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安徽淮南大居山的早更新世反刍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继在安徽淮南大居山发现晚中新世老洞哺乳动物群和新洞早上新世哺乳动物群后,1998年在老洞西侧又发现了西裂隙哺乳动物群。据对所出土的化石标本所作的整理研究,大居山西裂隙的反刍类动物化石有4个种:狍后麂Metacervulus capmolinus、山西轴鹿Axis shan- sius、布氏真枝角鹿Eucladoceros boulei和半牛未定种Hemibos?sp.,全部为绝灭种。它们所指示的地质年代为早更新世早期;所显示的动物群面貌为带有北方色彩的南、北方过渡带特色;所反映的生态环境为北温带森林景观,山谷间有少量密林,山脚下有局部草地。反刍类中山西轴鹿的标本数量最多,说明这个种是大居山西裂隙动物群中的优势种群。西裂隙动物群中的反刍类化石的另一个特点是未成年个体占有较大的比例,与河流冲击扇沉积中的动物年龄结构有很大的差别,也许指示大居山西裂隙是食肉动物存储和食用它们猎物的场所或这些反刍类的天然陷阱。  相似文献   

2.
记述了安徽淮南地区晚新生代洞穴、裂隙堆积中发现的鬣狗化行。材料系2003年至2006年间由本文作者之一(金昌柱)等在淮南市八公山区进行地层古生物调查时,于大居山老洞、西裂隙及大顶山裂隙的堆积物中采集到的。与鬣狗伴生的其他哺乳动物属种多样,并具有一定的地质断代意义。大居山老洞有Pliopentalagus huainanensis、Kowalskia sp.、Nan- nocricetus mongolicus等,西裂隙有Sericolagus sp.、Mimomys sp.、Equus sanmeniensis等,大顶山裂隙则有Lepus sp.、Ailuropoda sp.、Homotherium ultima等。所发现的鬣狗化石包括Adcrocuta extmta、Chasmaporthetes lunensis和Crocuta crocuta三种其中Crocuta crocuta至少包括三个个体;其他两种则只有一个个体。淮南的鬣狗种类跨越了晚中新世至晚更新世。Adcrocuta eximia为欧亚大陆晚中新世的特有种,为鬣狗科中朝食骨方向演化的类群;体型和前臼齿主尖与晚中新世较原始的属种(如Hyaenictitherium)相比,都有壮大的趋势。Chasmaporthetes地理分布最广,除欧亚大陆有多处化石记录外,还出现于北美洲的晚上新世至中更新世动物群中。修长的肢骨与尖利的颊齿表明了其擅长奔跑的能力和主动猎食的习性。该属在淮南的出现突出反映了一种相对开阔的古地理环境。Crocuta crocuta在大居山西裂隙与大顶山裂隙中都有发现。斑鬣狗分布于中国多处的中-晚更新世地点,包括台湾的澎湖列岛。在前臼齿的形态上,C.crocuta与Pachycrocuta相似,比A.eximia的宽大,具有更为进步的特征。这说明在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Crocuta极可能完全取代了Pachycrocuta。迄今在安徽Pachycrocuta仅发现于和县与繁昌的洞穴堆积中,由于目前确定高分辨率的洞、裂隙堆积物的地层年代较为困难,安徽的有关动物群足否记录了这个替代事件有待于进一步工作。淮南的鬣狗化石至少涉及了两个不同时期的动物群:一为Adcrocuta eximia所代表的晚中新世动物群,二为Crocuta所代表的晚上新世-更新世动物群。Chasma- porthetes lunensis的出现对于年代的确定并无太大帮助,但具有草原习性的Chasmaporthetes却为动物群的古生态环境分析和重建提供了一些证据。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西北部新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记述了在慈利县发现的金丝猴下颌骨化石标本。报道了吉首县螺丝旋山洞出土的可能是更新世晚期的哺乳动物化石及其地层的情况;比较详细地研究了早更新世晚期的保靖县洞泡山动物群。并描述了大熊猫的一个新亚种——武陵山亚种。进一步证实在华南存在一个从柳城巨猿洞动物群向狭义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过渡类型的动物群。以上新发现的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及其地层对于湖南(尤其是湘西)第四纪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4.
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初头朗小南山地点的哺乳动物化石新材料有直隶犬(Canis chihliensis),泥河湾披毛犀(Coelodonta nihowanensis),中国长鼻三趾马(Hipparion (Proboscidipparion) sinense),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李氏野猪(Sus lydekkeri),湖麂相似种(Muntiacus cf.M.lacustris),山西轴鹿(Axis shansius),布氏真枝角鹿(Eucladoceros boulei),翁氏转角羚羊(Spirocerus cf.S.wongi)及古中华野牛(Bison palaeosinensis).加上此前在初头朗东梁、东村北沟和东村南沟3个地点出土的标本,初头朗一带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种类增加到30个.初头朗4个地点的哺乳动物化石产自同一层位,属于同一个动物群.根据动物群的二元相似性系数,初头朗动物群在组成上最接近狭义泥河湾动物群.综合Brainerd-Robinson排序结果、动物群古老系数和动物群中绝灭种类的百分比,初头朗动物群的时代介于狭义泥河湾动物群和柳城巨猿洞动物群之间;而根据与相关动物群年龄值的对比,初头朗动物群的年龄值约在1.4-1.6 Ma之间.初头朗动物群中的食肉目种类有1 1个,但大多为小型种类.奇蹄目和偶蹄目种类的总和占动物群总数的一半,大多为体型较大的种类.该动物群中的嫩食者和林柄者指示当时存在一定范围的森林和林地;而动物群中的粗食者及开阔地栖息者指示当时存在面积较大的草原和草甸.初头朗动物群的大部分种类是喜温动物,喜冷种类只有鼠兔和披毛犀,因此当时的气候与现今大致相同.在地理位置上初头朗动物群是我国最靠北和最靠东的早更新世动物群,因此可以推荐为东北地区的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典型地点.  相似文献   

