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加拿大披碱草×披碱草F1和加拿大披碱草×圆柱披碱草F1的幼穗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的再生进行了研究.试验筛选出2个杂交种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培养基均为:MS 400 mg/L CH 3.0 mg/L 2,4-D;最适继代培养基为MS 400 mg/L CH 1.0 mg/L 6-BA 0.5 mg/L 2,4-D;最适幼苗分化培养基为:MS 400 mg/LCH 3.0 mg/L 6-BA 0.5 mg/L NAA;最适生根培养基为:MS 0.5 mg/L NAA 0.5 mg/L IBA.这一组培体系的建立,为2个种间杂交种的种质保存及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加拿大披碱草与野大麦 2个四倍体多年生禾草杂交产生的属间杂种F1为三倍体 (2n =3x =2 1) ,丢失了与亲本染色体基数相同的 7条染色体。为查明该杂种F1的染色体构成 ,应用基因组分子原位杂交方法 ,将父本(♂ )野大麦基因组 (H1H1H2 H2 )DNA用荧光生物素标记作为探针 ,以母本 (♀ )加拿大披碱草基因组 (SSHCHC)DNA作为封组 ,对杂种F1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DNA进行原位杂交。结果表明 :三倍体杂种F12 1条染色体中 ,有 14条出现偏黄色荧光信号 ,来自父本 (♂ )野大麦H1H2 基因组有 7条出现橙红色荧光信号 ,来自母本 (♀ )加拿大披碱草S基因组、加拿大披碱草HC 基因组的 7条染色体丢失。  相似文献   

3.
将澳大利亚披碱草(Elymus scabervar.scaber,2n=6x=42,StYW)和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2n=2x=14,Ns)进行属间杂交,成功获得杂种F1。分析亲本及其杂种F1的形态特征、繁育特性及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行为发现:杂种F1形态特征介于父母本之间,分蘖数等农艺性状超过双亲;花粉完全不育,结实率为0。亲本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正常,但杂种F1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几乎没有配对,其构型为:27.31Ⅰ 0.01Ⅱ(环) 0.32Ⅱ(棒) 0.01Ⅲ,C值仅为0.01。以上结果表明:澳大利亚披碱草的StYW染色体组与华山新麦草的Ns染色体组间无同源性,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甚远。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披碱草、老芒麦及其杂种F1代的RAPD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加拿大披碱草和老芒麦是披碱草属地理性远缘的2个种。采用RAPD技术,筛选了16个随机引物对这2个种及其F1代进行遗传多态性检测。在获得的186个位点中,114个为多念性位点,占61.29%。从种群内的遗传多态性来看,加拿大披碱草的多态性位点百分率最高(242.04%),其次是老芒麦(9.14%),杂种F1(1.61%)。从种群间的遗传关系来看,加拿大披碱草和老芒麦的遗传距离为0.4979,杂种F1与母本加拿大披碱草的遗传距离(0.2720)较近,而与父本老芒麦的遗传距离(0.4074)相对较远。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大鹅观草(Roegneria grandis,2n=4x=28)的染色体组组成,为其正确的分类处理提供细胞学依据。该研究通过人工远缘杂交,成功获得3株大鹅观草与蛇河披碱草(Elymus wawawaiensis,2n=4x=28)属间杂种F1植株。杂种植株形态介于两亲本之间,不育。亲本及杂种经I2-IK溶液染色后进行花粉育性检测,结果显示Roegneria grandis和Elymus wawawaiensis的花粉可育,育性高达94.6%和90.5%;杂种F1不育。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配对结果显示,亲本花粉母细胞配对正常,均形成14个二价体,以环状二价体为主,Roegneria grandis有频率很低(0.04/细胞)的单价体出现;杂种F1平均每个花粉母细胞形成6.46个二价体,变化范围为5~8;在观察的83个花粉母细胞中,有35.2%的花粉母细胞形成了7个二价体,形成6个二价体的细胞占42.59%,较少细胞形成8个二价体;平均每个细胞形成14.66个单价体,变化范围为10~18;平均每细胞观察到0.14个三价体;杂种花粉母细胞染色体构型为14.66 I+6.46 II+0.14 III;平均每细胞交叉数为9.83,C值为0.35。结果表明:(1)R.grandis与Elymus wawawaiensis有一组染色体组同源的St染色体组,另外一组染色体组不是St或者H染色体组,Roegneria grandis的染色体组组成不是St Stg;(2)较低频率的三价体(平均0.14个/细胞),可能是由于R.grandis的St和Y染色体组间具有一定的同源性,也可能是染色体易位等原因导致,对于Y染色体组的起源还需深入地研究;(3)在不同地理来源的披碱草属和鹅观草属物种中St染色体组同源性不同,R.grandis与来自于北美的Elymus lanceolatus与E.wawawaiensis的St染色体组较与分布于亚洲的E.sibiricus和E.caninus的St染色体组同源性反而更高,其原因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  相似文献   

