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化学灭鼠对长江流域农区鼠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张美文  王勇  李波  郭聪  陈安国 《生态学报》2003,23(2):320-329
长江流域农业生态系统内,农田的主要害鼠为褐家鼠、黑线姬鼠、黄胸鼠、小家鼠、东方田鼠等,各地的鼠种组成有所不同,优势鼠种也因地而异。农房区的害鼠主要有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3种,优势鼠种各地亦有区别。但经化学灭鼠后的残留鼠种却有一共同的特点:灭鼠活动对褐家鼠种群的打击最大,灭后褐家鼠种群密度下降幅度最大;相对而言,小型鼠黑线姬鼠(农田区)与小家鼠(农舍区)及栖息在房屋上层的黄胸鼠,常成为灭鼠活动后的主要残留鼠种。化学灭鼠后鼠类群落结构比灭前都要发生较大的变化,这种差别中维持3a左右,但经过3-4a左右的恢复后,灭鼠区的鼠类群落组成与相似环境内自然演变区的已达基本一致。可见,化学灭鼠活动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害鼠群落结构造成重大的影响,从长期看,害鼠群落的演变有着自身的规律,灭鼠后一定时期,鼠类群落结构将恢复到环境所决定的水平,灭鼠区的长期演替结构仍与相似环境内未灭鼠区的一样。  相似文献   

2.
灭鼠后黄毛鼠种群回升动态及防治时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不同时期灭鼠试验结果表明,全年必须全面灭鼠两次。第一次灭鼠宜选在冬春季节的二月中旬,防治效果好,鼠量恢复时间四至五个月。第二次灭鼠应在八月份进行,同时在九月份水稻孕穗期对早熟田块进行局部补充灭鼠,以控制重鼠害田块的出现。鼠量恢复时间只有三个月。  相似文献   

3.
迄今为止,应用于鼠防工作中的化学杀鼠剂中有些品种已被广泛应用,并已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多数品种仍然存在不少缺点,主要是二次中毒现象。如长期采用具二次中毒的杀鼠剂进行灭鼠,则往往伤害鼠的天敌,从而破坏了生态平衡,给鼠害的再猖獗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了更好地开展鼠害防治工作,寻找高效安全而不伤害天敌的杀鼠剂已成为灭鼠工作者的共同愿望。笔者于1980年7月至1981年1月分别在青海省门源马场、互助县城关公社和四川省温江地区城镇和农田等地首次将杜鼠灵试用于害鼠防治工作,做了一系列试验。  相似文献   

4.
在用化学药物灭鼠的研究中,已有报道资料证明,除鼠磷不仅对几种害鼠有较高的毒效,而且在使用方法等方面又具有某种独特的优点。鉴此,我们进行了消灭草原黄鼠(Citellus dauricus;以下简称黄鼠)效果应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对不同防治对策下施用氯敌鼠作为杀鼠剂对农田小哺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杀鼠剂对群落组成有影响,灭鼠时机、灭鼠次数不同,群落的反应也不同。秋季灭鼠,小哺乳动物数量逐年下降,3年后楞达到较低密度群落多样性也逐处下跌,且回升极弱。春季灭鼠,数量可持续在低水平,群落多样性较其它处理高,对化学灭鼠破坏的生物多样性有较强的恢复力。灭鼠频次的增加对小哺乳动物总体数量降低有强化作用。可以认为,化  相似文献   

6.
我们于1975年10月20日至11月4日开展一次敌鼠钠盐药物灭鼠活动,共拣获死鼠1,498只,因国内尚无死鼠拣获日期的资料可资借鉴,故对此作调查观察,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灭鼠安、灭鼠优是70年代出现的新单剂量灭鼠剂。国外经试验对多种鼠有杀灭效果,适口性较好,对非杀灭对象比较安全,对抗凝血剂有耐药性的鼠能够杀灭等优点。国内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单位也有合成,我站在1978-1979年对这两类药进行了现场灭效和解毒试验,并对毒理机制进行了探讨,今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对不同防治对策下施用氯敌鼠作为杀鼠剂对农田小哺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杀鼠剂对群落组成有很大影响,灭鼠时机、灭鼠次数不同,群落的反应也不同.秋季灭鼠,小哺乳动物数量逐年下降,3 年后可达到较低密度.群落多样性也逐年下跌,且回升极弱.春季灭鼠,数量可持续在低水平,群落多样性较其它处理高,对化学灭鼠破坏的生物多样性有较强的恢复力.灭鼠频次的增加对小哺乳动物总体数量降低有强化作用.可以认为,化学灭鼠明显地降低了群落中小哺乳动物的密度,也降低了群落的多样性.促使小哺乳动物群落向着优势种突出、种类单调、群落稳定性差的方向演替.  相似文献   

9.
杀鼠灵(Warfarin)是香豆素类抗凝血灭鼠剂,我们于1984年3—5月对2.5/万的杀鼠灵毒饵的灭鼠效果作了初步试验观察,结果如下。 (一)小现场灭鼠效果 为开展大面积灭鼠工作积累经验,在本所实验动物房(约200平方米)作灭鼠效果观察,投药前用食饵消耗法测定鼠密度,然后投放毒饵65堆,每堆20克,每天补充消耗的毒饵,连续投放8天,过10天后再用食饵消耗法测定鼠密度,结果灭鼠率达87.5%,投放毒饵第3天拣到死鼠1只,第4天9只,第5天6只,第6天5  相似文献   

