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福建柏资源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福建柏分布范围北纬22°~28°30′,东经102°~120°,中心分布区北纬24°30′26°30′,东经110°~119°,呈间断分布.垂直分布海拔500~1 800 m,往西,往北分布海拔较高,分布范围较窄;往东,往南分布海拔较低,分布范围较宽.分布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中心分布区年平均气温11.7~15℃,年降水量1 600~2 000 mm.分布区土壤主要是花岗岩、砂页岩、板岩发育的山地黄壤和黄棕壤.福建柏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带天然林重要组成树种,群落类型较丰富.  相似文献   

2.
基于野生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136个分布点的数据和14个环境因子参数,运用规则集遗传算法(GARP)和最大熵(MaxEnt)两个生态位模型对他们在我国的适生分布区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根据GARP和MaxEnt模型计算得到的ROC曲线下面积的AUC均值分别为0.861和0.964,其中MaxEnt模型的AUC值更大,预测结果更精准。MaxEnt模型预测结果表明,莲的最适分布区主要集中在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大部分地区,江西北部,以及黑龙江、辽宁、浙江、广东等地的小部分地区。刀切法(Jackknife)检测结果表明,影响莲适生分布区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水汽压、海拔、年平均气温、多年平均降水量、最热季节平均温度、最冷季节平均温度、最干月降水量、最冷月最低温和最热月最高温等。适生区环境因子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野生莲最适宜生长在海拔1~2216 m、年降水量丰富(1202.50 mm)、年均温约为16.19℃、最热月温度范围在24.60℃~35.10℃、最冷月均温不低于-0.53℃的地区。研究结果可为有效保护中国野生莲资源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生态气候因子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66—2005年间青藏高原及其周边113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对研究区最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10 ℃日数、潜在蒸散、年降水量和干燥度指数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最热月均温在7 ℃~20 ℃,由东部周边地区向中部呈逐渐减小趋势;最冷月均温在-18.4 ℃~8 ℃,由南向北逐渐减小;青藏高原≥10 ℃日数由东部周边向中部地区逐渐减小,研究区东南部的≥10 ℃日数最大(150 d以上),中部地区最少(<50 d);研究区年均降水量由东南部向西北地区呈减少趋势;青藏高原的潜在蒸散(由Thornthwaite模型计算)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大部分地区在330~750 mm;青藏高原干旱地区所占比例较大,主要位于研究区西北部,湿润地区面积小,主要位于东部和东南部.青藏高原的植被分布与其生态气候限制因子有较好的一致性,生态气候因子可较好地刻画植被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浙江宁海晚中新世下南山组已准确鉴定23属植物大化石的现存属共存分析表明,它们的共存区间为:26°—30°N,107°—115°E,海拔为500—1200m。依据共存分布区间的常年气候资料,获得宁海晚中新世古气候参数定量数值为:年平均气温9.91—19.74℃;年较差18.31—30.68℃;最冷月均温-3.20—5.19℃;最热月均温16.73—26.44℃;年极端最高气温27.99—37.41℃;年极端最低气温-6.56—-20.16℃,年降雨量为1117.7—1546.4mm。推测晚中新世浙江宁海地区为亚热带山地气候,古湖海拔为500—1200m。  相似文献   

