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塑料袋栽培金针菇已成为当前金针菇栽培的主要方法。在金针菇栽培过程中,由于金针菇菌丝生长速度较慢,抗杂菌污染能力弱,再加上菇农缺乏栽培技术等原因,常导致袋栽金针菇被杂菌污染,轻则影响产量,重则导致绝产。因此,防止金针菇栽培杂菌污染,提高栽培的成功率和产量,已成为金针菇栽培者所关心的突出问题。本文作者总结了多年来从事食用菌教学和技术推广工作的一些经验,希望有益于广大的金针菇栽培者。现将杂菌种类、形态特征、污染原因及防治措施简介如下。1金针菇栽培中的污染杂菌种类及形态特征1.1木霉菌木霉菌是袋栽金针菇最…  相似文献   

2.
不同配方工厂化栽培金针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蔗渣配方工厂化栽培金针菇为对照,比较不同配方对菌丝长势、生长周期、袋单产及产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菌草(本试验用五节芒,在配方中分别占15.0%、22.5%、45.0%,即用五节芒分别代替30%、50%、100%的蔗渣)配方在菌丝长势、生长周期、袋单产及产品质量上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木屑配方菌丝长势比对照差,生长周期比对照长5~11d,每袋产量比对照低20~72g,A级品比对照少4%~13%,与对照差异显著;表明用菌草替代蔗渣工厂化栽培金针菇是可行的。利用菌草工厂化栽培金针茹每袋可节约成本0.1元,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重金属在食用菌中的富集及对其生长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施巧琴  陈静仪 《真菌学报》1991,10(4):301-311
  相似文献   

4.
八种水生植物对重金属富集能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通过野外采样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了芜湖市四褐山工业区附近水域中Cu、Pb、Cd、Zn和Mn5种重金属的含量及其在8种水生植物体内的积累特性。结果表明,工业区水体污染严重,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分别为标准值的9、10.1、400、3和438倍;8种水生植物的重金属积累量均较大,其中以水鳖根、茎叶的Cu、Pb、Cd、Zn含量最高,分别为水体中重金属浓度的9.12和2.59倍、33.41和5倍、0.8和0.3倍、26.9和9.1倍,明显高于其它7种水生植物;8种水生植物不同器官对Cu、Pb、Zn的富集系数均>1,富集能力较强。其中,香蒲对Pb、Cd的吸收能力表现为茎叶>根。结果表明,在Cu、Pb和Zn等重金属复合污染水域的植物治理中,浮萍、香蒲、水鳖、中华慈姑、芦苇、空心莲子草等植物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四种重金属胁迫下朝天委陵菜的生长特性及富集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砂基培养,研究了朝天委陵菜(Potentilla supina)在不同浓度Cd2 、Cu2 、Pb2 、Zn2 胁迫下的生长特性及富集能力.结果表明,朝天委陵菜对Cu2 、Zn2 、Pb2 、Cd2 的耐受性较强,在≤130 mg/L的胁迫下未出现死亡,仅随浓度增大而植株生长减慢;Cu2 的富集量及富集系数为50 mg/L组最大,分别达1 422.91 mg/kg和28.46;Pb2 的富集量及富集系数为70 mg/L组最大,分别达1 148.92 mg/kg和16.41;Zn2 的富集能力较弱,富集系数在1.48~6.33之间;Cd2 的富集量最少,各浓度组富集系数均小于0.1.在砂培条件下,朝天委陵菜对四种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各浓度组均为Cu2 >Pb2 >Zn2 >Cd2 ;当Cu2 、Pb2 污染物浓度≤90 mg/L时,朝天委陵菜对Pb2 和Cu2 的富集达到超富集植物的富集水平,可选作Cu2 、Pb2 污染土壤的修复植物;Cu2 、Pb2 污染土壤上生长的朝天委陵菜,因Cu2 、Pb2 含量超标不宜采食或药用.  相似文献   

6.
重金属在环颈雉不同组织中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采自太原工业区环颈雉不同组织中的铁、镍、镉、锌、铜、锰的含量进行了测定 ,并对以上元素在环颈雉不同组织中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镍和锌主要分布于骨骼组织中 ,铁在肺部含量较高 ,心脏中的铜含量较高 ,锰和镉主要分布于肾脏中 ,以上六种元素在肌肉组织中的含量都较低。  相似文献   