5.
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初头朗小南山地点的哺乳动物化石新材料有直隶犬(Canis chihliensis),泥河湾披毛犀(Coelodonta nihowanensis),中国长鼻三趾马(Hipparion(Proboscidipparion)sinense),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李氏野猪(Sus lydekkeri),湖麂相似种(Muntiacus cf.M.lacustris),山西轴鹿(Axis shansius),布氏真枝角鹿(Eucladoceros boulei),翁氏转角羚羊(Spirocerus cf.S.wongi)及古中华野牛(Bison palaeosinensis)。加上此前在初头朗东梁、东村北沟和东村南沟3个地点出土的标本,初头朗一带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种类增加到30个。初头朗4个地点的哺乳动物化石产自同一层位,属于同一个动物群。根据动物群的二元相似性系数,初头朗动物群在组成上最接近狭义泥河湾动物群。综合Brainerd-Robinson排序结果、动物群古老系数和动物群中绝灭种类的百分比,初头朗动物群的时代介于狭义泥河湾动物群和柳城巨猿洞动物群之间;而根据与相关动物群年龄值的对比,初头朗动物群的年龄值约在1.4–1.6 Ma之间。初头朗动物群中的食肉目种类有11个,但大多为小型种类。奇蹄目和偶蹄目种类的总和占动物群总数的一半,大多为体型较大的种类。该动物群中的嫩食者和林栖者指示当时存在一定范围的森林和林地;而动物群中的粗食者及开阔地栖息者指示当时存在面积较大的草原和草甸。初头朗动物群的大部分种类是喜温动物,喜冷种类只有鼠兔和披毛犀,因此当时的气候与现今大致相同。在地理位置上初头朗动物群是我国最靠北和最靠东的早更新世动物群,因此可以推荐为东北地区的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典型地点。  相似文献   

