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测定大肠杆菌和杆状病毒表达的重组马g-干扰素是否具有抗病毒活性, 利用这两种干扰素处理马胎肾细胞(EFK-78), 然后接种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重组水泡性口炎病毒(VSV*GFP), 观察干扰素对病毒表达GFP的抑制, 测出其抗病毒活性单位分别为1×103 AU/mL、1×105 AU/mL。评价了制备的九株抗重组马g-干扰素单克隆抗体是否可抑制重组马g-干扰素抗病毒活性, 证实其中一株可中和重组马g-干扰素的抗病毒活性。结果表明: 杆状病毒表达的马g-干扰素具有较高的抗病毒活性, 其活性可被一株制备的抗重组马g-干扰素单克隆抗体抑制; 首次获得原核表达的具有抗病毒活性的马g-干扰素。  相似文献   

2.
轮状病毒(RV)外壳蛋白VP7可用作抗原;通过构建植物表达载体,将该抗原基因导入植物细胞,最终在植物细胞中获得抗原蛋白的表达;这种蛋白能保持自然免疫特性,口服能诱发粘膜免疫反应,从而达到对RV的预防作用。干扰素作为一种广谱的抗病毒蛋白质,能对RV引起的肠炎起治疗作用。本提出利用干扰素与轮状病毒表面抗原融合蛋白用于防治轮状病毒腹泻的构想,并对其可行性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陈伟卓  高向东  徐晨  牛春 《生物磁学》2013,(36):7165-7170
干扰素作用于靶细胞膜表面的受体后,通过信号转导系统诱导一系列抗病毒蛋白产生,干扰病毒复制以达到抗病毒目的。2’-5’寡聚腺苷酸合成酶(2’.5’oligoadenylatesynthetase,OAS)是干扰素作用于细胞后产生的一种重要的抗病毒蛋白,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OAS家族及其抗病毒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OAS被dsRNA激活后,催化生成2-5A,2-5A激活核酸内切酶RNaseL,降解病毒RNA,阻断病毒蛋白合成,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体内外研究表明,OAS的表达量或活性的变化可用于评价机体对干扰素的反应,反映干扰素抗病毒效果,另外,它还可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情活动度的一种检测指标。因此,OAS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就OAS家族及其抗病毒机制,其测定方法与对于病毒性肝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的临床意义展开综述,以期对OAS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OAS是典型的干扰素诱导产物,可反映机体内干扰素的抗病毒水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鲫鱼囊胚细胞干扰素的诱导及部分特性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用紫外线灭活的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诱导鲫鱼囊胚细胞(CAB)能产生一种高滴度的抗病毒物质.这种物质在56℃及pH 2~11稳定;对胰蛋白酶敏感;抗病毒活性受被保护细胞的密度、培养温度及保护时间的影响;不能被GCRV的特异性抗体中和;无直接杀病毒作用;抗病毒机制依赖于细胞内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在多种鱼类培养细胞中具有抑制病毒作用.这些特性与哺乳类α/β干扰素一致,是一种鲫鱼干扰素.  相似文献   

5.
用紫外线灭活的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诱导鲫鱼囊胚细胞(CAB)能产生一种高滴度的抗病毒物质。这种物质在56℃及pH2 ̄11稳定;对雎蛋白酶敏感;抗病毒活性脘被保护细胞的密度、培养温度及保护时间的影响;不能被GCRV的特异性抗体中和;无直接杀病毒作用;抗病毒机制依赖于细胞内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在多种鱼类培养细胞中具有抑制病毒作用。这些特性与哺乳类α/β干扰素一致,是一种鲫鱼干扰素。  相似文献   

6.
干扰素诱导的鱼类Mx蛋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x蛋白是干扰素诱导表达的蛋白家族中的成员,当机体和细胞受病毒感染或诱生剂处理时产生。Mx蛋白和其它干扰素诱导蛋白一起构成宿主细胞的抗病毒状态,以达到抗病毒的目的。研究表明,Mx蛋白具有抗病毒活性,还可能与其它基本生命活动如发育或分化,蛋白质分送和生长有关。在鱼类也发现多种Mx蛋白,具有Mx蛋白家族的共有特征;在肽链末端有一个三联ATP/GTP结合区和发动蛋白家族的结构特征序列;在蛋白C端存在使Mx蛋白形成三聚体的Leu拉链结构以及定位信号。但是迄今没有发现鱼类Mx蛋白的抗病毒活性。文章最后对目前鱼类病毒病的防治及利用抗病毒基因进行鱼类基因工程抗病毒育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干扰素产品现状及市场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扰素产品现状及市场前景吴美英程永庆(北京三元基因工程有限公司)干扰素系统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功能调节系统。干扰素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抗细胞分裂,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它是一种重要的抗病毒、抗肿瘤治疗药物[1]。干扰素的种类很多,有人体干扰素,动物干扰素...  相似文献   

