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海、淡水驯化对5种微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5种微藻进行了脂肪酸分析及海淡水驯化影响其脂肪酸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谈水小球藻和海水小球藻的特征脂肪酸均为16:0、16:2、18:0、18:2和18:3;淡水斜生栅藻的特征脂肪酸为16:0、18:1和18:3;海水三角褐指藻的特征脂肪酸为14:0、16:0、16:1和EPA。淡水藻海水驯化和海水藻淡水驯化后,特征脂肪酸的种类不发生变化,但各种脂肪酸的含量有明显变化,驯化后,几种特征脂肪酸及总脂肪酸占细胞干重的比例在蛋白核小球藻、小球藻-1和三角褐指藻SS02品系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在斜生栅藻、小球藻-2和三角褐指藻ZS08、XSO3品系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2.
3种海藻对无机盐和有机物水体中氨态盐净化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为比较阐明大型海藻对无机盐和有机物水体中氨态盐净化效果比较,以2.15 mg/L氯化铵人工养殖污水及1.27 mg/L珍珠贝类排泄物养殖污水作为待处理污水,以密度6.5 g/L的针叶蕨藻(Caulerpa sertularioides)、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和细齿麒麟菜(Eucheuma denticulatum)分别进行净化处理,分析水体中氨态盐的浓度变化。研究结果表明:3种大型海藻对不同污染来源的氨态盐净化效果均良好;氯化铵人工养殖污水处理中,针叶蕨藻、长茎葡萄蕨藻、细齿麒麟菜对氨态盐的净化效率分别为97.29%、85.55%、67.3%,其中前两种藻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细齿麒麟菜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珍珠贝类排泄物养殖污水处理中,针叶蕨藻、长茎葡萄蕨藻、细齿麒麟菜对氨态盐的净化效率分别为96.64%、93.86%、70.94%,前两种藻与细齿麒麟菜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两者之间存在差异性。因此,本研究结果将能为养殖污水生物处理工具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生物防治稻田与普通稻田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通过对大沙镇生物防治稻田及普能稻田水体中浮游植物的调查研究,共检出藻类112种,其中生物防治稻田中82种,普通稻田中89种,稻田水体中的浮游植物以硅藻、裸藻和绿藻占优势,在普通稻田中,硅藻种类数超过生物防治稻田,其优势度最高的5种藻类中除双对栅藻外,其余4种均为硅藻;而在生物防治稻田中,裸藻种类数高于普通稻田,且其优势度最高的5种藻类中有两种为裸藻,通过比较发现,生物防治稻田不体中浮游生物的密度明显高于普通稻田,对水体浮游植物多样性及均匀度的分析表明,稻田水体中的浮游植物自秧苗插上至干田期间,多样性指数略有上升(上要是由于种类数的增加引起的),而均匀度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山西运城盐池湖区裸藻植物及其分布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山西运城盐池湖区采到的裸藻门植物共10属83种(包括变种和变型),其中,绿色裸藻类77种,无色裸藻类6种。该区域的水体根据其含盐量的不同可分为4种类型:淡水水体(含盐量0.001-0.05%)、混盐水体(含盐量0.05 ̄3%)、真盐水体(含盐量3-4%)和高盐水体(含盐量4-34.7%)。由于含盐量不同的影响,裸藻门植物在4种水体中的分布有明显差异,总的趋势是裸藻门植物的种数随着含盐量的增加而减  相似文献   

5.
