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缙云山片断常绿阔叶林小气候边缘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缙云山5个片断常绿阔叶林和1个连续常绿阔叶林林缘附近的小气候要素水平梯度分布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各片断阔叶林斑块边缘均存在明显的小气候边缘效应.林缘与林内最高和最低气温、光合有效辐射、最小相对湿度均为干季高于或大于雨季,而地表最高温度则为雨季高于干季;各阔叶林斑块的小气候边缘效应以最大斑块波及林内的深度最浅、最小斑块波及林内的深度最深.  相似文献   

2.
西双版纳片断化望天树林小气候边缘效应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西双版纳片断望天树(Shorea chinensis)林林缘小气候的季节、水平变化进行了观测研究,对比分析了4个不同大小雨林斑块(30 hm2、25 hm2、20 hm2、3 hm2)的小气候边缘效应.结果表明:各雨林斑块林缘均存在明显的小气候边缘效应,其中在干季晴天最为明显,且在两个较小斑块林缘出现最高气温及气温日较差高于林外的现象;干季,部分林缘小气候要素(最高气温、总辐射、净辐射、最小相对湿度)林缘与林内的差值均是高于或大于雨季的相应值,而地表最高温林缘与林内的差值则是雨季强于干季;各斑块相比,小气候边缘效应波及林内的深度在最大斑块达到最浅(25 m),而在最小斑块达到最深(35 m),呈现出小气候边缘效应及其影响深度随片断雨林斑块面积减小而增强及向林内进一步延伸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西双版纳片断化望天树林气候边缘效应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西双版纳片断望天林树(Shorea chinensis)林林缘小气候的季节、水平变化进行了观测研究,对比分析了4个个不小雨林斑块(30hm^2,25hm^2,20hm^2,3hm^2)的小气候边缘效应。结果表明:各雨林斑块林缘均存在明显的小气候边缘效应,其中在干季晴天最为明显,且在上较小斑块林缘出现最高气温及气日较差高于林外的现象;干季,部分林缘小气候要素(最高气温、总辐射、净辐射、最小相对湿度)林缘与林内的差值均是高于或大于雨季的相应值,而地表最高温林缘与林内的差值则是雨季强于干季,各斑块相比,小气候边缘效应波及林内的深度在最大斑块达至最浅(25m),而在最小斑块达到最深(35m)呈现出小气候边缘效应及其影响深度随片继雨林斑块面积减小而增强及向林内进一步延伸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中国热带静风区林缘水平热力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我国热静风区-西双版纳橡胶林西南向边缘1月的温度观测资料,探讨了昼间林缘区域热力特征及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林缘存在着明显的热力效应;对地面温度的影响深度可至林内约13m处,地面温度在林处4.5m处达最高,气温则在林缘(0m)出现最大;林缘附近热量的输送在数值和方向上存在较大差异,即林外热量从地面向空中输送;林内在午后与林外相反,热量由上(林冠)向下(地面)输送;林缘附近则在不同地点、不同  相似文献   

5.
缙云山生境片断化对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闫明  钟章成  方兴 《生态学报》2005,25(7):1642-1648
采用Simpson、Shannon-Wiener和Hill多样性指数以及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在缙云山进行了植物群落调查、小气候观测和土壤肥力的测定以及各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片断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指数比连续常绿阔叶林低,不同生活型的表现不同;各片断阔叶林斑块边缘均存在明显的小气候边缘效应。随着斑块面积的减小,各斑块的ΔTa、林缘及林内ΔTs、林缘和林内ΔRH、林缘和林内Vmax、林缘和林内ΔPAR(正午)均呈增大的趋势。各斑块的小气候边缘效应,以最大斑块波及林内的深度最浅(约至林内15m)、最小斑块波及林内的深度最深(约至林内25m);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受林内外有效光合辐射(正午)差、气温日较差、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有效钾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全球范围内森林片断化现象日益严重。与其他木本植物(乔木和灌木)相比, 木质藤本更趋向于分布在片断化森林的边缘, 因而了解木质藤本对边缘效应的响应对于进一步了解其对森林动态的影响极其必要。本文对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林缘到林内环境梯度上木质藤本的变化进行了调查。在形成年龄分别为13年、35年和53年的3种类型的林缘, 设置从林缘向林内连续延伸的长方形样地(20 m × 50 m)各10个(总面积3 ha), 每个样地再划分为5个20 m × 10 m的样方。在每个样方内对胸径≥ 0.2 cm且长度≥ 2.0 m的木质藤本进行了每木调查。在3 ha的林缘样地中共记录到木质藤本植物2,426株, 隶属于14科19属31种。木质藤本的物种丰富度和多度均随距林缘距离的增加而降低, 边缘效应深度在35年林缘的边缘为30 m, 13和53年林缘的边缘则为20 m; 它们的胸高断面积在53年林缘的边缘效应深度为20 m, 但在13和35年林缘的不同距离上差异不显著。木质藤本对边缘效应的响应在物种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主要呈现正向和中性的响应格局, 包括只分布于林缘的物种, 和从林缘到林内环境梯度上密度逐渐降低的物种; 也有对边缘效应不敏感的物种。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 林冠开度、边缘形成年龄和土壤水分是决定木质藤本在片断化森林边缘分布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7.
