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PGMS水稻育性转换中的多胺含量变化(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幼穗的花粉母细胞形成期间,短日可育株的多胺含量高于长日不育株。多胺合成的前体Arg在短日可育株中比幼穗中多胺早一个时期在叶片中达到高峰,而在长日不育株中大量积累。用甲基已二醛-双(脒腙)(MGBG)处理的短日可育株中Spd和Spm水平、花粉可育度和自交结实率都下降。用Spd补充长日不育林中多胺含量,其花粉可育度有提高。  相似文献   

2.
利用HPLC和GC分别测定了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幼穗多胺( 腐胺,亚精胺和精胺) 含量和乙烯释放速率,并研究了外施多胺合成抑制剂MGBG 和乙烯前体ACC生成抑制剂AVG 对两系幼穗多胺含量和乙烯释放速率以及花粉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育系幼穗乙烯释放速率显著高于其保持系幼穗, 外施AVG 引起两系幼穗乙烯释放速率下降,并使不育系花粉育性得以部分恢复; 不育系幼穗多胺含量显著低于保持系幼穗, 外施MGBG 使两系幼穗Spd 和Spm 含量下降, 并使保持系花粉育性降低。外施AVG 抑制乙烯释放,促进多胺合成;而外施MGBG 抑制Spd和Spm 合成, 却促进乙烯的释放; 而且,乙烯释放速率与多胺(精胺和亚精胺) 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提示在水稻CMS 系及其保持系幼穗发育过程中乙烯与多胺( 精胺和亚精胺) 的生物合成竞争SAM。  相似文献   

3.
利用HPLC和GC分别测定了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幼穗多胺含量和乙烯释放速率,并研究了外施多胺合成抑制剂MGBG和乙烯前体ACC生成抑制剂AVG对两系幼穗多胺含量和乙烯释放速率以及花粉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育系幼穗乙烯释放速率显著高于其保持系幼穗,外施AVG引进两系幼穗乙烯释放速率下降,并使不育系花粉育性得以部分恢复;不育系幼穗多胺含量显著低于保持系幼穗,外施MGBG使两系幼穗Spddisp  相似文献   

4.
用D-Arg+MGBG处理保持系,降低花粉可育度,并使其幼穗中蛋白质、DNA和RNA含量以及蛋白酶、RNA酶和DNA酶活性下降,使O2生成速率和MDA含量上升。Put+Spd+Spm有除或部分消除D-Arg+MGBG的上述效应(对酶活性的除外)。D-Arg+MGBG也使POD、SOD和CAT活性上升,但是,用Pot+Spd+Spm处理不育系,使花粉可育度轻度提高,并使其幼穗蛋白质、DNA和RNA含  相似文献   

5.
用DArg+ MGBG 处理保持系, 降低花粉可育度, 并使其幼穗中蛋白质、DNA 和RNA含量以及蛋白酶、RNA 酶和DNA 酶活性下降,使O-·2 生成速率和MDA 含量上升。Put+ Spd + Spm 可消除或部分消除DArg +MGBG的上述效应( 对酶活性的影响除外) 。DArg + MGBG 也使POD、SOD 和CAT活性上升, 但是,多胺只能降低抑制剂对POD 的刺激作用。用Put+ Spd + Spm 处理不育系, 使花粉可育度轻度提高, 并使其幼穗蛋白质、DNA和RNA 含量略有上升,使蛋白酶、DNA酶和RNA 酶活性、O-·2 生成速率、MDA 含量、SOD 和CAT活性下降, 使POD 活性上升  相似文献   

6.
在育性敏感的两个时期──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1356S和衡农S-2不育株幼穗的总RN A含量极显著低于可育株,分别是可育株的42.3%、46.5%、41.8%和40.1%,这必然影响花粉母细胞形成及分裂所必需的蛋白质的合成,以致花粉不能正常发育,最终导致花粉败育。  相似文献   

