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64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疆考察队在准噶尔盆地南缘进行调查时,在同一层中发现了一个属于Paraceratherium型的巨犀头骨、少量肢骨及一段偶蹄类的下牙床。巨犀化石将茌另文报导;偶蹄类化石,经研究,证实应属于一类原始的鼷鹿化石——嵴齿鼷鹿(Lophiomeryx)。原始鼷鹿化石在我国极少发现,过去仅在内蒙乌拉乌苏发现过一种  相似文献   

2.
为鉴定广西百色,永乐两盆地新采集的始新世反刍类,重新研究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往发现于该地的全部有关标本,将原订的右江印度鼷鹿(Indomeryxyoujjangensis)并入百色南方鼷鹿(NotomeryxbesensisQiu,1978),记述屯大南方鼷鹿(新种)(Notomeryxmajorsp.nov.)和戈原驰鹿(未订种)(Gobiomeryxsp.)将印度鼷鹿属(Indo  相似文献   

3.
为鉴定广西百色、永乐两盆地新采集的始新世反刍类,重新研究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 与古人类研究所以往发现于该地的全部有关标本,将原订的右江印度鼷鹿(Indomeryx youjiangensis)并入百色南方鼷鹿(Notomeryx besensis Qiu, 1978),记述了大南方鼷鹿(新种) (Notomeryx major sp. nov.)和戈壁原驰鹿(未订种)(Gobiomeryx sp.),将印度鼷鹿属 (Indomeryx)、南方鼷鹿属(Notomeryx)、戈壁原驰鹿属(Gobiomeryx)和原驰鹿属 (Prodremotherium)从Gelocidae科中分出并归为一个新科:原驰鹿科(新科) (Prodremotheridas Fam.nov.)。  相似文献   

4.
柄杯鹿亚科的系统位置争论已久。争论的焦点是它们属于鹿科中的亚科还是麒麟鹿超科。经过对头骨和头后骨骼形态特点的研究和用扫描电镜检查角的结构显出柄杯鹿具有原始的角,而这种原始的角与后期鹿类的角柄同源。因此认为柄杯鹿科是鹿类中独立的一分支。  相似文献   

5.
这里记述的丘齿鼷鹿(Dorcabune)的材料是我国广西柳城楞寨山硝岩洞(由于出产大量的巨猿化石又称“巨猿洞”)中采集的偶蹄类化石的一部分。丘齿鼷鹿的材料,(?)在巨猿洞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中数量甚少,仅发现了十个牙齿,它的发现对我国第四纪哺乳动物的研究,特别是对柳城巨猿洞动物群的性质的确定以及地层对比,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盘类吸虫的种类较多,世界及我国各地均有分布,主要寄生于偶蹄动物,尤以牛、羊及鹿类受害最大,对畜牧业常带来严重的损失。 作者曾将1955—1965年间所搜集的我国13个省、区有关偶蹄动物的对盘类吸虫,进行了初步鉴定,共有41种,隶于11属。其中同对盘亚科锡兰叶族内的3属11种(包括1  相似文献   

7.
本文记述了在禄丰古猿地点发现的鼷鹿科化石两属两种,一为简单云南鼷鹿(新属、新种)Yunnanotherium simplex gen.et sp.nov;另一为进步丘齿鼷鹿 Dorcabune progressus (Yan)。新属、种代表了中新世鼷鹿科中一进步类型,根据齿系特征,它与 Dorcatherium 属的亲缘关系较近。进步丘齿鼷鹿无疑与南亚西瓦立克纳格瑞带的同属动物有密切的关系,但具有一些明显的进步性质。  相似文献   

