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波 《蛇志》2015,(2):179-181
<正>经血管介入治疗已成为冠心病的重要诊治方法,而路径选择问题仍在不断探索中。股动脉具有血管径路较直、直径大等特点,穿刺容易,操作相对简单,但术后需较长时间卧床和患肢制动,且有发生重大血管并发症(如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的可能[1]。近年来,随着心脏介入技术的进步及介入诊疗器械的发展,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性检查和治疗的优越性已被更多的介入医师所掌握并被患者所接受。现就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介入诊治冠心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1503例患者进行了经桡动脉途径介入诊治,其中包括心绞痛患者1218例,心梗患者268例,二尖瓣和/或动脉瓣手术前对冠状动脉进行解剖学评估17例,观察患者手术安全性、成功率以及与经桡动脉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病率。结果: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3.1%(1400/1503),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为桡动脉穿刺失败(39例),严重桡动脉痉挛(42例),右锁骨下动脉不同程度的弯曲(18例),近端严重狭窄(14例)。术后有14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瞬时缺血性病变),60例出现有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43例出现静脉血栓,77例出现血肿,88例出现桡动脉梗阻。结论:经桡动脉途径是一种安全、有效、患者更容易接受的冠心病介入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3.
黄创 《蛇志》2011,23(4):361-362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TRI)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以及近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1年8月在我院住院经桡动脉穿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老年患者(年龄70岁以上)50例,与同期住院年龄70岁以上经股动脉行PCI治疗的52患者进行观察比较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及近期预后。结果桡动脉组(观察组)50例中,对其中62支病变血管进行TRI,TRI成功率为97.2%;股动脉组(对照组)52例,对其种63支病变血管进行PCI,成功率为97.5%。观察组无桡动脉闭塞及其他并发症。结论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PCI治疗中,经桡动脉穿刺途径与经股动脉穿刺途径相比,两者有相同的治疗效果,但经桡动脉穿刺途径治疗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较股动脉路径明显减少,患者术后体位及活动不受限制,术后护理工作量小,尤其适合较为肥胖的老年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股动脉和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南京市第一医院收治的325例因为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途径分为经桡动脉治疗(n=211)和经股动脉(n=114)组,回顾性分析和比较患者的基线特征、病变特征、手术经过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79.62%和80.70%(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以往PCI及CABG手术史及冠心病临床表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别(均P0.05);两组患者的慢性闭塞性病变病变数量、术中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使用率、术后TIMI血流、手术时间、冠状动脉穿孔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别(均P0.05),但经股动脉手术组较经桡动脉组术中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的使用率更高(57.01%vs45.02%,P=0.039)。结论:经桡动脉PCI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更安全、有效,其IVUS的使用率低于经股动脉PCI治疗,但对于复杂慢性闭塞性病变病变术者可能更倾向于采用经股动脉途径。  相似文献   

5.
