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稻鸭共育生态效应及经济效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鸭共育是一项无须使用除草剂和施用较少农药的低成本生态农业技术。通常,20d左右大的鸭子按225只.hm-2放入移栽不久的稻田。由于取食和活动,它们能够帮助控制田间杂草、虫害、甚至病害,并且对水稻生长发育、土壤理化性状、水体溶氧量和微生物等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概述了稻鸭共育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的研究进展,并指出应加强在精确施肥和水稻后期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湿地稻-鸭复合系统中水稻纹枯病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为了探明稻田养鸭对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发展的影响 ,为稻 -鸭复合系统中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笔者在中稻、晚稻田进行了稻田养鸭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在中稻田每 6 6 6 .7m2 放养体重 15 0 g左右鸭子 15~ 2 0只 ,能使纹枯病病蔸率减少5 6 .0 % ,病株率减少 5 7.74 % ,同时比用井岗霉素防治的小区病蔸率下降 9.0 % ,病株率下降 15 .2 5 % ,病情指数比空白对照下降2 6 .4 6 ,比施用井岗霉素的施药区减少 0 .95 ;防治效果显著 ,基本可控制纹枯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技术的环境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向平安  黄璜  甘德欣  黄梅 《生态学报》2005,25(8):1981-1986
采用田间试验及环境经济学方法研究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技术的生态、经济效益。试验结果表明:农户采用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技术对稻田杂草的控制效果显著;在晚稻分蘖盛期和孕穗期,采用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技术对稻二化螟防效达100%,稻纵卷叶螟发生率分别比免耕抛秧不养鸭的稻田低48.05%、93.55%,免耕抛秧养鸭稻田中水稻纹枯病的病株率比免耕抛秧不养鸭的稻田分别低48.15%、38.21%;在稻田甲烷排放高峰期(晚稻分蘖始期-分蘖盛期),免耕抛秧养鸭对甲烷排放的控制效果明显,分别比翻耕抛秧不养鸭稻田、免耕抛秧不养鸭稻田的甲烷排放量减少4.723g/m2、2.333g/m2,晚稻整个生育期间,免耕抛秧养鸭稻田甲烷排放量比免耕抛秧不养鸭稻田减少3.37g/m2,比翻耕抛秧不养鸭稻田减少5.59g/m2;免耕可节约灌溉用水1300m3/hm2。环境经济学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技术的农户比采用免耕抛秧不养鸭技术或采用翻耕抛秧不养鸭技术的农户分别增加财务净收益2166yuan/hm2、4207yuan/hm2;免耕抛秧养鸭获得的经济净效益为4062yuan/hm2,而免耕抛秧不养鸭、翻耕抛秧不养鸭的经济净效益分别为1592yuan/hm2、-997yuan/hm2。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技术既能充分发挥稻-鸭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又能较好地克服免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具有良好的推广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稻鸭共育复合系统对水稻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6,他引:27  
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稻田全天候家鸭野养对水稻生长发育及其稻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稻鸭共育复合生态系统中,由于鸭在稻间的活动明显改善了水稻群体质量,水稻无效分蘖比不养鸭对照显著减少,提高成穗率8.08%,增加水稻群体基部透光率4.05%;齐穗期和成熟期的绿叶面积比不养鸭对照分别增加6.01%和10.65%,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2.90%和17.82%;齐穗期的根系活力和灌浆期剑叶的光合作用强度分别比不养鸭对照增加24.02%和15.73%,从而积累较多的有机同化物,提高经济系数2.87%,增产稻谷4.93%,最终实现了水稻良好生育和高产、高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鸭子品种间的差异对稻鸭共生系统中水稻的生长特性可能有重要影响.为了探究鸭子品种对水稻生长特性的影响,选取水鸭(SY)、洋鸭(YY)和绿头鸭(LTY)3个常见鸭品种作为处理,以水稻常规单作(CK)为对照,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其对水稻根部、茎部、叶部性状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YY和LTY处理...  相似文献   

6.
