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冉永禄  迟程 《动物学研究》1995,16(4):379-383
本文对墨江蜈蚣(Scolopendra mojiangica Zhang et Chi)与少棘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Koch)的水分、灼烧残渣、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微量元素和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进行了系统的测定并比较了两者间的异同性。实验结果表明:墨江蜈蚣的蛋白质、灼烧残渣、水分的含量分别为67.2%、3.95%和3.59%,而少棘蜈蚣分别为68.8%、4.80%和3.65%,它们的含量基本相同。游离氨基酸、挥发性脂肪酸和微量元素的相对含量也很接近,但脂类和总糖的含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墨江蜈蚣(ScolopendramojangicaZhangetChi)与少棘蜈蚣(ScotopendrasubspinipesmutilansL.Koch)的水分、灼烧残渣、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微量元素和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进行了系统的测定并比较了两者间的异同性。实验结果表明:墨江蜈蚣的蛋白质、灼烧残渣、水分的含量分别为67.2%、3.95%和3.59%,而少棘蜈蚣分别为68.8%、4.80%和3.65%,它们的含量基本相同。游离氨基酸、挥发性脂肪酸和微量元素的相对含量也很接近,但脂类和总糖的含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3.
墨江蜈蚣与少棘蜈蚣的比较研究:II.药效和毒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了墨江蜈蚣与少棘蜈蚣的药效学和毒理学作用,实验包括抗惊厥试验、对致病性真菌和细菌体外生长的影响、急性毒性试验和染色体畸变实验等。结果两种蜈蚣的3%醋酸提取液对所试的真菌有抑制作用但无杀真菌作用,而对细菌无抑制作用。两种蜈蚣的毒性很低,在给小鼠50g/kg的剂量下都无法测出LD50。在205mg/kg条件下的致突变率与未给药的突变率接近,表明两者都无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超滤和HPLC(包括凝胶过滤层析、阳离子交换层析和反相HPLC)等技术对少棘蜈蚣毒液进行分离纯化,最终获得一个多肽;运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飞行时间质谱测定其分子量为4484Da,测得其对小鼠红细胞半数溶血剂量HD50=14.69μg/ml。  相似文献   

5.
两种药用蜈蚣的简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两种药用蜈蚣的简介张崇洲,王克勤(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80)(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关键词少棘蜈蚣,多棘蜈蚣,区别蜈蚣,迄今常用的多足动物名称,在最早记载它的《广雅》里写为“吴公”。蜈蚣作为一味动物药在我国最古老的药典《神农本草经...  相似文献   

6.
用免疫组化和光镜、透射电镜等观察了中国少棘蜈蚣毒腺的结构。结果显示,纵贯颚肢的弯月形毒腺为单管泡状腺,主要由柱状分泌细胞和介于其间的纤细表皮细胞组成。被肌肉束环绕的分泌细胞辐射状排列于几丁质的毒液导管外,其纤细的颈部由环状括约肌控制,分泌端以折叠回转的单向瓣膜经导管壁上的孔道直接伸入管腔,膨大的盲端直达毒腺底膜。高电子密度的分泌溶酶体向分泌口汇集时电子密度逐渐降低并降解为分泌小泡,其中的杆状结晶样毒蛋白也经无定型状态逐渐分散,经胞吐作用进入管腔并进一步疏散和均质化。免疫组化显示,分泌细胞颈部密集的分泌颗粒的主要成分为毒蛋白,毒蛋白在分泌细胞中呈明显的向心式梯度增强型分布。根据上述观察,提出了蜈蚣毒液以分泌溶酶体介导的非经典途径分泌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系统分析少棘蜈蚣粗毒的化学组成,蛋白质含量86.23%、水不溶物质0.24%、还原糖0.23%、水份2.1%,仅含Ser、Pro、Arg等三种游离氨基酸,鉴定了11种微量元素,碱性凝胶电泳显示20条蛋白质谱带。分析了10种酶的活性、出血毒性及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其中精氨酸酯酶活力最高,不存在类凝血酶、淀粉酶活性及出血毒性,蜈蚣毒的浓度为0.3μg/μL时强烈诱导血小板的聚集。  相似文献   

8.
运用SMART技术首次构建了少棘蜈蚣(Scolopendrasubspinipes)毒腺cDNA文库。经琼脂糖电泳检测,文库所含全长cDNA主要分布在5 0 0bp以上,大于2 0 0 0bp的区域尚有很长拖尾,中间有几条高丰度mRNA亮带。以此文库为模板,通过5′RACE(RapidamplificationofcDNAends,快速扩增cDNA末端)方法获得了细胞质肌动蛋白βactin基因5′末端5 98bp片段,其中包括开放阅读框5 46bp ,编码1 82个氨基酸。将该基因片段推导的氨基酸序列通过BLAST软件与蛋白质公共数据库Swissprot比对,发现与蜜蜂(Apismellifera)的βactin基因同源性高达96% ,说明本实验所构文库质量完全可以满足用RACE方法进行功能基因的cDNA克隆。通过基于双参数模型的NJ法对部分动物βactin基因进行系统重建,较好地反映了这些动物的系统发生关系。  相似文献   

