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苹果属植物核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11种苹果属植物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山荆子系中,山荆子(Malus baccata)、毛山荆子(M. mandshurica)较原始;在苹果系中,新疆野苹果(M. sieversii)较苹果(M. pumila)为原始。  相似文献   

2.
准确量化浅、中、深3层土壤水源对植物根系吸水的贡献是明确植物水分利用策略的前提。为探究同位素混合模型MixSIAR中不同水同位素输入方法对预估植物水分来源的影响,该研究于2019年5–9月在陕西长武塬区对7年和18年苹果园共进行5次土壤和植物木质部取样,测定对应样品水同位素比值(δ2H、δ18O)和土壤含水量,并分别利用基于单同位素(2H、18O)、双同位素(2H&18O)和经木质部氢同位素校正后双同位素(2H(+8.1)&18O)输入的MixSIAR模型计算了根区不同土层(0–0.4、0.4–2、>2 m根系深度)土壤水对苹果(Malus pumila)树根系吸水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与2H单同位素方法相比,利用18O单同位素方法得到的2 m以下深层土壤水的贡献率更低,而表层(0–0.4 m)土壤水的贡献率更高,且更接近于2H...  相似文献   

3.
<正> 广增素(802)是广西植物研究所研制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已在水稻、温州密桔、瓜类等应用,均有增产和提高果实品质的作用,但目前在苹果上尚未应用。 我们为了探讨增广素(802)对苹果是否有增大果个,提高果实的含糖量及着色的效果,于1986至1987年在红富士苹果上进行了不同浓度的喷布效果试验。现将二年的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Hausmann)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害虫,主要为害苹果、海棠等苹果属(Malus Mill.)植物。目前,该种害虫已在我国一些苹果主产区迅速扩散,并给我国的苹果产业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对其进行有效监控,控制其蔓延,制定合理的防治策略,本研究利用GARP和MAXENT两种生态位模型,结合其寄主地理分布,预测苹果绵蚜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区。研究结果表明:GARP和MAXENT预测结果相似,但前者预测面积比后者广泛。苹果绵蚜在我国的最适适生区主要分布在东北(辽宁南部)、华北(河北东、南部、北京、天津和山西南部)、华东(山东大部)、华中(河南北部)和西北(陕西中部)。另外,河北南部、山东和河南南部、甘肃东部、四川中南部、陕西大部、云南与西藏的零星地区是苹果绵蚜的中度适生区;黑龙江、吉林、新疆等20个省份(市、自治区)的全境是苹果绵蚜低度适生区或不适生区。此外,刀切法(Jackknifetest)检验结果表明,1月份平均最高温是影响苹果绵蚜分布最重要的环境变量。最后,提出几点管理苹果绵蚜的方法和防治策略,避免该种害虫传播或入侵到其它苹果产区。  相似文献   

5.
植物胶生产工艺由清杂、半成品及成品加工三部分组成,其成品的生产工艺如下: 物料(胚乳片) 空气—粉碎(含风送)——气流输送——分离(1~#)——成品(胶粉)收集。气流输送——分离(2~#)—二级成品收集。尾气排空。  相似文献   

6.
高寒沙地人工林的气流场特征与防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造林是高寒沙地极具生态修复效益与生态挑战的治沙技术。该研究选取青海湖沙地8~10年生的沙棘、乌柳、樟子松和小叶杨人工林作为观测对象,采用手持气象仪结合样方调查方法观测林地2008~2018年的风况环境的时空变化,分析植株附近气流场和防风功能的植物种、高度层和年变化。结果表明:(1)植株株后的气流降幅(20%~85%)和植株有效防护距离(1.0~10.0 m)存在显著的植物种和高度层差异,乌柳和小叶杨(50%~85%,3.5~8.0 m)均大于沙棘和樟子松(20%~65%,1.0~2.0 m)。(2)植株附近流速的方位差异表现为株前>株侧>株后,流向上的方位差异较小;多株植物间的南北通道和中心区成为气流高速区。(3)人工林地植物的防风功能主要表现在中下层(风速降幅18%~76%),且表现为樟子松>乌柳>沙棘>小叶杨,在10年间增长了5%~15%,对应各林地地表输沙率近6年降低了30%~90%,临界起沙风速增大2.0~3.0 m/s。研究发现,人工林的防风机制主要为营造植株不同部位的令流速流向差异来削减风能,4种人工林植物的适宜造林规格为1.0~2.0 m。  相似文献   

