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中国二叠纪的一个Cladophlebis新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Cladophlebis一属植物一般视为中生代最丰盛的标准植物化石。但它也偶而发现于上部古生代的沉积中。其出现于上部古生代的种通常是当作它的“先驱(forerunner)”来解释的。东亚上部古生代地层中,已发现属于此属的植物化石,计有Cladophlebisnystroemii Halle,C.yongwolensis(Kaw.)Stockmans et Mathieu,C.ozakiiYabe and Oishi,C.aff.yongwolensis(Kaw.)Stockmans et Mathieu 等,这些化石都是出现于中、下二叠纪的石盒子统,大羽羊齿植物煤系或共同期沉积之中的。本文  相似文献   

2.
对山西平朔矿区本溪组担水沟灰岩(C2-1)进行醋酸处理,在残渣中发现了相当丰富的海参骨片化石,计13属27种(其中5新种3未定种),1属种不定。这些化石具有筛盘状、车轮状、台盘状、钩状、十字形、勺状和锚形的骨片。所发现的5个新种是:筛盘状的Eocaudina cudgela,E.encentrica和E.thicka;台盘状的Priscopedatus lowspires;十字形的Tetravirga asymmetrica。通过与国内外同时期海参骨片化石的对比,结合牙形刺化石组合,初步认为该动物群时代属于莫斯科期(Moscovian)。这一发现对完善华北该时期海参骨片化石生物地层序列及煤系沉积环境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生代陆相地层时代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古生物学报》1953,(4):206-223
除出藻类(尤是是含石灰质的藻类)植物以外,古生代前期如寒武纪、奥陶纪、及志留纪几乎没有发现植物化石。藻类植物无疑地在寒武纪以前,所谓原古代已经发生了。泥盆纪以前的地层,大多数是在海水中沉积的,因此陆地植物化石当不可能发现的;虽然如此,最原始的蕨类和石松类,可能在志留纪时已经发生了。最古的陆地植物是在泥盆纪初期发见的(很少的地方,上志留纪上部地层,亦找到陆地植物和笔石相伴生,如同澳洲)。这时期的陆地植物是“裸茎植物目”  相似文献   

4.
古生代(570—245万年)岩石中发现的牙齿状微体化石—牙形刺,直至最近还是个谜。1983年曾描述了一个令人满意的样本,在此之前,有过许多关于牙形动物的假设。最近的发现使我们对于牙形动物及其亲缘关系有了新的认识。牙形刺由磷酸钙(磷灰石)组成,类似于脊椎动物的骨骼,并且它是一种确定岩层时代的有效标准化石。许多牙形刺专家以往仅仅满足于溶解岩石样品,从中取得仅约1毫米长的牙形刺,用之确定地层时代。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有3、4种不同类型的牙形刺发现,它们具两侧对称排列特性。这些牙形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介绍对采自湘西、辽东和鲁西的寒武纪牙形石进行组织学和比较组织学研究成果中尚未发表的内容。以前认为是原牙形石的属Huyuanodontus的组织学构造与原牙形石、副牙形石以及真牙形石均不相同,而且与任何已知化石类群的组织学构造亦不相同。副牙形石Prooneotodus rotendatus和Prooneotodus gallatini中的一些分子具有厚薄不同的齿冠,应属于真牙形石。在已采集到的副牙形石属Laiwugnathus的所有标本中,既未发现副牙形石生长层构造,也未发现牙本质。在具有典型的副牙形石生长层构造的标本中发现了令人信服的牙本质。在最早的真牙形石Proconodontus muelleri中发现了较复杂的管状牙本质。组织学研究证实Coelocerodontus bicostatus为真牙形石。上述成果以及我国寒武纪牙形石组织学和比较组织学已经发表的成果(如:Dong,2004;Dongetal.,2005等)说明研究寒武纪牙形石必需研究牙形石组织学。目前,正在进行的寒武纪牙形石研究的两项主要工作《厘定寒武纪牙形石的分类》以及《副牙形石和早期真牙形石的谱系分析》,均是以组织学的研究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6.
几丁虫是古生代海洋中一类重要的微体生物化石,迄今已有近百年的研究历史。作为一类有效的生物地层工具,几丁虫在奥陶纪和志留纪生物地层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早古生代油气-矿产资源勘探提供可靠的地层对比资料,还为一些重大地质-环境-生物事件的全球对比提供可靠依据,特别是那些缺乏笔石和牙形类的地层。然而,随着现代古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以及几丁虫资料的不断积累,几丁虫研究目前正遭遇着瓶颈期,主要体现在:(1)受制于有限的技术手段及尚未形成规范的研究标准,不少早期建立的几丁虫分类单元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如描述简单、展示标本过少、光学显微成像无法很好地揭示壳表的形态特征等,使得后期相关属种的鉴定存在争议;(2)在全球古生物数据不断被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进程中,几丁虫相关工作进展迟缓。目前尚未能对全球的几丁虫数据进行有效汇总,影响了几丁虫宏演化及生物地层学研究,同时也使得几丁虫古生物地理学与古生态学这类薄弱研究环节一直未能形成突破;(3)几丁虫的生物学属性近来虽有进展,但仍有争论,亟待寻求新的证据及思路以解决这一问题。为了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几丁虫学科的持续发展,建立一个涵盖系统分类、鉴定特征、标本影像、...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超微化石”? 古生物化石大小十分悬殊。一般说,像介形虫、轮藻这种小个体需用显微镜来观察的属于微体化石;“超微化石”是比微体化石还要细小,其直径仅为头髪丝的十分之一,通常借助于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研究。“超微化石”有钙质的和硅质的两类。硅质超微化石通常指的是硅鞭毛藻,种类不多。而平常所说的“超微化石”主要指的是钙质超微化石(即钙质超微浮游生物化石)。它们种类繁多、数量极大,在地层中广泛分布。钙质超微化石首先指的是颗石类。据研究,颗石是颗石藻身上的骨骼(图一)。颗石藻是一类具有鞭毛的单细胞生物,几乎全是海生浮游的。其大小只有3—35微米,相当于粘土与粉砂的界线。颗石的大小一般在  相似文献   

