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种游蛇的Cyt b基因片段序列分析及其演化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别从蛇类药材和冷冻保存的新鲜蛇类肌肉标本中提取DNA,经PCR扩增出12种蛇共25个样品的Cyt b基因片段,并用银染测序的方法对DNA序列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用MEGA软件重建的系统发生树表明,研究的11种游蛇科蛇类可以分为3组:第一组为赤链蛇和水赤链游蛇,第二组为乌梢蛇和灰鼠蛇,第三组为锦蛇属的蛇,它们与第二组较近.锦蛇属是一高度分化的属,该组至少可分为两类,一类包括百花锦蛇和黑眉锦蛇;另一类包括玉斑锦蛇、棕黑锦蛇、红点锦蛇、王锦蛇和双斑锦蛇.后一类还可进一步分为3个亚组,玉斑锦蛇和棕黑锦蛇为第一亚组,红点锦蛇单独为第二亚组,王锦蛇和双斑锦蛇为第三亚组.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多年保存的陈旧药材标本可以用DNA序列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分子系统演化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从12S rRNA基因片段序列研究20种蛇的系统发生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测定了中国产蛇亚目20种蛇约800bp的mtDNA 12S rDNA基因片段序列。所测序列与楔齿蜥的同源序列一起经Clustal X1.8软件比对,共有881个位点,其中变异位点有494个。以楔齿蜥为外群,用NJ法构建了4科20种蛇的进化关系树,对这20种蛇的系统发生关系作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4个科20种蛇分成4个支系。第一个支系包括蟒科的东方沙蟒和蟒2种蛇;第二个支系为蝰科3种蛇,即草原蝰、尖吻蝮、竹叶青组成一个单系群;眼镜蛇科的眼镜蛇和银环蛇构成第三个支系;游蛇科的13种蛇构成了第四个支系,其中灰鼠蛇、乌梢蛇和赤链蛇组成一个支系,锦蛇属的7种蛇组成一个单系群,然后它们与前一支系相聚。剩下的颈槽蛇属两种聚类后与赤链华游蛇构成一个支系,并与游蛇科其它蛇组成姐妹群。第四支系首先与第三支系眼镜蛇科聚类,第二支系蝰科构成了三、四支系眼镜蛇科和游蛇科的姐妹群,第一支系蟒科在系统树的最基部,为四个科中较原始的类群。 相似文献
3.
4.
内蒙古农业大学张燕军、尹俊,内蒙古河套大学梁永厚等科研工作者根据已公布的Homeobox基因序列保守区设计简并引物,利用PCR技术从内蒙古绒山羊血液基因组DNA中扩增Homeobox基因家族成员,将其目的基因纯化后连接到pGEM—T载体上,经鉴定得到重组质粒。将110个重组质粒进行测序。 相似文献
5.
兰州鲇线粒体Cytb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克隆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线粒体Cytb基因全序列,根据欧洲鲇(Silurus glanis)线粒体基因全序列设计特异引物进行兰州鲇线粒体Cytb基因的PCR扩增,得到1138 bp兰州鲇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对兰州鲇和其他13种鱼的线粒体Cytb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之间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核苷酸同源性介于61.38%-91.12%,氨基酸同源性介于76.62%-95.52%。对兰州鲇、欧洲鲇、大口鲇(Silurus meridionalis)、鲇(Silurus asotus)、越南鲇(Silurus cochinchinensis)的Cytb基因之间进行碱基替代分析,结果显示兰州鲇Cytb基因与鲇之间替换率最低,值为8.87%,转换/颠换值为3.21;与越南鲇之间替换率最高,值为14.41%,转换/颠换值为1.83。对本文克隆的兰州鲇Cytb基因与王庆容等测定的兰州鲇线粒体Cytb序列进行序列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两者之间替换率为11.16%,存在127个变异位点,转换/颠换比为4.08,遗传距离为0.1230。由NJ法基于兰州鲇和其他13种鱼的Cytb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与传统的分类地位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6.