5.
珍稀濒危植物野生莲的适生分布区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野生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136个分布点的数据和14个环境因子参数,运用规则集遗传算法(GARP)和最大熵(MaxEnt)两个生态位模型对他们在我国的适生分布区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根据GARP和MaxEnt模型计算得到的ROC曲线下面积的AUC均值分别为0. 861和0. 964,其中MaxEnt模型的AUC值更大,预测结果更精准。MaxEnt模型预测结果表明,莲的最适分布区主要集中在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大部分地区,江西北部,以及黑龙江、辽宁、浙江、广东等地的小部分地区。刀切法(Jackknife)检测结果表明,影响莲适生分布区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水汽压、海拔、年平均气温、多年平均降水量、最热季节平均温度、最冷季节平均温度、最干月降水量、最冷月最低温和最热月最高温等。适生区环境因子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野生莲最适宜生长在海拔1~2216 m、年降水量丰富(1202. 50 mm)、年均温约为16. 19℃、最热月温度范围在24. 60℃~35. 10℃、最冷月均温不低于-0. 53℃的地区。研究结果可为有效保护中国野生莲资源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6.
楝科(Meliaceae)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楝科为泛热带分布科,全世界有51属,约550—600种,分布于旧世界热带地区有46属,热带美洲有8属.热带亚洲和热带非洲为楝科两大现代分布中心.中国楝科共15属,61种,占世界属总数的29%,种总数的10%。中国楝科的分布是在全球楝科分布区的边缘,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及南部诸省,种类由西南向东南递减。中国楝科属的分布区类型可归为5类:1.热带亚洲、非洲和中南美洲间断分布(1属);2.旧世界热带分布(3属);3,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2属);4.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1属);5.热带亚洲分布(8属)。中国楝科种的分布区类型仅有2类:1.热带亚洲分布(31种);2.中国特有分布(30种)。楝科植物的起源推断在早白垩纪。中国楝科植物由印度—马来西亚成分及特有成分组成。热带亚洲的楝科植物主要是通过中南半岛和中国云南。广西和海南等地发生联系,而菲律宾和台湾之间可有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通过植物专业网站及发表的论文论著,收集每一种壳斗科植物在中国的具体分布地点(县),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县为空间数据的基本单元,以壳斗科植物为研究对象,制作属的空间分布图,从图中定量地提取斑块的数目、面积、周长,计算形状指数、最大斑块指数,以及属的Shannon均匀度指数、Simpson均匀度指数,分析中国壳斗科植物属的空间分布及其特点,为植物区系空间分布定量研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中国壳斗科植物属的空间分布呈现连续分布或间断分布,间断分布有星散分布、主次分布区、主分布区3种类型,以图形和定量的方式体现出属在空间上的分布差异。(2)中国壳斗科植物属的分布区或最大斑块的分布区在中国亚热带,能连续分布到热带,但在温带斑块分散,面积小,由此推断中国亚热带植物区系应划分为古热带植物区。(3)根据三棱栎属、锥属、柯属在世界和中国的分布,推断它们均为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洲际间断分布。  相似文献   

8.
基于覆盖了全中国各地理区的204个地区植物区系研究资料和这些地区的841个气象站资料,我们对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分布格局及其与气候、经纬度分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这些分布格局探讨了中国植被分带和植物区系分区。结果如下:(1)除世界分布、栽培和入侵成分外,大部分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的分布与地理相关密切;(2)热带分布属(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至热带美洲间断分布、旧世界热带分布、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及热带亚洲分布合计)占各地方植物区系的0.84%到94.38%,其最低值出现在中国西北部的新疆和青海地区,最高值出现在中国云南南部和海南;(3)热带分布属在〈北纬30°的地区占优势,除热带亚洲至热带美洲间断分布外,其它热带成分随纬度增加迅速减少;(4)温带分布属(北温带分布、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温带亚洲分布、地中海区、西亚到中亚分布、中亚分布和东亚分布合计)占各地方植物区系的5.1%至98.83%,其最高值出现在中国西北部的新疆地区,最低值出现在中国云南南部和海南;(5)除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东亚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外,其它温带成分随纬度增加迅速增加;(6)在温带成分中,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及东亚分布属主要出现在中国亚热带到暖温带地区,北温带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和温带亚洲分布属在中国北部占优势,而地中海区、西亚到中亚分布和中亚分布属则在中国西北部占优势;(7)除世界分布、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东亚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外,所有其他成分都显示了与气候因素(主要是气温和降雨量)密切相关,其中,北温带分布属与年均温和年降雨量最为密切相关。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的分布格局与现行的中国植被分带和植物区系分区密切匹配。支持现行的中国植被分带和植物区系分区方案。  相似文献   

9.
中国青冈的地理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广泛收集青冈(Cyclogbalanopsisglauca(Tunb.)Oerst.)地理分布资料的基础上,利用目前国际上较流行的研究植被与气候相互关系的指标和方法,包括Kira的水热指标、Penman的公式、Thornthwaite的指标和气候分类、Holdridge的生命地带分类系统指标,以及年平均气温、1月均温、7月均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10℃积温和年降水量,研究了青冈在中国的  相似文献   