稻鸭共作生态系统中N2O排放及经济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稻鸭共作技术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研究稻鸭共作生态系统中N2O排放产生的环境效应并对其经济价值进行评价,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一经典农艺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采用静态箱技术,研究稻鸭共作生态系统N2O排放规律,并运用增温潜势对稻鸭共作生态系统N2O排放的温室效应及经济效益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稻鸭共作生态系统N2O排放呈现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N2O日变化与鸭子的活动呈现明显的相关性,其排放峰值出现在清晨和16:00;N2O季节变化幅度较大,排放峰值出现在水稻成熟期.在施用等量基肥条件下,稻鸭稻田排放的N2O高于常规稻田,其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149 46±25.81)μg·m-2·h-1和(138.84±25.26)μg·m-2·h-1,产生的温室效应成本分别为283.14yuan·hm-2和265.47yuan·hm-2.除去N2O排放产生温室效应的环境成本,采用稻鸭生态种养技术的经济效益为7687.66yuan·hm-2,比常规不养鸭稻田增加1932.33 yuan·hm-2.可见,稻鸭共作技术仍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稻鸭共作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全国明  章家恩  杨军  陈瑞  许荣宝 《生态学报》2008,28(7):3475-3483
稻鸭共作技术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水稻生态种养模式,稻鸭共作对水稻生长、病虫草害防治、生物多样性和稻田环境的改善具有明显的作用,然而目前还没有关于稻鸭共作对稻米品质影响的报道.因此,于2005年在华南农业大学增城教学科研基地进行了田间试验,共设计稻鸭共作、混水处理和常规稻作3个处理,研究其对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营养品质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稻鸭共作技术能够提高整精米率,减少垩白,增加粒宽,降低米粒长宽比值,同时促进稻米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的下降,Mn元素含量上升,但对出糙率、精米率、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没有显著影响.说明稻鸭共作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稻米品质,为水稻的优质生产提供了一条较好的生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8.
稻-鸭复合生态系统产甲烷细菌数量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邓晓  廖晓兰  黄璜 《生态学报》2004,24(8):1695-1699
采用厌氧培养箱技术 ,用最大或然数计数法 (MPN法 )和滚管法同时测定稻 -鸭复合系统和常规稻作系统早稻不同生育期土壤中的产甲烷细菌数量。结果表明 :(1)两系统产甲烷菌数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水稻返青期前 ,两系统的产甲烷菌数量相差不大 ,随着水稻生育期的推进 ,两处理的产甲烷菌数量逐渐增加 ,均在分蘖盛期明显增高 ,孕穗期达到最高 ,乳熟期又显著减少 ,生长后期又有所回升。(2 )稻田围栏养鸭能减少稻田中的产甲烷菌数量 ,特别是减少了稻田甲烷排放高峰期的产甲烷菌数量。在水稻分蘖盛期和孕穗期 ,MPN计数法中 ,稻 -鸭复合生态系统低于常规稻作系统 2 0 .0 %~ 96 .9% ;滚管法计数中 ,前者比后者降低 33.3%~ 98.1% ,两系统的产甲烷菌数量之间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3)产甲烷细菌对甲醇、异丙醇、CO2 / H2 、乙酸钠有嗜好表现 ,对甲胺、甲酸、甲胺 甲醇 甲酸 异丙醇 乙酸钠 (混合基质 1)、甲酸 甲醇 异丙醇 乙酸钠 (混合基质2 )、甲醇 异丙醇 乙酸钠 (混合基质 3)有不适应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土壤可溶性有机N的动态和损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土壤可溶性有机N(SON)的动态和损失,及其与土壤微生物量N和水稻吸N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土壤SON是稻田土壤主要的可溶性N,其中处理CK,RD和RF土壤SON库分别为121.16, 109 30 和113.71 kg/hm2,高于土壤无机N库.(2)土壤SON与土壤可溶性无机N显著正相关(p<0.01);在水稻生育期间,土壤SON含量随水稻的生长而逐渐降低;同时由于鸭和鱼的存在,处理RD和RF土壤SON含量显著低于处理CK;土壤SON与水稻累积吸N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表明水稻生长强烈影响着土壤SON.