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挂榜山小鲵(Hynobius guabangshanensis)精子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1)挂榜山小鲵的精子形态具有小鲵科精子的共同特征:头部细直、有锥形顶体;颈部短而不明显,尾部细长、有波动膜;2)该种小鲵的精子超微结构具小鲵科物种精子的共同特征,即精子无顶体钩,顶体呈三叶草状,尾部无线粒体,轴纤维粗大呈圆柱状等;3)除精子全长(194.1±7.15μm)在小鲵科物种中属于中等外,挂榜山小鲵和本科其他物种的精子在形态量度学方面差异明显:其头部占全长的比例(22.98%)比其他已知小鲵科的物种都低,尾部占全长的比例(65.79%)比其他小鲵科物种都高.  相似文献   

2.
拟小鲵属(有尾目:小鲵科)一新种--水城拟小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田应洲  李松  谷晓明 《动物学报》2006,52(3):522-527
在比较和研究拟小鲵属(Pseudohynobius)已知二物种后,确定贵州省水城县石龙乡产拟小鲵为一新种,即水城拟小鲵(PseudohynobiusshuichengensisTian,LietGusp.nov)。新种与黄斑拟小鲵(P.flavomaculatus)的犁骨齿列形状相似;但新种体尾及四肢背面紫褐色,无黄色斑块;四肢长,前后肢贴体相向时,掌、部前半重叠;而黄斑拟小鲵体尾及四肢背面紫褐色,有土黄色斑块;四肢甚短,前后肢贴体相向时,指、趾仅相遇或略重叠。秦巴拟小鲵(P.tsinpaensis)背面棕褐色,体尾及四肢背面有不规则云状斑;四肢较短,前后肢贴体相向时,指、趾末端仅相遇。本文统计并记述了新种的外形、头骨特征、生物学资料。  相似文献   

3.
秦巴拟小鲵在河南的发现及地理分布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采自河南省内乡县的一种小鲵科标本,经形态学鉴定以及DNA序列比对,确定为秦巴拟小鲵(Pseudohynobius tsinpaensis)。内乡是该物种已知分布区的东限,与已知分布点相差3个经度,呈间断分布。秦巴拟小鲵在内乡的发现可为探讨小鲵科动物的起源和演化提供重要的动物地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研究克隆了挂榜山小鲵COⅠ基因及D-loop区全长,结果显示挂榜山小鲵COⅠ基因及D-loop区全长分别为1 551 bp和803 bp.运用MEGA4.0软件P-distance法分别比较COⅠ基因及D-loop区小鲵科19个物种的遗传距离,结果显示挂榜山小鲵与小鲵属遗传距离比与小鲵科其它属物种的小,并且挂榜山小鲵与Zhang et al(2006)提交的中国小鲵相应序列的遗传距离几乎为0,构建了MP分子系统发生树也显示挂榜山小鲵与小鲵属同属一个分支,且与Zhang et al提交的中国小鲵聚为一小支.通过以上分析认为挂榜山小鲵属于小鲵科小鲵属,这与传统分类学方法一致.  相似文献   

5.
2004-2006年对挂榜山小鲵(Hynobius guabangshanensi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挂榜山小鲵繁殖期为每年的11月中旬至翌年1月;非繁殖期营陆生生活,繁殖期进入水中繁殖;繁殖期活动高峰为20:00到翌日6:00;繁殖种群数量为198条,现存分布区不足10 km2;繁殖期雌雄性比为1.6,存在明显的两性异型,性成熟雌体的体长和体质量显著大于雄体;挂榜山小鲵的抱对行为与东北小鲵、黑小鲵、极北鲵相似;雄体具有求偶炫耀行为和精子竞争行为;繁殖场多为临时水凼和小而浅的池塘,大部分卵袋被固定在浅水的枯枝和水草上;挂榜山小鲵的卵袋较同科物种粗大,幼体刚出膜时卵袋长(18.40±4.21) cm(n=31),直径(4.23±0.52) cm(n=31);卵径(2.10±0.25) mm(n=45);卵粒数(88.90±20.30)个(n=98)(单个卵袋),受精率为(93.3±21.4)%(n=98).  相似文献   

