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绿杜鹃亚属Subgenus Hymenanthes是由K.Koch(1872)根据Blume(1826)建立的Genus Hymenanthes改级组合而成。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沿用了Maximowicz(1870)所建立的、后由Koehne(1893)修订过的Subgenus Eurhododendron这一亚属名称,直到最近D.F.Chamberlain(1978,1979,1982)对该亚属的名称才作了正式订正。  相似文献   

2.
中国杜鹃花属云锦杜鹃亚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云锦杜鹃亚组是(Subsect. Fortunea)杜鹃花属内常绿杜鹃亚属(Subgenus Hymenanthes原始亚组之一。含有26种7个亚种和12个变种。根据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和种间关系,将所有的种分为7个植物群,每群有特征描述,还备有全部中国种的地理分市及一个有6个梢物群在四川的分布图和1个杭物群A到E的演化趋势图,并表明植物群F和G的孤立地位。进而说明了本亚组杜鹃花的现代分布中心在中国四川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3.
局限蚊亚属局限蚊一新种的记述(双翅目:蚊科)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局限蚊亚属(Subgenus Topomyia Leicester)是局限蚊属中较大一个亚属,但该亚属在我国仅知屈端局限蚊(To.(Top.)inclinata Thurman,1959)一种(龚、陆,1984)。最近我们在云南省勐腊县原始森林中采获该亚属一新种,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羽叶恙螨亚属(叶片恙螨属)一新种的记述(蜱螨目:恙螨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48年Radford建立叶片恙螨属Trombiculindus Radford,以后,Sinha 1954年根据恙螨属Trombicula中某些种类盾板上的后侧毛和背毛都呈扁平而狭窄的柳叶状,其边缘上的锯齿长,而在恙螨属里建立了羽叶恙螨亚属Subgenus Plumosicola Sinha.1954.1964年徐荫祺教授认为羽叶恙螨亚属应当放在叶片恙螨属Trombiculindus里,同时他又根据叶片恙螨属中种的演化过程,进一步将叶片恙螨属分为羽叶恙螨亚属Subgenus Plumosicola和叶片恙螨亚属Subgenus Trombiculindus.羽叶恙螨亚属的种类在我国首次记述是1965年王敦清、余自忠报告云南省的两种,随后1981年赵善贤报告广东省一种,1982年  相似文献   

5.
杜鹃花属植物种间杂交向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平 《广西植物》2019,39(10):1281-1286
为探讨杜鹃花属植物种间杂交的向性特征,依据该属5亚属、3组、12亚组、32种、33对正反交组合与自交性质清楚的186个杂交组合,对有关向性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杜鹃花属植物种间杂交由双向可育→单向不育→双向不育的比率变化与其亲本的系统位置由原始→进化以及双亲间的亲缘关系由密切→疏远同向;原始的常绿杜鹃亚属(Subgen. Hymenanthes)内种间比较进化的杜鹃亚属(Subgen. Rhododendron)内易于杂交,而该两亚属之间却存在密切的亲缘关系,因此其亚属间杂交的可育比率也高于其他亚属间杂交。(2)在进化维度上,该属植物的种间杂交单向不育通常无固定的亲本搭配方向,但常绿杜鹃亚属内(Intra-Subgen. Hymenanthes,Intra-HY)、杜鹃亚属内(Intra-Subgen. Rhododendron,IntraRH)和映山红亚属×羊踯躅亚属(Subgen. Tsutsus×Subgen. Pentanthera)间的杂交搭配,有一定的倾向性。(3)种间杂交可育性与自交特性不同的亲本搭配方式相关,可育性大小的总倾向是SC×SCSI×SC≥SC×SISI×SI,其生殖进化方向是从自交亲和(SC)到自交不亲和(SI),并伴随异交生殖隔离的加强。(4)细胞不育和多倍体是引起单向不育的两个重要原因,SI亲本的介入会大幅度地增加种间杂交的不育比率。  相似文献   

6.
库蚊属一新种(海南库蚊)的记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库蚊属泰蚊亚属(Subgenus Thaiomyia)系 Bram 于1966年建立。至今,仅发现产于泰国山地竹林中的模式种无梳库蚊[Culex(Thaiomyia)dispectus Bram,1966]一种。 1974年6月,陆宝麟、许荣满、李蓓思等同志,曾在海南岛吊罗山树洞采得一批库蚊幼虫并育出两性成蚊,随后将标本惠赠我院,复提出建设性的鉴别意见。经研究,其雌蚊及雄尾器颇似库状蚊亚属(Subgenus Culiciomyia),但其雄须长节腹面无特殊的枪锋状鳞  相似文献   

7.
绪言 葛李恙螨属的葛李恙螨亚属Subgenus Gahrliepia Oudemans,1912以盾板上具有8根毛为特征,而与同属中的葛妥恙螨亚属Subgenus Gateria Ewing,1938的区别在于后者盾板上毛数超过8根,而且大都不靠盾板边椽。Traub和Morrow(1955)认为后者的  相似文献   