黄土丘陵区坡面林-草边界土壤水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黄土高原丘陵区林-草边界上旱季和雨季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旱季林地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都小于草地,林地内各个层次土壤含水量差异不大,草地内各个层次土壤含水量差别较大;雨季林地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都大于草地,林地内各个层次土壤含水量差别较大,而草地内各个层次土壤含水量差异不显著;林-草边界各个层次土壤水分的变异程度为弱变异或中等变异.林-草边界在旱季和雨季具有不同的影响域,旱季边界影响域为从林外0.4倍树高距离到林内0.4倍树高距离;雨季边界影响域为从林外0.4倍树高距离到林内0.8倍树高距离.因此,可将林-草景观划分为3个区:草地区,即由距林缘0.4倍树高距离处向草地方向延伸;林缘区,即由林外0.4倍树高距离到林内0.4倍树高距离(旱季)或0.8倍树高距离(雨季);林地区,即由林内0.4倍树高距离(旱季)或0.8倍树高距离(雨季)处向林内方向延伸.林-草边界水平方向上3个分区的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而且旱季的规律特征与雨季相反.  相似文献   

8.
西双版纳望天树林干热季不同林窗间的小气候差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西双版纳望天树林干热季不同林窗间的小气候差异进行了观测,对比分析了3个不同大小林窗(200m^2、140m^2、60m^2)内的温度、相对温度和光强分布状况及温度垂直分布形式。结果表明,各林窗内温度、温度日变化均比林内大,其中以大林窗最为明显,且最小林窗内的温湿度变化最为缓慢;林窗内的光照强度为林内的10倍以上,大林窗中央地表温度及冠层0.5m处气温、相对湿度日较差比最小林窗分别高15.8℃、3  相似文献   

9.
柳帅  李苏  刘文耀 《菌物学报》2018,37(7):931-939
本研究选取云南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系统6种常见的附生大型地衣进行为期2年的移植实验,分析其在原生林林外、林缘以及林内3种生境下的生物量增长速率和健康率等的差异,并探讨其生长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网肺衣Lobaria retigera和平滑牛皮叶Sticta nylanderiana在林缘处生物量增长最快;而槽枝Sulcaria sulcata、多花松萝Usnea florida、皮革肾岛衣Nephromopsis pallescens、针芽肺衣Lobaria isidiophora 4种地衣则都是在林外光照更强、湿度更低的条件下生长得最好,林内最差。除网肺衣外,所有地衣的健康率均在林外较好,林缘次之,林内最差。非参数相关分析表明,6种地衣的生长速率和光照以及温度呈正相关,与大气湿度呈负相关;温度和光照是影响地衣生长最主要的生境因子。  相似文献   

10.
