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健康风向标     
《生命世界》2007,(7):76-77
喝酒就脸红易患食道癌?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最新报告称,酒后脸色容易变红的人如果经常喝酒,罹息食道癌的几率可能远远大于那些饮酒后面不改色的人群。人体内有一种乙醛脱氢酶2,这种酶在分解酒精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缺乏  相似文献   

2.
正人类历史是一部同传染病斗争的历史, 1918年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西班牙流感"导致全球数千万人死亡,这是有记录以来人类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流感疫情.在随后的一百年间又相继发生了3次大的流感疫情,分别是1957年"亚洲流感"(H2N2)、1968年"香港流感"(H3N2)和2009年甲型H1N1流感,给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带来灾  相似文献   

3.
<正>东亚和东南亚有着悠久的现代人生存和居住的历史,是研究欧亚大陆东部以及大洋洲现代人起源、演化与扩散的关键区域。然而,东亚南方与东南亚地区潮湿炎热、极不利于古DNA保存的气候条件,使得通过古基因组来探究这一区域人群的遗传历史成为巨大的挑战。此前,有关东南亚的古基因组研究表明,东南亚在距今12,000~4000年前生活着一群狩猎采集者——"和平人"(Hòabìnhian),是一支古老的亚洲人群,与东亚现在生活的人群遗传分离较早[1]。  相似文献   

4.
<正>"剪切型X-盒结合蛋白1"(spliced X-box binding protein 1,Xbp1s)是亮氨酸拉链蛋白家族成员,调控"未折叠蛋白反应元件"(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element,UPRE)的转录过程,参与蛋白质折叠和内质网构建。最近,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Kevin W.Williams等研究人员发现了Xbp1s的一个新功能:Xbp1s可显著改善下丘脑神经元"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导致的机体能量与糖稳态失衡。该论文作者用基因操作技术,在位于小鼠下丘脑弓状核能量与糖代谢调控中枢的"前阿黑皮素原神经元"(proopiomelano-  相似文献   

5.
中国菊科植物的系统分类与区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林有润 《植物研究》1997,17(1):6-27
为1993年"菊科植物的系统分类与区系地理的初步探讨"(世界)一文的姊妹篇,重点论述我国菊科的系统分类及其区系地理成分。文中介绍了分布我国的菊科240属隶于2亚科、5超族、11族中的系统位置。论述了我国菊科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的特点是:1.大洲间共同分布或洲际间断分布的属多,且具明显的热带亲缘;2.与亚洲国家,包括中亚国家或亚洲热带国家共同分布的属多,尤其是成"中亚-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地区分布的属多;3.中国特有属多,其中我国西南省区特有属最多。文中还讨论了分布我国菊科各族祖先种的起源、迁移以及我国区系地理热带亲缘和"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东)森林植物亚区"菊科植物分布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正>118年前,英国植物学者Augustine Henry曾在《皇家植物园汇刊》发表"云南植物学考察"一文。在文中,他写到,"在植物学方面,我觉得这个区域(云南)是世界上最有趣的……很明显,它是现今广布在欧洲和亚洲大多数属的分布中心"(Henry,1897)。在Henry前后,一直到1930年代,随着西方植物学家在中国的不断发现(Bretschneider,1898),包括Pere Delavay、F.Ducloux和他的门徒邓西蒙(Pere-Simeon Ten)、George Forrest、F.Kingdon Ward、H.Handel-Mazzetti和Joseph Rock等采集家  相似文献   

7.
本节课通过学生常见的实例,从日常中的现象(人饮酒后"正常"或"脸红")—基因(乙醛脱氢酶2基因)—蛋白质(ALDH2)—性状之间建立联系。从表观遗传学分析到分子遗传学。同时,从学生的身边出发,使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的现象,关心家人和朋友的健康,可以承担相关责任,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8.
钙循环——米色脂肪产热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线粒体氧化磷酸化(mitochondrial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是指将线粒体内物质氧化所得的能量合成ATP的化学偶联反应;相对而言,"解偶联反应",则指该过程不合成ATP,而是将能量以热能形式释放。褐色脂肪细胞富含线粒体,由此成为重要的产热细胞。目前认为,褐色脂肪细胞的线粒体解偶联反应主要由"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UCP1)参与介导。米色脂肪细胞(beige adipocytes)散在于白色脂肪细胞之间,在低温、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激动剂、β3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等刺激下,可向褐色脂肪细胞转化,表现为颜色由米色变为褐色,并获得产热能力;此过程被称为"褐变"。然  相似文献   