7.
在幼穗发育过程中,不育系和保持系幼穗多胺含量先剧降后稳定或略回升,精氨酸脱羧酶活性快速下降,而二胶和多胺氧化酶活性缓慢下降。从雌雄蕊形成期到花粉母细胞形成期,不育系的多胺含量和精氨酸脱羧酶活性明显低于保持系;不过,两系二胺氧化酶和多胺氧化酶活性却差别不大。外施D-Arg抑制两系Put合成,也抑制以Put为前体的Spd的合成;外施MGBG抑制Spd和Spm的合成;同时,D-Arg或MGBG对不育系花粉育性影响不大,但明显降低保持系花粉育性,D-Arg+MGBG对花粉育性的降低效应更强;Put和pd+Spm可抵消(或部分抵消)D-Arg和MGBG的降低效应。且Put+Spd+Spm能使不育系花粉的育性得以轻度恢复。  相似文献   

8.
MGBG(methylglyoxal-bis(guanylhydrazone)处理短日可育,处于光敏感时期的农垦58S,可显著降低花粉可育度和自交结实率,但并不影响其正常的生长,MGBG处理长日不育株地效果不明显,以10^-4mol.L^-1处理短日可育株效果最佳,MGBG主要影响穗子中下部枝梗的结实,对上部结实影响较小。MGBG处理引起腐胺增加而使亚胺精胺和精胺减少,推测亚精有胺和减少是育性下降  相似文献   

9.
光温条件对短光低温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短光低温不育水稻是一类与长光高温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特性相反的新种质,通过对分期播种材料自然条件下的育性及人工短光处理后的育性比较分析表明,宜DIS的光敏期为第一苞分化期至第二次枝梗原基和小穗原基分化期(幼穗分化I-III期),在常温下光敏期的短日处理可使育性趋于不育,但在高温下光敏期短日不育效应被削弱,宜DIS的花粉育性在高,低温作用下育性的均出现下降,根据高,低温影响育性的资料分析得到的敏感期基本一致,即花粉母细胞形成期至花粉内容物充实期(幼穗分化V-Ⅶ期)。  相似文献   

10.
在育性敏感的两个时期-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1356S和衡农S-2不育株幼的总RNA含量极显著低于可育株,分别是可育株的42.3%,46.5%,41.8%和40.1%,这必然影响花粉母细胞形成及分裂所必需的蛋白质的合成,以致花粉不能正常发育,最终导致花粉败育。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在不同光温组合下光敏核不育水稻(PGMR)农垦585(NK58S)及普通水稻品种农垦58(NK58B)的幼穗乙烯生物合成变化及其与育性表达的关系。结果表明NK58S幼穗乙烯生成受光周期和温度的共同调节,而光周期对NK58B幼穗乙烯生成无明显影响。NK58S幼穗乙烯生成的变化与育性转换光温作用模式完全吻合。其幼穗乙烯释放速率(ERR)与花粉可育度(lny)呈极显著负相关。用AVG抑制乙烯生成可使NK58S(LD)不育性明显逆转,而用ACC促进乙烯生成又可急剧降低NK58S(SD)的可育水平。表明幼穗乙烯生成与PGMR育性表达密切相关,乙烯参与育性转换的调控并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育性敏感的两个时期─—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温敏核不育水稻1356S、衡农 S-2、N-10S和 N-13S不育株幼穗花药中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可育株。  相似文献   

13.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与^45Ca的关系(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育性转换始期,以涂叶法和灌根法对长日、短日处理植株饲喂的45Ca可自叶片或根部转入功能器官(叶、幼穗),转入量随标记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植株吸收的45Ca可明显提高长日照下稻株的花粉可育率和自交结实率,而短日照下稻株的效应则相反。  相似文献   

14.
湖北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农垦585的可育与不育株在一次枝梗期的幼穗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相近。雌雄蕊形成期和花粉母细胞分化期的可有株可溶性蛋白较不育株的分别高21%和12.3%;可有株在花粉二核和三核期亦有较高含量。不育株在雌雄蕊形成期后,酪蛋白酶活性迅速增高,而可有株至二核期才增高。不育株除在二次枝梗期的内肽酶活性略低外,其余阶段酶的活性较高。育性转变时内肽酶类型亦发生变化。可有株有较高的氨肽酶活性.  相似文献   