边缘效应对原始花旗松林冬季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由林缘到林内,夏季温度有明显的梯度变化,但还未有人对其它季节的温度变化,进行研究,自1991年10至1992年5月,对林缘至原始花旗松林林内的温度,进行了连续的实地测量,并与相应的夏季温度变化加以比较,主要研究目的,是测定沿林缘两侧,是否存在有一最小的温度阈值,当温度低于这个阈值时,林缘及林内的温度差异会消失。研究中,由林缘到240m的林风,设立了一条样带0,30,60,120,180,和240m,6处装设气象站,每30min连续记录气温、土壤温度和其他微气象指标。通过计算每点的相对温度并同实际温度加以对比,夏季和冬季的林缘效应显著性指数(Significance of edge influences,SEI)进行了分析。此外,计算了不同气象条件下的林缘效应深度(EDI)。结果表明,非夏季最小的气温阈值在0℃左右。土温的变化则因土壤很少结冻,而存在明显不同的最小的温度阈值格局。林缘效应对土壤温度的影响,比对气温的影响更显著,但冬季和夏季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异,但以DEI而论,林缘效应对气温的影响比较大,对非生长季节气候库子沿林缘梯度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几个相关的生物和非生物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上海环城林带景观美学评价及优化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凯旋  凌焕然  达良俊 《生态学报》2012,32(17):5521-5531
选取上海环城林带7种植物群落,采用美景度评判法,从林内景观和林外景观2个空间层次和春、夏、秋、冬4个季节,应用数量化理论Ⅰ建立了美景度和各景观因子类目之间的景观评价与预测的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群落的结构特征和季相特征对林内景观以及外貌特征对林外景观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结果表明:(1)群落结构特征对林内景观的影响主要因子为胸径(平均胸径和胸径变异系数)、郁闭度和疏透度。在春季,林内美景度随着树木胸径增大而增加;在夏季,郁闭度增大会提升林内美景度;在秋季,胸径变异小的群落具有更高的林内观赏性;在冬季,疏透度对林内景观美景度影响最大。(2)群落季相特征对林内景观的影响,在各季节表现亦不同。在春季,黄色、紫色等明度较高的色相和开花量适中的群落美景度最佳;在夏季,生长势好、林冠层变化小以及树干清晰度高的群落具较高的美景度,且观花可显著提高夏季林内美景度;在秋季,色彩越纯美景度越高;而在冬季,树皮颜色深的群落美景度高。(3)群落外貌特征对林外景观有显著影响,其中林冠线对林外景观美景度影响最大,其次为林缘线。具有起伏不大林冠线和自然流畅林缘线的植物群落美景度高。旨在通过对典型植被群落不同季相的美景度评价,对上海环城林带的群落景观进行定量的评价,进而为不同情景下的群落结构优化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城市森林的群落建构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澜沧江下游/湄公河上游片断热带雨林物种多样性动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澜沧江下游/湄公河上游的滇南西双版纳地区,通过样方法比较了热带雨林的连片与3个小片断的物种多样性变化趋势。与连续森林比较,片断热带雨林的植物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都比较低,而且有相当低比例的大高位芽、中高位芽和附生等生活型植物,而藤本、小高位芽和矮高位芽等生活型植物的比例则较高;泛热带、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的区系成分比例较高,而当地成分则减少;群落的上层树木比下层树木更加稳定。同样,动物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衡度在片断热带雨林中都较低,与其密切相关的是片断热带雨林的环境质量,而不是片断的大小。此外,也探讨了片断热带雨林物种变化与森林小气候的关系,阐明了由凉湿向干暖转化的“林内效应”是其物种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西双版纳片断热带雨林植物区系成分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以西双版纳地区的6个“龙山”片断热带雨林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编目为基础,通过与同样类型的原始热带雨林的比较,探讨了片断热带雨林植物区系成分的变化。随着热带雨林的片断化,森林边缘效应和人为干扰加剧,阳性先锋植物和藤本植物等的侵入,导致这些先锋植物和藤本植物所属的科属在群落中的种数增多,优势度增大。而一些含喜荫湿的荫生植物、群落顶极树种及附生植物较多的科属则在群落中的种数减小了,优势度下降。在植物属的地理成分构成上,片断热带雨林中全热带分布和热带亚洲—热带非洲分布成分比例相对增高,而热带亚洲成分相对减少。在种的地理成分构成上,片断热带雨林中广域分布种比例相对增高,显示了与属的地理成分类似的变化。这也是森林片断化后,由于边缘效应和林内生境在一定程度上干暖化,喜光的先锋成分增多,而先锋成分大多为一些广域分布属种所致。  相似文献   

14.