(行鸟)形目12种鸟类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差异及其系统发育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PCR直接测序方法首次对Hang形目(Charadriiformes)12种鸟类:蒙古沙Hang(Charadrius mongolus)、环颈Hang(Charadrius alexandrinus)、大杓鹬(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白腰杓鹬(Numenius arquata)、中杓鹬(Numenius phaeo-pus)、红脚鹬(Trina totanus)、林鹬(Trina alareola)、翘嘴鹬(Xenus cineres)、翻石鹬(Arenaria interpres)、大滨鹬(Calidris teruarostris)、反嘴鹬(Recurvirostra avosetts)和砺鹬(Haematopus ostralensis)线粒体cyt b基因全序列进行测定,并以白鹳(Ciconia ciconia)的同序列作为外群杓建系统发生树。经比对,Hang形目12种鸟类线粒体cyt b基因全序列均包括1143bp,序列间未见有插入和缺失,共有381个变异位点,种间序列差异值为5.16%—16.01%。重建的系统树将Hang形目12种鸟类分为2个支系:第1支系包括红脚鹬、林鹬、翻石鹬、大滨鹬、翘嘴鹬、中杓鹬、大杓鹬和白腰杓鹬,其中红脚鹬、林鹬、翻石鹬、大滨鹬、翘嘴鹬聚为一支,中杓鹬、大杓鹬和白腰杓鹬聚为另一支;第2支系包括蒙古沙Hang、环颈Hang、反嘴鹬和硕鹬,其中反嘴鹬与砺鹬互为姐妹群,然后再与Hang属的两个种蒙古沙Jamg和环Hang组成的姐妹群构成并系群。分子证据提示:第1支系中各属问及种间的系统关系与形态学研究结果相吻合;第2支系中的反嘴鹬与Hang鹬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两者聚为姐妹群,提示将这两个类群合并为一个亚科——反嘴葫亚科更为合理,与码亚科共同组成Hang科,与核型研究结果和Sibley在新分类体系中将码科分为反嘴鹬亚科和Hang亚科、反嘴鹬族和砺鹬族属于反嘴鹬亚科的观点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甘蔗ACC氧化酶基因片段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1- 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氧化酶是植物乙烯合成的一个关键酶,乙烯作为一种内源激素,对植物生长、老熟过程有多方面的调节作用。根据报道的各种植物ACC氧化酶氨基酸序列上前后两个保守区设计两个简并引物,以甘蔗总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到一个940bp的基因片段。将片段序列在MCBI的BLAST软件上进行同源性搜寻,显示的63个序列全部是ACC氧化酶基因,因而认为克隆到的片段就是甘蔗ACC氧化酶基因的一个成员。经对不同植物来源的ACC氧化酶基因家族进行比较分析,去除一个103bp的“内含子“后,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为279个残基,占推测全长氨基酸残基总数的86%左右。经同源性分析,序列与毛竹和水稻ACC氧化酶的同源率达到86%。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序列最先与水稻、其次和香蕉的ACC氧化酶聚类,然后再与双子叶植物的ACC氧化酶聚类,符合按形态特征分类的血缘关系。基因的获得对下一步了解乙烯的合成表达与甘蔗生长、成熟过程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9.
白沙蒿肌动蛋白基因核心片段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以荒漠植物白沙蒿总RNA为模板,运用RT-PCR方法扩增出肌动蛋白基因核心序列.将获得的片段克隆到T载体后进行测序,序列分析表明:白沙蒿肌动蛋白基因核心片段长599 bp,编码198个氨基酸.将该序列在GenBank中注册,并与多种植物肌动蛋白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该片段的核酸序列同源性在75%以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85%以上,具有高度保守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PCR直接测序方法首次对形目 (Charadriiformes) 12种鸟类 :蒙古沙 (Charadriusmongolus)、环颈(Charadriusalexandrinus)、大杓鹬 (Numeniusmadagascariensis)、白腰杓鹬 (Numeniusarquata)、中杓鹬 (Numeniusphaeo pus)、红脚鹬 (Tringatotanus)、林鹬 (Tringaglareola)、翘嘴鹬 (Xenuscineres)、翻石鹬 (Arenariainterpres)、大滨鹬 (Calidristenuirostris)、反嘴鹬 (Recurvirostraavosetts)和砺鹬 (Haematopusostralensis)线粒体cytb基因全序列进行测定 ,并以白鹳(Ciconiaciconia)的同源序列作为外群构建系统发生树。经比对 ,形目 12种鸟类线粒体cytb基因全序列均包括1143bp ,序列间未见有插入和缺失 ,共有 381个变异位点 ,种间序列差异值为 5 16 %~ 16 0 1%。重建的系统树将形目 12种鸟类分为 2个支系 :第 1支系包括红脚鹬、林鹬、翻石鹬、大滨鹬、翘嘴鹬、中杓鹬、大杓鹬和白腰杓鹬 ,其中红脚鹬、林鹬、翻石鹬、大滨鹬、翘嘴鹬聚为一支 ,中杓鹬、大杓鹬和白腰杓鹬聚为另一支 ;第 2支系包括蒙古沙、环颈、反嘴鹬和砺鹬 ,其中反嘴鹬与砺鹬互为姐妹群 ,然后再与属的两个种蒙古沙和环颈组成的姐妹群构成并系群。分子证据提示 :第 1支系中各属间及种间的系统关系与形态学研 相似文献
11.