李彩红  陈玲 《蛇志》2010,22(4):399-400
近年来,随着介入器械的不断完善,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在我国逐步开展。经桡动脉穿刺路径较股动脉相比,具有创伤小,穿刺部位并发症少,无需中断肝素治疗及术后无体位限制,减轻术后排便困难,并可缩短住院时间,节省费用等优点。我院2010年1~6月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282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高龄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265例高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顺序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132例及研究组13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股动脉途径(TFI)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桡动脉途径(TRI)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手术前后各心功能指标变化、心血管不良事件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支架数量、造影剂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患者动脉穿刺时间、导管插入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左心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各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TRI与TFI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的手术效果相当,但TRI在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效果更好且安全性更高,可做为高龄冠心病患者PCI治疗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介入治疗和保守治疗对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共入选230例,按照医生评估进行分组治疗,分为介入治疗组和非介入治疗组,介入组患者120例,接受冠脉介入治疗;非介入组患者110例,接受非介入治疗。对比分析危险因素以及治疗效果。结果:介入组中心肌梗死病史及心衰病史患者明显高于非介入组(24.2%vs 20%P<0.05;25%vs 17.3%,P<0.05),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非介入治疗相比能显著降低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患者住院病死率(40.8%vs 71.8%,P<0.05),非介入治疗组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介入治疗组(26.7%vs 21.8%,P<0.05),同时非介入治疗组肺部感染及肾衰的发病率较高(11.8%vs 5.8%P<0.05;8.2%vs 2.0%,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虽然介入治疗存在更多的并发症,但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578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病人的护理,减少并发症,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对2010年6月-2011年0月行冠行状动脉介入治疗578例患者进行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并进行护理观察。结果:术中、术后在部份人群中出现的并发症经积极处理后转归良好,所有病人达预期效果出院。结论:规范化的护理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PCI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近期和远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行PCI治疗且年龄≥80岁的冠心病患者237例,按照患者入院PCI治疗途径分为经桡动脉途径组(Ⅰ组,n=114)和经股动脉途径组(Ⅱ组,n=123)。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置入支架数、支架直径、支架长度、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对比剂肾病和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11.4%患者PCI过程中需更改介入路径,发生率显著高于Ⅱ组(P<0.05);Ⅰ组患者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4.8±1.4)h和(1.7±1.1)d,均显著短于Ⅱ组患者(P<0.05);Ⅰ组患者血管并发症、围术期TIMI小出血和围术期TIMI大出血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Ⅱ组患者(P<0.05);随访12个月和24个月时,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高龄(≥80岁)冠心病患者具有时间短、出血等并发症少的优势,近期效果优于股动脉径路,但远期临床效果与股动脉径路相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14例高龄冠心病患者,按动脉途径不同分为对照组(107例)与研究组(107例),对照组行经股动脉PCI(TFI),研究组行经桡动脉PCI(TRI),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手术前后心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支架置入数量、造影剂用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动脉穿刺时间、导管插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1 d,两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射血分数(LVEF)较手术前均明显改善,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期间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期间及术后6个月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与股动脉PCI用于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对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作用相当,但经桡动脉行PCI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较短,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130例次经肱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局部并发症情况.方法:连续入选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我院经肱动脉途径冠状动脉PCI术的病例130例次.分析经肱动脉介入治疗操作并发症情况.结果:共24例患者发生了局部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8.5%.其中穿刺局部发生血肿22例(16.9%),其中1例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及正中神经损伤(0.8%),局部神经损伤1例(0.8%),假性动脉瘤1例(0.8%).经处理后血肿全部吸收,最后仍有1例正中神经损伤和1例假性动脉瘤未能完全康复.结论:经肱动脉途径冠状动脉PCI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熟悉肱动脉穿刺方法、掌握标准的压迫止血包扎方案、术后肢体夹板制动、并对其并发症有足够的认识和处理对策的充分准备可以减少并发症及其不良后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oronary artery-to-pulmonary artery fistula,CPAF)行经皮介入封堵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海医院心内科于2009年7月至2016年2月之间接受经皮介入封堵术的58例CPAF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合并其他复杂心脏病变而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结果:58名CPAF患者经介入封堵均获成功,平均植入封堵材料(2.35±0.87)枚。24名(41.38%)患者成功封堵后残余分流立即消失,34名(58.62%)患者仍有少量分流。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2~61个月,无出血、缺血等并发症。随访造影显示,其中3名(5.17%)患者出现了大量再通,后者随后均接受了再次封堵术并成功封堵。结论:经皮介入封堵CPAF切实可行,但应选择适宜患者,且需要经验丰富的术者操作。经治疗后冠状动脉瘘可能出现再通,因此对这些患者应进行随访造影或其他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13.