6.
河南许昌灵井遗址的晚更新世偶蹄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系统记述了在近两年从河南省许昌市灵井旧石器遗址出土的偶蹄目化石:李氏野猪(Sus lydekkeri)、更新獐(Hydropotes pleistocenica)、河套大角鹿(Megaloceros ordosianus)、马鹿(Cervus(Elaphus)elaphus)、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和原始牛(Bos primigenius)6个种。灵井遗址的李氏野猪是这个种最晚的代表,马鹿和原始牛是欧洲晚更新世地层中常见的种类,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晚更新世地层中的常见种类,这一现象不仅说明了马鹿和原始牛是扩散和适应能力很强的动物,而且还证明了在晚更新世期间欧亚大陆存在着动物群的交流  相似文献   

7.
哺乳动物群的演替过程在重建古环境和古气候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群落线(cenogram)是将陆生哺乳动物群中非肉食性种类按体重分布顺序排列的一种曲线,并可在图中将肉食性种类单独排序,以便显示动物群的整体组成。通过与现生哺乳动物群的比较,化石动物群的群落线已经被用来推断古环境及其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变化。基于甘肃临夏盆地晚新生代哺乳动物群的群落线进行古环境重建,时代从晚渐新世直到早更新世。大多数化石种类的体重通过下第一臼齿面积与体重的回归公式来估计,少数种类用其他牙齿或肢骨来估计。大多数体重估计的测量数据来自临夏盆地的化石,少数取自文献。对7个化石动物群分别计算群落线的统计结果,在此基础上进行古环境解释。这些分析揭示了临夏盆地在晚中新世、早上新世和早更新世具有开阔的环境,晚渐新世是半开阔的林地,而中中新世为比较紧密的森林;在晚渐新世和晚中新世早期气候干燥,晚中新世的其他时段以及早上新世和早更新世为半干旱环境,而中中新世时期相当湿润。  相似文献   

8.
南京汤山驼子洞的马科化石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0 0年在南京汤山葫芦洞直立人地点附近的驼子洞堆积中发现了又一处哺乳动物化石点。其中的马科化石有两种 :黄河马Equushuanghoensis和中国 (长鼻 )三趾马Hipparion(Proboscidipparion)sinense。这是自 1 95 9年发现黄河马化石以来首次发现黄河马的颅骨和完整的颊齿列标本。这两种马的同时出现说明含驼子洞动物群的堆积形成于早更新世。因此驼子洞堆积的发现是江宁地区下更新统的首次记录。驼子洞的黄河马和长鼻三趾马均为这两类马在秦岭淮河以南的首次记录 ,并反映了在早更新世曾发生过北方动物群跨越长江的南迁事件。  相似文献   

9.
最近在贵州毕节麻窝口洞发现了3枚古人类牙齿化石和伴生的哺乳动物群。其中,古人类牙齿经初步研究可归入解剖学上的现代人,而与古人类相伴的大、小哺乳动物化石,经初步鉴定共计8目20科43属53种。本文系统记述了该动物群中大哺乳动物的典型代表——长鼻类化石,共2属2种: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和亚洲象(Elephas maximus)。麻窝口洞的长鼻类缺失我国南方早更新世的典型种类——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和华南剑齿象(Stegodon huananensis),具有从典型的中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Ailuropoda-Stegodon fauna)向晚更新世亚洲象动物群(Asian elephant fauna)过渡的特征。依动物群的性质和地貌地层的特征,毕节麻窝口洞的智人及伴生动物群的地质时代很可能为中更新世晚期或晚更新世早期,这与堆积物的光释光年代测定的初步结果(距今约11.2-17.8万年)基本吻合。麻窝口洞东方剑齿象与亚洲象的组合明显具有东洋界亚热带动物群的特点,指示温暖潮湿的气候,这些长鼻类与智人等生存于近水的森林和灌丛中,并镶嵌了一些草地。  相似文献   

