功能紊乱、血管并发症和肝脂肪变等一系列代谢性疾病。近年高通量组学技术的发展极大扩展了对SREBP-1靶基因及其转录调控模式的了解。文章对SREBP-1蛋白结构、活化过程、DNA结合位点及其调控的靶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并着重介绍了基于组学数据的转录调控网络的构建, 这将有助于更好的认识SREBP-1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 为深入探讨脂质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线索。  相似文献   

1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发病率很高的慢性肝病类型,与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是当前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其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有研究认为铁死亡参与了NAFLD的发生与发展,铁死亡是一种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Nrf2)是调控铁死亡过程中的重要核因子,对铁死亡过程中抗氧化、铁代谢以及脂质过氧化途径起到调控作用,并且已被报道可能通过抑制铁死亡改善NAFLD。本文通过对铁死亡与NAFLD的关系研究进行梳理,探究Nrf2调控铁死亡改善NAFLD的可能机制。最后,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5.
长非编码RNA CASC15(long non-coding RNA CASC15,CASC15)被认为是一种与肿瘤相关的lncRNA,参与调控多种肿瘤的侵袭、增殖和迁移等生物学过程。然而CASC15在细胞内脂质代谢中的作用仍不明确。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是细胞内调控脂质代谢的关键转录因子,其成员SREBP1a主要调控脂肪合成中关键酶基因的表达。本文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及细胞功能学实验,研究CASC15对人肝细胞中脂质调控因子SREBP1a表达及定位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肝细胞中,过表达CASC15(P<0.001)后细胞内的SREBP1a的mRNA和总蛋白质水平不变,前体蛋白质水平增加(P<0.05)且定位发生改变,即入核增加;SREBP1a调控脂肪酸合成相关产物游离脂肪酸(P<0.001)和甘油三酯(P<0.001)呈下调趋势。本文揭示了CASC15调控肝细胞脂代谢的一种可能机制,希望为脂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治疗和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随着肥胖、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疾病发病率的增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全球患病率也逐年递增.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通常伴随着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紊乱、脂毒性凋亡、炎症反应失调等现象.本文着重对脂代谢紊乱在NAFLD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综述,同时对细胞脂毒性、胰岛素抵抗及肠道菌群紊乱在其中的作用也进行简要描述,旨在为NAFL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作为一种流行性代谢疾病,一直是研究热点之一.NAFLD的形成涉及线粒体功能障碍、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机制,而线粒体与补体在其中占据重要位置.然而,线粒体与补体在NAFLD形成过程中的内在关联及协同作用目前尚不十分...  相似文献   

18.
胆汁酸作为一种信号分子通过激活肝、肠道和外周组织中的胆汁酸受体影响体内葡萄糖和脂质的代谢平衡,对于调节肥胖、2型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胆汁酸与相应核受体,如法尼醇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 FXR)和Takeda G蛋白偶联受体5 (Takeda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5,TGR5)的相互作用影响了这些代谢性疾病。FXR主要通过影响胆汁酸的合成及转运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发挥作用,TGR5则是间接增加褐色脂肪组织中的生热作用,改善肥胖和2型糖尿病。这些调控机制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综述了胆汁酸代谢及其对代谢性疾病调控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icro RNA-185(miR-185)对高脂饮食的小鼠模型的HepG2肝细胞脂质代谢和胰岛素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方法:应用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评估过表达或抑制miR-185表达脂质合成相关基因的mRNA水平。此外,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转染HepG2细胞pre-mir-185后的关键信号通路组分(IRS-1,IRS-2,PI3K、AKT2)和磷酸化PI3K和AKT2的表达情况。结果:诱导的人类HepG2细胞的软脂酸对mir-185水平的下降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经过mir-185转染的HepG2细胞显著降低脂肪酸合成酶,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a还原酶,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的mRNA水平,而使用anti-mir-185寡核苷酸抑制mir-185在HepG2细胞中产生相反的作用。在高脂饮食的小鼠模型,与对照组动物相比,mir-185处理后脂质积累明显改善。mir-185诱导后通过上调胰岛素受体底物2增强胰岛素信号通路。结论:miR-185在体内和体外调节肝细胞脂肪酸代谢和胆固醇平衡,以及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中起重要作用,miR-185可能成为非酒精性脂肪肝和胰岛素抵抗的新靶点和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药物作用新靶标。  相似文献   

20.
随着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患者人数的不断增加,T2DM已成为现代社会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沉重负担.T2DM的主要危害为其慢性并发症,除已知的心脑血管、肾脏、视网膜等病变外,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也是其常见并发症之一.T2DM与NAFLD密切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是T2DM患者终末期肝病的最主要原因,并且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T2DM和NAFLD相互影响,产生严重后果,因此对二者发病机制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将就2型糖尿病并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