肝素已经普遍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术中,但是由于在应用过程中抗凝效果个体差异大、出血风险相对较高、并发症等问题的日益显现,已经引起了医生们的注意。相对而言,低分子肝素具有抗凝作用强、出血风险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无需实验室监测等优点,进而越来越广泛的在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担当重要角色。普通肝素与低分子肝素在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比较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知道普通肝素与低分子肝素的优缺点后,可使我们在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更好的选择抗凝药物,使手术的成功率大大提高,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本文结合普通肝素与低分子肝素的药理作用及相关临床研究的结果,分析比较了普通肝素与低分子肝素在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肝癌是世界范围内恶性程度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门静脉癌栓的出现加速了肝功衰竭以及门静脉高压的发生概率,严重影响了肝癌患者的预后,临床上对于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诊疗尤为棘手。传统的治疗手段对于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疗效欠佳,且创伤大、住院时间长、并发症多。介入治疗因其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等优势逐渐被人们认可。以往单独应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肝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随着介入治疗的发展,TACE联合其他介入手段治疗肝癌伴门静脉癌栓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本文回顾了近几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TACE联合其他介入手段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方式及疗效做一综述,以期对肝癌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龄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CTO)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07年07月至2012年07月南京市第一医院年龄≥80岁,因冠状动脉CTO病变行PCI治疗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和比较患者的基线特征、病变特征、手术经过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共有69例高龄CTO患者,平均年龄为82.17±2.70岁,男性57例(82.6%)。14例患者同时存在2支CTO病变血管,21例患者闭塞近端钙化,24例患者闭塞近端迂曲,5例患者为原支架内闭塞。30例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51例患者手术成功,手术成功率为73.91%。有7例患者发生冠脉穿孔,其中1例出现心脏压塞并院内死亡。结论:即使通过适当选择患者,80岁以上高龄患者PCI治疗冠状动脉CTO病变的手术成功率可以接受,但手术风险较高,需在有经验的心导管中心谨慎开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并总结采用临时起搏器在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高风险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临时起搏器支持下实施PCI的18例高危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临时起搏器置入以及冠脉介入的操作情况。结果本组病人置入临时起搏电极起搏成功率达到100%。结论联合应用临时起搏器与经皮冠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与慢性血管闭塞性病变患者,能够降低经皮冠脉介入术治疗中由于严重心律失常导致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使病人尽快恢复正常心率以及各主要脏器的供血,减少患者的病死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蛇志》2019,(3)
颅内动脉瘤的主要病因为颅内局部血管壁异常导致囊性膨出,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原因。患者往往表现为剧烈头痛,严重者甚至出现意识丧失、神经功能障碍。随着我国微创事业不断发展,神经介入放射学的应用和介入栓塞治疗成为颅内动脉瘤患者常见治疗措施。但该病术后会引起一系列并发症而影响预后,因此实施有效的护理对患者术后康复具有积极临床意义。本文对微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症的护理进行总结分析,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蛇志》2018,(1)
目的探讨心脏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血管封合器和常规压迫止血对患者止血时间、制动时间、卧床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以评估血管封合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及支架术的118例患者,按止血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压迫止血,实验组采用血管封合器止血,观察两组止血时间、下肢制动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止血时间、下肢制动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实验组发生较大血肿1例,对照组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1例、发生较大血肿4例、局部皮肤破损2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血管封合器的使用止血效果好,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蛇志》2018,(1)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手术方式,为提高动脉瘤夹闭术的安全性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7年5月行前循环不同部位出血性颅内动脉瘤的患者40例,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翼点入路显微镜下夹闭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行血管介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62.12±6.22)min,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79.21±7.11)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905,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5%,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下翼点入路行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血管介入治疗,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子宫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在临床上对剖宫产切口妊娠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收治的切口妊娠患者53例.并将53例患者随机分为介入治疗组28例、保守治疗组25例,介入治疗组患者采用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后进行刮宫术的治疗,保守治疗组患者采用口服米非司酮以及肌内注射MTX后进行刮宫术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出血量,住院时间,降血HCG时间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介入治疗组患者的出血量,住院时间,降血HCG时间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患者的情况,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介入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间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采用子宫动脉介入对剖宫产切口妊娠进行治疗的方式,可以对切口妊娠大出血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也可以对妊娠物进行有效的杀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