10.
北京凤凰山地点位于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以北8km处, 是一处含哺乳动物化石与灰烬的洞穴-裂隙堆积。该地点包括两个化石层,上层为洞外的冲积物, 由棕红色黏土组成, 靠下部发现有零星的、破碎的化石, 可鉴定出似鸡骨山狐(Vulpes cf.chikushanensis)和羚羊(Antelopinae)两种类型; 下层含有灰烬层, 出土了较为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 可鉴定的哺乳动物化石包括鬣狗(Hyaenidae)、三门马(Equus sameniensis)、犀(Rhinocerotidae)、李氏野猪(Sus lydekkeri)、肿骨大角鹿(Megaloceros pachyosteus)、葛氏斑鹿(Cervus(Sika)grayi)、水牛(Bubalus sp.), 共7种。动物群与周口店第一地点和南京人化石地点的动物群相似, 指示该地点化石层的时代可能为中更新世。部分骨骼表面痕迹与灰烬层的发现显示该地点可能不排除有古人类活动痕迹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安徽淮南新生代晚期老洞动物群的兔形类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记述了新生代晚期兔形类的两新种 :淮南上新五褶兔Pliopentalagushuainanensissp .nov .和李氏翼兔Alilepusliisp .nov .,材料产自安徽淮南大居山洞穴堆积的不同层位。淮南上新五褶兔以个体小 ,p3的前褶沟结构简单 ,后内褶沟釉岛状 ,p4~m2具前外褶沟等特征而区别于属型种P .moldaviensis和其他已知种。它是该属迄今所知出现最早、最原始的种类。通过对新种和欧亚大陆其他已知种的比较研究 ,讨论了该属的系统演化关系 ,对属征作了修订。李氏翼兔以p3的后内、外褶沟的釉质层强烈褶曲 ,具衍生的前外褶沟 ,p4~m1的后外褶沟釉质层小褶曲发育而明显不同于欧亚大陆其他种 ,却与北美A .hibbardi、A .vagus等种类更接近 ,推测当时亚洲和北美之间很可能有动物的交流。李氏翼兔除了缺少前褶沟外 ,其他形态特征与上新五褶兔颇为相似 ,而且产出层位比淮南上新五褶兔低。依性状分析 ,上新五褶兔有可能直接起源于翼兔。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四川西部蝇科五新种(双翅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记述采用四川西部山区蝇科5新种:黄肩妙蝇Myospila flavihumera,sp.nov。炎黄肩妙蝇Myospila flavihumeroides,sp.nov.,大雄棘蝇Phaonia daxiongi,sp.nov,,盾叶阳蝇Helina aspidocerca,sp.nov。及世纪阳蝇Helina shijia,sp.nov,模式标本存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医学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13.
系统记述了自2001年以来从贵州省毕节扒耳岩洞穴堆积中出土的偶蹄目化石:最后"双齿尖河猪"("Dicoryphochoerus"ultimus)、麂(未定种)(Muntiacus sp.)、凤岐祖鹿(?)(Cervavitus?fenqii)、黑鹿(相似种)(Cervus(R.)cf C.(R.)unicolor)、羚牛(未定种)(Budorcas sp.)、山羊亚科(属种未定)(Caprinae gen.et sp.indet.)、羚羊(未定种)(Gazella sp.)、斯迈提丽牛(未定种)(Leptobos(Smertiobos)sp.)8个种类。毕节扒耳岩巨猿动物群中的偶蹄类与广西柳城巨猿洞和湖北建始龙骨洞的偶蹄类可比性最大。毕节偶蹄类含有较多的古老种类, 指示其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 同时显示其生态环境为植被既有密集的丛林又有开阔的草地(或草坡), 局部镶嵌有半开阔树林,而附近分布有一定的水域, 气候温暖, 非常适合高等灵长类栖息。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胡列也吐的鹤类及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列也吐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旗境内 ,地理位置在东经 4 9°4 8′,北纬 1 1 8°2 7′ ,总面积为 4 0km2 。 1 998年笔者对本区的鹤类资源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查。本区共有 5种鹤栖息 ,本次共记录到 4种鹤计 78只。其中白头鹤 52只 ,丹顶鹤 1 1只 ,白枕鹤 4只 ,蓑羽鹤 1 1只。灰鹤在本区有分布 ,但本次调查未见。此外还记录到我国最大的白头鹤夏季集群。  相似文献   

