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韦琴  黄桂芬 《蛇志》2014,(4):429-430
目的总结急性腹痛急诊分诊流程和护理措施。方法根据我院急诊科急性腹痛的病理特点制订相应的分诊工作流程,对547例急性腹痛患者经接诊护士快速评估判断病情的严重性、快速获得病史、进行必要的护理体检和针对性的辅助检查后,按危、重、一般患者进行分诊。结果 547例急性腹痛患者内科分诊准确率92.23%,外科分诊准确率95.04%,妇产科分诊准确率90.91%。结论对急性腹痛患者制订急诊分诊流程,迅速接诊和正确分流是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可确保患者获得及时正确的诊治,减少漏诊误诊,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原核系统可溶性表达新冠病毒(SARS-CoV-2)N蛋白,评价其在血清学诊断上的可行性。方法:将SARS-CoV-2 N蛋白对应的核酸表达序列克隆到载体pET-DsbC上,经原核表达和亲和纯化获得可溶性DsbC-N融合蛋白,通过ELISA试验检测30份确诊新冠肺炎患者、50份健康人血清,评价重组DsbC-N蛋白在新冠肺炎患者血清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DsbC-N融合蛋白在原核表达系统中以可溶性形式表达,经亲和层析纯化后相对分子质量为68×103,纯度为92%。ELISA结果显示纯化后的DsbC-N蛋白与新冠肺炎患者血清有较强的反应,血清学诊断敏感性为96%,特异性为98%。结论:原核可溶性表达的DsbC-N蛋白经纯化后在新冠肺炎诊断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可以作为诊断抗原用于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体。  相似文献   

3.
新冠病毒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造成了全球大流行的新冠肺炎,严重危害世界公共卫生安全,迫切需要研发有效治疗新冠肺炎的药物。综述了疫情暴发初期抗新冠肺炎药物研发的进展,重点介绍“老药新用”、小分子及抗体创新药物研发和中药等。通过“老药新用”研究发现多个老药具有抑制新冠病毒复制作用,其中瑞德西韦、法匹拉韦、氯喹和羟氯喹等进入临床研究,尤其是瑞德西韦成为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新冠肺炎治疗的首个药物。针对新冠病毒识别宿主细胞受体的S蛋白开展的抗体发现和靶向3CL蛋白酶及RNA依赖的RNA聚合酶等新冠病毒复制过程中的关键蛋白质开展小分子抑制剂发现是抗新冠肺炎创新药物研究中的主要方向。此外,中药在防治新冠肺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金花清感颗粒、莲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双黄连口服液、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等都进入了新冠肺炎治疗的临床研究及应用。  相似文献   

4.
邓上勤 《蛇志》2013,25(1):32-34
目的探讨昏迷患者的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抢救室→各专科病房或ICU)一体化救治模式及效果。方法对我院出诊收治的166例昏迷患者由急诊急救人员于院前采用呼吸与循环管理、镇静、脱水降颅压、途中转运及监护等措施急救,并与院内急诊、ICU或各专科急救的无缝衔接等急救措施。结果 166例患者抢救成功137例,抢救成功率82.53%。结论昏迷患者实施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可明显缩短就诊时间;院内积极配合开通绿色通道,各病区急救无缝衔接,可显著提高院内的抢救成功率。规范院前处置、途中转运、监护与院内急救无缝衔接一体化救治是提高昏迷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感染引起的一种新的高传染性疾病,目前已引发全球大流行。虽然由SARS-CoV-2引起的新冠肺炎主要作用于呼吸系统,但对神经系统亦可造成侵犯,表现出嗜神经性。重要的是,神经系统的受累可能与患者预后不良和疾病恶化有关。然而,这些SARS-CoV-2神经侵袭性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探索SARS-CoV-2感染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意义重大,本文对SARS-CoV-2感染引起神经系统并发症和神经系统损伤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以利于新冠肺炎患者的早期识别、干预以及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在全世界的传播和蔓延给民众,特别是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影响,约80%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存在一个或多个长期的症状[1~3](Ⅰ级证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将这种长期症状持续至少2个月以上的定义为长病程新冠肺炎(long COVID)[4].长病程新冠肺炎除肺部症状外,往往还可出现注意力不集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诊就诊患者在不同时段的就诊规律,为急诊科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门急诊就诊信息系统2009年10月1日—2010年4月30日急诊病例资料。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共抽取7 634份急诊病例资料。结果 急诊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急诊儿科中位年龄3岁,急诊内科、急诊外科中位年龄32岁。就诊科别以急诊儿科患者占多数。费用类别以自费患者为主。