8.
中国四川龙门山地区泥盆系牙形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门山地区泥盆系地层发育,厚度大,一般为2000-40000m,最厚达5000m以上,化石丰富,门类众多。主要有腕足类、珊瑚、双壳类、三叶虫、头足类、竹节石和层孔虫等。碳酸盐岩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牙形石。作者对桂溪、雁门坝和硫铁矿三条剖面中的牙形石做了系统工作,在雁门坝和硫铁矿剖面中,发现了丰富的Palmatolepis(蹼刺)。经分析研究,将该区泥盆系划分出13个牙形石带和组合。在此基础上,对泥盆系的地层单元及下、中、上泥盆统之间的界线进行了划分,对该区泥盆纪的古生物地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钻探证实辽河断陷东部凹陷内,中、新生代地层之下发育厚层质纯的碳酸盐岩,是潜山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经过系统选样,发现了较为丰富的牙形石化石。牙形石研究表明这套厚层质纯的碳酸盐岩地层属于中奥陶统的马家沟组,含有上部以Erraticodon tangshanensis为主,下部以Tangshanodus tangshanensis为特征的牙形石。研究还首次表明辽东太子河早古生代海盆已延伸到辽河断陷东部凹陷内部。由于这套碳酸盐岩地层具有良好的油气储集性能,因此,此研究成果对于在东部凹陷内部进一步寻找"新生古储"式潜山油气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成源 《化石》2007,(4):5-8
地质历史时期的化石是多种多样的,但各类化石的作用是不同的,这是公认的事实。各类化石生物演化速率不同,地层价值不同,应用价值也不同,然而不论从那一个方面看,牙形刺都堪称化石的精英。没有哪一个化石门类能在演化速率、地层划分、石油地质、生物进化意义等方面,可与牙形刺妣美。牙形刺是一类已经灭绝的牙形动物的骨骼,存在于寒武纪到三叠纪的海相地层中。牙形刺形体很小,一般只有1mm左右,最大也不过7mm。形态多变,颜色各异,在海相地层中广泛分布,在生产实践上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在生物演化上也占有极重要的位置。生物地层的主帅现代地层…  相似文献   