三亚岩相潮间带底栖海藻群落结构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三亚潮间带大型海藻生态现状,布设6条岩相断面,于2008年1—11月进行了四季野外的调查,并使用物种多样性指数与聚类分析研究了潮间带大型海藻四季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藻类130种,隶属于4门75属,其中红藻门41属67种、褐藻门16属31种、绿藻门15属29种、蓝藻门3属3种。潮间带海藻种类数季节变化不大,并呈低潮带>中潮带>高潮带的垂直分布特征,且中低潮带有共同分布种,夏季尤为普遍。潮间带海藻夏冬两季平均生物量高于春秋两季,但并无显著差异。优势种季节变化明显:春季有波利团扇藻Padina boryana、日本仙菜Ceramium japonicum、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海柏Polyopes polyideoides,夏季有波状软凹藻Chondrophycus undulates、冠叶马尾藻Sargassum cristaefolium、宽扁叉节藻Amphiroa dilatata、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秋季有冠叶马尾藻、波状软凹藻、叶状铁钉菜Ishige foliacea,冬季有瓦氏马尾藻Sargassum vachellianum、苔状鸭毛藻Symphyocladia marchantioides、珊瑚藻Corallina officinalis、波利团扇藻、日本仙菜。群落多样性冬高夏低:Shannon多样性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最大值出现在冬季,Shannon多样性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最低值出现在夏季。区域底栖藻类以暖水性热带-亚热带种为主,其次为温水性的暖温带种类,基本符合南海南区暖水区系特点。研究表明,尽管三亚潮间带底栖海藻种类数与生物量上并无显著的季节差异,但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均显示出一定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6.
华北东濮凹陷沙河街组藻类化石所记录的地质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濮凹陷早第三纪沙河街组产有丰富的藻类化石,淡水藻类与半咸水,咸水藻类相互交替的两个旋回在纵向上分布明显,即:沙四,沙二段为淡水藻类(主要为轮藻)发育期,沙三,沙一段为咸水,半咸水藻类(主要为沟鞭藻)发育期,根据藻类化石的生态分析。认为沙三,沙一段沉积期湖水的咸化事件是由海侵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生物防治稻田与普通稻田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大沙镇生物防治稻田及普通稻田水体中浮游植物的调查研究,共检出藻类112种,其中生物防治稻田中82种,普通稻田中89种.稻田水体中的浮游植物以硅藻、裸藻和绿藻占优势.在普通稻田中,硅藻种类数超过生物防治稻田,其优势度最高的5种藻类中除双对栅藻外,其余4种均为硅藻;而在生物防治稻田中,裸藻种类数高于普通稻田,且其优势度最高的5种藻类中有两种为裸藻.通过比较发现,生物防治稻田水体中浮游生物的密度明显高于普通稻田.对水体浮游植物多样性及均匀度的分析表明,稻田水体中的浮游植物自秧苗插上至干田期间,多样性指数略有上升(主要是由于种类数的增加引起的),而均匀度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硅藻约有16000种(据Hustedt估计),大多数生活在淡水或海水中,少数生活在土壤里。传统分类将其列为一纲即硅藻纲(Bacillariophyceae),隶属于金藻门(Chrysophyta)。近些年来许多藻类学家根据硅藻特殊的形态构造和繁殖方式,将其单立一门即硅藻门(Bacillariophyta)。下分两类即中心硅藻(Centricae)和羽纹藻类(Pennatae),在淡水硅藻群落中,羽纹硅藻类占优势。图1所示为常见的淡水羽纹硅藻类。  相似文献   

9.
洞头海区大型海藻养殖净化海水水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了2008年浙江温州洞头海区大型经济海藻羊栖莱和坛紫菜的养殖面积和产量,实验室内测定了藻体内的总氮(TN)、总磷(TP)含量,估算出大型海藻养殖从洞头海区除去N约196t,P近10t。海藻养殖有效净化了洞头海区海水水质、降低了赤潮发生频率。  相似文献   

10.