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全序列的松江鲈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中国沿海7个群体和日本有明海群体的线粒体Cytb基因全序列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显示: 47个个体共检测到31个单倍型, 8个群体均呈现出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0.60-1.00)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0.0005-0.0041)的特点。AMOVA分析结果及单倍型邻接关系树和单倍型网络关系图均显示松江鲈分为中国和日本两个世系, 而中国世系的7个群体未呈现出明显的地理遗传结构。基于核苷酸Kimura双参数替代模型计算得出的中国和日本两个世系的净遗传距离, 再参照其他硬骨鱼类线粒体Cytb基因2%/Ma(百万年)的分歧速率, 推测松江鲈中日两个世系间分化时间约为41万年前。对中国世系进行群体历史动态分析, 中性检验结果均为负值且显著, 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呈单峰型, 表明松江鲈中国世系曾发生过群体扩张, 其扩张时间大约为12万年前。
相似文献
12.
解放军军需大学军事兽医研究所夏平安、江禹和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刘维全等研究人员对此课题作了研究,他们认为家蝇卵黄蛋白基因编码的卵黄蛋白是家蝇胚胎发育的重要营养来源。根据3种家蝇卵黄蛋白cDNA保守序列设计引物,用PCR技术从家蝇基因组DNA中扩增到大小为768bp的mdyp1基因的部分DNA片段, 相似文献
13.
14.
本研究通过测序Cytb基因和COⅠ基因的部分序列来推定15种麻蝇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在世界麻蝇名录中,本研究的15种麻蝇能够代表麻蝇属Sarcophaga的6个亚属。连接序列(972 bp)被用于系统发育分析;分析方法包括了了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以及贝叶斯法。我们的结果提示了亚麻蝇亚属Parasarcophaga、别麻蝇亚属Boettcherisca以及红麻蝇亚属Liopygia的单系性,同时也表明蛇麻蝇亚属Liosarcophaga和德麻蝇亚属Pandelleisca并不是单源的。不过,目前的研究并不能分辨野德麻蝇S. (Pandelleisca) similis和峨眉叉麻蝇S. (Robineauella) coei的系统发育位置。此外,最大简约分析和似然功能分析在scopariiformis-iwuensis进化枝和polystylata-hui进化枝的关系上产生了不一致的系统发育推断。因此,后续研究不仅需要其他的分子标记,也需要更多的分类取样。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测序Cytb基因和COⅠ基因的部分序列来推定15种麻蝇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在世界麻蝇名录中,本研究的15种麻蝇能够代表麻蝇属Sarcophaga的6个亚属。连接序列(972bp)被用于系统发育分析;分析方法包括了了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以及贝叶斯法。我们的结果提示了亚麻蝇亚属Parasarcophaga、别麻蝇亚属Boettcherisca以及红麻蝇亚属Liopygia的单系性,同时也表明蛇麻蝇亚属Liosarcophaga和德麻蝇亚属Pandelleisca并不是单源的。不过,目前的研究并不能分辨野德麻蝇S.(Pandelleisca)similis和峨眉叉麻蝇S.(Robineauella)coei的系统发育位置。此外,最大简约分析和似然功能分析在scopariiformis-iwuensis进化枝和polystylata-hui进化枝的关系上产生了不一致的系统发育推断。因此,后续研究不仅需要其他的分子标记,也需要更多的分类取样。 相似文献
16.
设计了5对特异性引物,扩增、拼接并测定出太湖新银鱼线粒体tRNAAsp-COII-tRNALys和tRNAGlu-Cytb-tRNAThr两段基因序列片段。基因定位和序列分析发现,太湖新银鱼线粒体COII基因全序列长度为691 bp,序列AT含量为52.80%,编码230个氨基酸;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全长为1141 bp,AT含量为48.90%,它编码380个氨基酸。分别位于线粒体COII和Cytb基因两翼的4个tRNA基因(tRNAAsp、tRNALys、tRNAGlu和tRNAThr)同时被测定出来。将太湖新银鱼与有明银鱼、小齿日本银鱼的同源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并基于线粒体COII Cytb基因合并数据的核苷酸和氨基酸两种序列形式,以黑斑蛙为外群,对10种鱼类进行分子系统树的构建,结果一致表明:小齿日本银鱼与有明银鱼的亲缘关系近于太湖新银鱼;鲱科与鲑科的亲缘关系近于银鱼科鱼类;此外在本研究硬骨鱼类的4个科中,白鲟科作为原始而古老的类群,是在系统进化的过程中首先分化出来的一支。 相似文献
17.