8.
《生物学通报》2004,39(8):6-6
日本东京都临床医学综合研究所藤田尚志研究员最近发现,一种名为“RIG-I”的酶可以促进干扰素的分泌,这一发现将有助于肝炎等疾病的治疗。正常情况下,人体组织或血清中不含干扰素,它是一种人体细胞在病毒、细菌及其产物的诱导下产生的可溶性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根据产生细胞类型等综合因素,干扰素可分为抗病毒干扰素和免疫干扰素两种。藤田等人对人体细胞分泌干扰素时起作用的基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人体细胞感染病毒后,细胞中有基因合成了一种名为“RIG-I”的酶。这种酶在病毒增殖过程中可以与病毒基因结合,…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导了猪脾细胞在新城疫病毒-F株(NDV-F)诱生下,能产生抗病毒物质。此物质具有对胰旦白酶敏感,不能通过透析膜等干扰素性质。粗制猪脾细胞干扰素(PSIFN)在乳猪肾原代细胞上的平均效价为1.3×10~5U/ml。用猪干扰素预处理细胞,再加诱生剂,可提高PSIFN产量。PSIFN对酸(pH2.5),加热(56℃),表面活性剂(0.1%SDS)处理均敏感。比较了PSIFN在几种异种细胞上的抗病毒活性,结果表明:在人胚肺细胞上其效价为2.24×10~6u/ml,这比在猪肾细胞上测得的效价高十几倍。在兔肾和小鼠细胞上效价分别为3.2×10~3u/ml和1.15×10~3u/ml。上述结果表明猪脾脏可作为生产高效价外源性干扰素的良好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0.
干扰素诱导的鱼类Mx蛋白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Mx蛋白是干扰素诱导表达的蛋白家族中的成员,当机体和细胞受病毒感染或诱生剂处理时产生.Mx蛋白和其它干扰素诱导蛋白一起构成宿主细胞的抗病毒状态,以达到抗病毒的目的.研究表明,Mx蛋白具有抗病毒活性,还可能与其它基本生命活动如发育或分化,蛋白质分送和生长有关.在鱼类也发现多种Mx蛋白,具有Mx蛋白家族的共有特征在肽链末端有一个三联ATP/GTP结合区和发动蛋白家族的结构特征序列;在蛋白C端存在使Mx蛋白形成三聚体的Leu拉链结构以及定位信号.但是迄今没有发现鱼类Mx蛋白的抗病毒活性.文章最后对目前鱼类病毒病的防治及利用抗病毒基因进行鱼类基因工程抗病毒育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先天抗病毒免疫因子作为一种直接抗病毒的效应蛋白,为病原或干扰素(IFN)诱导所产生,在细胞内发挥早期抗病毒感染的作用,决定了机体抗病毒免疫反应状态。脊椎动物重要的抗病毒蛋白包括Mx、PKR、OAS、IFITM、ZAP等,其中,先天免疫因子Mx和IFITM是宿主关键的抗流感病毒蛋白,而针对Viperin抗病毒蛋白的抗病毒机制研究较深入。由于禽类先天免疫系统基础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信息与进展较零散,本文归纳了这三种关键抗病毒蛋白的基本特性及禽类有关蛋白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干扰素的信号传导和抗病毒效应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扰素是一种具有抗病毒、抗增殖和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因子,它在宿主天然免疫防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干扰素诱导的信号通路除了最初的Jak-Stat途径以外,很多新发现的信号途径对于干扰素反应也是必需的。干扰素反应最终导致抗病毒的效应蛋白通路,包括2′,5′-寡聚腺苷酸合成酶、蛋白激酶、ISG15等途径。这些效应蛋白通过抑制病毒转录、降解病毒RNA、抑制翻译和修饰蛋白的功能来控制病毒复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从基因和分子生物学水平上阐明了干扰素基因结构和调控及基因产物的特性。并详细介绍了干扰素与细胞膜表面受体相互作用后在细胞中所引起的分子变化,它不仅可抑制细胞生长,而且对免疫细胞表面受体特別是MHC的表达以及淋巴因子的产生均有调节作用。并从分子水平上介绍了干扰素抗病毒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4.
研究新型干扰素hIFN-λ1和hIFN-ε基因在WI-38细胞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活性,并进行对比分析。构建His重组融合表达载体pcDNA3.1A-hIFN-λ1-His和pcDNA3.1A-hIFN-ε-His,脂质体法分别转染WI-38人胚肺细胞。采用微量细胞病变抑制试验研究和比较rhIFN-λ1-His和rhIFN-ε-His的抗病毒活性;MTT法检测其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 RT-PCR相对定量法检测其诱导WI-38和SHG-44细胞产生人MxA抗病毒蛋白的活性。结果表明rhIFN-λ1-His抗病毒活性、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和诱导产生MxA蛋白活性要强于rhIFN-ε-His。hIFN-λ1和hIFN-ε干扰素的抗病毒效应的分子机理均与诱导细胞产生MxA抗病毒蛋白相关。为进一步探讨和比较hIFN-λ1和hIFN-ε的生物学活性及其作用机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A型流感病毒非结构蛋白的功能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NS1蛋白作为A型流感病毒的非结构蛋白,最初的研究着重于它对宿主细胞蛋白质合成的抑制作用方面考虑.