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浙江天台晚白垩世巨型长形蛋科一新属及巨型长形蛋科的分类订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天台盆地上白垩统赤城山组发现的巨型长形蛋类可鉴定为西峡巨型长形蛋(Macroelongatoolithusxi xiaensis)和一新蛋属、新蛋种——桥下巨型纺锤蛋(Megafusoolithus qiaoxiaensis oogen.etoosp.nov.)。西峡巨型长形蛋此前仅发现于河南西峡盆地,其特征为个体巨大(35cm),蛋壳外表面具瘤点状纹饰,蛋壳锥体层与柱状层界线明显,呈波浪形,锥体层与柱状层厚度之比为1:5—1:2。已记述的产自天台的张氏巨型长形蛋(M.zhangi)和产自河南西峡盆地的西峡长圆柱蛋(Longiteresoolithus xixiaensis)均为西峡巨型长形蛋的同物异名。桥下巨型纺锤蛋的特征包括蛋壳中部外表面具有棱脊状纹饰,蛋壳锥体层与柱状层界线不明显,二者厚度之比近1:3,这些特征区别于巨型长形蛋属。目前已知巨型长形蛋科仅包含巨型长形蛋属和巨型纺锤蛋属,订正的科征为:蛋化石巨大,长径大于35cm;蛋长形,两端大致对称,长宽之比约为3:1;蛋化石在蛋窝中一般两枚为一组,呈单层圆环状排列,蛋窝直径近3m;蛋壳外表面具瘤点状或棱脊状纹饰,蛋壳由锥体层与柱状层组成。这些特征明显区别于其他类型的蛋化石,因此它们代表了一个独立的蛋科:巨型长形蛋科(Macroelongatoolithidae)。 相似文献
2.
浙江天台盆地晚白垩世恐龙蛋新类型(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天台盆地上白垩统赖家组和赤城山组是我国最重要的恐龙蛋化石产出地层之一。近年来,我们对天台盆地陆相红层中的恐龙蛋化石层位进行了详细厘定,对恐龙蛋类型进行了系统描述,并对前人报道的一些属种进行了分类订正。研究显示,天台恐龙蛋化石群基本上可分为7蛋科、12蛋属和15蛋种,代表了我国晚白垩世早期的恐龙蛋化石组合。本文简要报道了主要产自天台盆地赤城山组的双塘似蜂窝蛋(新蛋属、新修订种)、木鱼山半蜂窝蛋(新蛋属、新蛋种)、国清寺副蜂窝蛋(新修订种)、天台棱柱形蛋(新修订种)和张头槽马赛克蛋(新蛋属、新修订种)等3新蛋属、5新蛋种和修订种的主要鉴定特征,并建立一新蛋科——似蜂窝蛋科。 相似文献
3.
记新疆吐鲁番盆地椭圆形蛋类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的两件标本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疆古生物考察队于20世纪60年代在吐鲁番盆地发现的,产出地点是十三间房火车站以南约48 km处的上白垩统苏巴什组的第5层(翟人杰等,1978). 相似文献
4.
记述了一件发现于内蒙古临河巴彦满达呼上白垩统乌兰苏海组的窃蛋龙科新材料并建立了一新属新种——戈壁乌拉特龙(Wulatelong gobiensis gen. et sp. nov.)。新属种具有以下不同于其他窃蛋龙科成员的独特特征:外鼻孔大而细长,腹端低于前上颌骨中部;上颌骨的颧骨支呈带状,并向后延伸至眶前隔之后,叠覆于颧骨外侧面;外侧视,上隅骨的前背突基部收缩。戈壁乌拉特龙具有一些其他窃蛋龙科成员不具有的近祖特征,而与更原始的窃蛋龙类接近,说明戈壁乌拉特龙代表了窃蛋龙科中一个相对原始的属种。这些近祖特征包括:下颞颥孔的背缘较窄,泪骨的前突和后突相对较长,外翼骨和外下颌孔的位置都相对靠后,肩胛骨短而纤细,肠骨的耻骨茎较坐骨茎向腹侧延伸更长并前后向更宽,坐骨较短,以及第三跖骨近端侧扁等。因此戈壁乌拉特龙的系统发育位置可能居于原始窃蛋龙类和其他窃蛋龙科成员之间。对巴彦满达呼恐龙动物群的初步分析支持巴彦满达呼红层代表了蒙古高原戈壁地区上白垩统红层中的最早沉积层位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6.