克隆木薯Actin基因片段,为研究其他基因在木薯中的表达和调控提供内参基因.通过比较拟南芥、蓖麻和麻风树Actin基因cDNA同源区域,根据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一对简并性引物,采用RT-PCR的方法扩增Actin基因片段,使用分子生物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获得一段大小为698 bp的基因片段,编码233个氨基酸;该基因序列与其他Actin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均在85%以上,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达94%以上;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木薯Actin基因与大戟科植物橡胶、麻风树及蓖麻的亲缘关系最近,与毛果杨、陆地棉及木瓜等植物Actin基因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克隆的基因片段为木薯Actin基因片段,并命名为msACT. 相似文献
18.
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中国分离株rOmpA基因片段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Rr190.70p-602n引物扩增了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fevergrouprickettsiae,SFGR)中国分离株(BJ-90株、Ha-91株和HLJ-054株)及SFGR国际标准株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ickettsiasibiricu)246株和派克立克次体(R.parkeri)的rOmpA基因片段,将PCR产物克隆入pGEM-T载体中,用双脱氧法进行序列测定,并与SFGR的rOmpA基因已知序列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SFGR国际标准株间rOmpA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0.06%~96.62%,推定氨基酸的同源性为83.05%~94.35%,中国分离株与国际标准株及参考株rOmpA基因片段比较的结果发现:BJ-90株及Ha-91株与西伯利亚立克次体标准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06%和98.31%,推定氨基酸的同源性则为98.87%和96.61%,HL-93株和HLJ-054株与日本立克次体(R.japonica)核苷酸同源性较高,分别为96.62%和95.68%,推定氨基酸的同源性为92.09%和89.27%。在中国分离株内,BJ-90株和Ha-91株的核昔酸同源性高达99.2… 相似文献
19.
设计了5对特异性引物,扩增、拼接并测定出太湖新银鱼线粒体tRNA^Asp-COⅡ—tRNAL^ys和tRNA^Glu-cytb—tRNA^Thr两段基因序列片段。基因定位和序列分析发现,太湖新银鱼线粒体COⅡ基因全序列长度为691bp。序列AT含量为52.80%,编码230个氨基酸;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全长为1141bp,AT含量为48.90%,它编码380个氨基酸。分别位于线粒体COⅡ和Cytb基因两翼的4个tRNA基因(tRNA^Asp、tRNA^Lys、tRNA^Gls和tRNA^Thr)同时被测定出来。将太湖新银鱼与有明银鱼、小齿日本银鱼的同源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并基于线粒体COⅡ+Cytb基因合并数据的核苷酸和氨基酸两种序列形式,以黑斑蛙为外群,对10种鱼类进行分子系统树的构建,结果一致表明:小齿日本银鱼与有明银鱼的亲缘关系近于太湖新银鱼;鲱科与鲑科的亲缘关系近于银鱼科鱼类;此外在本研究硬骨鱼类的4个科中,自鲟科作为原始而古老的类群,是在系统进化的过程中首先分化出来的一支。 相似文献
20.
鳜类系统发育的线粒体Cytb基因全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鳜、大眼鳜、斑鳜、暗鳜、波纹鳜、长体鳜、中国少鳞鳜等7种鳜类12个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结合GenBank中的同源序列,共分析了9种鳜类的系统发育关系。序列分析表明,鳜属鱼类属内种间的遗传距离(0.015~0.093)明显小于少鳞鳜属鱼类属内种间的遗传距离(0.152~0.178)。在分子系统发育树上,长体鳜与鳜属的鳜、大眼鳜、斑鳜、波纹鳜、暗鳜聚合成一分支,少鳞鳜属的种类聚成另一分支;支持将长体鳜归入鳜属,鳜类分为鳜属和少鳞鳜属等二个属的分类处理。在鳜属鱼类中,鳜和大眼鳜亲缘关系十分密切;斑鳜与波纹鳜亲缘较近;长体鳜与鳜属其它5个种的亲缘关系较远。在少鳞鳜属鱼类中,中国少鳞鳜和日本少鳞鳜的亲缘关系较远,韩国少鳞鳜的系统位置较不明确。鳜类的单系性及其鳜类的系统位置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