6.
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是高寒地区建植和改良栽培草地的首选草种。虽然合理植株密度和氮素添加量是垂穗披碱草栽培草地稳产的关键因子,但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最佳互作组合仍不清楚。采用盆栽试验,通过分析不同植株密度(58、102、146株/m2)和氮素添加量(0、200、400 mg/kg)组合状态下垂穗披碱草株高、单株分蘖数、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根系体积和地上地下生物量比,以确定理论上是否存在植株密度和氮素添加量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随植株密度增加,垂穗披碱草株高、地上生物量和地上地下生物量比值均先增加后降低,而单株分蘖数逐渐减小,根系体积和地下生物量先增加后保持相对稳定;随氮素添加量增加,垂穗披碱草单株分蘖数、地上生物量和地上地下生物量比值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地下生物量逐渐降低。植株密度与氮素添加量互作虽然对垂穗披碱草的根系体积和单株分蘖数没有显著影响,但两者互作显著影响了垂穗披碱草株高、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地上地下生物量比(P<0.01),这些指标与植株密度和氮素添加量的关系均表现为一个开口向下的抛物面。当植株密度为102株/m2和氮素添加量为200 mg/kg时,垂穗披碱草栽培草地产量最大,生物量分配最优。垂穗披碱草植株密度和氮素添加互作时理论上存在最佳组合,这为垂穗披碱草栽培草地的田间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美味猕猴桃叶愈伤组织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和母株(Actinidia deliciosa lineNo.26)茎尖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结果表明:母株2n=6x=174.所测29株再生植株的茎尖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差异显著。多为非整位体类型,占所测植株的72.4%左右;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介于142-310条之间,其中2n=6x=174约占20.7%,少于174条染色体的植株约占31.0%,超过174条染色体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美味猕猴桃叶愈伤组织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和母株(ActinidiadeliciosalineNo.26)茎尖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结果表明:母株2n=6x=174。所测29株再生植株的茎尖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差异显著,多为非整倍体类型,占所测植株的72.4%左右;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介于142-310条之间,其中2n=6x=174约占20.7%,少于174条染色体的植株约占31.0%,超过174条染色体的植株则占48.3%左右。个别单株部分茎尖体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出现染色体桥、断片和落后染色体等异常现象。并对以上现象进行了扼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中国春phlb突变体与5个多倍体Aegilops的杂种F1用普通小麦进行回交,并对回交一代(BC1F1)的细胞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BC1F1植株花粉母细胞最高染色体数56条,最低35条,一般情况下phlb基因可以增加BC1F1植株的染色体数(不是所有组合),但不能增加染色体配对水平。杂种F1回交时有效雌配子最高染色体数在含有phlb基因组合中高于不含phlb基因的组合,但最低不杂色体数目相等,且含有21条染色体雌配子最具有竞争力,同时也证明,回交的成功并不取决于杂种F1通过重建分裂(restitution division)形成的未减数雌配子。  相似文献   