云南哀牢山常绿阔叶林林缘不同热力作用面热力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云南哀牢山原生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西南向边缘的表温观测资料,探讨了原生常绿阔叶林林缘区域不同热力作用面表温的水平、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差异。指出哀牢山原生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缘与热带片断化季雨林林缘相同,其林缘壁面的热力效应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在林缘区域构成了除了公认的林外地表面,林冠面和林内地表面3个热力作用面之外的一个新的第4热力作用面。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解释森林边缘的小气候效应和生物效应。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人工林群落的边缘效应特征, 本文以川西周公山森林公园的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人工林破碎化大斑块为对象, 以植株平均胸径、平均高度、平均密度、丰富度指数(D)和Shannon-Wiener指数(H)来综合衡量边缘效应深度。在实地踏查的基础上, 从林缘向林内(梯度1至梯度5)设置5条样带(宽度为10 m), 在每条样带中设置4个10 m × 10 m的小样方进行调查。结果表明: (1)从物种组成上看, 在总面积为2,000 m2的20个小样方中共记录到111个物种, 隶属于54科96属, 物种数从林缘至林内递减。(2)从群落结构上看, 乔木层的平均胸径从林缘至林内呈减小趋势, 平均密度则相反, 平均高度无显著变化; 灌木层的平均密度从林缘向林内减小, 平均高度无显著变化; 草本层的平均密度和平均高度均呈减小趋势。(3)从物种多样性上看, 总体上各层次的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从林缘向林内呈减小趋势, 其中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变化趋势最明显; 同时, 林内各梯度与梯度1 (林缘)的共有种和相似性系数从林缘向林内递减。(4)分析各项群落特征发现, 平均高度、平均密度和相似性系数的数值在梯度2向梯度3过渡时的起伏变化最明显, 推断本研究中柳杉人工林斑块的边缘深度可达林内20 m。  相似文献   

16.
森林对气候有调节作用是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体现之一。森林小气候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调节的特征及其机制,进而为农林生产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以千烟洲亚热带人工针叶林为对象,以2005—2014年林外与林内平行观测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比林内外的温度、湿度差异,研究中亚热带人工林对小气候中的温度、湿度要素的调节作用,并进一步研究了10年时间尺度上森林对温湿环境调节作用的时间动态特征。结果表明,该人工林对温湿环境表现出了显著的调节作用。林内气温多年平均值低于林外0.5℃,林内月最高气温低于林外2.0℃,月最低气温高于林外0.4℃。随着林龄从20年增长到30年,夏季的降温效应显著增强,对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调节作用显著增强。该人工林林内水汽压高于林外,表现出明显的增湿效应。从2005—2014年,林内水汽压呈显著升高趋势。森林对土壤温度的调节作用大于对气温的调节作用,林内5 cm深土壤温度多年均值比林外低3.6℃。炎热的夏季表现为极显著的降温作用,冬季表现出极显著的保温作用;对土壤温度的调节作用没有随着林龄的增长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而是受到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干季晴天橡胶林林窗温度剖线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林窗北侧林缘为中心,研究了西双版纳地区橡胶林林窗及周国N-S样带上气温水平梯度分布。结果表明:干季落叶期林窗及周边主要热力作用面在地面,但林缘的增温效应也相当明显,各热力作用面热量收支是林窗小气候形成的物理基础;林缘冠层结构,林缘乔木高度与林窗直径之比,太阳高度角,方位角,天气状况将影响林窗辐射平衡各分量的变化,林缘乔木群落结构的不同是造成林窗小气候差异最直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北京山区侧柏林冠层对降雨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史宇  余新晓  张建辉  罗海江  张佳音 《生态学报》2013,33(24):7898-7907
林冠层枝叶对雨滴的能量要进行再次分配,从而在降雨雨滴大小分布、降落速度及动能等性质上都发生了变化,是森林水文生态功能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国内外在森林影响降雨动力学特征方面的研究较少且研究方法不够完善。研究地点设在北京妙峰山林场,利用激光雨滴谱仪对侧柏人工林林内和林外进行了长期同步观测,对典型场降雨中林内与林外雨滴的数量、大小、速度、动能等动力学特征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林内的雨滴总数高于林外37.8%,林内小径级和大径级的雨滴数目都有所增加,而中间径级雨滴减少。林外降雨体积贡献率随雨滴直径增加呈单峰曲线变化,而林内降雨呈多峰山状变化;在试验侧柏林下雨滴的终点速度有所减小,特别是对直径0.75-4.5mm范围的雨滴更为明显。林内降雨相比于林外其雨滴直径与雨滴终点速度的相关性降低,雨滴谱分布更加分散;林外降雨动能贡献值随雨滴直径增加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而林内降雨呈多峰山状变化。在雨滴终点速度为4-9m/s的区间内林外雨滴贡献的动能明显高于林内降雨。侧柏林地雨滴降落到地面的动能比林外空旷地减少了27.0%,林内雨滴动能减小的最主要原因是林冠层削减了林内降雨量。  相似文献   

19.
