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长宁位于奥陶纪华南陆块西部,临近奥陶纪康滇古陆,早及中奥陶世充足的陆源供应和局部快速沉降,在该区沉积了一套浅海相的陆源碎屑岩。长宁双河剖面早奥陶世晚期及中奥陶世地层共发现有三叶虫6科8属18种,根据共生笔石,初步建立区内大官山组(弗洛期—达瑞威尔最早期)和大沙坝组(达瑞威尔期)的三叶虫序列。除Asaphidae科的Liomegalaspides的分布几乎贯通两组的始终(filiformis-murchisoni带)外,Nileidae科的Psilocephalina和Psilocephalops分布局限于approximatus-eobifidus带;Taihungshaniidae科的Taihungshania高度分异,共有4种之多,分布于approximatus-hirundo带;Calymenidae科的Neseuretus也有4种之多,分布于hirundo-clavus带和intersitus带;Trinucleidae科的Hanchungolithus sp.分布于clavus-austrodentatus带;Leiostegiidae科的Pseudocalymene包括2种,分布于intersitus-murchisoni带,Annamitella sp.分布于murchisoni带。基于Zhou等(2011)对大官山组的三叶虫相所做研究,根据各层段三叶虫的组成、优势分子和分异度,认为approximatus-filiformis带的三叶虫属于Psilocephalina相(白云质泥岩),eobifidus-suecicus带三叶虫属于Taihungshania相(页岩、粉砂质页岩),hirundo带三叶虫属于Neseuretus相(粉砂质页岩),clavus-austrodentatus带三叶虫属于Liomegalaspides相(钙质页岩),大沙坝组(intersitus-murchisoni带)主体层段的三叶虫仍以Liomegalaspides占优,三叶虫相类型应与下伏地层(clavus-austrodentatus带)相同。长宁地区弗洛期—达瑞威尔期的岩相和生物相指示了向上逐渐加深的浅水内陆棚环境,但是即使在大坪期和达瑞威尔期的较大海侵期,水深仍应在70m以内。长宁双河的三叶虫多样性在hirundo带达到一个峰值,以Neseuretus(Calymenidae)和Hanchungolithus(Trinucleidae)为代表的Whiterock动物群在剖面中首次出现。  相似文献   

2.
1950年俞建章教授曾交给作者一些三叶虫标本,并嘱作者鉴定其时代。标本是俞教授在抗战期间采于桂林东北25公里的灵川县凤林山的扁豆状灰岩内。与此三叶虫同产者,尚有一些小型的漏斗贝(Chonets)及介形类。化石种类虽不多,但却保存完美。介形类化石经侯祐堂同志鉴定后有下列数种:Richterina substri-atula Hou,R.subhemisphaerica Hou 及Healdia lingchuanensis Hou 且属于上泥盆纪。作者鉴定三叶虫化石的结果,认为此三叶虫属于砑头虫科(Proetidae)且为Typhloproetus 属之一新种。Typhloproetus 一属在欧洲莱茵河区及Schlesien 或  相似文献   