8.
曹明  周伟  白冰  张庆  王斌  陈明勇 《动物学研究》2010,31(3):311-318
以样线与样方相结合,2007年6—12月在滇南勐腊地区的勐满和龙门片收集威氏小鼷鹿(Tragulus williamsoni)足迹链坐标位点,用GIS软件生成威氏小鼷鹿的分布格局图。在样方中测量11个生态因子。结果显示,威氏小鼷鹿对低海拔的河谷浅滩地带有明显的选择偏好,主要聚集在勐满片的三岔河地区和龙门片的大榕树地区。比较利用和可利用样方的定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威氏小鼷鹿偏好在中、下坡位活动,对粗叶榕(Ficus hirta)、木奶果(Baccaurea samiflora)、长柄山姜(Alpinia kwangsiensis)和柊叶(Phrynium capitatum)等植物有选择偏好。这些植物多沿河谷的两岸集中分布,是影响威氏小鼷鹿分布格局的重要原因之一。比较利用样方和可利用样方的定量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乔木盖度、灌木盖度、落叶层盖度和距水源距离等4个因子差异显著,并且是区分利用样方和可利用样方的关键因子,也是影响小鼷鹿生境利用的主要因子。高密度的灌木和高大乔木形成双重的隐蔽条件,大大提高了安全性。由于距水源较近,乔木层及林下灌层生长状况较高海拔地区更为茂密,这是小鼷鹿在勐腊地区形成沿海拔较低的河岸集中分布格局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千金藤属植物化学分类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各结构类型的异喹啉类生物碱在千金藤属植物中的分布规律及千金藤属植物的亲缘关系,在较原始的类群中,生物碱的结构类型和数量均较少,而在较进化的类群中内,其结构类型得到较大的发展,化合物的数量也相对增多,显示异喹啉类生物碱的结构类型及数量与属内植物群的进化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一些结构类型特化的生物碱和在植物界中分布极为狭窄的化学成分对亚属下各植物组的划分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系统记述了广西崇左三合大洞巨猿动物群中的反刍类:湖麂(Muntiacus lacustris)、凤岐祖鹿(?)相似种(Cervavitus? cf.C.fenqii)、云南黑鹿(Cervus(R.)yunnanensis)、广西巨羊(Megalovis guangxiensis)、山羊亚科属种未定(Caprinae gen.et sp.indet.)和大额牛未定种(Bos(Bibos)sp.)。与其他相关的早更新世动物群中的反刍类相比, 它们与柳城巨猿洞和田东么会洞的最相似。三合大洞的反刍类在组合上反映早更新世的时代特征及湿热的森林-草丛生态环境。这种环境非常适宜诸如巨猿这类高等灵长类的栖息。  相似文献   

11.
不同营养条件下原始小球藻对蒽的富集和降解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研究了自养与异养条件下原始小球藻对蒽的降解和富集能力 .结果表明 ,自养条件下 ,浓度为1 0mg·L-1的蒽有 48.18%被降解 ,其中 2 8.81%属于自然光降解 ,仅有 19.37%被原始小球藻降解 .而异养条件下的原始小球藻对浓度为 2 .5mg·L-1的蒽降解率达到 33.5 3%,说明异养原始小球藻不仅能耐受高浓度蒽 ,而且表现出比自养原始小球藻更强的蒽降解能力 .两种条件下 ,80 %以上残留的蒽都被富集到藻细胞中 .虽然自养条件下原始小球藻对蒽的生物富集系数达 90 6 4,远大于异养条件下的生物富集系数(1899) ,但异养条件下藻对蒽的绝对富集量 (2 0 2 .2 9μg)远远高于自养条件下的 6 9.6 87μg .  相似文献   

12.
安徽淮南大居山的早更新世反刍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继在安徽淮南大居山发现晚中新世老洞哺乳动物群和新洞早上新世哺乳动物群后,1998年在老洞西侧又发现了西裂隙哺乳动物群。据对所出土的化石标本所作的整理研究,大居山西裂隙的反刍类动物化石有4个种:狍后麂Metacervulus capmolinus、山西轴鹿Axis shan- sius、布氏真枝角鹿Eucladoceros boulei和半牛未定种Hemibos?sp.,全部为绝灭种。它们所指示的地质年代为早更新世早期;所显示的动物群面貌为带有北方色彩的南、北方过渡带特色;所反映的生态环境为北温带森林景观,山谷间有少量密林,山脚下有局部草地。反刍类中山西轴鹿的标本数量最多,说明这个种是大居山西裂隙动物群中的优势种群。西裂隙动物群中的反刍类化石的另一个特点是未成年个体占有较大的比例,与河流冲击扇沉积中的动物年龄结构有很大的差别,也许指示大居山西裂隙是食肉动物存储和食用它们猎物的场所或这些反刍类的天然陷阱。  相似文献   