(3)在水稻生长前期,渗漏水各形态N含量最大;溶解性有机N(DON)是稻田渗漏水N素的主要形态;同时,统计分析显示,相对于处理CK,RF土壤SON的下渗淋失量显著降低,RD土壤SON的下渗淋失量则略为降低.(4)水稻生育期间,土壤微生物量N不断地变化着,此外,由于鸭和鱼的存在,相对与处理CK,处理RD和RF土壤显著的提高了土壤MBN.同时,由于水稻吸收和N的淋失,土壤微生物量N与土壤SON不相关.总之,在水稻生长期间,土壤可溶性有机N受水稻吸N、微生物吸N与分解和N淋失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湿地稻-鸭复合系统的CH_4排放规律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33  
采用小区试验。大田试验研究湿地稻—鸭复合生态系统甲烷排放规律。稻鸭复合生态系统中甲烷排放随季节变化。在早稻—晚稻耕作制度条件下,6月上旬和7月底分别有2个高峰。早稻与晚稻的排放规律也各异。早稻甲烷排放峰值出现在水稻幼穗分化期。最高值为13.693mg/(m^2.h).晚稻峰值出现在分蘖盛期。可达23.145—105.595mg/(m^2.h)。养鸭处理与常规栽培甲烷排放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稻田养鸭的早稻生育期间甲烷排放总量为5.517g/m^2。传统栽培为9.89g/m^2。稻田养鸭的晚稻生育期间排放总量为10.113g/m^2。传统栽培为17.054g/m^2。稻田养鸭与传统栽培比较.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增加15.3mV.还原物质总量、活性还原物质总量、活性有机还原物质总量分别降低0.365cmo1/kg、0.242cmo1/kg和0.180cmo1/kg。土壤氧化还原特性影响甲烷排放通量.土壤还原物质总量、活性还原物质及活性有机还原物质数量与甲烷排放通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05、0.791、0.769。湿地稻鸭复合生态系统土壤氧化还原状况改善是甲烷排放减少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传统稻鱼共生系统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首批五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之一。我国侗族地区广泛实行的”稻鱼鸭”复合耕作系统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效益显著,同样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应当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稻鸭共作对稻田营养生态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5,自引:11,他引:55  
通过稻、鸭之间的共生互作,共生期不施用任何农药和化肥,进行优质无公害水稻生产。结果表明,稻鸭共作的除草效果达到99.4%以上,病虫害基数明显降低;水体营养物质和溶解氧增大;土壤速效养分有一定提高,但成熟后土壤速效P、速效K较基础肥力有一定降低;植株N、P、K吸收量增加;产量明显提高,构成因素中成穗率、实粒数和结实率增加;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及蒸煮品质得到改善,尤以降低垩白率效果最为明显;稻田生态系统综合效益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稻鸭与稻鱼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量N和土壤酶活性动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一个水稻生长季节,采用田间采样与室内分析的方法,利用氯仿熏蒸培养法、苯酚钠比色法、TTC比色法、高锰酸钾滴定法和茚三酮比色法测定和研究了稻鸭与稻鱼生态系统稻田土壤微生物量N(MBN)和土壤脲酶、脱氢酶、过氧化氢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和水稻吸N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随着水稻的生长,土壤微生物量N表现为先上升随后下降,于成熟期有所回升趋势;土壤微生物量N与土壤速效N、全N和全P不相关;由于水稻与微生物对养分的竞争,土壤微生物量N与水稻吸N量不相关;稻田养鸭,养鱼显著地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N.(2)土壤脲酶、脱氢酶和蛋白酶活性都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不大;稻鸭与稻鱼共作显著地提高了土壤脲酶、脱氢酶和蛋白酶活性,而对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不大;线性相关分析表明,在一个稻季内,土壤脲酶和脱氢酶活性与土壤速效N负相关,土壤脲酶、脱氢酶、过氧化氢酶和蛋白酶活性与土壤全N和全P不相关;土壤脲酶、脱氢酶和蛋白酶活性与水稻吸N量呈显著相关.(3)稻田土壤微生物量N与土壤酶不相关.  相似文献   

14.