11.
钉形类(nail-shaped)骨片化石是华南寒武纪早期地层中常见的一类具矿化骨骼的小壳化石。本文系统研究了贵州织金戈仲伍剖面寒武系戈仲伍组的钉形类骨片化石, 发现织金地区钉形类化石主要以织金钉类和疑似的寒武钉类为主, 共4属9种。相较于前人研究, 本文新发现了织金钉类: Zhijinites tumourifomisZ. lubricusZ. clavus, 和疑似的寒武钉类: ?Deiradoclavus sp.、?Cambroclavus sp.。排除埋藏学假象后, 分析了钉形类不同化石属种保存方式及形态结构, 发现Zhijinites的多数种都存在盘体顶面凹陷结构, 并且Zhijinites部分种的锥体内壁有收缩现象或具有十字交错纤维结构, 这些发现能较好地揭示出Zhijinites各形态种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分析钉形化石时空分布特点发现, 目前钉形类骨片化石最早在织金地区有化石记录, 之后在扬子地台内部辐射扩散, 并几乎同时辐射扩散至邻近陆块。此外, 本文讨论的疑似寒武钉类化石时代可下延至寒武纪幸运期, 可能是目前该类化石在全球的最早记录, 为探索寒武钉类化石的系统演化和地层学意义提供了新信息。  相似文献   

12.
虽然在华南中泥盆世艾菲尔期(Eifelian)较深水或斜坡相地层中产有许多国际标准的牙形类带化石,但在广阔的浅海相地层中却很难寻觅到其踪影。华南浅海相沉积地区是否缺失艾菲尔阶?在野外众多剖面的实地考察中表明,从下泥盆统埃姆斯阶到中泥盆统吉维特阶都是连续沉积,中间并没有发现地层的缺失或间断现象。浅海相的艾菲尔阶与其上覆的吉维特阶和下伏的埃姆斯阶都是连续沉积,说明可能是由于海水太浅,不太适合那些国际标准分子的生存而已。艾菲尔期中期末发生一次生物灭绝事件(Mid-Eifelian event),favositids,heliolitids和许多古老类型的珊瑚在地球上灭绝。华南艾菲尔期四射珊瑚可以划分成下、上两个完全不同的组合:1)Utara-tuiasinen sis-Sociop hyllum minor组合(牙形类partitus带—costatus带);2)Columnaria spinosa-Dendrostella praerhenana组合(牙形类australis带—kocklianus带)。  相似文献   

13.
Halkieria是寒武纪一类躯体上披有骨质鳞片的疑难后生动物,前后各有一个大壳板,两侧对称,其钙质骨片在软躯体上排列形成几条规律的纵向带。半个世纪以来,学术界对Halkieria生物系统确切位置的讨论以及Halkieriidae不同属种亲缘关系的探索从未停止。本文总结了Halkieria化石在骨片属种分类、古地理和地层分布、生物系统分类学的研究进展,对当前的生物系统分类归纳出以下几种观点:1) Halkieria为腕足动物的祖先,并与托莫特壳类有一定的亲缘关系;2)Halkieria与Wiwaxia等骨片化石具有单源性,组成一种新的分类单元Halwaxiidae,属于软体动物干群或腕足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干群;3)Halkieria为软体动物有刺亚门干群,与无板纲、多板纲更为亲近; 4) Halkieria为环节动物的祖先。目前,虽然多数人根据Halkieria与现生多板纲的骨片排列一致将Halkieria归属软体动物有刺亚门的干群,但近年来世界各地新化石材料的陆续发现及壳体发育研究使得Halkieria的系统分类位置出现新的争议。通过对化石分类学的系统厘定和生物分类研究进展的总结梳理,...  相似文献   

14.
辽东太子河流域笔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一.引言1950年太子河地质调查队(包括本所的王钰、卢衍豪、杨敬之、盛金章及笔者和东北地质调查所的唐绍武、姜春潮、周畏龄等同志)在辽东省太子河流域寒武奥层里,找到很多笔石。由於本区下古生代地层的时代问题尚未解决,笔石的发现,自陶纪地然有其价值。此等笔石大多和三叶虫、腕足类、介虫类共生;以“树笔石”为主,大部是新种,仅有少数可以和已知之种属相比拟。除了一些类似笔石的化石不计外,据初步鉴定结果,共12属30种。依据这些笔石在地层上的分布情形,划分了  相似文献   

15.
南京龙潭孤峯组牙形类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牙形类的一般介绍(一)概论自从俄国古生物学家潘得尔发现了牙形类化石之后,至今,国外对牙形类的研究工作,已经有一百零七年的历史了。尤其近三十年来,大量的新属新种陆续创立,至1946年,牙形类已包有132属,1,500余种——其中有可靠的属82个(Ellison,S.1946)。最近十年,在牙形类化石特别丰富的泥盆纪和石炭纪地层内,还确立了若干化  相似文献   

