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摘要 目的:探讨纺壳聚糖聚己内酯纳米纤维膜对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成牙功能影响。方法:从SD大鼠分离BMSCs,然后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与纺壳聚糖聚己内酯纳米纤维膜进行共培养(共培养组);另一组不进行共培养,直接在细胞板内培养(对照组)。检测细胞增殖指数、细胞钙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与成骨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BMSCs细胞形态较为单一,呈纤维样、旋涡状梭形、生长,长期培养可见细胞成片生长并相互融合。与共培养24 h相比,共培养48 h后共培养组细胞增殖指数、钙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O成骨相关基因CN、Col1、Runx2等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共培养24 h与48 h后,共培养组的细胞增殖指数、钙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骨钙素(OCN)、Ⅰ型胶原α1(Col1)、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等成骨相关基因相对表达水平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纺壳聚糖聚己内酯纳米纤维膜在BMSCs中的应用能促进细胞增殖,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与钙含量,促进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发挥成牙功能。  相似文献   

3.
杨江河  张蓉  李华  修彬华  刘绍明 《生物磁学》2011,(20):3857-3859,3877
目的:探究微重力对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影响,为临床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新的思维和方法。方法:运用流式细胞术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微重力对凋亡的影响。运用反转录PCR检测微重力干预干细胞48h及72h后神经营养因子BDNF,CNTF,NGF的表达。运用ELISA检测其分泌营养因子的浓度。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两组之间并无差异。CNTF分泌在微重力干预后有明显增加(p〈O.05)。BDNF浓度有轻度增加。结论:模拟微重力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微重力对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影响,为临床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新的思维和方法。方法:运用流式细胞术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微重力对凋亡的影响。运用反转录PCR检测微重力干预干细胞48h及72h后神经营养因子BDNF,CNTF,NGF的表达。运用ELISA检测其分泌营养因子的浓度。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两组之间并无差异。CNTF分泌在微重力干预后有明显增加(p<0.05)。BDNF浓度有轻度增加。结论:模拟微重力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塑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eng J  Su YP 《生理科学进展》2007,38(2):133-13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跨系统、甚至跨胚层分化的特性,称为MSCs的可塑性(plasticity),成为细胞工程、再生医学中的主要选择细胞。但随着对成体干细胞可塑性质疑的出现,使MSCs是否具有转分化能力,存在着极大的分歧。对MSCs可塑性是否真正存在的进一步明确,越加显得急切和重要,也对干细胞基础理论及其临床应用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采用原代细胞培养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以鼠小胶质细胞瘤细胞(BV2)和鼠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细胞株分别代替小胶质细胞和神经细胞进行传代培养,应用转移筛网进行BV2与正常或损伤PC12的共育后,考察BV2对BMMSCs的神经保护作用的影响。结果发现小胶质细胞(BV2)与损伤PC12共育后,能促进BMMSCs的神经保护作用,后者的上清液能降低受损PC12的凋亡率(35.9±13.5)%,同对照组(95.1±26.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MMSCs上清液中bFGF升高达到(34.0±10.0)pg/ml,同对照组(20.3±7.1)pg/ml相比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放射性空肠的修复作用。方法全骨髓贴壁体外培养大鼠MSCs并进行DAPI标记。对大鼠行5 Gy X线全腹部照射,每隔72 h照射1次,共5次,制备放射性空肠损伤动物模型。取40只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及MSCs治疗组及DAP标记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DAPI标记的MSCs在空肠组织中富集情况。病理学观察MSCs对放射性空肠损伤的修复作用。结果正常大鼠空肠黏膜结构清楚,隐窝深遂,腺体丰富,模型组7 d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隐窝几乎完全破坏,治疗组7 d黏膜坏死组织较少,黏膜增厚,30 d治疗组核分裂相增加,较模型组增加明显。结论成功建立放射性空肠损伤动物模型,MSCs可以促进空肠再生与修复。  相似文献   

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存在于骨髓中的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群体 ,具有支持造血、多向分化潜能以及在细胞和基因工程中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等特点 ,将在医学上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刘源  邢淑华 《生物磁学》2011,(16):3025-3029
