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单克隆抗体致敏羊血球,做反向被动血凝和被动血凝抑制试验。检查出血热病毒抗原和抗体,不仅敏感,性能稳定,而且操作简便、快速。  相似文献   

2.
3.
用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快速检测轮状病毒抗原和抗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
反向被动血凝改良一步法检测血清HBsAg大连市劳动卫生研究所大连116011曹桂荣,王月芬反问被动血凝法(BPHA)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qAg),具有灵敏、快速、简便等优点[1]。为了避免非特异性凝集反应,通常采取中和抑制试验作为对照。测定时间...  相似文献   

5.
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李株和陈株血凝素(HAN)分别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和骨髓瘤细胞SP2/O融合,杂交瘤生长孔率为97.5%和60%,阳性率各为2.5%和22%,克隆化培养阳性率达到100%。通过筛选得2株杂交瘤细胞、一株为2B_7、另一株为1H_8。其腹水单克隆抗体(McAb)滴度均达1∶16×10~4—32×10~4。1H_8的血凝抑制滴度达1∶5120。经染色体核型分析,杂交细胞染色体2B_7为80—97条,1H_8为85—105条,每个细胞均含一条中着丝点标记染色体。McAb的Ig类别和IgG亚类检测结果2B_7为IgM,1H_8为IgG_(2b)。两者对19株不同来源的EHFV具有不同的反应,1H_8McAb与19株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免疫荧光反应,滴度都较高,且对5株不同来源的EHFV-HAN具有血凝抑制活性,滴度在1∶1280—5120,故1H_8为血凝抑制抗体;2B_7只对12株EHFV起反应,对7株不起反应,且没有血凝抑制活性。这说明1H_8与2B_7具有不同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优化血凝和血凝抑制(HA/HI)试验条件,提高HA/HI试验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方法在不同的缓冲液、pH值、猪红细胞浓度、BSA浓度下进行HA/HI试验,选择合适的HA/HI条件。结果pH7.0、0.1%BSA、0.2mol/LPBS、1%猪红细胞可作为HA/HI试验合适的反应条件,猪血球可保存12d不影响试验结果。结论方法优化后稳定性增强、检测时间缩短、准确性提高。  相似文献   

7.
从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收集了自病人及各种动物分离到的40株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用出血热病毒单克隆抗体(McAb)进行抗原分析,发现大多数省市分离的EHFV株能与MA25-1 McAb起反应,但湖北、湖南分离的EHFV不与之起反应,而该McAb对EHFVA9株抗原的滴度为1/2560。实验还发现,湖北省内长江以北地区分离的EHFV毒株Q25、J173。WP43和从江南地区分离的EHFV毒株A24和HA1018在抗原性上也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8.
用八株不同来源的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的单克隆抗体(McAb),采用血凝抑制试验、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间接酶联免疫及阻断酶联免疫试验等,对两种方法(TE、SA)制备的血凝素抗原进行分析。根据A35、2A6McA5试验的结果,证实血凝素抗原中的核蛋白上存在有非构象依赖性的血凝结合位点;而另外5株McAb在血凝抑制活性方面,虽具有明显的株间交叉,但在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间接酶联免疫试验时则均为阴性,故认为其血凝结合位点位于病毒的膜蛋白,可能与G_2糖蛋白有关,为构象依赖性位点。有关4G6McAb,在阻断酶联免疫试验时,虽与A35、2A6一样具有较高的阻断率,但在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间接酶联免疫试验时明显有别于后二者,对其属性有待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9.
双单克隆抗体ELISA间接夹心法检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检测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抗原的双单克隆抗体(McAb)ELISA同接夹心法,用本法和间接荧光抗体技术(IFAT)相比较,IFAT检出感染细胞内病毒抗原的高峰在感染后第8天,而ELISA检测感染上清中病毒抗原的高峰在第14天,两方法检测179份人工感染EHF病毒的乳鼠脑和肺组织标本,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2.1%和68.2%,实验结果表明,本法特异,敏感,简便,不仅可用于EHF病原学研究,也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检测大量鼠肺标本。  相似文献   