王建林  李婕  曹元元 《生态学杂志》2016,27(7):2315-2320
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设计稻鸭共生、人工除草、常规稻作3种栽培模式,研究其对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和食味品质、卫生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稻作相比,稻鸭共生可以增加水稻粒宽,提高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减少垩白,这主要是由于有效穗数和籽粒重的提高以及弱势粒的降低所致.稻鸭共生和人工除草栽培模式可以增加胶稠度,降低直连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改善稻米食味性,这主要归功于有机肥的施用.由于生产过程不施用化学肥料和农药,稻鸭共生、人工除草模式可以大幅降低甚至检测不到农药残留.稻鸭共生既可改善稻米品质,又能保护环境,为优质水稻生产提供了一条较好的生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全国稻田蜘蛛地理区系分布特点、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多年研究,结合湖南岳阳君山实施的稻田生物灾害生态调控大田示范实验,提出了“稻-蛛-螺”种养生态调控复合模式.本模式采用“保蛛控虫,养螺灭草肥田,辅以高效生物农药控制爆发性害虫”等主要配套措施.2002~2003年在岳阳君山区示范试验结果表明:采取“以蛛控虫、养螺灭草”的主要措施,调控田化学农药用量降低了65%,土壤和稻谷的甲胺磷含量均低于化防田,但物种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化防田,能有效地保护稻区的生物多样性;调控田的杂草群落由于南美螺的啃食而显著低于化防田,同时由于螺的大量排泄物可以补充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无需追肥,降低了化肥用量;因实施了种养立体化,调控田的土地生产率、产值利税率、农副产品商品率和纯收入均高于化防田.  相似文献   

16.
稻—鱼—蛙立体农业生态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是一个稻米生产大国 ,古代劳动人民早已认识到稻田中的鱼、蛙与水稻生长的互利关系。三国时代就有稻田养鱼的记载 :“郫县子鱼黄鳞赤尾 ,出稻田可以作酱”;宋朝诗人辛弃疾的词句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生动地描述了那种自然景象。但是到目前为止 ,对稻 -鱼 -蛙共生生态系统的系统研究还较缺乏。本文旨在通过在稻田中放养美国青蛙及草鱼 ,进行立体种养殖来分析探讨稻 -鱼 -蛙立体农业的生态效益 ,为该项技术的深入研究、生产的推广普及提供一些理论依据。放草鱼夏花 2 0 0尾 ,进行经济效益的比较试验。1 .3 秧苗的栽插与鱼…  相似文献   

17.
稻鸭共作对甲烷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密闭箱技术,于2006和2007年研究了稻鸭复合系统CH4的排放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常规淹水稻田(CK)相比,由于鸭子的活动,养鸭稻田(RD)的田面水溶解氧浓度(DO)增加,CH4的排放显著减少.2006年RD的平均CH4排放通量为(6.84±1.49) mg·m-2·h-1,比CK的(10.17±1.25)mg·m-2·h-1降低32.7%,CH4排放总量为(19.34±1.15) g·m-2,比CK的(26.25±2.17) g·m-2减少26.3%; 2007年RD的平均CH4排放通量为(7.68±0.74) mg·m-2·h-1,比CK的(9.53±0.40)mg·m-2·h-1降低19.0%, CH4排放总量为(18.41±1.05)g·m-2,比CK的(22.81±0.75) g·m-2减少19.3%.在水稻全生育期,各处理CH4的排放通量分别在分蘖期和抽穗期出现2个排放高峰;CH4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与土壤温度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但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野生蔬菜鸭儿芹组织培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野生鸭儿芹嫩芽为材料,利用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种类和浓度的外源激素,对鸭儿芹的组织培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诱导侧芽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1.0 mg/L +NAA 1.0 mg/L;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1 mg/L,添加抗坏血酸(Vc) 1.0 mg/L可以有效防止愈伤组织的褐化;鸭儿芹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1/2 MS+IAA 1.0 mg/L.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不同的培养基和培养方法对金定鸭盲肠内厌氧菌进行了分离和初步鉴定,结果说明:采用不同厌氧方法对厌氧菌的分离计数具有一定的影响;金定鸭盲肠内厌氧菌群主要有革兰氏阳性无芽孢杆菌、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厌氧球菌和梭菌,其中有一株厌氧菌对氧的存在极为敏感。本文中强调了严格遵守厌氧培养和操作条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稻鸭共生对稻田水生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曹凑贵  汪金平  邓环 《生态学报》2005,25(10):2644-2649
通过稻田共生的田间试验,利用水生动物取样的方法,对稻鸭共生中稻田水生动物的种类及数量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各类水生动物的种类数与水的动静有关,放鸭越多,种类数越少,水源区最少,为15种;且稻田水生动物种类出现频次的分布符合C.R aunk iaer频度定律。各类水生动物的数目和生物量均按水源区、对照区、少鸭区、多鸭区的顺序下降。用M arga lef多样性指数公式计算各处理的多样性指数,以对照稻田的多样性指数2.15为最高,水源区和放鸭的稻田均不高,放鸭越多,多样性指数越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