7.
落叶松落叶前后重金属元素内外迁移循环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余国营  吴燕玉 《生态学报》1998,18(2):203-209
供试元素在落叶松各部位的含量和贮量顺序为Zn〉Cu〉As〉Pb〉Cd,并与环境中相应元素浓度呈正相关。元素的迁移主要发生在叶和枝、干、根之间,落叶时叶中6%的Zn迁移到枝、干中,且贮量均有增加,存在明显的内循环,占总循环量的25%;Cu、Pb、Cd、As主要为外循环,其循环量占总贮量的20% ̄71%,循环率分别为30%、68%、27%和23%。  相似文献   

8.
聚类分析在金针菇杂交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2个金针菇菌株两种生化标记(酯酶和可溶性蛋白)进行了筛选研究.采用多元统计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可分为四个类群。按照亲本的遗传相似系数,对各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进行了检测,实际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组合的产量与预测结果基本一致。群内组合为低产组合,群间组合杂种优势较强。  相似文献   

9.
重金属在食用菌中的富集及对其生长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导食用菌对重金属的吸收积累性能及重金属对食用菌生长代谢的影响。从供试的香菇、凤尾菇、金针菇及木耳等食用菌研究表明:对Hg、Pb、As、Ni、Cd、Cu、Zn等重金属均有不同程度的富集作用,其中对Hg的富集是极显著的,但对Pb则不明显。从福建省食用菌生产点采样测定结果看,子实体中的重金属含量均不超标。上述重金属对食用菌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尤其以Hg和As为突出。对产量影响的顺序以香菇最大、凤尾菇次之、金针菇较弱。重金属在一定范围内对香菇抗坏血酸氧化酶活性有激活作用,对纤维素酶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杨树落叶前后重金属元素内外迁移循环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供试元素在杨树各部位的含量和贮量为Zn>Cu>As>Pb>Cd,并与环境中相应元素浓度呈正相关.落叶时元素的迁移主要发生在叶、枝、根和干之间,叶中8~48%的As、Zn迁移至主干的皮与材中,而Cu、Pb、Cd贮量均有增加,Zn、As的内循环占总循环量的40%,Cd、Pb、Cu表现为外循环,占总贮量的17~27%.同时分析了植物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净化效率.  相似文献   

11.
金针菇菌丝体的深层培养及多糖制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党阿丽  王凤云 《生物技术》1996,6(6):41-44,46
从20株金针菇菌株中筛选出适于液体发酵的94B2株。该菌种适宜的摇瓶培养条件:培养温度23~24℃,pH6.5,接液体种量10%,装液量≤50ml/500ml瓶;不同的间歇振荡形式对菌丝球产量和形态有显著影响。深层发酵工艺相似于抗生素发酵。发酵期间发酵液pH变化幅度很小,总糖、还原糖、氨基氮与菌丝生长量有一定的相关性。发酵酵的菌丝产量可达47.5g(湿重)/100ml、胞外多糖达174.7kg/100ml发酵液上清、胞内多糖达338.1mg/100g湿菌丝体。  相似文献   

12.
金针菇优良品种液体发酵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杂交育种的手段,获得了6个性能优良的金针菇杂交种。经液体发酵及菌丝体的营养分析,最终确定406号菌株为最优良的品种。  相似文献   

13.
金针菇栽培基质替代原料初步筛选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针对近年金针菇栽培主要原料棉籽壳价格大幅度上涨,导致栽培成本不断增加、栽培经济效益不断下滑的现实问题,在以棉籽壳为主要栽培料配方(CK1)的基础上,用新型基质花生壳、木屑、玉米芯、油菜杆、黄豆杆、猕猴桃枝、桑枝屑、高粱壳等资源部分替代棉籽壳,设计了8个金针菇栽培料配方,并以常用配方CK2为辅助对照,进行金针菇(川金3号)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配方6(花生壳)的产量虽未超过对照CK2,但其产量显著高于对照CK1(高33.11%),转化率达到对照CK2的水平,其栽培效益超过对照CK1(高629.03%)和CK2(高15.90%),且子实体品质好,所以在成都平原冬末早春季出菇时,用30%的花生壳替代棉籽壳栽培金针菇,可以显著降低材料成本,增加栽培效益。  相似文献   