6.
中国两栖类一新种(有尾目,小鲵科)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2003年2月、2005年11月采自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种小鲵进行了研究,认为其特征与现有的小鲵都不相同,确定为中国两栖纲有尾目小鲵科小鲵属1新种,即猫儿山小鲵Hynobius maoershanensi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广西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标本室,部分副模标本(MESH05111001,MESH05111002)保存于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标本室.  相似文献   

7.
小鲵科为亚洲特有的有尾两栖动物,是现生有尾目10科中第三大科.中国是小鲵科动物属、种分布的主要区域,且研究其分类历史较久,学者较多,故导致学术观点差异较大.本文对中国小鲵科分类地位发生变更的部分属(巴鲵属Liua、拟小鲵属Pseudohynobius、肥鲵属Pachyhynobius)、种(秦巴巴鲵L. tsinpaensis、满洲小鲵Hynobius mantchuricus、豫南小鲵H. yunanicus、弱唇褶山溪鲵Batrachuperus cochranae和太白山溪鲵B. taibaiensis)的变更历史进行回顾,旨在为小鲵科动物的分类提供一个清晰的背景知识.  相似文献   

8.
在辽宁,东北小鲵仅分布在东部山地丘陵地区,一般生活在植被和水源条件较好、食物丰富、人畜干扰少的环境。调查区内每100km^2约有分布地点4.62个,新增3个市县的东北小鲵分布记录:辽阳、东港和盖州。威胁东北小鲵生存和繁殖的主要因素来自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保护东北小鲵的关键是保护其栖息地。  相似文献   

9.
中国小鲵科(两栖纲:有尾目)研究现状与资源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莉  龚大洁  牟迈 《生态学杂志》2008,27(1):111-116
小鲵科(Hynobiidae)隶属于两栖纲、有尾目,是现存陆生脊椎动物中最低等的一个类群,它们在科学研究、经济应用和文化娱乐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从物种的分类、繁殖生态学、精子形态与结构等方面总结了中国小鲵科的研究概况,分析了导致其种群下降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保护对策,以期对中国小鲵科物种的资源利用以及相关部门制定物种保护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拟小鲵属(有尾目,小鲵科)一新种记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比较和研究拟小鲵属已知物种黄斑拟小鲵、水城拟小鲵后,确定贵州省绥阳县宽阔水所产拟小鲵为1新种,即宽阔水拟小鲵Pseudohynobius kuankuoshuiensis.新种与黄斑拟小鲵近似,但新种体尾背面黄斑近圆形,头长与头宽之比大于1.55,可与之区分.新种与水城拟小鲵P.shuichengensis相似,但新种体尾及四肢背面有黄色斑块,四肢贴体相向时掌、踱部前半不重叠,而极易与之相区别.  相似文献   

11.
东北小鲵的体形与骨骼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省鞍山市东郊的千山,位于东经128°,北纬41.1°,海拔约700米。其溪间有东北小鲵(Hynobius Leechii)生存。 我们连续三年对近百条小鲵的体形进行观察,并选10对作有关数据记录(见表1)。将其中6只和另外5只成体小鲵头部均制成透明骨骼标本。还通过骨骼解剖,一并进行骨骼观察。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湘中西部小鲵属一新种--挂榜山小鲵(两栖纲:小鲵科)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沈猷慧  邓学建  王斌 《动物学报》2004,50(2):209-215
在比较和研究小鲵属Hynobius物种后 ,确定湖南省祁阳县产小鲵为一新种 ,即挂榜山小鲵Hynobiusguabangshanensissp .nov .。新种与安吉小鲵H amjiensis近似 ,它们体型较大 ;有 13条肋沟 ;前后肢贴体相向时指趾重叠较多 ;掌、突明显 ,但又有明显区别 :1)新种比安吉小鲵稍小 ,全长 139 32mm± 9 5 0mm (n=9) ;2 )犁骨齿细且排列密 ,外枝 9- 11枚、内枝 2 5 - 2 7枚 ;3)尾较短 ,平均为头体长之 70 4 % (n =9) ;4 )卵袋较短 ,香蕉形弯曲等。本文列表比较近似种 ,统计并记述了新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小鲵属一新种(两栖纲:有尾目:小鲵科)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对采自我国河南省商城的一种小鲵标本进行了研究,认为与我国产小鲵科巳知属、种及日本产小鲵属相近种均不相同,被确定为新种,即豫南小鲵Hynobius yunanicus sp.nov.。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小鲵(Hynobius chinensis)被描述于116年前,我国学者于2005年在模式产地湖北宜昌再次采到标本,至此该物种的有效性得以确认。以2007年采于模式产地的中国小鲵胚胎为材料,采用Giemsa染色方法,对中国小鲵的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小鲵的二倍体染色体数为56,28对染色体按大小和形状可以分为4组:第一组,包括Nos.1~9,由大型m,sm,st染色体组成;第二组为中型双臂染色体组,由Nos.10~13组成,包含m,sm染色体;第三组,包括Nos.14~18,由小型m染色体组成;第四组,包括Nos.19~28,由小型t染色体组成。与小鲵属其他物种相比,中国小鲵核型与具染色体数为2n=56的类群核型大致相同,差异出现在染色体分组和相应染色体着丝点类型上。  相似文献   