7.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黑龙江苹果亚科5属14种植物导管分子的管腔微形态结构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该亚科植物导管分子的管腔长度、宽度及端壁斜度角有较大的差别。(2)孔纹导管在该亚科植物种中均存在,网纹导管和螺纹导管仅见于苹果属和花楸属中。(3)导管分子管壁除苹果属及山楂属中的毛山楂、辽宁山楂外均有螺纹加厚。(4)纹孔的排列方式为互列式、对列式及互列、对列同时存在。(5)在所观察的植物中花楸、山荆子、无毛山楂导管端壁具单穿孔板和梯状穿孔板,其余种的导管端壁仅具单穿孔板。(6)导管纹孔膜残留现象普遍存在。研究表明,导管分子管腔的微形态结构特征,可为该亚科植物的系统演化提供形态学依据;导管分子微形态结构特征与其所处的环境存在一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徐扬  陈小红  赵安玖 《西北植物学报》2015,35(11):2227-2234
采用常规石蜡制片法和NaOCl法,对川西高原地区4种苹果属植物叶片的解剖结构特征进行了观察,并选取叶片厚度、上下表皮角质层厚度、上下表皮细胞厚度、栅栏组织厚度等14项抗旱性相关指标进行测定,运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对4种苹果属植物的抗旱性进行了分析与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4种苹果属植物叶片上下表皮外均附有角质层,表皮细胞排列紧密,上表皮细胞明显大于下表皮细胞,其中变叶海棠的角质层厚度和表皮细胞厚度均较大;气孔均只分布在下表皮,其中花叶海棠的气孔密度最大,花叶海棠和湖北海棠的气孔长、宽最小;栅栏组织由2~3层排列紧密的栅栏细胞组成,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疏松,细胞间隙大,其中山荆子的栅栏组织厚度、栅海比和叶片结构紧密度最大;主脉均为外韧维管束,其中湖北海棠维管束厚度最大,且皮层中有时出现含晶细胞。(2)所选14项指标中除下表皮角质层厚度外,其余13项指标在4个树种间差异显著,经主成分分析筛选出上表皮角质层厚度、下表皮细胞厚度、栅栏组织厚度等8项指标作为4种苹果属植物抗旱性综合评价的代表性指标。(3)隶属函数法分析结果表明,4种苹果属植物抗旱能力大小顺序为:变叶海棠山荆子花叶海棠湖北海棠。  相似文献   

9.
磷酸蔗糖合酶(sucrose phosphate synthase,SPS)是植物中蔗糖合成的主要限速酶,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果实中蔗糖的含量。为探明苹果中SPS基因家族特性及其在蔗糖合成中的作用,该研究从苹果基因组中分离了MdSPS家族基因,分析了它们的进化关系以及mRNA表达特性与酶活性和蔗糖含量的关系。结果显示:(1)在苹果基因组中有8个SPS家族基因表达,它们分别属于双子叶植物的3个SPS亚家族。(2)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苹果C类的MdSPS6基因和A类的MdSPS1a/b基因是苹果中表达丰度最高的SPS基因成员,其中MdSPS6在苹果成熟果中表达丰度最高,其次是成熟叶片,而MdSPS1a/b在不积累蔗糖的幼果中表达丰度最高。(3)在果实发育过程中,除MdSPS1a/b之外,其它5个苹果MdSPS家族基因均随果实的生长表达丰度增加,与SPS活性和蔗糖含量明显呈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C类家族MdSPS6是苹果果实发育后期和叶片中蔗糖合成的主要SPS基因。  相似文献   