3.
为摸清华东中南部山区淡水鱼类物种多样性、阐明其在动物地理区划中的位置, 研究先后5次对本地区所属长江下游、鄱阳湖、钱塘江、瓯江、闽江和韩江水系的132个河段作了实地调查, 采集鱼类标本13000余尾。结合标本和历史文献的综合分析, 发现华东中南部山区自然分布的纯淡水鱼类有5目22科99属255种, 其中有鲤形目182种、鲈形目40种、鲇形目27种、合鳃鱼目4种和胡瓜鱼目2种。特有鱼类多达58种, 包括鲤科20种、虾虎鱼科17种、腹吸鳅科16种、鳅科2种, 及沙鳅科、爬鳅科和钝头科各1种, 主要发现于韩江(20种)、闽江(20种)和瓯江(16种)等南部水系。6个水系之间的物种相似度在50.8%—79.8%, 全部9种拟腹吸鳅属及7种缨口鳅属中的6种集中分布于本地及邻近区域。区系分析显示, 江河平原鱼类所占比例, 从北面水系的50.0%逐渐下降到南部水系的40.0%, 暖水性鱼类则从南部水系的32.5%下降至北面水系的15.6%。文章认为: 南岭—武夷山—洞宫山山脉是东洋区南东亚亚区华南小区与华东小区的分界线, 南面的闽江和韩江水系属于华南小区, 此线以北属于华东小区; 鉴于区域内特有种多又是属级分化中心等特点, 将包括闽江、韩江在内的福建及广东南部水系定名为华南小区的闽粤分区, 瓯江、钱塘江至长江下游水系定名为华东小区的浙苏皖分区, 鄱阳湖水系则是华东小区赣湘分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新蝙蝠虫(Neodrepanura)是中国著名的三叶虫化石,已有100多年研究历史,但很少见完整的标本。本文报道的一块标本采于山东费县,其完好的头部与依附的12个胸节保存在一起,十分珍贵,属于模式种Neodrepanura premesnili(Bergeron)。胸节的数目是三叶虫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标本的发现,再次证明属于Corynexochida目Leiostegina亚目的 Dameselloidea超科具有12个胸节,其包括两个科:Damesellidae Kobayashi,1935和Drepanuridae Hupé,1953。小林贞一(1941)曾将采于山东泰安汶河的一块三叶虫标本定为Neodrepanura premesnili(Bergeron),pik(1967)和作者认为这一标本有可能归属于Monkaspidae科的Monkaspis属,而不应是Drepanuridae科的Neodrepanura。由于Bergeron(1899)命名的Drepanura与现生昆虫Drepanura Schoett,1891为同名异物,zdikmen(2006)提出一个新的替代名Neodrepanura。  相似文献   

5.
新蝙蝠虫(Neodrepanura)是中国著名的三叶虫化石,已有100多年研究历史,但很少见完整的标本。本文报道的一块标本采于山东费县,其完好的头部与依附的12个胸节保存在一起,十分珍贵,属于模式种Neodrepanura premesnili(Bergeron)。胸节的数目是三叶虫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标本的发现,再次证明属于Corynexochida目Leiostegina亚目的 Dameselloidea超科具有12个胸节,其包括两个科:Damesellidae Kobayashi,1935和Drepanuridae Hupé,1953。小林贞一(1941)曾将采于山东泰安汶河的一块三叶虫标本定为Neodrepanura premesnili(Bergeron),pik(1967)和作者认为这一标本有可能归属于Monkaspidae科的Monkaspis属,而不应是Drepanuridae科的Neodrepanura。由于Bergeron(1899)命名的Drepanura与现生昆虫Drepanura Schoett,1891为同名异物,zdikmen(2006)提出一个新的替代名Neodrepanura。  相似文献   

