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探究水洼与邻近浅滩中浮游动物群落是否存在差异, 于2015年1月22日和3月1日, 选择赣江南昌段的3个水洼和邻近浅滩采集浮游动物, 对浮游动物的物种组成、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和群落结构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单因子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检验水洼与浅滩中水环境因子及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的差异。使用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NMDS)和群落相似性分析(Analysis of similarity, ANOSIM)对暂时性水洼及邻近浅滩的浮游动物群落进行排序。1月和3月共发现浮游动物44种, 轮虫有30种, 占总捕获数的68%。枝角类和桡足类各有7种, 分别占总捕获数的16%。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 IRI)大于1000的优势物种有5种, 分别为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长肢多肢轮虫Polyarthra dolichoptera、桡足类无节幼体Copepod nauplii、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和长圆疣毛轮虫Synchaeta oblonga。单因子方差分析表明, 1月份水洼的水深、电导率和总氮含量显著高于浅滩(P<0.05), 浅滩的水温、pH、溶解氧、浊度和总磷含量略高于水洼。3月份水洼的水深、pH和总氮含量略高于浅滩, 浅滩的溶解氧、浊度和总磷含量较水洼高, 水温和电导率在2种水体中非常接近。1月份水洼中浮游动物的密度(7.90 ind./L)和生物量(7.78 μg/L)均低于浅滩(9.34 ind./L, 19.03 μg/L), 3月份水洼中浮游动物的密度(24.27 ind./L)和生物量(332.14 μg/L)均高于浅滩(22.86 ind./L, 146.10 μg/L)。浅滩中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物种丰富度指数(D)均大于水洼。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和群落相似性分析表明, 仅1月份水洼与浅滩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具有边缘显著差异(P=0.067), 可大致划分为2个: 水洼群落和浅滩群落。3月份由于水位上涨, 研究的水洼与赣江河道处于连通或半连通状态, 2种生境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无显著差异(P=0.313)。斯皮尔曼相关分析(Spearma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发现水深和溶解氧是导致水洼和浅滩中浮游动物密度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2种生境中浮游动物的密度与pH、电导率、总氮和总磷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2.
研究首次利用南海北部船基观测数据资料建立硝酸盐和海表温度的关系, 然后通过MODIS-SST资料与现场海表温度比较后进行了订正。利用订正后的数据表明南海北部的表层硝酸盐和海表温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2=0.7126)。结合海表硝酸盐和海表温度的关系式, 利用遥感海表温度的8 d平均值和月平均值估测了南海北部的表层硝酸盐浓度, 8 d平均海表硝酸盐浓度值范围为0~3.3167 μM, 月平均值为0~2.0590 μM, 该值与现场监测数据及历史资料均一致。  相似文献   

3.
1978年2月至1979年1月,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和国家水产总局南海水产研究所联合在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进行逐月浮游生物采集,共采集到690份定量、定性样品。这些样品经过作者研究,发现其中有6个标本与软水母多管水母科的已知种不同,应成立一新属新种,现描记如下。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4-2017年南海北部近海8个调查航次渔获量数据,结合统计方法分析该海域渔业资源密度分布特征并探索其适宜概率分布类型,进而估算区域平均资源密度.结果表明:各时期资源密度变异系数(CV)在0.67~1.03,说明该海域渔业资源密度呈较高程度的不均匀空间分布,且渔获资源密度频率分布呈现明显的右偏特征,总体以0~1000 kg·km-2资源密度为主导;单样本Kolmogorov-Smirnov检验结果表明,对数正态、伽玛和韦伯分布是该区域资源密度的适宜分布类型;在海域平均资源密度估算方面,对数正态所得结果与另两个分布类型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而伽玛和韦伯分布的估计值有显著差异.与1960-1970年代相比,该海域渔业资源密度适宜概率分布型已从单一类型转变为多类型,这主要归于渔业资源结构、捕捞强度以及气候变化等引起的低渔获量比例变化.  相似文献   