目的:观察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庆大霉素(Gentamycin,GM)诱导的大鼠急性肾损伤是否具有治疗作用,并初探其机制。方法:建立腹腔注射庆大霉素致大鼠急性肾损伤模型。实验分为舡常对照组、模型组、MSCs治疗组(模型+MSCs)、生理盐水组(模型+生理盐水)。于不同处理后4d分别检测血尿素氮(BUN)和肌酐(Scr)水平,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免疫印迹及RT-PCR法检测肾组织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的BUN及Scr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且肾小管组织病理损伤严重;而MSCs治疗组大鼠的BUN及Scr水平较生理盐水组显著降低,肾小管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减轻。此外。促肾小管损伤修复的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表达在MSCs治疗组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结论:MSCs输注可促进庆大霉素所致急性肾小管损伤的修复,改善肾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与上调肾组织中肝细胞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庆大霉素(Gentamycin,GM)诱导的大鼠急性肾损伤是否具有治疗作用,并初探其机制。方法:建立腹腔注射庆大霉素致大鼠急性肾损伤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MSCs治疗组(模型+MSCs)、生理盐水组(模型+生理盐水)。于不同处理后4d分别检测血尿素氮(BUN)和肌酐(Scr)水平,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免疫印迹及RT-PCR法检测肾组织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的BUN及Scr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且肾小管组织病理损伤严重;而MSCs治疗组大鼠的BUN及Scr水平较生理盐水组显著降低,肾小管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减轻。此外,促肾小管损伤修复的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表达在MSCs治疗组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结论:MSCs输注可促进庆大霉素所致急性肾小管损伤的修复,改善肾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与上调肾组织中肝细胞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体内的迁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体外预先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移植到大鼠脑内观察细胞的存活和转归,从在体(invivo)角度阐明MSCs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细胞治疗中的潜在应用前景。首先用DiI在体外标记MSCs。将标记后的MSCs分别移植到大鼠纹状体和侧脑室,在移植后2w和4w灌杀动物,进行脑组织及脊髓的冰冻切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存活与转归。结果:移植到纹状体的MSCs可沿针道向周围实质迁移,迁移的最远距离可达0.2mm。并且,在大脑皮层及其他脑实质的血管壁、血管中以及血管周围还可见到标记细胞;而移植到侧脑室的MSCs则主要沿脑室系统迁移,细胞主要分布在移植侧侧脑室,对侧脑室与第四脑室也有分布,也有少量细胞沿侧脑室向周围实质迁移,迁移的最远距离为0.23mm。还可见到沿胼胝体向对侧脑室迁移的细胞流,甚至有个别细胞迁移至脊髓腰段。所有动物在细胞移植后4周均未发现肿瘤形成。结论:MSCs脑内移植后可以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存活并迁移,无致瘤性。结果提示骨髓间充质细胞是很多疾病细胞与基因治疗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脱细胞神经移植物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施旺细胞样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将分离纯化的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扩增,行表型鉴定后,取第5代细胞,诱导组采用脱细胞神经移植物匀浆进行诱导,非诱导组加入等量无血清培养基,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诱导后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诱导后细胞S-100,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BMSCs表型鉴定为CD44+、CD54+、CD34-,免疫细胞化学染色GFAP、S-100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为(42±4)%和(64±5)%。结果 脱细胞神经移植物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施旺细胞样细胞。  相似文献   

1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趋化神经前体细胞的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和神经前体细胞(NPC)移植于脑组织损伤动物的实验证明这两类细胞移植后均能在体内迁徙,与周围细胞整合,促进神经功能修复。BMSC促进神经功能修复的机制之一被认为与其分泌一些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有关,但具体机制不十分明确。为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及其唯一的受体CXCR4这对分子相互作用的机制上探讨BMSC移植的可能治疗作用,实验采用ELISA法检测了体外培养的BMSC上清液中SDF-1α的含量,体外微孔隔离室迁移实验发现NPC能在BMSC分泌的培养上清液中SDF-1α的作用下发生定向迁移,特异性抗CXCR4单抗能有效阻断NPC的定向迁移效应,证实了BMSC分泌的SDF-1α促进表达CXCR4的NPC向病灶处迁移可能是促进神经功能修复的机制之一,从而为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功能缺损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去氧乙烯基环己烯(VCD)所致卵巢早衰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采用VCD(160mg kg-1,day-1)连续腹腔注射来诱导小鼠卵巢早衰。每侧卵巢注射转染了绿色荧光基因小鼠骨髓来源的MSCs,于移植后14、28天及45天,取各组血液标本及卵巢组织,同时观察小鼠动情周期的变化;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FSH、LH水平,显微镜下观察MSC在卵巢的分布。结果:MSCs移植后各组均可见绿色荧光,并且主要分布于卵巢间质区,卵巢泡膜细胞区也可见绿色荧光细胞。MSCs组动情周期较实验对照组缩短,FSH与LH水平较实验对照组低,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改善卵巢早衰小鼠的卵巢内分泌功能,并且长时间存在于卵巢组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能成为卵巢早衰治疗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分离、纯化和体外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方法 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定期换液,分离纯化出生大鼠MSC,传代扩增,并用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大鼠MSC的表面抗原。含地塞米松、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和胰岛素的培养液诱导MSC分化后,油红O染色鉴定。结果 大鼠MSC体外扩增10代以上,稳定表达CD44、CD54、CD106。油红O染色显示诱导后,71.2%有脂滴积聚。结论 从大鼠骨髓分离、纯化、体外诱导培养MSC,可定向分化为脂肪细胞表型。  相似文献   

16.