16.
廖卫华 《古生物学报》2002,41(3):464-468
国际最新研究表明,刺丝胞动物门包括水螅,钵水母和珊瑚3个纲,古生代的床板珊瑚和皱纹珊瑚以及中,新生代的石珊瑚是珊瑚纲中最主要的3个月,分别出现于早奥陶世,中奥陶世和中三叠世,它们在地层的划分,对比和古地理环境的解释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寒武纪发现的所谓“珊瑚”化石,大部分不是珊瑚,而应归属于藻类,海绵和苔藓虫,只有其中的一部分可能是珊瑚或刺丝胞,但它们并不属于真正的皱纹珊瑚或床板珊瑚,皱纹珊瑚不是起源于寒武纪的这些所谓的“珊瑚化石”,而可能是起源于一种具有骨骼的单体海葵,奥陶纪和二叠纪都曾先后出现类似于石珊瑚的化石,但它们并不是中三叠世石珊瑚直接的祖先,石珊瑚也不是起源于皱纹珊瑚而可能是起源于一种或多种带骨骼的海葵,古生代的珊瑚化石是研究生物灭绝,复苏事件最理想的生物门类之一,奥陶纪末的O/S和晚泥盆地的F/F这两次灭绝事件使许多珊瑚分类单元惨遭浩劫,而二叠纪末的P/T灭绝事件则使全部古生代的皱纹珊瑚和床板珊瑚消亡。  相似文献   

17.
介虫类化石在中国古生代地层中发现虽多,但研究者尚少,早在1934年葛利普教授在“云南东部志留纪动物群”一文中描述六种。1935年法人巴特亦描述过一种~(**),文载“中国西南古生代及中生代化石”中。1944年马以思在“黔北桐梓县三叠纪动物群”文内,曾提及介虫化石,但未鉴定种名。1942及1948年赵金科、徐煜坚二同志在广西永淳中泥盆纪地层中,见到介虫化石。俞建章教授在广西灵川,风林山扁豆状石灰岩中亦采有介虫化石。经作者鉴定或属上泥盆纪。  相似文献   

18.
原牙形类和牙形状化石是早寒武世微小骨骼化石中非常特征的一个类群。自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这些齿状的微型磷质骨片化石在中国下寒武统含小壳化石地层中被大量发现,据统计已描述有25属52种。通过文中的评述和讨论,证实其中的一些属种是次异名或属于无效的分类名称,还有一些在归属上尚存在疑问。通过对原牙形类和牙形状化石定义的讨论,将先前指定为原牙形类的13个属进行了分类评述。表明其中的5个属是次异名,还有2个属是未知的节肢动物。其它的12个牙形状化石属中也有5个属是次异名,它们不仅显示了有多种动物亲缘的牙形状形态,而且大多属于绝灭生物,只有Beshtashella和Paraformitchella(=Beshtashella)被指定为软体动物。文中还简要地讨论了大多数属的时空分布,包括3个阶段的原牙形类地层分布,这不仅具有划分对比地层的意义,而且还反映了原牙形类的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棋盘-杜瓦地区早二叠世孢粉组合中的新属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蕙 《古生物学报》1985,(6):663-671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含油气内陆盆地之一,盆地西南缘棋盘-杜瓦地区晚古生代地层发育良好,笔者对此区海相二叠纪孢粉组合进行了研究,在克孜里奇曼组(P_(1k))和棋盘组(P_(1q))中发现化石孢粉1新属、12新种;根据同岩层的牙形石化石:Lonchodina festiva, Neostreptognathodus pequopensis, Sweetognathus whitei, Lateralonchodina sp., Gnathodus sicilianus, Neostreptognathodus sulcaplicatus, Neospathodus pesculiaris等,时代为早二叠世。含孢粉的岩石样品由杜金娥同志与笔者共同处理,伍平同志协助制图版照片,写作过程中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欧  相似文献   

20.
陈平富 《化石》2012,(1):68-77
在地球历史上,5.1亿年前至4.38亿年前之间为奥陶纪。作为奥陶纪地层的主要化石——笔石和牙形石,在浙江省常山县黄泥塘剖面得到最好的发育和保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旭院院士所领导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于1997建立了我国的第一枚“金钉子”——奥陶系达瑞威尔阶“金钉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