5.
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生长对营养盐的响应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彭欣  宁修仁  孙军  乐凤凤 《生态学报》2006,26(12):3959-3968
2004年夏季作者在南海北部海域研究了浮游植物生长的营养动力学,结合物理-化学过程对浮游植物生物量分布的影响与机制进行了研究,阐明了水平对流和中尺度涡对营养盐分布的影响及浮游植物生长和现存生物量对其的响应。受西南季风和东向沿岸流作用所形成的Ekman输送的影响,南海北部海岸带表层海水作离岸运动,使深层富含营养盐的冷水爬坡涌升到表层来补充,激发浮游植物生物量迅速增长。海区反气旋涡使海水辐聚下沉,造成水体具高温、低盐、高溶解氧浓度、低营养盐浓度和低浮游植物生物量。同时通过现场营养盐加富试验,发现该海域营养盐是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而且是多种营养元素共同限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添加单一的营养盐并不能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在生物量出现增长的试验组中,营养盐添加不仅促使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增长,而且也改变了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和群落结构。例如,在站S1008,培养前叶绿素a浓度为0.28 mg.m-3,加富培养60 h后浮游植物生物量在NP和NPSi的试验组中有显著的增加,叶绿素a浓度分别达1.07 mg.m-3和1.19 mg.m-3;培养前粒度分级叶绿素a主要以Pico级份占优势,而加富试验结束后,在NP和NPSi的试验组以Nano级份占优势,其它试验组仍以Pico级份占优势;同时,在培养后生物量出现增长的试验组,浮游植物群落的优势类群从甲藻向硅藻演替。  相似文献   

6.
北部湾北部海域夏季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8月份于北部湾北部海域5个观测站位获得的分层水样,分析了表层叶绿素a含量和表层微型浮游动物丰度以及类群组成;同时于现场采用稀释培养法研究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生长率(μ)和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g)。分析和测定结果表明:调查海区的微型浮游动物丰度400—1167个/L,类群组成以无壳纤毛虫为主;浮游植物的生长率为-1.50—1.13 d-1,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为0.33—1.08 d-1;推算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现存量以及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分别为28.1%—66.0%和-7.4%—438.4%。相对于中国其他海区,8月份北部湾北部海域微型浮游动物摄食速率处于中等水平。调查期间,广西沿海高生产力海区,浮游植物生长率大于微型浮游动物动物的摄食率,浮游植物生物量处于积累期;涠洲岛以南海域,浮游植物生产力较低,微型浮游动物摄食作用是控制浮游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根据2016年5月、8月、10月和2017年1月使用浅海Ⅰ型浮游生物网进行的4个航次调查数据, 对山东半岛北部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时空分布、优势种、群落结构等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4次调查共记录浮游动物39种及浮游幼体13类, 隶属于11个门类, 以秋季种类数最多。海域内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 主要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双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bipinnata)和强壮滨箭虫(Sagitta crassa), 其中中华哲水蚤优势度最高, 为海域内占主导地位的种类。调查海域浮游动物丰度季节变化明显, 以春季最高, 平均丰度为147.1 ind·m–3, 其次是秋季, 冬季丰度最低, 仅37.3 ind·m–3。浮游动物水平分布不均匀, 春季和秋季以调查海域西部芝罘岛附近海域丰度较高, 夏季和冬季密集中心位于东部威海附近海域。  相似文献   

8.
夏、冬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马威  孙军 《生态学报》2014,34(3):621-632
对2009年7月19日—8月16日和2010年1月6—30日南海北部(18°—23.5°N、109°—120°E)两个航次的浮游植物样品应用Utermhl方法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如下:夏季样品鉴定浮游植物4门72属150种,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范围为(0.16—6001.78)×103个/L,平均细胞丰度为26.49×103个/L,硅藻的平均细胞丰度为25.81×103个/L,主要优势种属有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tii)、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及裸甲藻(Gymnodinium spp.)等;冬季样品鉴定浮游植物4门58属168种,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范围为(0.08—37.52)×103个/L,浮游植物平均细胞丰度为2.69×103个/L,硅藻的平均细胞丰度为2.49×103个/L,主要优势物种为菱形海线藻、伏氏海线藻(Thalassionema frauenfeldii)及短刺角毛藻(Chaetoceros messanensis)等;夏季调查区5m层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由近岸到外海迅速减少,高值区主要在广东东部近岸及海南东部近岸;冬季则在珠江口近岸和海盆区出现较高值。两次调查中,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浅水站位(200m)远高于深水站位(200m);较冬季相比,夏季浮游植物平均细胞丰度偏高,但物种丰富度却略偏低。夏、冬季浮游植物的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12和2.36,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79和0.81。两个航次调查中,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均与盐度表现出显著性负相关性;在冬季还与磷酸盐浓度表现出显著性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南海北部更新世高分辨率孢粉序列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依据南海ODP1144站下段(225.7-501.3m,ca.0.36-1.02Ma)孢粉记录,将1144站下段225.7-501.3m划分19个组合带(11-29),并分别与氧同位素11-29期(MISs11-29)相对应。冰期时,花粉总沉积率增加,孢粉组合以松粉(Pinus),蕨类植物孢子(Fern)含量降低,草木植物花粉(Herb)含量增加为特征。气候干冷;间冰期时,则相反,间冰期孢粉组合特征反映其气候特征与现代相似,约0.82Ma后孢粉组合中的热带山地针叶类分子叶枝杉(Phyllocladus)的出现,以及草本植物禾本科(Gramineae),莎草科(Cyperaceae)取代耐干冷的蒿属(Artemisia),可能与夏季风增强有关,这一现象可与中国第四纪黄土-古土壤记录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0.
南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中原核微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研究南海北部沉积物原核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方法]从南海北部XSCS13站位表层沉积物中扩增古菌和细菌的16S rDNA并构建文库,随机挑出阳性克隆子进行测序,选出所有的OTU构建系统进化树,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多数克隆子来自于未培养原核微生物,沉积物中的古菌分属3大门类:泉古菌(Crenarchaeota)、奇古菌(Thaumarchaeota)和广古菌(Euryarchaeota),其中泉古菌(Crenarchaeota)为主要门类,占71%;广古菌(Euryarchaeota)最少,只有3个克隆子.泉古菌(Crenarchaeota)又以MG Ⅰ为主要类群,占61%.细菌多样性明显高于古菌,共9个门类:变形杆菌(Proteobacteria)(32.6%)、疣微菌(Verrucomicrobia)(3.0%)、拟杆菌门(Bacteroidete)(5.2%)、酸杆菌(Acidobacteria)(4.4%)、绿弯菌(Chloroflexi)(6.0%)、厚壁菌(Firmicute)(3.7%)、浮霉菌(Planctomycete)(5.2%)、芽单胞菌(Gemmatimonadete)(11.1%)、放线细菌(Actinobacteria)(4.4%).变形杆菌为优势类群(包括α-Proteobacteria、γy-Proteobacteria和δ-Proteobacteria 3个亚群),其中γ-Proteobacteria是Proteobacteria中的优势种群,占54.5%.另外所有原核微生物总共有超过50%的克隆子与硫酸盐的还原以及甲烷的形成相关.[结论]结果表明南海北部XSCS13站位表层沉积物中原核微生物的多样性非常丰富,其中蕴含大量未知的微生物资源;另外古菌和细菌群落结构表明该位点可能处于富含甲烷的冷泉活动区.  相似文献   