10.
为了建立适于苹果属植物树皮组织总蛋白提取的技术方法, 以8年生华月苹果(Malus domestica)树枝条为试材, 通过比较不同提取方法(TCA-丙酮沉淀法(A)、甲醇/醋酸铵沉淀法(B)和改良的Tris-酚抽提方法(C))并优化提取条件, 确立了最适提取及分离方法为改良的Tris-酚抽提方法。在2-DE分离时, 该方法所获得的样品图谱中蛋白点总数为993个, 明显多于TCA-丙酮沉淀(418个)和甲醇醋酸铵沉淀(674个)方法, 并且与其它两种方法相比, 该方法获得的图谱背景更清晰, 蛋白点聚焦效果更好。此外, 经过3个梯度上样量的图谱分离效果比较, 确定了800 μg为本研究中2-DE分析的理想上样量。另外, 为了验证该提取及分离方法的可行性, 进一步对蛋白质表达谱中的部分蛋白点进行了质谱分析, 且这些蛋白点均得到了成功鉴定。该研究通过优化总蛋白提取方法及样品上样量等条件, 获得了理想的双向电泳分离图谱, 为苹果属植物树皮组织材料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一)植物月份准备材料8月 洋葱鳞茎。番茄、苹果或沙果、西瓜等果实。菜豆、玉米、小麦、棉花、苹果、柿、水稻、高粱的种子。小麦粉。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根及变态根。水培荞麦和番茄。培养金鱼藻和黑藻。采集和制作葫芦科、菊科植物标本9月 萝卜种子。准备南瓜茎、玉米茎(浸制)。采集和制作各种花、果实和种子标本10月 胡萝卜的圆锥根、马铃薯的块茎。1一3年生杨树、极、木横枝茎。蚕豆叶片。准备水稻、凤仙花的茎。采集丁香和杨树的茎芽。种小麦和蚕豆11月 莲的根状茎,葡萄茎的扦插。果树(苹果、梨、桃)芽接材料2月整理装订植物学十…  相似文献   

12.
苹果和木瓜的异属嫁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苹果(Malus. pumila)和木瓜(Chaenomeles)为蔷薇科仁果类的不同属植物。一般来说,异属嫁接由于砧穗的亲缘关系较远,难于成活。但也有一些植物能够正常生长,开花结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西部的丽江、迪庆、怒江、保山等地区分布着许多以木瓜作砧木的苹果树,当地俗弥“木瓜苹果”。作砧的木瓜属植物一般为毛叶木瓜(C. Cathyensis)、皱皮木瓜(C. Speciosa)野木瓜(C. sp. ),接穗是金冠、元帅等品种。冬、春季切接、劈接或腹接,容易成活。  相似文献   

13.
苹果液泡酸性转化酶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植物可溶性转化酶基因的保守区序列基础上,设计了一对PCR引物,以苹果(辽伏)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扩增出长约743bp的DNA片段,克隆入pUCm—T载体,测序结果表明,所获得的片段推测为苹果酸性转化酶基因的片段,该基因片段长度为743bp,是开放阅读框的一部分,无内含子。其序列已在GenBank中登记(登记号为AF433644)。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检索,结果表明该成员编码的氨基酸与植物可溶性酸性转化酶的氨基酸同源性较高,与温州蜜柑(GenBank AF014925)、胡萝卜(X67163)、甜菜(GenBank X81796)和绿豆(GenBank D10265)液泡酸性转化酶基因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分别具有80%、80%、78%和77%的同源性。而与定位于细胞壁的酸性转化酶(不溶性)同源性较低,由此可推测出研究获得的苹果转化酶基因可能定于液泡。该基因片段的获得对于深入研究苹果蔗糖代谢以及果实发育和品质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成熟苹果果实的RNA为模板,经RT—PCR扩增并克隆苹果多酚氧化酶(APPO)长度为710bp的反义、正义基因片段。以副球菌中类胡罗卜素合成有关的(crtW crtY)融合基因片段YYT为间隔区。将APPO反义基因片段、YYT和APPO正义基因片段串联,构成全长为2446bp的DNA并插入到植物双元载体pYPX145中,构成可表达苹果多酚氧化酶双链RNA的植物双元载体pYF7704。以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叶盘转化法转化苹果栽培品种红富士,通过50mg/L卡那霉素筛选和GUS检测,获得了转基因苹果抗性芽。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结果显示,转基因苹果抗性芽内多酚氧化酶基因的干扰效果达91.69%以上,研究结果证实多酚氧化酶双链RNA干扰在转基因苹果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以天然产物松香为原料,先制备马来松香,再经多步反应,合成得到10个新型马来松香基双硫脲-酰胺化合物7a~7j。用FT-IR、1H NMR、13C NMR、ESI-MS和UV-vis等多种方法对目标产物作了分析和表征。初步的生物活性测试表明,在50μg/m L浓度下,目标化合物对5种植物病原菌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活性;大部分化合物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抑制率超过60%,其中化合物7i的抑制率达71. 4%(B级活性水平)。  相似文献   