浙江天台盆地晚白垩世网形蛋类新类型及网形蛋类的分类订正(英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记述了产自浙江省天台盆地的网形蛋类新材料,建立一新蛋属——拟网形蛋属(Paradictyoo lithusoogen.nov.),两个新蛋种:庒前拟网形蛋(Paradictyoolithus zhuangqianensis oogen.etoosp.nov.)和下西山拟网形蛋(P.xiaxishanensis oogen.et oosp.nov.)。在此基础上,重新系统描述其他已知4种网形蛋属成员的结构特征,并对网形蛋类的分类进行了订正:网形蛋属(Dictyoolithus)仅保留红坡网形蛋(D.hongpoensis Zhao,1994)一个蛋种;建立一新蛋属:原网形蛋属(Protodictyoolithus oogen.nov.),将发现于河南西峡盆地的内乡网形蛋(D.neixiangensis Zhao,1994)和发现于山东莱阳盆地的蒋氏网形蛋(D.jiangi Liu&Zhao,2004)分别修订为:内乡原网形蛋(修订种)(Protodictyoolithus neixiangensis(Zhao,1994)comb.nov.)和蒋氏原网形蛋(修订种)(P.jiangi(Liu&Zhao,2004)comb.nov.);此外,发现于吉林公主岭早白垩世的公主岭网形蛋(D.gongzhulingensis Wang et al.,2006)并不属于网形蛋类,而应归入似蜂窝蛋类(Similifaveoolithus),将其修订为公主岭似蜂窝蛋(修订种)(Similifaveoolithus gongzhulingensis(Wangetal.2006)comb.nov.)。 相似文献
7.
描述的昆虫化石产自辽西朝阳县大平房乡原家洼九佛堂组。该化石为一新种,命名为原家洼始长腹细蜂(Eopelecinusyuanjiawaensissp.nov.),归入长腹细蜂科(Pelecinidae)。该科是昆虫纲膜翅目中一个现生小科,仅包括1属3种,分布在美洲大陆。该科在白垩纪曾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在我国曾发现于辽西的义县组和山东的莱阳组中。 相似文献
8.
六盘山盆地海原凹陷肖家湾构造的海参1井钻遇中生代地层。其中安定组见孢粉化石Pinuspollenites-Ali-sporites-Araucariacites组合,时代定为晚侏罗世。和尚铺组含介形类和孢粉化石Cypridea(Cypridea)unicosta-ta-Cypridea(Ulwellia)koskulensis组合、Pinuspollenites-Classopollis-Schizaeoisporites组合和大量Peckisphaera paragranulifera,李洼峡组含轮藻和孢粉化石Aclistochara huihuibaoensis-Mesochara cf. voluta-Sphaerochara组合、Classopollis-Cicatricosisporites-Granudiscus组合和介形类Damonella cf. mediocris,Cypridea(Yumenia) sp.等,和尚铺组和李洼峡组的时代可归于早白垩世早中期(Hauterivian—Barremian)。乃家河组产轮藻化石Raskyae-chara sp.,Obtusochara cf. subcylindrica等,时代可能是晚白垩世。 相似文献
9.
南雄盆地上湖组介形类可划分为2个性质不同的动物群及4个化石带:下部为 Porpocypris 动物群,是以中生代属种为主,中、新生代属种混生的过渡性动物群,时代为晚白垩世最晚期;上部为 Cypris 动物群,以 Cypris 属占优势, Sinocypris 属开始出现, Cypridea 等古老属种绝灭为主要特征,时代为早—中古新世.根据介形类演化发展阶段和白垩纪末生物绝灭事件,南雄盆地白垩系与第三系的界线应划在 Porpocypris 与 Cypris 动物群之间,即上湖组坪岭段与下惠段之间. 相似文献
10.
镰刀龙类化石主要分布于亚洲白垩纪地层 (RussellandDong ,1 993;Xuetal.,1 999a ;KirklandandWolfe ,2 0 0 1 )。最近发现于内蒙古上白垩统二连组的杨氏内蒙古龙(Neimongosaurusyangi)代表这一类群中较为原始的属种 (张晓虹等 ,2 0 0 1 )。通过研究产自同一化石地点的镰刀龙类新材料 ,我们鉴定出一个不同于杨氏内蒙古龙的新属种 ,美掌二连龙(Erliansaurusbellamanusgen .etsp .nov.)。依据以下特征将Erliansaurusbellamanus归入镰刀龙超科 :肩胛骨干远端狭窄、肱骨近端角状、肱骨有后转子、肱骨的尺骨髁和桡骨髁位于肱骨干前部、肠骨髋臼后支远端加厚、距骨髁小和腓骨近端后缘窄。Erliansaurusbellamanus的以下自近裔特征区别于其他镰刀龙类 :前部尾椎具加大的滋养孔、肱骨后转子嵴状、肱骨后转子内侧有一卵形凹陷、肠骨外侧面坐骨柄上方有一多皱的肿状突起、腓骨近端后缘明显高于前缘以及腓骨前转子大、位置靠远端。本文对镰刀龙类的系统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结论如下 :北票龙 (Beipiaosaurus)代表除Eshanosaurus外最原始的属种 ,它没有以下一些其他镰刀龙类的进步性状 :掌爪近端深、胫骨短于股骨、非常短的骨以及第一骨关连跗骨。Erliansaurus、Alxasaurus、Neimongosaurus和Nothronychus比Bei 相似文献
11.