15.
我国小鲵科一新属新种的描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59年至1981年,在大别山、桐柏山、伏牛山及太行山等地区调查,发现小鲵科一种,外部形态和头骨特征与已知小鲵科各属均有明显区别。现将商城标本与相近的小鲵属和北鲵属的主要特征对比如表1(图1—3)。 从表1可以看出,商城标本与相近的小鲵属和北鲵属都有显著区别,应为一个新属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新乡师范学院。现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东北小鲵中枢神经系统形态学与组织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应用脊椎动物神经标本制作法和HE染色法,对东北小鲵中枢神经系统的外部形态和组织学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描述了东北小鲵神经系统形态和组织学结构的特点,并与无尾两栖类和爬行类相对比,探讨了有尾两栖类的进化地位。结果表明:与无尾两栖类(如蛙)相比,东北小鲵中枢神经系统中,大脑半球较小,结构较为原始,小脑结构简单,是两栖类中较为原始的类群。此外,东北小鲵开始具有了臂神经丛和骶神经丛,但没有爬行类的发达,可作为两栖类向爬行类进化的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17.
王倩  孙胜男  赵文阁  于东 《动物学杂志》2017,52(6):1003-1014
为了研究阿特拉津和毒死蜱单一及联合暴露对东北小鲵(Hynobius leechii)蝌蚪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选择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点阿特拉津和毒死蜱单一及联合暴露对东北小鲵蝌蚪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丙二醛(MDA)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及各处理组浓度的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明显降低,丙二醛(MDA)水平明显上升,从而说明阿特拉津和毒死蜱单一及联合暴露会对东北小鲵蝌蚪的抗氧化酶系活性产生影响,进而产生毒理效应。当暴露21 d后,通过恢复实验,发现恢复末期与暴露末期相比,低浓度组和中浓度组上述3种酶活性变化不显著,而高浓度组上述3酶活性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三种小鲵和极北鲵的核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了安吉小鲵(Hynobiusamjiensis)、中国小鲵(H.chinensis)、东北小鲵(H.leechi)(辽宁桓仁)和极北鲵(Salamandrelakeyserlingi)(吉林白河)的核型。3种小鲵2n=56,染色体按大小和形状分为大、中、小型双臂和小型单臂4组。极北鲵2n=62,染色体按大小和形状可分为大、中、小型3组。对东北小鲵辽宁桓仁与辽宁千山标本核型的显著差异结合分类学问题进行了讨论。对3种小鲵核型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讨论了中国的小鲵属核型特点。比较了不同地区极北鲵核型的异同,并将其与小鲵属核型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小鲵家族     
提到小鲵,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大鲵。大鲵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大鲵",是现存的两栖动物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一般长约60-70厘米,体重5-6公斤,最大个体长达1.8米,重达30公斤。由于大鲵的叫声像婴儿的啼哭声,因此又名"娃娃鱼"。大鲵生活在水质清澈、低温和幽暗的溪流或溶洞中,  相似文献   

20.
舟山岛中国小鲵种数量和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小梅  顾辉清 《四川动物》1999,18(3):107-108
舟山岛自1985年发现有中国小鲵分布后,作者于每年12月至翌年5月小鲵繁殖期间,对岛上中国小鲵的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开展全面调查,表明其种群密度大,分布广泛、资源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