由于砍伐、林火等形成的林缘是典型的生态过渡区,并以高生物多样性和快速变化的光环境为最显著特征。研究植物在林缘附近不同光环境下对光能和水分的利用特征有利于在个体层次揭示林木更新、森林群落动态的生理生态学基础,具有重要意义。蒙古栎是长白山地区落叶阔叶林及阔叶红松林中的常见阳性树种。通过对长白山白桦林林缘及附近蒙古栎的野外观测研究,结果表明:①林冠对林缘光照等的影响随距离林缘远近的不同而不同。林缘及附近区域的光环境存在巨大差异,温度和水分条件等也有显著变化。②蒙古栎光合的日进程为单峰型,净光合速率的高峰值达20μmolCO2·m-2·s-1,未见明显午休;林外蒙古栎的净光合速率及日光合总量均大于(或远大于)林缘和林内的净光合速率及日光合总量,表明蒙古栎在林外强光下生长最快;此外,对低光的高效利用显示蒙古栎可在林内低光环境正常生长。③蒙古栎在不同光环境下蒸腾速率的日进程为单峰型,林外最高可达近8mmolH2O·m-2·s-1。虽然蒙古栎在林外的蒸腾速率、日蒸腾量及水分利用率均较高,但与林内弱光环境相比,水分利用率增加的趋势略有降低,这是蒙古栎对林外强光环境的一种适应。④蒙古栎叶片的气孔导度随光照的增加而增大,这有利于植物在强光下增加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有利于植物在强光下快速生长。另外,蒙古栎的叶片胞间CO2浓度从早至晚呈增加趋势;随日PAR总量的增加,蒙古栎的叶片胞间CO2浓度呈降低趋势。弱光环境下胞间CO2浓度的增加,有利于植物固定CO2、增加对光能和水分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九龙山林缘地区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特征为研究对象, 通过观测 9 月和 10 月北京九龙山林缘地区空气负离子浓度, 研究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和林缘、林内海拔梯度变化。通过观测空气温度、湿度、风速、饱和水汽压、净辐射、光合有效辐射等指标的平均值、极大值和极小值, 采用通径分析方法定量化研究气象因素和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九龙山林缘地区 10 月空气负离子浓度平均值比 9 月的空气负离子浓度高 80%; 9 月的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整体呈下降趋势, 10 月上旬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型上升趋势, 10 月中旬和下旬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为幂函数曲线型, 整体为下降趋势; (2)林缘地区空气负离子浓度比林内空气负离子浓度高 4%, 林缘地区空气负离子浓度随海拔变化成波浪形, 对应林内空气负离子浓度随着海拔梯度变化成显著单峰型, 变化趋势与林缘地区相反; (3)在所有气象因素指标中, 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提取空气湿度最低值, 饱和水汽压最低值和空气温度最低值进行通径分析, 其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 1.064, -0.817 和 0.468。因此空气湿度最低值是影响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最大直接因素。空气温度最低值通过空气湿度最低值和饱和水汽压的作用, 成为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最大间接影响因素。通过研究林缘地区空气负离子情况并与林内进行对比, 揭示了林缘地区在森林康养规划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