16:00—<00:00时上夜班为就诊高峰时段,在高峰时段,急诊儿科、医疗保险患者增加较明显,但疾病轻重分级以4级及5级轻症病例为主。结论 在就诊高峰时段,要相应调整排班,加强导诊和分诊,可缓解急诊科拥挤现象。学科建设中要加强急诊儿科医师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突发性传染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致病性,感染者常伴有发烧、乏力、咳嗽等症状,自2019年12月首次发现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迅速席卷全球,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中医药是我国传统特色文化,国家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中首次推出中医药治疗方案,其中清热解毒、补气活血、清肺化痰等中药为新冠肺炎防治中常用中草药类型,槲皮素、山奈酚、黄芩素等黄酮类成分为主要活性成分。实践证明,中草药在抗病毒、抗炎、减轻患者症状等方面有显著效果,特别是我国新冠肺炎患者总体治愈率达94%以上,远高于其他国家。文中在概述新型冠状病毒特征的基础上,综述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中涉及的药用植物及其有效成分研究进展,为防治新冠肺炎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诊脑卒中识别评分量表(ROSIER)在院前急救筛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可疑脑卒中病例114例,在院前急救中应用ROSIER量表筛查,并以辛辛那提院前脑卒中识别评分量表(CPSS)作为对照,以头颅CT或MRI检查、神经专科医师意见作为最终诊断,比较ROSIER与CPSS的对于脑卒中的筛选价值。结果:ROSIER对脑卒中的特异度、阳性似然比依次为83.67%、4.80,均显著高于CPSS的67.35%、2.36(P0.05);假阳性为16.33%,显著低于CPSS的32.65%;ROSIER的Kappa值为0.621,显著高于CPSS的0.4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敏感度、假阴性率及阴性拟然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ROSIER应用于脑卒中筛查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对于脑卒中的院前筛查以及院前急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检测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确诊的金标准,血清抗体检测是重要辅助手段。本文对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3例COVID-19出院后核酸复检阳性患者,回顾性分析在疾病初期确诊、治疗出院、转诊隔离全程诊疗过程中患者临床病例及其核酸和抗体检测结果,结合患者体内新冠病毒核酸确诊到完全转阴时间变化,初步探讨COVID-19临床治愈出院患者核酸和抗体检测与疾病传染性因素的相关性,为新冠肺炎患者治疗康复过程的病毒感染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异地远途列车转运汶川地震伤员438例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异地远途列车转运伤员的组织形式、方法、特点、途中观察救治处理形式,优化转运并提高转运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三批次列车转运"5.12"汶川地震伤员438例的组织形式、方法、途中处理与安全性的关系,总结经验与不足.结果:437例安全地转运至目的地医院,安全转运率99.8%(437/438).1例骨盆骨折患者,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病病史,突发卒死而死亡.途中处理:伤口疼痛38例,占6.7%;发热43例,占9.8%;留置导尿4例,占0.91%;血压下降2例,占0.46%,经输入盐水扩容治疗后纠正.1例高颅压综合征占0.23%.结论:大批量伤员远程列车转运通过周密组织、计划、观察、护理完全能够实现安全转运,也是解决大批量伤员救治容量、能力、条件不足的良好而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痛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依从性,寻求护理干预的有效途径.方法:自行设计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调查表,通过调查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对128例年龄在68~95岁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服药依从性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通过临床医师知道抗血小板药物作用的占100%;知道终身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意义的占35%;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遇到问题而自行停药的占0%;健康教育后能坚持终身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占95%.结论:相对于老年冠心痛患者,有效的健康教育能极大地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临床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对家属的教育也很重要.通过健康教育干预,使其掌握药物的基本知识,告知获益大于风险,启动家庭支持系统,可显著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  相似文献   

13.