6.
首次在山东馒头组上部发现徐庄期三叶虫Sinopagetiajinnanensis带和Sunaspis laevis-Sunaspidella rara带,其中Sunaspis laevis-Sunaspidella rara带从馒头组上部延伸到张夏组底部,也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张夏组在华北地区最低层位。文中共描述三叶虫3目,10科,15属(亚属),14种,5未定种,1未定属种,其中有5新种:Sestrostega cylindricasp.nov.,Pseudinouyia shiliuyuanensis sp.nov.,Erratojincella?decorasp.nov.,Iranoleesia(Proasaphiscina?)subconicasp.nov.,Shanxiella(Shanxiella)latilimbatasp.nov.,对于华北地区与国内外同期地层对比及三叶虫的分类和系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首次在山东馒头组上部发现徐庄期三叶虫Sinopagetiajinnanensis带和Sunaspis laevis-Sunaspidella rara带,其中Sunaspis laevis-Sunaspidella rara带从馒头组上部延伸到张夏组底部,也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张夏组在华北地区最低层位。文中共描述三叶虫3目,10科,15属(亚属),14种,5未定种,1未定属种,其中有5新种:Sestrostega cylindricasp.nov.,Pseudinouyia shiliuyuanensis sp.nov.,Erratojincella?decorasp.nov.,Iranoleesia(Proasaphiscina?)subconicasp.nov.,Shanxiella(Shanxiella)latilimbatasp.nov.,对于华北地区与国内外同期地层对比及三叶虫的分类和系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志留纪兰多维列世(Llandovery)鲁丹期(Rhuddanian)是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后的残存期和复苏期。志留纪初期冈瓦纳大陆边缘壳相地层稀少,多数地区为沉积间断或笔石相地层,研究底栖壳相生物残存-复苏期的宏演化普遍缺乏理想材料,而华南上扬子区贵州湄潭地区发育了志留纪早期的壳相地层,即五里坡层(鲁丹阶中部)和牛场组(鲁丹阶上部),为探索这一关键地史时期三叶虫动物群宏演化型式及其背景机制提供了依据。贵州湄潭岩坪剖面和高江剖面的五里坡层和牛场组共发现三叶虫7目11科15属(含亚属)17种(含1新种、3未定种),根据其属级分类单元的时空分布规律,将这些三叶虫识别为5种宏演化类型:即减缩幸存型、扩增幸存型、复活幸存型、新生型和死支漫步型。不同类型的属级分类单元在大灭绝中具有不同的宏演化型式,体现出其应对灾变而采取的不同的生存策略。减缩幸存型和复活幸存型是大灭绝后生态系统复苏和再次辐射的主要源泉,它们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宏演化进程;新生型的出现则标志着大灭绝后环境的实质性改善,三叶虫的全面复苏也随之到来。  相似文献   

9.
唐山地区寒武系与奥陶系的分界及有关三叶虫的记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描述了河北唐山及卢龙地区寒武系顶部及奥陶系底部的三叶虫,共14种,分属于12属、10科,其中有11新种,3新亚属,4新属,2新科。按层位可分为三个组合(自下而上):Ⅰ.Mictosaukia orientalis 组合;Ⅱ.Onychopyge-Leiostegium(Alloleiostegium)组合;Ⅲ.Leiostegium(Euleiostegium)-Aristokainella 组合。对本区寒武-奥陶系分界的有关问题作了初步探讨,指出分系界线应在组合Ⅰ和组合Ⅱ之间。  相似文献   

10.
川东南中奥陶统大沙坝组的腕足动物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詹仁斌 《古生物学报》2003,42(4):492-516
四川东南部长宁双河及其附近地区的中奥陶统上部大沙坝组以特殊的岩相和生物相有别于黔北的可比地层十字铺组和鄂西的牯牛潭组,地层中漂浮相化石(笔石)与底栖壳相化石(如腕足动物和三叶虫)多次交互出现,笔石动物属于上层下垂对笔石动物群(Didymograptus artus Fauna),时代为中奥陶世Darriwilian(相当于Arenig最晚期至Llanvirn)。在所采集的3300余枚化石标本中有近90%是腕足动物化石,经研究共鉴定出19属21种,分属于4目7超科15科,正形贝目和扭月贝目分别有8属,占全部属群的84%。根据属的生物地理分布,该动物群中广布型分子7属、区域性分子6属,仅限于华南的土著性分子占总量的31.6%,显示出此期华南腕足动物群具有较强的地方性色彩,进一步证实中奥陶世海洋生物强分区性的推断。该腕足动物群宜称作Saucrorthis-Glyptorthis动物群。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识别出Saucrorthis-Glyptorthis群落,包括三个以腕足动物占优势的化石群集(association),即Glyptorthis?simplex群集、Saucrorthis obscura群集和Calyptolepta chengkouensis群集,并结合沉积岩石学以及其它共生化石门类进行群落生态分析,认为该群落所生活的环境以正常浅海砂泥质底域为主(相当于BA2-3)。与上扬子台地贵州遵义十字铺组和重庆城口厚坪组两个相近腕足动物群相比,长宁地区中奥陶世的Saucrorthis-Glyptorthis动物群更接近于厚坪组所产者。与世界上其它一些同期且具相似生态位的动物群相比,除与哈萨克斯坦南部的同期动物群比较接近外,与澳大利亚、北美、英国等地的同期动物群几乎毫无联系,指示华南中奥陶世腕足动物群可能代表一个独特的生物地理小区。  相似文献   