15.
北京东灵山地区金龟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北京西部东灵山地区金龟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变化。选择11种不同的生境类型,分别代表该地区的植被类型与环境变化;野外取样重复3年(1998~2000年),共获得金龟标本1721号,其中,腐食性金龟有6属20种,占总数的89.2%,植食性金龟有20属26种,占总数的10.8%。分别按样地内腐食性和植食性金龟的种类和数量对生境进行主成分分析排序,以及按样地内物种种类对生境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两者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可以将东灵山地区的生境类型划分为3组:即梨园岭退耕区的灌丛植被、小龙门林区的森林植被和东灵山主峰区的亚高山植被,梨园岭退耕区的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萌生丛被合并到小龙门林区森林植被类型中,反映了海拔高度和植被类型可能是决定该地区金龟群落组成和分布的主要因素。对这3组生境类型内的金龟群落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腐食性和植食性金龟的个体数量、物种丰富度(S)及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趋势相似,均以灌丛植被内较高,而在亚高山植被内较低。腐食性金龟的均匀度指数(J)在森林植被内较高,在亚高山植被内较低;而植食性金龟的均匀度指数在亚高山植被内较高,灌丛内较低。比较常见种的生境选择,并进行种间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腐食性金龟4个常见种间没有达到显著相关,但中华嗡蜣螂(Onthophagus sinicus)与西伯利亚蜣螂(Caccobius sibiricus)、凹背利蜣螂(Liatongus phanaeoides)、嗡蜣螂属一种(Onthophagus sp1.)间均呈负相关关系,后三者间呈正相关关系;植食性金龟5个常见种中,东方绢金龟(Serica orientalis)和福婆鳃金龟(Brahmina faldermanni)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脊臀毛绢金龟(Trichoserica heydeni)与拟凸眼鳃金龟(Trichoserica heydeni)和白斑跗花金龟(Clinterocera mandarina)也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常见种间相关关系分析与它们在样地内的数量分布趋势相符,表明它们对不同生境类型有明显的选择倾向。  相似文献   

16.
贵州斑大叶蝉属三新种(同翅目:大叶蝉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沪述斑大叶蝉属Anatkina Yorng3新种,即蓝斑大叶蝉A.livimacula sp.nov.;红翅政大叶蝉A.rubipennis sp.nov.;双条斑大叶蝉A.bistriata 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贵州大学农学院。  相似文献   

17.
Hoplitomeryx Leinders was originally described only on cranial characters. The type specimens were found during the 1970's in karstic fissure fillings, most likely of Messinian age, in Gargano (Apulia, southeastern Italy), between Poggio Imperiale (41°49′30′ N, 15°21′58′ E) and Apricena (41°47′06′ N, 15°26′41′ E). During the 1990's, Hoplitomeryx remains were also discovered in the lower Tortonian layered calcarenites near Scontrone (Abruzzo, central Italy; 41°45′15.55′ N, 14°02′13.23′ E). The skull fragments, teeth, and jawbones from both localities have been examined. The dental characters had never been described before, and also some maxillaries and jawbones were not part of the original sample that was analyzed to establish the genus. Because they possess two lacrimal orifices and closed metatarsal gulley, hoplitomerycids have been linked more closely with Cervids, and accommodated in Cervoidea. A cladistic analysis of a character-taxon matrix of 121 morphological features (48 cranial, 51 dental and 22 postcranial characters) is performed.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hoplitomerycids stem either between antilocaprids and bovids, or antilocaprids and giraffids. They are not linked directly with cervids. Hoplitomerycids likely stemmed from a primitive ruminant stock, perhaps around 29 Ma when a land bridge connected the Abruzzo-Apulia platform with the Balkans across the Adriatic Sea. In the new land, hoplitomerycids developed a mosaic of apomorphic and homoplastic (convergent) character states that recall those found in other higher ruminants.  相似文献   