11.
南海海绵Gellius cymiformis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从中国南海海绵Gellius cymiformis的乙酸乙酯可溶部分获得2个有机化物,通过IR,HNMR〈^13CNMR,DEPT,EIMS和H-HCOSY等实验确定为;△^4,5(E)-鞘氨醇-正十五碳酸酰胺(1),胆甾-6-烯-5α,8α-环二氧-3β-醇(Ⅱ)。化合物(1)为首次从海绵中分离获得;化合物(Ⅱ)目前国内尚水见文献报导。本文也是首次报导化合物(Ⅱ)的红外和碳谱数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南方海域鲎的种类和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The northern sea area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 situated between 107.5°~122.5°East longitude and 17°~25° North latitude with high temperature and a large quantity of rainfall which belongs to the oceanic climate of the torrid zone and subtropical zone. From September, 1994 to June, 1998,during the research on the species of Horseshoe crab within the scope between the south from North gulf and the north to Xiamen, choosing Xiamen, Shantou, Wuchuan, Donghaidao and Qishui as fixed positions and irregularly going to Xuwen and Suixi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Fangcheng in Guangxi province, we found that there was only Tachypleus tridentatus in the northern sea area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sea area from Wuchuan to Xiamen, and found that there were two species of horseshoe crab which were Tachypleus tridentatus and 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 in the southern area to East Sea Island, referring to East Sea Island, Qishui, Xuwen, Suixi and Fangcheng, most of which were Tachypleus tridentatus, and found a great number of larvae of Tachypleus tridentatus including zooids with different sizes from 7cm bodily length to mature. In Minan we found not only big colonies of adult 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 , but also a great number of larvae of 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 with different body size from 7cm body length to maturity. All these show that the northern sea area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 the area where both Tachypleus tridentatus and 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 distribute and reproduce. On January 1st, 1998 at the town of Qishui in Leizhou, we found an adult male Horseshoe crab and majority of its eggs was immature, while the eggs with above 4mm diameters were only 0.87 percent but the eggs with below 1.0mm diameter was 58 percent(1 160 pills). It shows that Qishui is a place where Tachyplers tridentatus survive in the winter.  相似文献   