11.
近期在贵州剑河八郎地区寒武系甲劳组发现了具软躯体的多门类化石,其中三叶虫最为丰富,计有6属7种,包括Fuchouia(Parafuchouia)transversa Lu et Qian in Zhang et al.,1980,Fuchouia(Parafuchouia)limbata Zhou in Lu et al.,1974a,Oryctocephalus sp.,Kooteniasp.及Jialaopsis latus Chien et Zhou in Lu et al.,1974a,Solenopleurinacf.xingrenensis Zhou(Chow)in Lu et al.,1974b和Probowmania(?)sp.,分属耸棒头虫目和褶颊虫目,以耸棒头虫目Fuchouia(Parafuchouia)为主。Oryctocephalus和Probowmania在寒武系甲劳组尚属首次报道,Probowmania在剑河八郎甲劳组中的报道是目前该属在贵州地区的最高层位。同时也确认了黔东南地区甲劳组的Fuchouia(Parafuchouia)三叶虫带为该地区寒武系最高三叶虫带,为国内外寒武系三叶虫同期地层划分及对比提供了材料。研究不仅丰富了丹寨-剑河寒武系甲劳组三叶虫组合,而且为研究Probowmania和Oryctocephalus的演化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蒙古香蒲Typha davidiana,宽叶香蒲T.latifolia和长苞香蒲T.angustata花粉中分别分离得到几个相同的黄酮类化合物。三个为甙元,五个为黄酮醇甙;用薄层层析分析了五种香蒲花粉(包括上述三种)的黄酮类化合物,结果表明各种花粉黄酮成分基本一致。 从化学上把香蒲属和黑三棱属及可能相关的16个科作了比较,结果表明:香蒲属与露兜树科相差很远;与帚灯草科,须叶藤科,谷精草科相似;与黑三棱属非常相似;因此建议把香蒲属和黑三棱属同归于一科——香蒲科,成立香蒲目。该目可能与帚灯草目接近。这些结果与近来的解剖学、孢粉学、血清学、胚胎学、和细胞学方面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所描述的三叶虫化石,系1957年地质部地质队张之进等同志在柯坪地区的卡拉铁克山东部苏盖特布拉克进行地质调查时采集的。化石采自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野外编号为9-930和9-1593。肖尔布拉克组是由灰黑色层状和块状白云岩、灰岩组成的,中部有含磷的碳质页岩和矽质岩夹层。三叶虫化石产于中上部黑色薄层灰岩夹层中。数量很多,但种数单纯,经鉴定仅一属一种,即Kepingaspis Kepingensis Chang(新属、新种)。这个三叶虫与我国西南部早寒武世早期三叶虫动物羣,如始莱得利基虫(Eoredlichia)和武定虫(Wutingaspis)等在许多方面都非常相似。这一点可说明其时代应为早寒武世早期,相当于我国华南筇竹寺  相似文献   

14.
串珠藻目植物的系统发育-基于rbcL序列的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界范围内报道的全部串珠藻目种类均生活于淡水中,而在淡水红藻中,70%约有130种属于串珠藻目。研究以目前获取的来自世界各大洲串珠藻目植物43种的rbcL基因序列,结合其形态和生物地理特征,构建了该目的系统发育关系,以期探讨整个串珠藻目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发生途径,进而为研究该目以至淡水红藻的起源提供基本资料。运用PAUP*4.0b10和MrBayes 3.0b4等软件对43种串珠藻目植物的叶绿体DNA rbcL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探讨了其主要分类群的系统演化关系。用最大简约法、邻接法和贝叶斯分析方法构建的系统树基本一致,结果显示:(1)基于分子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红索藻目植物均独立于串珠藻目植物,构成一个单独的分支,支持红索藻目的建立。(2)鱼子菜科属于串珠藻目植物中较为进化的类群。(3)串珠藻属扭曲组与杂生组的差异度较小,结合其形态特点,倾向于将杂生组并入扭曲组。(4)串珠藻科属于串珠藻目中最大的科,包括较多的种类,其系统关系也较为复杂。因此,串珠藻科系统发育关系的明确有待于进一步结合更多的分子数据和形态学特征加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
柽柳科系统学研究中一些问题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合多方面研究结果,对柽柳科系统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包括科的系统位置、属的划分及分化进行了探讨,认为:柽柳科和瓣鳞花科(Frankenaceae)构成姊妹类群,同属于石竹目或石竹亚纲;基于形态和分子证据,认为红砂属归入琵琶柴属、山柽柳属独立成属更为合理,但山柽柳属是否为杂交属尚需进一步研究。柽柳科包括红砂族(仅包括琵琶柴属)和柽柳族(包括柽柳属、山柽柳属、水柏枝属),柽柳属联结红砂族和柽柳族。  相似文献   