10.
西藏两个小湖高分辨率的花粉记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西藏东南部封闭湖泊高分辨率的花粉记录反映,在16 ka BP以前花粉组合以藜科(Chenopodiaceae) 和蒿属(Artemisia) 为主,花粉浓度很低,应为荒漠草原植被。当时气候寒冷干燥,1 、7 月份和年均温分别低于现在当地7 ~10 ℃,0.5~1.5 ℃和4~6 ℃。年降水量仅250 mm 是现今当地年降水量的40 % ;12 ka BP以后气温和降水逐渐增加,出现木本植物花粉,桦属( Betula) 和松属( Pinus)等,在9 .2~5 ka BP发育森林或森林草甸;8~6 ka BP是研究区气候最适宜期,1、7 月份气温均高于现在2~3 ℃,年降水量比现在当地高100 mm 左右;5.5 ka BP以后气温和降水呈非线性下降,主要发育草原植被,直至现在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暖对中国栓皮栎地理分布格局影响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垚  张兴旺  方炎明 《生态学杂志》2014,25(12):3381-3389
利用DIVA-GIS软件对中国栓皮栎的地理分布及气候特征进行研究,并用该软件中的Bioclim和Domain两个模型评估未来潜在分布区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 中国栓皮栎分布区可分为横断山脉区、云贵高原区、华北山地区、华东山丘区、辽鲁半岛区、台湾海岛区和秦岭巴山区7个亚区,跨越7个温度带、2个干湿区、17个气候区,包括8种气候类型.秦岭-大巴山-伏牛山为栓皮栎的现代多度中心.适合栓皮栎生长的年平均温度为7.5~19.8 ℃,年降雨量为471~1511 mm.Domain和Bioclim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AUC值)分别为0.910、0.779,前者预测的高度适生区为秦岭、大巴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云贵高原东部和西部、苏皖南部丘陵和华北部分山地.气候变暖趋势下栓皮栎潜在分布区可能向北回缩,面积减小.  相似文献   

12.
Evergreen sclerophyllous oaks (the E.S. oaks, Quercus section Heterobalanus) are the dominant species of the local ecosystem in the eastern Himalaya and the Hengduan Mountains, southwest China. In this study, we document the climatic envelope of the seven E.S. oak species and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limate and their distribution. This was done using a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CA)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MRA) of nine climatic indices. The main climatic envelope of the E.S. oaks were: mean temperature of the warmest month (MTW)=12.0-19.5 ℃, warmth index (WI) = 33.2-88.9 ℃ month, annual biotemperature (BT)=-6.9- -0.3 ℃, coldness index (CI)=-30.4- -10.1 ℃ month, mean temperature of the coldest month (MTC)=-3.7-3.0 ℃ and annual precipitation (AP)=701-897 mm at the lower limits; and MTW=8.3-16.1 ℃, WI=15.7-59.1 ℃ month, BT=3.6-8.9 ℃, CI=-55.4--19.3 ℃ month, MTC=8.3-16.1 ℃ and AP=610-811 mm at the upper limits. The climatic range of the E.S. oaks is wide and includes two climatic zones, the cool-temperature zone and the subpolar zone. The PCA and MRA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thermal climate plays a major role and precipitation plays a secondary role in controlling the large-scale distribution of the E.S. oaks, except Quercus monimotricha. In thermal regimes, BT and/or MTW are most important for both lower and upper limits of the E.S. oaks. Furthermore,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upper distribution limits of the E.S. oaks are less determined by low temperatures and their duration (CI) than by other factors.  相似文献   

13.
Eocene palynological samples from 37 widely distributed sites across China were analysed using co‐existence approach to determine trends in space and time for seven palaeoclimate variables: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mean temperature of the warmest month, mean temperature of the coldest month, mean annual range of temperature, mean maximum monthly precipitation and mean minimum monthly precipitation. Present day distributions and observed climates within China of the nearest living relatives of the fossil forms were used to find the range of a given variable in which a maximum number of taxa can coexist. Isotherm and isohyet maps for the early, middle and late Eocene were constructed. These illustrate regional changing patterns in thermal and precipitational gradients that may be interpreted as the beginnings of the modern Asian Monsoon system, and suggest that the uplift of part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ppear to have taken place by the middle to late Eocene.  相似文献   