18.
通古尔(Tunggur)台地作为20世纪20—30年代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第三中亚考察团研究过的一个经典的脊椎动物化石地点,在亚洲晚新生代陆相哺乳动物学和生物年代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通古尔地区开展了大量的野外工作,发现了数个以小型哺乳动物为主的动物群,建立了从早中新世至上新世哺乳动物演化序列的框架。这一框架有可能成为东亚新近纪陆相哺乳动物群对比的标尺。通古尔地区动物群的演替,对于深入认识这一地区古环境和动物地理的分化也十分重要。2005年8月的野外工作,主要在通古尔台地的两个地点——奥尔班和阿勒特希热进行,目的是寻找新生代中晚期的脊椎动物化石和根据古地磁极性年代标尺确定化石的时代。最厚的古地磁采样剖面在奥尔班(Aoerban,43°20′21.6″N,113°54′48.6″E)。取样点起自43°20′36.4″N,113°54′48.6″E,终于43°20′52.7″N,113°54′23.1″E。测试结果显示,剖面上50 m的粘土岩、粉砂岩和细砂岩的互层,除近底部5 m厚的褐棕色粘土岩外均为负极性时。负极性段大致可与国际标准古地磁柱的5Dr或6r对比,相当于18—20 Ma。该剖面上同时进行了小哺乳动物化石的采集;据初步鉴定,化石组合包括了晚渐新世和大量早中新世的成员。因此,奥尔班动物群极有可能代表内蒙古中部地区新近纪哺乳动物群序列中时代最早的一个新成员。阿勒特希热(Aletexire,43°47′21.6″N,113°05′25.0″E)采样剖面始于43°47′53.6″N, 113°04′51.1″E,终于43°47′52.9″N,113°04′42.2″E。剖面厚约13 m,以粉砂岩和细砂岩为主,含有与推饶木动物群相同的成员。测试结果显示,整个剖面记录为正极性时。这便与王晓鸣等于2003年把阿勒特希热剖面古地磁测试的结果与默尔根剖面的对比产生了一些矛盾。原因可能是阿勒特希热的采样间隔过大,或两剖面根本就不是同一时代的产物。同样的问题似乎也出现在与推饶木剖面的对比上。看来有必要对这一地区的古地磁测试作更深入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舟山群岛獐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光普  张恩迪 《兽类学报》2002,22(2):98-107
1999 年7 月至2000 年6 月采用访问和样线法对浙江舟山群岛25 个岛上的獐的分布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獐在该地区主要分布在北纬30°26′以南, 东经122°24′以西, 且集中在西南诸岛上。较大岛屿獐的分布比例较高, 10 km2以上的岛屿81.25 %有獐分布。并且其周围小岛獐的分布比例也较高。所调查的5 个距离舟山本岛3 km范围内的小岛均有獐分布。獐所分布的岛屿随着离大陆和本岛距离的增加而减少。獐主要栖息在山丘上, 但夜里常到农田觅食。21.47 %有人居住岛上有獐分布。对獐分布影响较大的因素是离本岛和大陆的距离及岛屿面积; 其次是人类活动, 主要是偷猎; 淡水水源影响不大; 分布与岛屿形状无关。獐可以在岛屿之间迁游, 从而影响分布。獐在舟山地区可能是原有分布的, 几次地质变化可能对其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