新冠疫情发生之后,线上教学的全面应用给高校教育教学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后疫情时代,新的教学体系构建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针对生物科学专业“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的课程特点,课程组教师通过更新教学理念、重构课程内容、转变教学模式、强化德智融合、改进考核方式等构建新的教学体系,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本文介绍了课程改革创新与实践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对全球公共健康、社会和经济运转造成了重大影响。在药物研发迟滞及疫苗有效性未得到充分验证的情况下,对人群进行大规模的快速筛查,寻找潜在的感染者(尤其是轻症和无症状患者),并进行集中隔离,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是首要的任务。因此对于SARS-CoV-2感染,早期诊断尤为重要。总结现有市场上的新冠病毒抗原快速检测产品,对全球抗原快速检测市场进行分析,概述其研发的动向并展望了我国在新冠抗原检测新方法、新技术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乐尧金  郭众  阳小燕 《微生物学通报》2018,45(11):2409-2417
【背景】肺炎链球菌是社区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它也会引起脑膜炎、鼻窦炎、中耳炎、菌血症等一系列疾病,对人类(特别是儿童、老人、免疫缺陷患者)健康造成重大威胁。铁是肺炎链球菌生存和感染所必需的元素之一,其中血红素转运系统PiuABCD是肺炎链球菌最重要的铁转运系统。【目的】克隆、表达和纯化肺炎链球菌血红素转运系统脂蛋白PiuA,并在体外表征PiuA蛋白的血红素结合特性。【方法】将肺炎链球菌D39菌株中的piuA(spd_1652)基因连接到载体pBAD-HisA上,在大肠杆菌Top10菌株中进行异源表达,然后运用Ni-NTA亲和层析纯化PiuA-His蛋白,并用肠激酶切掉His标签获得不含标签的PiuA蛋白,最后运用圆二色谱、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表征PiuA蛋白的血红素结合特性。【结果】构建了pBAD/HisA-PiuA重组表达载体,获得了纯度大于95%的PiuA蛋白,圆二色谱显示PiuA蛋白与Hemin结合后,其二级结构不发生改变;紫外光谱结果显示PiuA蛋白具有血红素结合能力;荧光光谱结果显示apo-PiuA蛋白与Hemin结合常数K=3.4×10~5 L/mol。【结论】肺炎链球菌血红素转运系统脂蛋白PiuA能够特异地结合血红素,为肺炎链球菌的生存和感染提供必需的铁源,PiuA蛋白的体外表征结果为针对PiuABCD血红素转运系统设计抗菌药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17.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新冠肺炎的有效诊断及疫情后COVID-19疫情的有效检测和监控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本研究系统地回顾了疫情的发展,收集临床资料,分析了自疫情爆发以来,对于COVID-19感染者的临床诊断的医学影像诊断方法和分子检测技术以及临床实践中取得的经验。研究表明:临床上的疑似病例须结合流行病学接触史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临床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对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疑似病例的呼吸道样本或血液样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在临床实践中,疑似COVID-19肺炎患者不排除测试结果呈假阴性的出现,需要用实时荧光RT-PCR检测病毒核酸呈阳性才能完全确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亦称为COVID-19)确诊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为疫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描述分析2020年1月23日至3月1日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2例COVID-19确诊患者的病例资料,归纳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结果 92例COVID-19患者中,轻症组71例(无症状感染者5例,普通型66例),重症组21例(重型11例,危重型10例)。有明确武汉旅居史者32例,占34.78%;与COVID-19患者有明确接触史者38例,占41.30%;家族聚集性发病47例,占51.09%。92例患者平均年龄(50.05±16.19)岁;男女比例为1∶1.19;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患者32例,占34.78%,居前3位的基础疾病依次为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首发症状以发热、咳嗽、头痛为主。入院时34.78%的患者淋巴细胞减少,33.70%的患者白蛋白下降。40.22%的患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升高,全部患者胸部CT均表现单侧或双侧肺部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21例重症组患者均出现肺呼吸功能障碍。结论新冠肺炎临床以普通型为主,大多数病例具有明确的流行病学特征。合并基础疾病多、年龄偏大的患者容易发展为重型。淋巴细胞计数下降,炎症反应水平增高可作为重症患者的预警指标,从而提早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9.
通过真核系统表达纯化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全长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N蛋白),分析其抗原性与应用性能。将SARS-CoV-2 N蛋白表达质粒转染HEK-293T细胞后,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验证蛋白表达以及表达定位。对N蛋白进行纯化后,通过Western Blot和ELISA并采用多种血清样本(WHO参比品血清、正常人血清、新冠灭活疫苗接种后血清、新冠感染者恢复期血清)对该N蛋白在血清抗体检测中的应用性能进行分析。比较真核系统与原核系统表达的N蛋白抗原性上的差异,并分析基于真核系统表达N蛋白构建的IgG抗体ELISA检测体系与获批的商品化新冠RBD (Receptor binding domain)IgG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及用于检测中和抗体的活病毒微量中和试验结果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真核系统表达的全长N蛋白主要定位于胞质,作为抗原检测新冠IgG抗体,具有比原核系统表达的N蛋白更高的检测灵敏度。针对新冠感染者恢复期血清,基于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的N蛋白构建的ELISA体系检测的IgG抗体滴度与试剂盒检测的RBD-IgG抗...  相似文献   

20.
周帅 《广西植物》2023,43(8):1478-1487
森林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障,森林面积的损失常常会导致区域生物多样性的降低或丧失。为探讨新冠疫情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该文利用Image J软件筛选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占国土面积超60%的国家作为研究对象,以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森林损失面积、生物多样性完整性数据、年度(2020年和2021年)新冠疫情感染数据、国内生产总值(GDP)为研究对象,进行关联分析、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构建和回归预测。结果表明:虽然新冠病毒的每百万人口感染数量与森林损失面积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具体表现为新冠疫情显著减少了因城市和农业大规模扩张而导致的森林损失面积,但在新冠疫情暴发的2年(2020年和2021年)期间,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森林损失总量仍然持续上升,主要原因是新冠疫情间接加速了人工林和天然林的采伐。回归模型预测显示,新冠疫情期间,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森林损失面积在2020年和2021年分别增加了5.83%和21.78%。综上表明,虽然新冠疫情对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森林损失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森林损失面积仍然在增加。该研究结果为制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