10.
11.
采用分形几何学的方法对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种群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某一时刻老芒麦不同植株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相似性,7月6日的分形维数最大,为1.5054;6月16日、7月31日以及8月10日的分形维数较小,分别为0.7001、0.4675和0.3428。2)虽然在整个生长季内,老芒麦地上生物量与株高的对数值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但仍然存在许多细节问题,3)老芒麦株高在20-59cm尺度范围内,双对数半方差图存在明显的2个线性区域,反映出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的异质性。4)高度间隔为4cm以下的分形维数为1.63465,高度间隔大于4cm时的分形维数为1.0407。  相似文献   

12.
川西北高原12个垂穗披碱草居群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川西北高原12个居群的垂穗披碱草为材料,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各居群材料的染色体,对观测所得数据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显示,12个群体中有3个居群的材料具随体;12个居群的核型公式有5种,其中居群203024、205090和Y2097为2n=6x=34m(2SAT) 8sm,居群202068、205106、Y2091、Y2095、Y2120为2n=6x=38m 4sm,居群205116、205218为2n=6x=36m 6sm,居群205097为2n=6x=32m 10sm,居群205096为2n=6x=30m 12sm;核型可分为两类,其中居群205097、Y2095、Y20973属1B型,其它9个居群均为1A型。结果表明,川西北高原不同居群野生垂穗披碱草在核型上发生了变异。  相似文献   

13.
In view of a decade of progress in ESR dating we have revised the ESR chronology of Border Cave. A detailed gamma ray survey in 1994 and newly calculated beta attenuation data led to total dose rate estimations that are between 0 and 30% smaller than previously estimated. Accordingly, the resulting ESR age estimates are between 0 and 30% older. The ESR dates are now in good agreement with independent age estimates, particularly(14)C and amino acid racemization. New ESR dates for the lowermost dated sedimentary layer, 5 WA (white ash), indicate that the sedimentation of the sequence started around 200 ka ago.  相似文献   

14.
蚬木(Excentrodendron hsienmu)是广泛分布于桂西南喀斯特山地的优良用材树种,了解影响蚬木群落物种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对蚬木资源的有效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桂西南蚬木群落的样地调查,测定了样地中乔木树种的重要值以及海拔、坡度、坡向、土壤养分等8个环境因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了地形与土壤等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对群落主要树种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了排序。结果表明:调查共记录到胸径≥1.0 cm、树高≥1.5 m的立木共176种,隶属于50科128属;群落乔木层以蚬木占绝对优势,主要伴生种有广西澄广花(Orophea anceps)、金丝李(Garcinia paucinervis)、割舌树(Walsura robusta)、苹婆(Sterculia nobilis)。相关分析显示海拔与土壤有机质、全氮间呈极显著正相关;除土壤pH之外,其余土壤肥力因子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CCA分析显示全钾、全磷对群落优势种的分布影响最为显著,坡向、坡度对优势种分布也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结果揭示了影响蚬木群落物种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该区域的植被恢复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研究表明,难生根的尾叶桉×赤桉LH22无性系茎的粗提液对绿豆插条发根率、不定根长度有极明显的抑制作用,而易生根的尾叶桉U6无性系茎的粗提液却没有抑制作用。对这些茎粗提液进一步用有机溶剂萃取分离,各萃取相进行白菜种子萌发的生物测验,表明LH22中的水相、乙醚相含有抑制种子萌发的物质,经Duncan's新复极差法分析抑制作用显著,而易生根的U6中却无影响。水相、乙醚相分别再经硅胶柱层析技术分离纯化得到多种不同的成分,进行白菜种子萌发生物测验后,有数种成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说明,难生根的LH22无性系茎内含有成分不同的生根抑制物质,而易生根的U6无性系茎内几乎没有或含有少量这些生根抑制物质。  相似文献   

17.
    
AimsWithin biodiversity–ecosystem function experiments, it is widely understood that yields of some species rapidly decline when planted in monoculture. This effect may arise due to decreased access to soil nutrients or an increase in detrimental soil pathogens within monoculture plantings. To determine whether or not soil conditioning affects tall grass prairie species biomass production, we conducted a field experiment to assess species growth in conspecifically and heterospecifically conditioned soils and a greenhouse experiment to elucidate how conspecific soil biota affected species grow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