温度对4种大型海藻氮磷吸收效率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裂片石莼(Ulva fasciata)、肠浒苔(Ulva intestinalis)、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aformis)、坛紫菜(Pyropia haitanensis)为实验材料, 分析了不同温度(15、20、25、30℃)下4种大型海藻对海水中N、P元素的吸收效率和光合特性的特点。结果显示: (1)4种大型海藻对水体N、P均有明显的吸收效果, 吸收能力高低依次为肠浒苔>裂片石莼>坛紫菜>龙须菜; (2)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限制藻类对N、P的吸收和正常生长, 同时降低4种藻的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及光化学效率; (3)裂片石莼与肠浒苔的N、P吸收能力强, 且光合系统对温度耐受性高, 是实施养殖污水生物净化的良好材料; (4)4种海藻对水体中N、P营养盐的吸收在48h内基本完成, 实地应用中可考虑24—48h周期换水或采用流通循环式的培养模式, 以达到既促进藻类的生长又提高营养盐吸收效率的目的, 以避免藻体因营养缺乏引起负生长而造成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来自福建和深圳红树林下中国首次记录的4种硅藻,即瓜形桥弯藻Cymbella cucumisA.Schmidt、拟优美舟形藻Mzvicula elegantoides Hustedt、侧偏舟形藻N platyventris Meister和柔弱舟形藻N tenera Hustedt,同时描述了每个种类的细胞形态特征和生态分布特点。作者认为淡水硅藻瓜形桥弯藻C.cucumis在半咸水和海水的环境中也有分布(盐度〉15),应属于淡水和半咸水种。  相似文献   

12.
微藻是指一类形态微小, 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以单细胞或简单多细胞形式存在的藻类。作为一类重要的生物资源, 活体微藻的保藏和共享服务是开展藻类科学研究和藻类产业发展的必要平台和基础。坐落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淡水藻种库(FACHB-Collection)正式成立于1973年, 1996年作为创会成员加入中国科学院典型培养物保藏委员会; 2019年成为国家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核心成员。该库保藏逾3400株微藻, 隶属于9门169属。年均为国内外用户提供2500株藻株, 并提供藻种鉴定、分离纯化和培养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和咨询。文章回顾了国际微藻种质资源库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介绍了国内微藻种质资源保藏情况, 着重介绍国家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淡水藻种库在库藏藻株多样性、共享服务、藻株无菌化、超低温保藏技术及优良品种选育与应用等方面的进展, 瞄准提升我国在藻类学研究和藻类产业研发的竞争力, 提出了藻种资源库未来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刚毛藻目(Cladophorales)属绿藻门,细胞多核管状,植物体为分枝或不分枝丝状体。刚毛藻目植物广泛分布于各种淡水、咸水、海水中,世界各地甚至于南极和北极都有它们的踪迹。就目前所知,海产种类比淡水多。有些刚毛藻目植物着生在乌龟、螺助等的贝壳上,极具观赏价值,如绿毛龟等。我国对此目的研究仅见建国前的一些零星报道,至今尚无专门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中外藻类学家报道的我国淡水刚毛藻目的名录为6属31种11变种2变型,其中有新属1个、新种7个、新变种3个、新变型2个。主要的研究者有饶钦止、李良庆、王…  相似文献   

14.
水华藻类的分子鉴定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水华藻类包含有原核藻类和真核藻类,广泛存在于淡水水体和海水中,其中包括形成赤潮的生物和使湖泊和沼泽发生水华的蓝藻。这些生物产生的毒素往往是次生代谢产物,种类繁多,包括肝毒素(Hepatotoxins),神经毒素(Neurotoxins)和皮炎毒素(Dermatoxins),其中淡水水华产生的最主要的两种毒素为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和节球藻毒素(Nodularins),其毒性作用的位点是抑制蛋白磷酸酶活性,从而影响细胞功能,因此对公共卫生、人体安全和动物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15.
通过多年野外考查,在山西运城盐池湖区采集到蓝藻共17属35种(含变种),其中色球藻科9属19种,胶须藻科1属1种,颤藻科4属12种,念珠藻科3属3种.该区域的水体根据其含盐量的不同可分为4种类型:淡水水体(含盐量0.001%~0.05%)、混盐水体(含盐量0.05%~3%)、真盐水体(含盐量3%~4%)和高盐水体(含盐量4%~34.7%).受含盐量的影响,蓝藻在各类水体中的分布有明显差异,随含盐量增加,种类数减少,在高盐水体未见分布.与国内其它3个盐湖藻类的分布相比较,蓝藻在混盐水体比淡水水体具有更高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6.