14.
采用查询资料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收集中国特有种川榛(Corylus kweichowensis Hu)的地理分布资料以及各分布区的气象数据;利用Kira温暖指数、Kira寒冷指数、徐文铎湿度指数、Holdrige生物温度、Holdrige可能蒸散率和Holdrige可能蒸散量对川榛地理分布格局与气候水热指标的关系进行研究;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川榛分布的气候水热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川榛分布于中国的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平分布范围为东经102°06′~121°59′、北纬25°11′~37°38′,分布的最北端和最东端均位于山东省牟平县,最南端和最西端分别位于贵州省安龙县和四川省泸定县;垂直分布海拔为300~2500 m,集中分布海拔为500~1000 m,主要分布于秦岭、伏牛山、大别山和大巴山等山系.川榛分布区的年均温、Kira温暖指数、年降水量和Holdrige生物温度的最适范围分别为1124℃~1772℃、9153℃·月-1~14924℃·月-1、59638~160175 mm和1166℃~1754℃,Kira寒冷指数、徐文铎湿度指数、年空气相对湿度、Holdrige可能蒸散量和Holdrige可能蒸散率的均值分别为-673℃·月-1、911、7481%、86025 mm和089,其分布南界和北界的Kira温暖指数、Kira寒冷指数和年降水量的范围分别为6290℃·月-1~16910℃·月-1、-3990℃·月-1~-110℃·月-1和42550~205820 mm;按照Holdrige分类系统,川榛属于暖温带和亚热带湿润森林生命地带类型中的树种,生态适应性较广.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限制川榛地理分布的气候水热条件由高到低依次为低温条件、高温条件、湿度条件,因此,园艺化栽培川榛时可首先考虑1月均温、Kira寒冷指数、极端低温、无霜期和年均温等因素.  相似文献   

15.
福建裸子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野外考察、查阅文献资料和应用植物区系分析方法对福建裸子植物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东南沿海的地理位置、显著的季风气候和占总面积50%以上的中山带山地使福建成为中国裸子植物重要的繁衍和保存地之一。(2)福建现代裸子植物有9科、24属、44种(其中含特有科1个为银杏科,特有属有水松、白豆杉、金钱松、杉木、银杏、台湾杉属等6属,拥有四川苏铁、银杏、油杉、华东黄杉、长苞铁杉、金钱松、黄山松、台湾杉、柳杉、水松、柏木、刺柏、三尖杉、粗榧、宽叶粗榧、白豆杉、穗花杉、榧树、罗浮买麻藤等26个特有种),分别占中国同类的90.0%、70.59%和19.13%,是中国裸子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古植物学资料和现存的古老、孑遗和特有成分说明福建裸子植物区系起源古老;福建裸子植物的属级分布区类型中泛热带成分占25.0%,亚热带至温带成分占75.0%(其中亚热带分布占41.67%);种的分布亚型中,亚热带分布的占67.10%;均表明福建裸子植物区系具有较为显著的亚热带山地性质。(4)长苞铁杉、杉木、柳杉、福建柏、黄山松、马尾松、油杉、江南油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粗榧、穗花杉、高山柏等树种分布于海拔800m以上的亚热带中山带。(5)种的分布亚型中,有35种分布在南岭,进一步证明南岭既为西南核心区的亚热带成分向华中、华东迁移提供通道,又为热带亚洲(中南半岛、云贵高原南部)成分向福建、浙江与台湾分布提供了途径。(6)福建裸子植物武夷山脉、闽台陆桥或东山陆桥与周边地区彼此密切交流,相似性系数分析也表明,福建裸子植物区系与华南、西南、华东、华中、台湾等区域联系广泛、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基于1961—2009年宁夏21个气象站点的气象资料,分析了宁夏各区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宁夏各地气温逐渐升高,呈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年均气温的气候倾向率为0.4 ℃·(10 a)-1;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呈逐渐减少趋势,年降水量的气候倾向率为4.26 mm·(10 a)-1;无霜期和作物生长季天数随着气候变暖逐渐延长;≥10 ℃积温在3200 ℃·d以上的区域向南扩展,宁夏适宜种植中晚熟水稻的区域有所扩大;2001—2009年,宁夏大部分地区适宜种植冬小麦,全区各地几乎都适宜种植春小麦;宁夏南部山区各地7月平均气温≤20 ℃的区域面积逐渐缩小,适宜种植马铃薯的地域也随之缩小.  相似文献   