体外模拟心肌缺血微环境,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旁分泌作用对心肌细胞的影响。以大鼠MSCs各时间点的条件培养液刺激心肌细胞,观察心肌细胞蛋白含量、[3H]-Leu掺入、ANF-荧光素酶(luciferase)表达和心肌细胞面积的变化。MSCs条件培养液处理心肌细胞后,与对照组相比较6h及9h时间点的条件培养液可明显增加心肌细胞蛋白含量、[3H]-Leu掺入、ANF-荧光素酶表达以及心肌细胞面积,其中以6h时间点条件培养液的作用最为显著(P<0.01)。MSCs条件培养液能够通过旁分泌作用刺激心肌细胞肥大,此现象提示移植入心肌缺血区MSCs可能通过旁分泌作用影响心肌细胞,从而参与细胞移植后心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为建立hVEGF165基因转染大鼠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贴壁培养法获Wistar大鼠BMMSC,并测定其生长曲线和表面标志CD34、CD44、CD45及SH3,然后向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诱导分化;用脂质体介导pcDNA3.1-hVEGF165转染BMMSC,观察转染后细胞形态和生长情况的变化,通过RT-PCR、Western和ELISA鉴定VEGF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经培养的大鼠BMMSC,CD44、SH3检测为阳性.CD45、CD34阴性,可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经RT-PCR、Western和ELISA检测证实阳离子脂质体能成功地将hVEGF165基因转染至大鼠BMMSC中,并获得有效的表达.真核表达栽体pcDNA3.1-hVEGF165在BMMSC中获有效表达,为VEGF基因转染BMMSC移植对心梗后大鼠心功能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化与初步鉴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体外分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方法,分析其部分表型特点。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MSCs,传代扩增,测定生长曲线,形态学观察,免疫细胞化学及图像分析测定细胞表面抗原和细胞外基质蛋白表达情况。结果:MSCs属骨髓中单个核细胞,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能有效分离纯化大鼠骨髓MSCs,MSCs在含10%小牛血清的L-DMEM中生长性状相对稳定,1、3、5代细胞生长曲线基本一致,增殖速度快。细胞呈均一的成纤维细胞样,均一表达CD44、CD54、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FN)、Ⅰ型胶原(CollagenⅠ)。结论:本实验建立了一种体外分离纯化、培养扩增大鼠骨髓MSCs的方法,MSCs稳定表达CD44、CD54、FN、Collagen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治疗严重肺部疾病的可能性,为临床上利用干细胞方法治疗严重肺部疾病提供参考。方法选用6周龄健康Wistar大鼠(约150克),分离和培养BMSCs。取2代BMSCs,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CD29、CD44、CD34、CD45表面标志。20只大鼠分为两组,一组经尾静脉注入脂多糖,另一组经尾静脉注入脂多糖和经溴脱氧尿嘧啶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另有2只大鼠:1只为正常对照,1只为干细胞对照。观察比较大鼠呼吸状态,呼吸频率,活动状态,摄食情况,口鼻分泌物情况;留取肺组织标本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原代培养的BMSCs一般9-10天即可长到80-90%融合,第2代后细胞的形态比较均一;免疫荧光法检测BMSCs,CD29、CD44呈阳性反应,CD34、CD45呈阴性反应;正常对照和干细胞对照大鼠呼吸状态及活动性良好;大体观察显示,A、B两组大鼠肺脏均出现不同程度淤血水肿,但A组程度更重;肺脏病理切片显示,A组大鼠肺组织出现了明显的水肿,充血,甚至肺实变的情况;B组大鼠肺组织损伤程度较轻,且没有肺实变情况发生。结论经外源性BMSCs治疗干预的急性肺损伤大鼠,肺脏病理改变与对照组相比有所减轻;外源性BMSCs在急性肺损伤的大鼠肺脏中可归巢定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肝损伤大鼠在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肝功能生化指标和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情况,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造模组。造模组采用腹腔注射四氯化碳的方法构建,然后将造模组随机分为干细胞移植治疗组、模型对照组。干细胞移植组经门静脉输注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3周后处死大鼠。然后检测大鼠肝功能、肝脏病理改变分析干细胞移植治疗肝损伤效果。结果:干细胞移植治疗3周后,大鼠的肝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恢复,但是并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肝损伤的大鼠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