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其基因的进化、蛋白质的抗原性作了详细的研究,同时发现流感病毒的NS1蛋白与流感病毒所诱导的细胞凋亡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其对凋亡的调节作用与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是否产生干扰素及其所感染的细胞系直接相关.NS1蛋白能够抑制病毒感染细胞干扰素的产生,在流感病毒拮抗干扰素的抗病毒效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许多研究表明,这种干扰素拮抗作用可能与流感病毒的毒力有关.由于传统疫苗的广泛应用,NS1蛋白在临床应用中作为鉴别诊断免疫禽和自然感染禽的检测抗原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猪I型与II型干扰素的克隆、表达及抗病毒活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扰素(IFN)是由多种细胞受病毒感染或其他生物诱导剂刺激而产生的天然蛋白质,主要功能为抗病毒增殖、调节免疫反应和激活免疫细胞等。本研究克隆并测序了猪干扰素(PoIFN)α、γ、αγ及ω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His/PoIFN-α、pET-His/PoIFN-γ、pET-His/PoIFN-αγ和pET-His/PoIFN-ω,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DE3)进行表达,经纯化、复性得到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蛋白。用细胞病变抑制法在Marc-145/PRRSV、Marc-145/VSV、PK-15/VSV、Vero/VSV、MDBK/VSV系统上进行抗病毒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猪α和αγ融合干扰素有较为显著的抗病毒活性,抗PRRSV活性高达108U/mg;猪γ干扰素活性效价约为α干扰素的1/2到1/3;猪ω干扰素几乎未检测到抗病毒活性,需进一步验证。本研究对干扰素在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不同型别的基因工程干扰素抗病毒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大肠杆菌生产的不同型别的基因工程干扰素rIFN-α1(α1)、rIFN-αA(αA)、rIFN-β17ser(β17ser)和rIFN-γ(γ),以及自然人白细胞干扰素nIFN-αco,在不同细胞上对不同病毒的抗病毒活性做了比较研究。证明:①α1抗病毒作用的细胞谱较广,尤其在牛肾MDBK细胞和猪肾PK细胞上有很高的活性,分别为在人细胞上的29倍和7倍。β17ser和γ在异种细胞上活性极低,在鼠、猪和牛肾细胞上的活性为人细胞上的1~2%以下。②5种干扰素对麻疹、CoxB1、Sindbis、腺病毒7型和Ⅰ、Ⅱ型单纯疱疹病毒的抗病毒活性无明显差异。但不同病毒对干扰素的敏感性有明显差别,以Sindbis病毒为最敏感,7型腺病毒最不敏感。③5种干扰素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均有明显的抗病毒作用,尤以人α1型和β干扰素作用最强,α1对出血热病毒的抗病毒活性是对滤泡性口膜炎病毒(VSV)的1/2.85,人β干扰素是对VSV的1/4.1。上述结果为人基因工程干扰素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轮状病毒(rotavirus,RV)非结构蛋白1(nonstructural protein 1,NSP1)是轮状病毒逃避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的关键蛋白质。它可以与干扰素调控因子家族(interferon regulatoryfactor family,IRFF)的共同区域结合,阻断干扰素表达的信号通路,降低宿主细胞I型干扰素(type I interferon,IFN-I)的表达,从而抑制宿主天然抗病毒免疫机制的建立。因此,NSP1被认为是轮状病毒的一种重要毒力因子。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轮状病毒NSP1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吴初新  胡成钰 《生物学杂志》2013,30(2):64-67,83
E3L蛋白是痘苗病毒基因组所编码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毒力蛋白。E3L结构高度保守,其N端为Z-DNA结合域(Zα),C端为双链RNA结合域(dsRBM),两者均为其致病性所必需。E3L具有抵御宿主细胞干扰素及其诱导蛋白的抗病毒作用,以及抑制细胞凋亡、抵抗RNA干扰等多方面的重要功能,这些策略有助于逃避宿主的抗病毒免疫。  相似文献   

20.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202-I0002
近日。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刘迎芳课题组在《细胞研究》《CellResearch)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CrystalstructureofISG54revealsanovelRNAbindingstructureandpotentialfunctionalmechanisms”的文章。该项成果是该课题组继抗病毒蛋白ZAP(NSMB.2012Mar11;19(4):430—5)研究工作之后,在干扰素诱导抗病毒蛋白结构与功能研究方面的又一新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