16.
以成熟苹果果实的RNA为模板,经RT-PCR扩增并克隆苹果多酚氧化酶(APPO)长度为710bp的反义、正义基因片段.以副球菌中类胡罗卜素合成有关的(crtW+crtY)融合基因片段YYT为间隔区,将APPO反义基因片段、YYT和APPO正义基因片段串联,构成全长为2446bp的DNA并插入到植物双元载体pYPX145中,构成可表达苹果多酚氧化酶双链RNA的植物双元载体pYF7704.以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叶盘转化法转化苹果栽培品种红富士,通过50mg/L卡那霉素筛选和GUS检测,获得了转基因苹果抗性芽.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结果显示,转基因苹果抗性芽内多酚氧化酶基因的干扰效果达91.69%以上,研究结果证实多酚氧化酶双链RNA干扰在转基因苹果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双相变动气调是一项崭新的苹果气调贮藏理论与技术。它是在总结了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自70年代以来,有关苹果采后高CO_2控制成熟衰老、塑料薄膜小包装贮藏和运输技术、硅窗帐贮藏方法,以及辽宁、山东苹果产地贮藏技术和经验,特别是山西省农科院十多年来土窑洞加简易气调贮藏苹果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多年多点严格对比试验,证明这项理论和技术贮藏苹果效果明显之后,于1988年由中科院上海植生所刘愚副研究员首次提出“双相变动气调贮藏”新概念。  相似文献   

18.
双花木属植物潜在分布区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艺宏  徐璕  姜小龙  徐刚标 《生态学报》2019,39(8):2816-2825
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着物种的分布范围。了解气候变化对濒危物种分布区的影响,是开展保护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双花木属(Disanthus Maxim.) 1种1变种,隶属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为东亚特有濒危物种和典型的中-日间断分布成分,在研究东亚植物区系地理演化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研究基于双花木属植物19个当前居群分布点的气候变量,运用MaxEnt模型预测双花木属植物在末次盛冰期(约22000年前)、当前(1950—2000年)和未来(2060—2080年)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区的结果显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AUC=0.9999±0.0001)接近于1,表明MaxEnt模型的预测准确度极高;气候变量贡献率和Jackknife检验评估的结果显示,制约双花木属植物分布的主导气候变量是最湿月降水量和最干月降水量。采用ArcGIS 10.0中的ArcToolbox空间分析工具定量分析比较双花木属的分布动态,基于生境稳定性(N_(stab))、当前与其他时期分布区面积比(N_a)和扩张/收缩程度(N_e)的分析结果揭示,在双花木属植物进化过程中,分布范围经历了收缩过程;未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升高程度不同,其适生区呈现不同程度(30%—65%)收缩,特别是RCP 8.5气候情景下,我国武夷山山脉的潜在分布区有可能会丧失。探讨双花木属植物对不同时期气候变化的响应,重建冰期以来该属植物地理分布的变迁历史,分析限制其潜在地理分布的主导气候变量,可为双花木属植物保育措施的制定和东亚地区植物区系物种形成演化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苹果对硒的吸收及其积聚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秦冠苹果采用不同浓度的硒溶液进行了花期喷施、对干注射和土壤施加3种处理,研究了苹果树对硒的吸收,找到了生产富硒苹果的有效方法。研究表明,硒并不是苹果必需的微显元素;首次提出了苹果树属非积聚硒植物的新概念;同时也对食用富硒苹果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是栽培苹果的主要祖先之一。它呈片段化残遗分布于亚洲中部干旱区山地。为了探究影响该物种种群遗传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及其适应机制, 该研究选取中国新疆伊犁地区、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分布的10个种群为研究对象, 通过SLAF-seq简化基因组测序获取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数据。利用ADMIXTURE软件和主成分分析对种群遗传结构进行分型; 利用梯度森林分析和冗余分析评估影响种群遗传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 运用潜在因素混合模型来检测新疆野苹果种群适应局部环境的基因组位点。结果显示: 10个种群可以区分出2个遗传谱系; 谱系A主导东部种群, 谱系B主导西部种群, 而中部种群则出现了两个谱系的交汇; 种群空间遗传结构呈现出沿经度方向上的地理替代格局。气温年较差(bio 07)和气温季节性变化(bio 04)是影响新疆野苹果种群等位基因频率变化的两个最重要环境因子。经注释发现15个环境关联基因位点与植物响应干旱、高盐、冷热等非生物胁迫的很多生理过程相关。综上所述, 新疆野苹果对环境适应的主要压力来自气温条件的变化, 生理适应可能是其响应环境胁迫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