10.
灭鼠特毒杀黄胸鼠的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核灭鼠特(Thiosemicarbazide)毒杀黄脑鼠(Rattus flavipectus)的效果,我们于1984年4月及8月进行了试验,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1.
灭鼠特(Thiasemicarbazide)系国内新产品,为考核灭鼠效果,我们于1984年3-5月对云南省之一的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 Berkenhout)进行了试验,简报如下:致死中量的测定 试鼠 采自大理市及市郊,选择体重90克以上的健康鼠,6只一组,雌雄各半。 药物 吉林省农安县有机化工厂产品,15克塑料袋装,含量99%,无批号。系白色结晶状,无特殊气味,溶于水及乙醇,纯品熔点181℃。测定时剂量组间的比值为1.3;最高剂量组为10.6毫克/公斤,最低组为1.69毫克/公斤,有效组8组。以口灌法给毒。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高原鼢鼠(Myospalaxbaileyi)的种群密度与产草量的关系和17种灭鼠试验所耗费用出发,依据经济学规律,给出灭鼠后挽回经济损失的数学模型。结合灭鼠后残鼠种群恢复的数值关系,运用对策树分析,提出灭鼠最佳时机的筛选。本文旨在为鼢鼠的系统防治提供一个子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盘坡地区草场鼠害的综合治理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为探索在高寒草甸草场上实现对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长期、稳定、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促进植被的恢复和生产力的提高,于1986—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所在的门源县风匣口地区严重退化的矮嵩草草甸牧场上开展了化学灭鼠、补播牧草、围栏封育、控制放牧、化学灭杂及残鼠控制等一系列试验研究,并在盘坡地区800ha草场范围内实施上述综合治理措施。经过两年的观察,综合防治区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青藏高原草场鼠害的综合治理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C型肉毒梭菌毒素杀灭高原鼠兔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报道用C型肉毒梭菌毒素杀灭高原鼠兔的试验,冬季灭鼠效果达98%。作为一种新的杀鼠剂,具有毒性强、用量少、成本低、残效期短、无二次中毒、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安全、使用方便等优点。是我国首次用生物毒素灭鼠成功的试验,打开了生物灭鼠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为寻找更适用于特殊环境的灭鼠方法,对成都民航机场研制的立克命(Coumatetralyl)蜡块杀灭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进行了试验,现报道如下:方法按《消毒杀虫灭鼠手册》的常规方法进行,设有7.5/万和3.75/万两个浓度和对照组,每组用褐家鼠10只。结果对室内饲养的褐家鼠作无选择性试验,结果于投药后第二天可检死鼠,第五天死亡率达80%;低浓度组死亡率为50%;对照组无死亡。有选择性试验的结果:摄食系数为2.08,大于0.3,适口性好,再遇不拒食。在机场的草坪、跑道用立克命蜡块灭鼠,多次投毒,连续观察7天,投放毒饵50公斤,在灭鼠前后均用鼠夹测定鼠…  相似文献   

16.
高寒草甸灭鼠后鼠兔和鼢鼠数量恢复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灭鼠后残鼠种群的恢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使防治工作更有效,1976—1980年,我们在青海省门源县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调查了高原鼠兔和中华鼢鼠的种群恢复过程,发现灭鼠后残鼠数量按逻辑斯蒂曲线增长。 残鼠数量恢复时间t与种群返回时间t_r呈正比。灭鼠后数量恢复时间可按下式估计: 每年杀灭种群一定比例,残鼠数量恢复的数学模型如下; 每年杀灭一定数量,残鼠数量恢复的模型如下: 高原鼠兔和中华鼢鼠的残鼠种群恢复速度不同。根据上述数学模型估计,高原鼠兔数量恢复较快,丽中华鼢鼠较慢,因此,其最适灭鼠率也不相同。若每年杀灭一次,对于高原鼠兔,杀灭率必须在80%以上,对于中华鼢鼠,必须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17.
全国农牧区,多年来用化学药物进行灭鼠,取得良好效果,使用较多的药物有磷化锌。但近年来有些地区反映磷化锌灭黄鼠效果减低,  相似文献   

18.
用杀鼠灵蜡饵控制旅馆褐家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杀鼠灵蜡饵防治旅馆褐家鼠的现场试验。灭鼠前现场鼠密度为70.0%;按照抗凝血灭鼠剂的常规处理方式,投药后第4天鼠密度开始下降,第9天降至3.3%,第18天控制鼠患,所得结果,与先前的杀鼠灵玉米粉毒饵防治褐家鼠的现场效果相匹敌。抗凝血灭鼠剂蜡饵对巩固灭鼠成果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珠江三角洲地区农田的鼠类主要为黄毛鼠(Rattus rattoides),此外亦有小家鼠(Musmusculus)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和板齿鼠(Bandicota indica)。有些地区因多年来反复用磷化锌毒鼠,鼠类对其产生不同程度的拒食,灭鼠效果较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76年起我们进行了敌鼠钠稻田毒鼠的一系列试验。现将敌鼠钠稻谷毒饵一次投放效果与磷化锌稻谷毒饵的大田试验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消灭黃鼠是预防鼠疫的一项根本措施,这已在国内、外多年的灭鼠实践中所证明。但是,由于目前所用的方法还不完善,难免发生灭鼠未尽的问题,以致灭鼠拔源工作年复一年的进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因此研究防止漏洞与漏鼠的方法,是消灭黄鼠工作中十分重要而迫切的。我们根据鼠类穴居生活及其巢区活动的规律,用拴标志圈流放黄鼠的方法,可发现大量的洞穴,这对于消灭成窝的幼鼠或残存黄鼠具有一定的效果,有助于达到预期的“无鼠无洞”的要求。现将1965年4—7月间,在我省泰来县宁姜地区,所做的试验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