9.
磨盘山遗址是分布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盆地的一处新石器时代聚落。本文通过对遗址出土的6例新石器时代人骨的体质人类学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磨盘山组颅骨的形态特征可以概括为中颅型与正颅型相结合,阔额型、阔上面型、阔鼻型、中眶型并伴有颇大的面部扁平度;磨盘山组应属于亚洲蒙古人种范畴,在次级分类比较中与南亚类型在鼻眶形态和上面部形态上表现出更多的相似性;在与亚洲蒙古人种各近代组的比较中,磨盘山组与广西壮族组关系最为密切,与蒙古组关系最为疏远;在与其他新石器对比组的比较中,磨盘山组与代表"古华南类型"的甑皮岩组、鲤鱼墩组和昙石山组表现出更多的一致性,与"古中原类型"和"古华北类型"关系疏远。  相似文献   

10.
<正>2010年8月11日,一个多国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在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传染病》上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报告称,这个由英国卡蒂夫大学的蒂姆·沃尔什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37名英国人体内发现了被称为"新德里金属蛋白酶-1"(简称NDM-1)的"超级细菌";这种"超级细菌"具有超强的抗生素耐药性,并且自2009年  相似文献   

11.
<正> 近年来,"Taphonomy"(埋藏学)一词在国外的古生物学文献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有关化石埋藏学的文献数目也与日俱增(见图1),这些文献涉及不同地质时代、不同地区及不同生物门类.在荷兰出版的《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是一本在地学界很有影响的杂志,在1988年连续出版了"淡水环境的古生态学及埋藏学"(第62卷)和"埋藏学"(第63卷)两本专辑.在美国出版的"Palaios"和"Paleobiology"两种杂志更是以刊登化石  相似文献   

12.
淘气小贴士     
<正>袋鼠乙:"让你偷吃我的食物,我踢、踢、踢。"袋鼠甲:"兄弟,别踢我,我赔就是了。"(吉林张楚煜)袋鼠甲:"看我的尾巴独立神功!"袋鼠乙:"小心点,哥们儿,别摔了!"(山东吴以晴)  相似文献   

13.
作者更正     
<正>本刊2013年第32卷第4期514—522页发表的"水稻对重金属镉的吸收及耐性机理研究进展"论文中,作者不慎将基金项目编号误写为"S2012010010456"(曾小龙主持),实际项目编号应是"S2012010008213"(陈爱葵主持)。经申请,现予以更正。  相似文献   

14.
<正>"二型富亮氨酸重复激酶"(leucine-rich repeat kinase 2,LRRK2)由帕金森基因家族PARK8基因编码,富含于脑纹状体神经元。最近,NIH研究人员发现了LRRK2参与帕金森症的分子机制。敲除LRRK2分子会导致"纹状体投射神经元"(striatal projection neurons,SPNs)蛋白激酶A(PKA)活性降低、细胞骨架蛋白actin的调节子"Cofilin"过磷酸化、"树突棘"密度降低、突触发育迟滞,呈现帕金森症病理学特征。Parisiadou等人发现:敲除Lrrk2基因会导致SPNs树突棘数量剧减、丝状幼稚树突棘显著多于蘑菇状成熟树突棘、PSD95  相似文献   