《微体古生物学报》2013,(2)
通过化石组合和岩性指标分析松辽盆地上白垩统自下而上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一段介形类的古生态学。青山口组盐度具有偏咸性、微咸性到半咸性的变化,32个介形类种以栖居于温暖湿润气候带的浅湖微咸水类型占绝对优势,水体清澈安静,有机质丰富,底质为泥等细粒沉积物(个别的为粉砂沉积物),宜于介形类动物群生长且有利于壳体完好保存;其次为生活于半咸水的深湖—半深湖类型,底质为泥。姚家组—嫩江组一段见23个介形类种,栖居于温暖半湿润气候带,以半咸水的深湖、半深湖—浅湖区的类型为主,多泥底,偶见粉砂质底;其次为微咸水的浅湖—三角洲前缘型,泥或粉砂质底;仅3个种生活于温暖湿润的粉砂质底淡水浅湖区。温暖湿润的淡水三角洲分流平原带则难以产出介形类化石。 相似文献
12.
浙江江山白垩系一新的蜥脚类恐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记述的巨龙科Titanosauridae一新属种———礼贤江山龙 (Jiangshanosauruslixianensisgen .etsp .nov .)产自浙江江山的金华组下部 ,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的Albian期。化石保存了部分头后骨骼 ,经过与晚侏罗世至晚白垩世蜥脚类化石的对比表明 ,新属的尾椎特征与巨龙科较为相似 ,肩胛骨、乌喙骨与巨龙科中的阿拉蒙龙属 (Alamosaurus)最为接近 ,但新属的前部尾椎较大 ,前凹后突的程度较不明显。新属种保存的背椎和中部尾椎的部分特征与我国晚侏罗世马门溪龙科也很相近。新属种是在我国首次记述的巨龙科化石 ,为研究白垩纪蜥脚类恐龙在我国的演化分布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3.
Largepterosaurwithamaximumwingspanofmorethan5metres.Theskullislowerandlonger,withoutmiddlecrestorsupraoccipita1crest.ThenasaIandpre-orbita1fenestraareconfluentcompletely,andoccupyaboutha1foftheskulI1ength.Thetoothlessbeakisslenderandpointed.The1ongneckiscomposedbyse-venslendercervicalvertebrae.Thenotariumconsistsofsixco-ossifiedanteriordorsalvertebrae-ThetaiIisextremlyshort.lthassixpairsof"A"shapegastralia.Theanteriorlimbsarestrong;thehumerusarethickandshort;thewing-metacarpalbonearelongert… 相似文献
14.
澳大利亚Otway盆地白垩纪介形类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个白晚垩世的介形类化石组合首次被发现在Otway盆地的钻孔中。化石产于Eumeralla组的灰色砂泥岩中。Eumeralla组是依据孢粉材料而确定其时代为早白垩世,即相当于Barremain-Albian阶。介形类化石包括10属:Cytherelloidea sp.1,Bairdia cf.austracretacea bate,B?sp.juv.?,Eucythere?sp.,Cydocypris sp.,Darwinula cf.contracta Mandelstam,D.? sp.1,Cyprois sp.,Talicypridea sp.,Zigiphocypris sp.,Eacypris sp.及Candona sp.。它们代表一中、新生代混生的面貌;其时代应为晚白垩世。依据生态的差异,介形类化石又可分为两个不同的组合:海陆混合相和淡水-半咸水相。前者包括Cytherelloidea和Bairdia见于Crayfish 1A钻孔中,而后者Darwinula,Ziziphocypris和Cyclocypris产于Penola 1和Kkatnook 2钻孔中。海相属Cytherelloidea和Bairdia发现在540.4-543.1m(E umeralla组井深1957-477m在Crayfish 1A钻孔中),代表着Eumeralla组上部发生的一个晚白垩世海侵。 相似文献
15.
依据闸岗剖面地表及钻井样品的分析鉴定,粤西怀集盆地白垩纪闸岗群马屋组产介形类化石10属17种,本文描述其中9属14种,包括1新种。介形类组合以Eucypris最繁盛,次为Ziziphocypris和Darwinula,称Eucypris hubeiensis-Ziziphocypris simakovi-Darwinula leguminella组合。马屋组与湖北贾店组的介形类组合面貌非常相似,可以进行对比,层位大体相当,其时代应属早白垩世最晚期(Albian)-晚白垩世早期(Cenomanian)。 相似文献
16.
记述了发现于蒙古戈壁查干泰格地点的一块额骨。短的眶缘和矢状脊的存在等特征表明,该标本属于暴龙超科。查干泰格地点出露的地层被认为属于森诺曼-桑托期的巴音沙拉组,新材料的发现为上白垩统下部非常稀少的暴龙类恐龙记录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