14.
金针菇液态发酵培养基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碳源、氮源及无机盐对金针菇菌丝体产量的影响,采用正交设计法进行金针菇液态发酵培养基配方筛选和优化,确定了最佳培养基配方为大米粉3%、酵母粉1%、KH2PO40.1%、MgSO4.7H2O 0.05%。同时利用此配方培养测定了发酵过程pH、还原糖和氨基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pH变化很小,培养末期略有上升;还原糖含量呈先增后降的变化,氨基氮含量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5.
金针菇功能性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主要综述了近年关于金针菇功能性蛋白,即核糖体失活蛋白、真菌免疫调节蛋白、金针菇毒素(一种成孔溶细胞素)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它们的生物学作用与作用机制和它们可能的应用及展望。  相似文献   

16.
An enzyme catalyzing the methylation of phenolic hydroxyl groups in polyphenols was identified from mycelial cultures of edible mushrooms to synthesize O-methylated polyphenols. Enzyme activity was measured to assess whether methyl groups were introduced into (?)-epigallocatechin-3-O-gallate (EGCG) using SAM as a methyl donor, and (?)-epigallocatechin-3-O-(3-O-methyl)-gallate (EGCG3″Me), (?)-epigallocatechin-3-O-(4-O-methyl)-gallate (EGCG4″Me), and (?)-epigallocatechin-3-O-(3,5-O-dimethyl)-gallate (EGCG3″,5″diMe) peaks were detected using crude enzyme preparations from mycelial cultures of Flammulina velutipes. The enzyme was purified using chromatographic and 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 The purified enzyme was subsequently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the partial amino acid sequence using LC–MS/MS. Partial amino acid sequencing identified the 17 and 12 amino acid sequences, VLEVGTLGGYSTTWLAR and TGGIIIVDNVVR. In database searches, these sequences showed high identity with O-methyltransferases from other mushroom species and completely matched 11 of 17 and 9 of 12 amino acids from five other mushroom O-methyltransferases.  相似文献   

17.
曾旭  刘芳  陈娟  王威  谢宝贵  郭顺星 《菌物学报》2015,34(4):670-682
金针菇是我国一种重要的食药用真菌,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尤其是从金针菇中分离得到了多种麦角甾醇、倍半萜等萜类,具有抗菌、抗肿瘤和降血脂等功效。以往关于金针菇的研究多集中在营养成分、栽培和市场开发等方面,而很少报道有关生物活性成分的合成和代谢研究。从福建省金针菇主要栽培品种中获得原生质体单核化L11菌株,我们进行了金针菇基因组测序与初步分析,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研究了其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萜类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结果显示,金针菇单孢全基因组序列长度为34.75Mb。通过分析萜类合成途径中的相关基因,确定了4个萜类合成关键基因的基因结构,并且表明其蛋白结构具有稳定性,该类基因还含有多个信号肽和跨膜结构。金针菇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为下一步功能基因的筛选、分析等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金针菇FV908菌株液体培养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单因子试验统计分析 ,优化筛选了适于金针菇 (Flammulinavelutipes)FV90 8的适宜培养基和摇瓶培养条件 ,结果表明 ,其适宜的液体培养基组成为玉米粉 5 .0 % ,麸皮 2 .0 % ,KH2 PO4 0 .1% ,MgSO4 ·7H2 O 0 .0 5 % ,10 μgVB1/ 10 0mL ,5 0 μgVB2 / 10 0mL ;适宜的摇瓶培养条件为 :培养基的起始pH 6 .0~ 7.0 ,5 0 0mL摇瓶装量为15 0mL ,接种量为 10 % ,培养温度 2 5℃ ,摇床转速为 12 0r/min ,菌丝干收率 39g/L。  相似文献   

19.
金针菇免疫调节蛋白的研发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近年关于金针菇功能性蛋白之一即金针菇免疫调节蛋白的性质、分离纯化及其抗癌、抗过敏、抗增殖、刺激免疫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和免疫调节等功能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金针菇免疫调节蛋白的作用机制、开发应用领域以及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