13.
微蛾科(Nepticulidae)是最小的鳞翅目昆虫,为异脉业目的原始蛾类;翅面具微刺,雌虫的生殖孔单一,属于单孔蛾类(Monotrysia)。成虫的脉序减化,无明显的中室;下颚须发达而折屈,触角的柄节甚扁宽、形成覆盖着复眼的“眼罩”;幼虫多潜叶,少数潜食枝干,或致瘿。 微蛾科的分布很广,但体型微小而易被忽略,世界已知仅三百多种;我国过去没有记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郑州晚更新世老奶奶庙遗址从动物考古学的视角进行研究。埋藏学观察显示动物遗存的堆积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动物遗存主要由马科和原始牛构成,还包含羚羊、鹿类、野猪、犀牛等。对马科动物的分析表明:人类很可能把猎物整体搬运到遗址上进行屠宰。动物骨骼中的骨髓与油脂被充分提取,成为人类饮食的重要构成,反映了狩猎采集者最大化地获得食物的生计策略。马科动物和原始牛的死亡年龄结构显示:人类以获取成年个体为主,暗示了人类狩猎能力和集体协作行为的发展。本研究试图为进一步认识中原地区晚更新世人类生计方式与文化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鼷鹿云南亚种(Tragulus javanicus williamsoni)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以染色体分带技术,发现鼷鹿云南亚种的染色体数目为2n=32。全部为双胃染色体,NF=64。所有染色体着丝点区分布有C带,多数染色体的端部或两端也有C带。某些染色体还有插入C带。Y染色体C带阳性,有一Ag-NORs。文章对鼷鹿云南亚种染色体独特的C带分布以及和核型进化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记述了江苏泗洪下草湾动物群中最常见的一种化石,羚鼷鹿(Dorcatherium).材料包括六段破碎颌骨、若干肢骨和四百余颗单个牙齿.根据齿冠低、上颊齿齿带弱、下臼齿∑形结构清楚等特点,将它订为—新种:东方羚鼷鹿(Dorcatherium orientale sp. nov.).其地质时代大约相当于欧洲的 MN4.文中还讨论了鼷鹿科的分类问题,指出在牙齿构造上有三个类群:Dorcatherium, Dorcabune 和现生鼷鹿.  相似文献   

17.
自1972年以来,在进行毛皮兽资源调查中,发现有6种毛皮兽为安徽兽类的新纪录。另外还观察了有关黑熊的一些情况。现分别简述如下。 1.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 毛冠鹿为我国特产鹿类。1973年冬至1974年春,  相似文献   

18.
李林  才学鹏  孟庆玲  乔军 《生物磁学》2011,(7):1373-1375
小反刍兽疫是严重危害山羊和绵羊等家畜的A类动物传染病,目前该病已经给我国养羊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该病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本文从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发病机理、病理变化、诊断、防控措施等几个方面对该病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为该病的有效防控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鲎成体血细胞的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中国鲎成体血细胞发生。成体鲎血细胞于与生殖细胞发生相邻部位的结缔组织,其间以基膜为界。血细胞发生可分为原始血细胞、浆细胞和颗粒细胞3个阶段。在雄体,在雄体,血细胞在由基膜形成的网状结构中发育,并以此为界与生精小管相邻。早期原始血细胞核以常染色质为主,异染色质仅在晚原始血细胞核内边缘出现,胞质充满小不一的膜囊。浆细胞比原始血细胞大,细胞及核的形状多样,核异染色质呈粗网状分布,胞质  相似文献   

20.
小反刍兽疫是严重危害山羊和绵羊等家畜的A类动物传染病,目前该病已经给我国养羊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该病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本文从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发病机理、病理变化、诊断、防控措施等几个方面对该病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为该病的有效防控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