10.
应用常规病理、免疫病理及超微病理技术,对33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皮肤活检标本的病理变化及病毒抗原、免疫复合物进行观察,同时与血清病毒抗原、抗体及循环免疫复合物检出情况进行比较。在23例EHF患者皮肤微血管内皮细胞中检出病毒抗原,部分组织中可同时检出免疫球蛋白及C3,少数组织仅能检出病毒抗原或免疫球蛋白。配对血清小也可检出EHF病毒抗原、抗体及循环免疫复合物。组织及血清免疫复合物形成与血清补体C3水平下降有关,组织内肥大细胞脱颗粒与血清IgE水平升高相关,提示多种变态反应参与了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1.
采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114株实验感染家兔,用免疫荧光法(IFA)及PAP双桥法对家兔各脏器组织进行病毒抗原定位,同时将各脏器石蜡切片作常规H-E染色,观察受检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家兔在感染后7-15天中,用IFA法在胸腺、心、肺、肝、脾、胰腺、淋巴结、脑、睾丸、卵巢、肾、大肠及小肠中均检出EHFV抗原。用PAP双桥法在细胞水平进行病毒抗原定位,发现所有受检组织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均为EHFV的原始靶细胞。生殖腺实质细胞病毒抗原阳性,为EHFV的垂直传播提供了实验依据。从肺支气管粘膜内皮细胞、尤其是腔面的纤毛柱状上皮内检出病毒抗原。推测EHFV通过气溶胶造成传播可能是水平传搐的方式之一。病理学初步观察,各脏器组织细胞未发现不可逆的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12.
利用自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血液中分离的EHF病毒浙10株,感染长爪沙鼠肾单层细胞,经培养后,按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生物制品法规要求研制成灭活疫苗。取1ml经肌肉免疫家兔,6天后即可在血液中检出荧光抗体,至第14~21天为最高峰,荧光抗体效价可达320~2560。经活EHF病毒攻击,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保护率达90%以上。疫苗经1:10或1:30稀释后免疫家兔,荧光抗体阳转率仍达100%,但抗体滴度明显降低。肌肉接种优于皮下接种。本研究证明,甲醛灭活EHF病毒可破坏血凝素活性,从而影响疫苗血凝抑制抗体的产生,可能也会影响中和病毒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pidemicHemorrhagicFevervirus,EHFV)感染NIH裸鼠后,濒死状态取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ABC)检测各组织中的特异性病毒抗原。结果表明,NIH裸鼠对EHFV感染敏感,感染后其脑、肺、肝、肾和心脏组织实质细胞浆内均可检出特异性抗原。  相似文献   

14.
保留血凝素活性的流行性出血热灭活疫苗免疫家兔的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智勇  唐汉英 《病毒学报》1989,5(3):225-229
  相似文献   

15.
用萄葡球菌菌体A蛋白(SPA)预先处理被检血清,以去除抗体IgG部份的竞争性结合,提高了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鼻咽癌病人血清中EB病毒膜抗原IgA(IgA/MA)抗体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检查48例鼻咽癌病人血清IgA/MA抗体,阳性率为100%,血清几何平均滴度为141;40例其它恶性肿瘤病人和46例正常人都检不出IgA/MA抗体,免疫荧光法测得IgA/MA抗体阴性的6例鼻咽癌病人血清,SPA吸收后呈阳性反应,此改进方法可用以追踪观察鼻咽癌病的病程及预后。  相似文献   

16.
应用免疫金银技术检测猪瘟病毒兔化弱毒株感染细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镇  张海  丁明孝   《微生物学通报》1998,25(6):356-359
在应用免疫金银染色技术成功地对猪瘟病毒弱毒疫苗Thiveral株(CSFV.T株)感染的PK-15细胞进行检测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免疫金银反应的条件,进一步提高了免疫金银法的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目前已将该技术应用到对猪瘟病毒兔化弱毒疫苗株(CSFVC株)感染细胞的检测,获得较为满意的实验结果。免疫金银染色技术的应用为研究CSFV在细胞中增殖的规律提供更为灵敏的检测手段,并且可望为猪瘟疫苗生产中的滴度测定提供一种简便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应用本实验建立的三组套式PCR(PCR1、2、3)和一组以前报道的套式PCR(PCR4),对59份外周血淋巴细胞(PBL)DNA样品进行了恶性卡他热病毒(Malignantcatarrhalfevervirus,MCFV)核酸序列的检测。这些样品来自51只羊,以及与羊接触而发病的6头牛和2只鹿。除PCR4外,其它三组PCR都能扩增现有4个角马型MCFV分离株。有6只羊在4组PCR中都呈阴性,其余53份样品经PCR4检测均呈阳性。PCR1只能从45只羊体检出MCFVDNA,未能从牛和鹿体检出病毒DNA。PCR2检测的所有样品均呈阴性。在PCR3扩增中,除2头牛外,其它51份样品均呈阳性。通过Southern杂交和限制性酶切分析,对PCR1-4产物的特异性进行了鉴定。此外,敏感性实验表明,四组PCR的差异也不明显。因此,本实验结果说明MCFV基因组在不同种动物之间发生了变异,羊体内的变异株可能是导致其它反刍动物发病的病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