8.
广东壳斗科木材的宏观结构及其与分类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根据主要采自广东的壳斗科5属约93种木材标本进行了观察并试就 其宏观结构写出了分属的检索表。 从木材解剖的角度看来,作者认为:将( )亚 属(Subgenus Cyclobalanlopsis(Oerst.)Schneid.)和石栎亚属(Subgenus Pasania (Miq.)A.Camus)分别从栎属(Quercus L.)和柯属(Lithocarpus Bl.)分出独立成属是没有充分理由的。  相似文献   

9.
根据国外文献记载,白蛉属(Genus Phlebotomus)副蛉亚属(Subgenus Paranhlebotomus)的蛉种已有6种和两个变种。过去在我国仅发现蒙古白蛉(P.mongolensis Sinton,1928)一种。1958年至1961年间,我们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阿图什及甘肃省的酒泉与玉门等地的荒漠地区中发现了属于副蛉亚属的亚历山大白蛉(P.alexandri Sinton,1928),同时  相似文献   

10.
杜鹃花属的子叶形态分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长芹   《广西植物》1993,13(1):12-25
通过对杜鹃花属中4个亚厲104种或变种的广叶形态观察发现:1、杜鹃花属中4个亚属间的子叶形态差异较大,杜鹃花鳞片的有无从子叶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2、常绿无鳞杜鹃亚属Subgenus Hymenanthes(BL)K.Koch的子叶边缘多只腺体状毛或白、棕色单毛,极少无毛。背面多为暗紫红色或为灰白及灰绿色,叶片多具侧脉少数仅具中脉;有鳞杜鹃亚屈SubgenusRhododendron的子叶边缘无毛或仅少数有白色单毛,背面基部或边缘具可数片,背面多为灰绿色极少暗紫色,叶片多具中脉少有侧脉;映山红亚属Subgeuus Tsutsusi(Sweet)Pojar-kova的子叶边缘无毛或仅一种有毛,背面灰绿色,具侧脉;马银花亚属Subgentis AzaleaslrumPlanch.的子叶近圆形,边缘无毛,具侧脉3-4对,背面白绿色。 有关杜鹃花属子叶形态研究,国外虽有报道,但仅涉及少数种类,最多的也不超过35种,其中野生种仅有7种,其代表性显然是不够的。在国内,有关杜鹃花属于叶形态分类方面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杜鹃花是久负盛誉的世界名花,云南是杜鹃花的分布中心之一。观察杜鹃花和子叶形态并进行分类,不仅为杜鹃花的系统发育及杜鹃花属的分类提供佐证而且为杜鹃花的育种提供一个早期的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11.
南五味子属花的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段林东  林祁  袁琼 《植物研究》2004,24(1):87-92
借助扫描电镜观察了南五味子属(Kadsura)中黑老虎(K.coccinea)、南五味子(K.japonica)和狭叶南五味子(K.angustifolia)雄花和雌花的形态发生过程, 三种植物花发育早期相似而发育后期出现分异。根据花形态发生早期的相似性, 支持南五味子属为单系起源;根据花形态发生后期的分异状态, 支持将南五味子属分为离蕊南五味子亚属(Subgenus Cosbaea)和南五味子亚属(Subgenus Kadsura)。借助扫描电镜观察了短梗南五味子(K.borneensis)和披针叶南五味子(K.lanceolata)花的形态, 将南五味子和狭叶南五味子的花与短梗南五味子和披针叶南五味子的花比较, 赞成在南五味子亚属下设南五味子组(Section Kadsura)和南洋南五味子组(Section Sarcocarpon)。根据在狭叶南五味子中观察到的两性花痕迹和在五味子属(Schisandra)东亚五味子(S.elongata)花中观察到的两性花, 本文认为现存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 )植物的单性花可能由具两性花结构的祖先演化而来。根据五味子科植物柱头与八角科(Illiciaceae)植物柱头的相似性, 不支持将五味子科从八角目(Illiciales)中分出而成立五味子目(Schisandrales)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万寿菊为一年生草本,系菊科(Compositae)万寿菊属(Tagetes L.)Nehes(1966),可分成两个亚属——Tagetes Subgenus(万寿菊)亚属和Lucida亚属。万寿菊约有40余种,常见的栽培和变种有小万寿菊(T.minuta L.)万寿菊(T.esecta L.)、孔雀草(T.patula L.)香叶万寿菊(T.lucida car.)、细叶万寿菊(T.temlifalia HBK)。它们大都由世界各地栽培的万寿菊变异而来。万寿菊植株高约60~100厘米。茎直立,粗壮,多分枝。叶对生,羽状深裂,裂片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2.5~5厘米,边缘有尖锯齿,齿端有  相似文献   

13.
两种常绿杜鹃亚属幼苗耐热性的主成分及隶属函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常绿杜鹃亚属(Rhododendron subgenus Hymenanthes)的井冈山杜鹃(R.jinggangshanicum Tam)、猴头杜鹃(R.simiarum Hance)4年生实生苗为材料,在人工气候箱中模拟高温试验,测定不同温度下叶片的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脯氨酸(Pro)、可溶...  相似文献   