15.
温光敏雄性不育小麦BNS幼穗发育中的内源激素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温光敏雄性不育小麦BNS育性与内源激素的关系,该研究以BNS不育株和可育株的叶片、幼穗和花药为研究材料(以鲜重计),在雌雄蕊分化期(Ⅰ)到三核期(Ⅵ)之间分期取材。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生长素(IAA)、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的含量。结果显示:(1)在发育过程中,不育株IAA含量(33~95ng/g)显著低于可育株(57~112ng/g);不育株ABA、GA含量分别为48~129ng/g、3~14ng/g,可育株分别为77~132ng/g、4~11ng/g,大部分时期不育株显著低于可育株。(2)在雌雄蕊分化期,幼穗不育株IAA和GA含量分别为33.85ng/g和7.13ng/g,可育株分别为50.55ng/g和11.84ng/g,不育株IAA和GA含量均显著低于可育株。(3)在幼穗发育期内,不育株IAA/ABA、IAA/GA和ABA/GA分别为0.4~1.1、4.3~15和7~20,可育株为0.5~0.9、4.3~11.5和7.3~13,与可育株相比,不育株中激素比例浮动较大,表现比例失调。研究表明,BNS幼穗发育中激素的比例失调是雄性不育的形成原因之一,而雌雄蕊分化期的IAA、GA的含量下降可能促进BNS雄性不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在幼穗发育过程中,不育系和保持系统穗多胺含量先剧降后稳定或略回升,精氨酸脱羧酶活性快速下降,而二胺和多胺氧化酶活性缓慢下降,从雌雄蕊形成期到花粉母细胞形成期,不育系的多胺含量和精氨酸脱羧酶活性明显低于保持系;不过,两系二胺氧化酶和多胺氧化酶活性却判别不大。  相似文献   

17.
MGBG(methylglyoxalbis(guanylhydrazone))处理短日可育、处于光敏感时期的农垦58S,可显著降低花粉可育度和自交结实率,但并不影响其正常的生长。MGBG处理长日不育株时效果不明显。以10-4mol·L-1处理短日可育株效果最佳。MGBG主要影响穗子中下部枝梗的结实,对上部结实影响较小。MGBG处理引起腐胺增加而使亚精胺和精胺减少,推测亚精胺和精胺的减少是育性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低温敏核不育水稻go543S育性对温、光的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新型光温敏核不育(PTGMS,Photo-thermo 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e)水稻go543S为材料,通过自然生态条件下和人工温、光处理条件下的育性观察,对其育性转换与温度和光周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o543S育性主要受温度控制,表现为低温条件下不育,高温条件下可育,育性转换的不育临界温度值为29.5℃,对温度传感的部位是幼穗,敏感时期为花粉母细胞形成致减数分裂,对应的剑叶叶枕距变化范围为-12.2-+0.7cm;育性敏感期在人工恒温28.0℃条件下,无论长日(14-16h)或短日(10-12h)处理均表现不育,其不育性不受光周期影响,在人工恒温31.5℃条件下,无论长日还是短日处理均表现可育,但短日可明显提高其可育性。  相似文献   

19.
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期饲喂放射性同位素,长日照或短日照处理条件下幼穗中~(32)P的含量分别为 1.66%和 4.48%,~(14)C的含量分别为20.80%和35.02%;在对照品种的幼穗中,长、短日照处理之间~(33)p,~(14)C的含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ADH在光敏感核不育水稻中反应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梅启明  朱英国 《遗传学报》1991,18(3):277-281
乙醇脱氢酶(ADH)活性在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HPGMR)幼穗发育的育性诱导阶段对光周期反应非常敏感。此时,在短日照或远红光处理的条件下,乙醇脱氢酶同工酶AdhII活性高,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原始不育株农垦58雄性可育;在长日照或红光间断长暗期的条件下,AdhII活性陡降,表现雄性不育。因此认为AdhII与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有关,可能是它参予了育性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