15.
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是一种在生物防治方面有重要作用和潜力的捕食性天敌昆虫,为探明叉角厉蝽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幼虫的控害潜力,在室内温度26℃±1℃、相对湿度65%±10%、光周期16 L∶8 D条件下,观察了叉角厉蝽4龄、5龄若虫和成虫分别对亚洲玉米螟3龄、4龄幼虫的捕食行为,测定了叉角厉蝽对不同亚洲玉米螟密度下的捕食量、搜寻效应以及自身密度和种间干扰对捕食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叉角厉蝽对亚洲玉米螟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功能反应模型,叉角厉蝽3个虫龄对亚洲玉米螟3龄与4龄幼虫的理论最大取食量顺序均为:成虫(30.21头)>5龄若虫(24.69头)>4龄若虫(11.96头),相同虫龄的叉角厉蝽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的最大取食量均大于对亚洲玉米螟4龄幼虫的最大取食量。在亚洲玉米螟相同虫龄内,搜寻效应与猎物密度的增加呈负相关。在生存环境和亚洲玉米螟幼虫密度固定的条件下,其平均捕食量和搜寻效应与叉角厉蝽成虫密度的增加呈负相关。叉角厉蝽成虫与亚洲玉米螟幼虫以相同比例增加时,叉角厉蝽成虫种间会产生干扰作用。结果表明了叉角厉蝽对亚洲玉米螟具有较好的控害潜力,为今后高效利用叉角厉蝽田间防治亚洲玉米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 B.-Bienko)和鼓翅皱膝蝗(Angaracris barabensis Pall)为内蒙古草原同域分布、生活时间重叠、但食性不同的两种蝗虫, 亚洲小车蝗为禾草专食者, 鼓翅皱膝蝗为蒿草专食者. 利用触角电位技术(EAG)比较研究了这两种蝗虫的雌雄个体对37种植物挥发性化合物的嗅觉反应, 结果发现, 这两种蝗虫的雌雄个体对绿叶挥发化合物的EAG反应要高于对萜类及芳香族化合物的反应, 其中6个碳原子的醇(1-己醇、反-2-己烯-1-醇、顺-2-己烯-1-醇、顺-3-己烯-1-醇)、醛(顺-2-己烯-1-醛)、酯(反-3-己烯基乙酸酯), 以及7个碳原子的1-庚醇引起的EAG反应最强; 对具有醇、醛功能团的单萜类化合物的反应高于其他单萜类化合物, 倍半萜类化合物引起的嗅觉反应较低; 在所实验的芳香族化合物中, 苯甲醛引起的反应最强. 对绿叶挥发化合物的反应, 亚洲小车蝗高于鼓翅皱膝蝗, 亚洲小车蝗雄虫的反应高于其雌虫, 鼓翅皱膝蝗无性别差异. 测定两种蝗虫的雌虫对6种化合物的剂量反应曲线, 两种蝗虫对所测化合物的EAG反应浓度为10&#8722;3~10&#8722;2 mol/L, 只有鼓翅皱膝蝗对松油醇的反应阈浓度为10&#8722;2 mol/L. 对苯甲醛与正己醛的反应随浓度增加EAG反应增强. 比较触角不同部分对植物挥发性化合物的EAG反应发现, 触角电位反应主要由触角远端的感器产生, 而非近触角基部的7节.  相似文献   

17.
普兰店古莲     
<正>19世纪末,辽宁省普兰店的居民从旧河床中挖取河泥砌泥墙或者找烧材时,常常从河泥中发现莲子,并当作食品。由于雨水的作用,泥墙上有时会出现一些裸露在外的莲芽。这些莲芽可是由河泥中千年甚至万年的莲子发芽而来的,大家称这些莲子为"古代莲"(Antique Lotus),简称"古莲"(Old Lotus)。由于受当时我国经济和科研水平的限制,对古莲子没有开展任何科学研究。20世纪初,发现古莲的事件引起当时正在中国辽宁组织南满铁路施工日本人的高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宣布推出新的大规模研发项目"精准医疗计划",旨在通过数年的时间,完成一百万人的基因组测序,并将这些数据进行整合,打通从基因组数据到临床应用的道路。"精准医疗"(Precision Medicine,PM)是一种基于病人"定制"的医疗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医疗的决策、实施等都是针对每一个病人个体特征而制定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在合理选择病人自己的遗  相似文献   

19.
正270年前,巴尔虎蒙古人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先哲来到大兴安岭,第一眼看到毛盖图山时就被这大山的气魄所震撼,认定这是圣灵之地,于是设立敖包开始祭祀蒙古人心中至高无上的神——长生天。"长生天"是蒙古民族的最高天神,因蒙古人以"苍天"(苍穹)为永恒神,故谓"长生  相似文献   

20.
<正>本专辑起因于2009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亚洲新近纪陆生哺乳动物生物地层和年代学"研讨会。作为第一个也是目前最大的一个研究亚洲的古哺乳动物学家和地层学家的聚会(图1),这次会议还同时庆贺了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前身)成立80周年。作为对目前亚洲新近纪哺乳动物年代学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