16.
云南蛭类的种类分布和区系组成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蛭类动物俗称蚂蟥 ,在分类上属于环节动物门Anneli da、蛭纲Hirudinea、真蛭亚纲Euhirudinea。全世界现已知30 0余种 ,中国共有 2目、 8科、 33属、 77种。通过近 10年的调查 ,并结合前人的研究 ,现已初步查明云南有蛭类2 4种 ,分属于 2目、 7科、 14属 ,其中包括 4个新纪录 ,占中国蛭类的 31 17%。据此 ,本文还探讨了云南蛭类的区系组成特征 ,为进一步研究云南蛭类提供资料。1 云南蛭类的种类和分布云南现已知蛭类共 2 4种 ,隶属 2目、 7科、 14属 ,各种的分布和主要特点如下。①多突舌蛭Glossipho…  相似文献   

17.
华南地区吸血虻类记略(双翅目:虻科)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王遵明 《昆虫学报》1977,(1):106-118
本文记述了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及上海昆虫研究所收藏的我国华南五省(区),包括台湾、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的吸血红类共4属 45种。其中斑虻属(Chrysops)10种,包括 1新种及 1新亚种;瘤虻属(Hybomitra)1新种;虻属(Tabanus)25种,包括 5新种;麻虻属(Chrysozona)9种,包括 2新种及 1新亚种。  相似文献   

18.
沙蜥的泄殖系统及其繁殖习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蜥(Phrynocephalus versicolor Strauch)又叫蟾头蜥,俗名沙和尚,是属于蜥蜴目飞蜥科(Agamidae)中的北方种类(该科的其他各属大多都产于我国华南各省、海南岛和台湾)。全世界沙蜥共有55种,都分布在欧、亚、非三洲的大陆,本属在我国的产地是黄河中、上游的新疆、西藏、青海、甘肃、陕西、山西、宁夏和内蒙  相似文献   

19.
从木材解剖特征初拟针叶树分类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福惠   《广西植物》1982,(4):175-180
<正> 针叶树(Conifers)包括银杏纲和松杉纲的树种。根据《中国植物志》第七卷记载,现代裸子植物的种类分属于4纲9目12科71属约800种,我国产4纲8目11科41属236种,栽培1科7属51种。从国产针叶树材的解剖特征观察,银杏纲木材构造简单,仅具管胞、含晶细胞和射线细胞。管胞排列不整齐,射线薄壁细胞垂直壁无节状加厚,四隅无凹痕,轴向薄壁细胞缺,射线仅单例,所以是针叶村最原始的一个纲,应排列在松杉纲之前。  相似文献   

20.
简史萝芙木(Rauwolfia)属夹竹桃科,广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印度、锡兰、印尼、南美、非洲等地)。据云十六世纪德国医生及植物学家Leonhard Rauwolf(1540—1596)曾到中东寻找以前阿拉伯及希腊医生记载过的医用植物,于1582年发表了著作,后法国植物学家C.Plumier(1646—1704)将一种新属的夹竹桃科植物以其名名之,以示纪念。其实L.Rauwolf本人曾否见过此属植物,尚成疑问。全世界属于本属之植物,有说40—50种,也有说125种者。其中最重要者为印度及其邻国所产之R.Serpent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