14.
刘维德 《昆虫学报》1959,(4):388-392
一、序言 黄虻亚属(Subgenus Ochrops Szil.)隶属双翅目的虻科虻属(Tabanus,Tabanidae),主要分布于旧北区,已知约30余种,本亚属虻类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体色黄绿、灰黑或近金黄色;2.复眼中部有一条显著而细窄的黑带;3.额板(Callus)一般不大,中额板(middle callus)与之远离,额板和中额板的轮廓常不固定;4.触角各节都呈黄色;5.盾片无纹饰;6.r_4脉皆有坿枝。本亚属的虻类中有几种  相似文献   

15.
我国蝠蜱一新种(蜱总科:软蜱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至今,全世界记载的锐缘蜱属败蜱亚属(Subgenus Carios)共有六种。败蜱亚属的分布较广见于亚洲、澳洲、欧洲和非洲,它们的动物宿主主要是蝙蝠。我国过去在广东(冯兰洲等,1933;李英杰等,1963)江苏(苏州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组,1975)河北、新疆、山东、湖南、广西、云南、台湾等省区(邓国藩,1978)曾经有过蝙蝠锐缘蜱Argas(Carios) vespertilionis(Latreille,1796)的报道。我们近来在四川省重庆市发现一新种,该蜱具有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待发表)和败蜱亚属已知种有明显的差异。命名为中华锐缘蜱Argas (Carios)sinensis sp.nov.新种,根据幼虫(原因在讨论中说明)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叉麻蝇属(Robineauella)系麻蝇科、麻蝇亚科中一个较小的属,由Enderlein氏在1928年以巨叉麻蝇(R.scoparia Pandell?,1896)为属模而建立。1937年Rohdendorf氏将它降为亚麻蝇属(Parasarcophaga)的一个亚属,并将伪叉麻蝇(R.pseudoscoparia Kramer,1911)归在该亚属内,翌年,氏记述了产于锡霍特山区的该亚属另一个种阔叶叉麻蝇(R.grunini)。此后,到1964年范滋德氏以伪叉麻蝇为亚属模建立了腹指麻蝇亚属(Digitiventra)与Robineauella并列为亚麻蝇属的两个亚属,并描述了锚形叉麻蝇(R.anchoriformis)隶属于前者,黄山叉麻蝇(R.huangshanensis)隶属于后者。同年,Kano et Field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省进行恙螨分布调查时,发现一种属于叶片恙螨属(TrombiculindusRadford,1948)羽叶恙螨亚属(Subgenus Plumosicola)的恙螨,经鉴定为一新种,现记述如下。长度单位均为微米。泉州叶片恙螨Trombiculindus(Plumosicola)quanzhouensis,新种 活体标本乳白色,体长410—722.宽266—653. 颚体(图1)螫鞘毛分枝,须肢毛N-N-BNB/7B。须肢爪3分叉。  相似文献   

18.
樊国盛  徐永椿   《广西植物》1989,9(1):31-33
<正> 本分类群最早由Miquel(1859)建立Bennettia属,以后Bentham和J. D.Hooker在Genera Plantarum中,Warburg(1893),Gilg(1925)在Engl.u.Prantl Nat.Pflanzenfam.的第一、第二版中均采用了此学名作为本类群的合法有效之名称。由于S.F.Gray(1821)在大戟科Euphorbiaceae中定了一属,名Bennettia,接着C. R.Brown(1852)在菊科Compositae中也定了一属,名Bennettia,虽然后来Bennettia在大戟科和  相似文献   

19.
我国白蛉新记录—安氏白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氏白蛉(Phlebotomus andrejevi Shakirzjanova, 1953)系白蛉属(Genus Phlebotomus)副蛉亚属(Subgenus Paraphlebotomus)的一种。在国外分布于苏联中亚地区、阿富汗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等地。1979年,我们首次从内蒙古额济纳旗的荒漠内采集到了这种白蛉,为我国白蛉种类的新记录。 该种白蛉除了具有副蛉亚属蛉种共同的基本特征外,雄蛉上抱器第一节的突出体(长:宽为2∶1)呈杵状,其顶端的刷状毛较密且略向两侧展开;上抱器第二节长与宽的比例为4∶1,顶端和亚顶端呈叉形,各有长毫1根,另有2根长毫分别位于该节中部和近基部1/3处(如图)。雌蛉的下颚须列式为1,(2,4),3,5。受精囊绝  相似文献   

20.
陈健斌 《菌物学报》2013,32(1):51-55
最近世界42位著名地衣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基于分子、形态和化学综合证据承认和接受了梅衣类属群中的27个属,影响很大。被承认和接受的27属中包括仅由4个种组成的、由梅衣属中一亚属提升为属级单位的Nipponoparmelia。作者首次将Nipponoparmelia的汉语名称称为缘点梅属。报道中国缘点梅属4种地衣,简述了每个种的表型特征(形态、化学、分布)。订正了作者以前使用的名称Parmotrema pustulatum(Elix&Bawingan)O.Blanco,A.Crespo,Divakar,Elix&Lumbsch,这个种的正确名称应是Parmotrema neopustulatum Kuro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