13.
南海海绵Pachychalinasp.化学成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中国南海海绵Pachychalina sp.正丁醇可溶部分获得了5个化合物,通过UV,IR,~1H-NMR,~(13)C-NMR,MS,~1H-~1HDQFCOSY等实验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是:对羟基苯醋酸甲酯(1),胸腺嘧啶(2),尿嘧啶(3),胸腺嘧啶脱氧核苷(4)和尿嘧啶脱氧核苷(5)。其中化合物(1)是首次从我国南海海洋生物中获得;化合物(5)则是首次从海绵中分离得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14.
南海柳珊瑚Isis sp.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从中国南沙采集的柳珊瑚Isis sp。中分离出四个有机化合物,通过UV,IR,MS,^1H-NMR和^13C-NMR分析以及化学转换的方法,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Hippuristanol(1),Δ^4.5(E)、Δ^9.10(Z)-鞘氨醇-正十五碳酸酰胺(2),胸腺嘧啶(3)和尿嘧啶(4)。其中化合物(2)为新结构的神经酰胺,被命名为Isimamide,其它为已知化合物。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南海曲针绣球海绵Iotrochoto sinustyla分离得到了11个有机化合物。经^1HNMR、^13CNMR、EIMS等波谱技术分析,结合文献对照,确定其结构分别为邻苯二甲酸正丁酯(1),3-酮4-烯豆甾烷(2),3,6-二酮-4-烯豆甾烷(3),胆固醇(4),3-酮-4-烯-6-羟基豆甾烷(5),鲨肝醇(6),3R,3′R-二羟基-β-胡萝卜素(7),胸酰嘧啶(8),胞嘧啶(9),胸苷(10),胞苷(11),本文是对该生物化学成分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部主要松林营养元素循环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的松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东部主要是马尾松林、华山松林、油松林、红松林和樟子松林。松林由于树种、起源和年龄的差别,其生物量的变化幅度较大,在65~200t·hm-2之间(东北地区的原始红松林最高生物量可达360t·hm-2),松林的生物量表现出区域分异的特点。即从南到北随着纬度的增加,林分的生物量有逐渐降低的趋势。松树针叶中5种主要营养元素含量表现为[N]>[K]≥[Ca]>[Mg]≥[P],而且营养元素表现出因种而异,N的含量为华山松≥马尾松>油松≥红松>樟子松,而P和K在油松和红松针叶中含量较高;Ca的含量表现出较大的波动,与其母岩关系密切。松林主要营养元素(N、P、K、Ca、Mg)的积累量中N一般占25%~40%,松林营养元素循环速率受生境,树种、年龄的影响,但总的来说,亚热带地区松林营养元素的循环速率高于温带地区松林。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陆与台湾画眉亚科鸟类渊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国现有画眉亚科鸟类131种,占世界种数(282种)47%,其中有13种为海峡两岸(大陆与台湾)共有。海峡两岸画眉类鸟类的分布有两种情况:连续性分布或间断性分布。这种既连续又间娄的分布特点,表现在来眉类鸟类在海峡两的种内及种间的差异上,同时也体现了台湾与东喜巴拉雅地区之间来眉类鸟类的亲缘关系。在地持、气候、植被环境等诸多因素历史变迁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了画眉类鸟类在台湾岛上特有的5个种及12个亚种。  相似文献   

18.
一种南海海绵(Acanthella sp.)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中国南海海绵(Acanthella sp.)中分离得到了11个有机化合物。应用现代波谱技术和X-衍射分析,确定其结构分别为( )-α-amuurolene(I),(1R,6S,7S,10S)-10-isothiocyanato-4-amorphene(Ⅱ),acanthene B(Ⅲ),isothiocyanate 1(Ⅳ),( )-10(R)-isothiocyanatoalloaromadendrane(V),axisordtrile-3(Ⅵ),kalihinene(Ⅶ),kalihiolA(Ⅷ),胆甾醇(Ⅸ),麦角甾醇(Ⅹ)和麦角甾-6,22-二烯-5,8-环二氧-3-醇(Ⅵ)。其中化合物Ⅱ-Ⅷ是首次从中国海洋生物中分离得到的异腈萜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9.
 海河流域14种农作物平均含磷量为0.127±0.053%,变化范围0.023—0.214%,不同器官中最高可达0.419%,最低仅为0.019%。对土壤库中磷输出量最大者为谷子,磷可达99.758±56.931kg·ha-1·a-1,其次是玉米和棉花;磷输入量以白薯为最大,为12.557±5.020kg·ha-1·a-1(但包括可食部分块根的输出部分在内),然后是谷子和花生,其余作物均较低,<2kg·ha-1·a-1。具高输出量的作物的部位有玉米、谷子、花生、棉花等果实,谷子、花生、白薯等茎叶;就输入量而言,除白薯为高输入和谷子为低输入类型外,其余均属很低输入型,上述特点揭示了海河流域因作物的收获而大量损失土壤库中的磷,如种植谷子、玉米、棉花等分别以99.758、32.661和26.591kg·ha-1·a-1的速率损失有效态磷。并对不同子流域作物磷的输出(入)量差异以及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的对策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了华南地区淡水水鳖科植物的生活条件、水生生态的适应特点,研究了该科植物水白菜、水菜花、水筛、黑藻、苦草、大苦草、软骨草等植物所组成群落的群落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