9.
《生命科学研究》2017,(6):477-481
κ-SLPTX-Ssm2e是一条通过生物信息学同源序列分析获得的与已知具有杀虫活性的毒素κ-SLPTX-Ssm2a高度同源的少棘蜈蚣毒素,由3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且含有3对二硫键。为了后续便于对其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现采用原核表达与纯化的方法来获取较高产量的毒素多肽。文中首先利用大肠杆菌自动诱导表达系统,在大肠杆菌表达菌株BL21(DE3)中表达融合蛋白GST-SUMO-κ-SLPTX-Ssm2e,将其通过GST亲和层析纯化后,采用Ulp1激酶酶切,以释放毒素分子。随后,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进一步纯化。最后,利用MALDI-TOF/TOF质谱仪鉴定目的多肽峰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 475.732,与κ-SLPTX-Ssm2e的理论相对分子质量3 475.07基本一致,说明κ-SLPTX-Ssm2e很有可能被成功表达。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研究κ-SLPTX-Ssm2e的杀虫活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Koch)...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1.
蜈蚣是一味传统的中药材,有祛风、定惊、散结等功效。但文献中有关蜈蚣毒的化学成份和药理作用的资料却甚少,本文是对国产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mutilans L.Koch)毒囊提取物药理作用的初步观察: 一、对蟾蜍心脏的作用 蜈蚣毒囊水抽提液对离体灌流蟾蜍心脏收缩有明显影响。将抽提液50μl加到灌流液(1.6ml)中(最终浓度为0.25mg蛋白/ml),收缩幅度立即  相似文献   

12.
1978年6月15日至8月15日,在浙江省舟山地区岱山县药用蜈蚣饲养试验场,我们对少棘娱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的生殖方面作了一次调查;除调查其产卵日期和  相似文献   

13.
少棘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分布在长江中下游诸省,是我国常见的大型唇足类(Chilopodo)之一。每年从春季开始,直到秋季,陆续产卵孵化。孵化后的幼小个体仍在母体监护下生长发育,约40天后,才离开母  相似文献   

14.
棘尾虫类神经肽的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原生动物棘尾虫体内发现多种哺动物神经肽、肽激素和酷氨酸羟化酶免疫阳性物质:类P物质,类神经肽Y(NPY-Like),类胆囊收缩素(CCK-8-Like),类生长抑素,类β-内啡肽,类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类酷氨酸羟化酶。免疫细胞化学实验显示了这些肽类免疫阳性物质的分布。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了1984年大连地区甲虫体内定居猪巨吻棘头虫的幼虫(棘头体)情况。大牙锯天牛的成虫定植率为10.2%,低于1974年的38.8%。本次调查发现铜绿丽金龟、蒙古丽金龟和灰粉锶金龟,共4种金龟体内都有棘头体定居,其定植率依次是23.8%,23.8%,16.1%和33.3%。前3种金龟体内定居着棘头体为大连地区首次报告。调查证明上述天牛和金龟6种甲虫也是本地区流行的猪巨吻棘头虫病的重要媒介,如采  相似文献   

16.
少棘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63)规定的动物药材之一。成体长度可达130毫米,头板与第1步足体节的背板都呈金红色,故名“金头蜈蚣”;头板腹面为1对大颚和两对小颚组成的口器;  相似文献   

17.
烟草杆化学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烟划杆化学组成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烟杆综纤维素的糖基比进行了气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烟草杆是一种有利用价值的纤维资源。  相似文献   

18.
关于蜈蚣的龄期和生命期的长短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有完整的报道。 我们曾于1978年对浙江省岱山县野生少棘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进行过种群分析,作出了年龄组的初步划分(动物学  相似文献   

19.
用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原生动物棘尾虫(Stylonychia mytilus)体内发现多种哺乳动物神经肽、肽激素和酪氨酸羟化酶免疫阳性物质:类P 物质(SP-Like),类神经肽Y(NPY-Like),类胆囊收缩素(CCK-8-Like),类生长抑素(SOM-Ljke),类β-内啡肽(β-end-orphin-Ljke),类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Like)和类酪氨酸羟化酶(TH-Like)。免疫细胞化学实验显示了这些肽类免疫阳性物质的分布。  相似文献   

20.
植物角质层蜡质的化学组成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曾琼  刘德春  刘勇 《生态学报》2013,33(17):5133-5140
角质层是植物与外界的第一接触面,而角质层蜡质则是由位于角质层外的外层蜡质和深嵌在角质层中的内层蜡质两部分构成。植物角质层蜡质成分极其复杂,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综述了有关植物角质层蜡质的化学组成信息,探讨了目前植物角质层蜡质化学成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展望了角质层蜡质成分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