17.
应用排序分析藓类植物分类群分布与气候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以我国21个山地藓类植物区系和气象资料为基础,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和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比较了21个山地中藓类植物61个科,曲尾藓科(Dicranaceae)23个属、曲柄藓属(Campylopus)17种及曲尾藓属(Dicranum)35种分布与年均温度、>10℃积温、1月均温、7月均温、年均相对湿度、年均降雨量、年有雾天数、年有霜天数和年日照时数的关系,通过排序进行了直观的展示;同时还应用典范对应分析直观地反映了包括长白山在内的我国9个山地苔藓植物地理成分组成上的相似性及它们与气候因素间的关系.本文研究表明将DCCA和CCA应用到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以分布在我国沿海滩涂的96个互花米草分布记录点及覆盖东部沿海区域的海洋环境数据和气候环境数据为材料,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研究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在我国沿海的潜在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互花米草适宜分布区占我国沿海区域的85%,其中高度适宜分布区占18%,中度适宜分布区占34%,低度适宜分布区占33%,不适宜分布区仅为15%.互花米草在我国沿海的地理分布主要受到年均最低海水温度、年均海水温度、年平均气温和1月最低气温4个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年均降水量、年均日较差、海水盐度、最高海水温度、7月最高气温及海流速度对互花米草地理分布的影响较小.互花米草高度适宜分布区的最低海水温度为0.62~24.81℃,平均海水温度为10.46~27.29℃,年均气温为9~25℃,1月最低气温为-13.5~16.7℃.互花米草地理分布概率在我国北部沿海区域达到20%以上,互花米草存在向我国北部进一步入侵的趋势,特别是在渤海湾地区,互花米草入侵潜力较大.互花米草在我国不适宜分布区主要集中在海南中部和南部海岸,以及台湾省大部分区域,依据当前我国分布记录及气候数据,这些区域互花米草入侵风险较小,但不排除未来入侵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glob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circulation system occurred during the Younger Dryas cold period. Several researchers have demonstrated a weakening of intensity of the Indian Ocean Summer Monsoon during that period. However, the exa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still remain vague. Here we present a late-glacial precipitation proxy record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based on the peat cellulose δ13C found in Hani, Northeast China. Both the peat cellulose record and a pollen record from Lake Sihailongwan sediment indicate an abrupt increase in precipitation in the region during the Younger Dryas period. These results support the occurrence of wet conditions in the north and of dry conditions in the south of the Chinese Mainland during that period. By examining the activity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on an interannual timescale, we propose a theory for the anomalous precipitation distribution that we attribute to the occurrence of an El Niño-like phenomenon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Ocean during the Younger Dryas. In this case, the intensity of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may strengthen, and its position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may move northward. This could cause an enhancement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migration of a monsoonal rainbelt towards the northern region of the Chinese mainland, resulting in a precipitation distribution of wet conditions in the north and dry conditions in the south. Therefore, this anomalous rainfall distribu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indicate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 anti-phase with the Indian Ocean Summer monsoon that weakened during the same period. This agrees with the previously revealed anti-phase variations of the two monsoons during the ice-rafted debris cold events of the North Atlantic Ocean. It appears that, in relation to the abrupt temperature drop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on centennial to millennial time scales, anti-phase variations of the two Asian summer monsoons occurred.  相似文献   

20.
祁连山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河流产流区,是气候变化敏感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其生态环境对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祁连山区气温和降水观测数据、MOD10A2积雪产品以及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流量资料,系统分析了1961—2020年祁连山区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气候变化对祁连山区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 1961—2020年,祁连山区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升温速率达0.39 ℃·(10 a)-1,西段升温速率最大,中、东段次之,冬季升温趋势最显著,春季最小;祁连山区平均气温在1997年发生突变。祁连山区年降水量总体呈波动增加趋势[10 mm·(10 a)-1],中段增加最明显,2004年以来祁连山区处于多雨时期,气候呈暖湿化趋势;四季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夏季降水增加对年降水贡献最大;年降水以年际尺度变化为主,2.8年的年际尺度贡献率高达64.3%。祁连山积雪面积受气温和降雪影响明显,与夏季气温存在负相关,与降雪量存在正相关;2016—2020年,祁连山增温趋缓、降雪增多,积雪面积呈增加趋势。2000年以来,祁连山升温加剧,降水增多,冰雪融水增加,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出山径流均呈增加趋势。研究结果对祁连山区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