海水养虾池浮游运行对浮游植物牧食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文  刘国才 《生态学报》1999,19(2):217-222
利用常规显微镜直接计数法评估了海水养虾池浮游动物对浮游藻类的牧食力,测得虾池浮游运行对水柱浮游植物的总滤水率为80.38ml/(L·h),每个浮游动物的滤水率平均为11.13μl(ind·h),总牧食率为10.50μg/(L·h),即1.25ng℃/(ind·h)、浮游动物对水柱原位主要浮游藻类的选食,、以隐菏和舟形藻为最多,其次是扁藻和小环藻,6h内对上述4种藻类的选食率为92.68%、72.4  相似文献   

17.
凡纳对虾淡化养殖池浮游纤毛虫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对虾养殖环境,纤毛虫能摄食大量的腐质和藻类,促进对虾养殖水体的自身净化;但缘毛类 Peritrichida 和吸管虫类Suctorida纤毛虫能大量固着生活在对虾的附肢、鳃等部位,是对虾养殖的重要危害生物。在我国,对海水、盐碱池和淡水养殖环境的浮游动物(包括纤毛虫)有较多的研究,对河口区斑节对虾淡化养殖环境浮游生物也有报道,本文报道了珠海市斗门区某凡纳对虾 Litopenaeus vannamei(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44口淡化养殖虾池浮游纤毛虫种类及数量组成, 并对其中 1-5号虾池养殖过程中的纤毛虫种群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凡纳对虾淡化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苯胺、苯酚对淡水藻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生物检验法研究了苯胺、苯酚对蛋白核小球藻、斜生栅藻生长的影响,测定了两种藻类在5 d内对不同浓度苯胺、苯酚的降解或在藻细胞内的富集情况.结果表明,苯胺、苯酚对两种淡水藻类的致毒作用有所不同,对于同一种藻类,苯胺毒性大于苯酚;在同一毒物浓度下,栅藻表现更为敏感.在较低浓度下,两种淡水藻类均能降解或吸收一部分有机毒物,其中对苯酚的降解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9.
九龙江河口浮游植物的时空变动及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雨  林茂  陈兴群  林更铭 《生态学报》2011,31(12):3399-3414
于2009年春(5月)、夏(8月)、秋(11月)在九龙江河口水域进行了水文、化学和生物的生态完全示范区综合外业调查,研究了九龙江河口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密度分布、季节变化、空间差异及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前期资料分析了年际变动。结果表明,九龙江河口的浮游植物共记录7个门类75属134种。主体是硅藻,绿藻次之,甲藻和蓝藻较少,黄藻检出率高,裸藻和金藻零星检出。种类组成的空间差异大,绿藻在河口内区淡水水域比硅藻更占优势, 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短角弯角藻(Eucampia zodiacus)、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p.)、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微小小环藻(Cyclotella. caspia)是河口区咸淡水水域及近海区的主要种类。浮球藻(Planktosphneria gelotinosa)、栅藻(Scenedesmus spp.)、盘星藻(Pediastrim spp.)、小席藻(Phormidium tenus)是河口内区淡水水域的主要种类。根据浮游植物的生态类型及其生境特征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群。浮游植物密度夏季最高,平均为358.68103cells/L,密集中心的季节变化明显,密度分布由优势类群的密度分布决定。中肋骨条藻和短角弯角藻的数量庞大,导致优势种突出,多样性降低,种间分布不均匀,群落结构简单化。与史料比对,种类组成因淡水藻类的列入而更丰富,密度年际降低,中肋骨条藻仍是第一优势种,但优势度有较大降幅,优势类群有重大年际变化,细胞个体较小的种类占优。盐度和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的分布及密度变化造成极大的时空差异,存在线性、复合线性、多项回归等复杂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藻类毒素     
薛寿征 《微生物与感染》1994,17(3):113-113,120
本文简介最近发现和研究清楚的一炎水藻毒素,产毒藻种属,以及已经阐明的肝毒,神经毒,细胞毒及胃肠毒作用。国外这项研究进展迅速,我国地面水体中藻类滋生旺盛,具备产毒条件,故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