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藏猴替代父母行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温暧季节,峨眉山藏猴(Macacathibetana)部分依赖游人食物,可以作近距离观察。用点取样和焦点动物取样法,其替代父母行为(alloparenting)数据收集于1987年出生季节的后半期(3—6月)。在23周龄内,婴猴有10.5%的时间受到替代父母、主要是成年雄性的照料。其中,7.3%的时间与成年雄性在一起,1.9%与非母亲成年雌性、1.3%与少年猴在一起。雄性较雌性更经常地照料(care),探查(inspecting),拉回(retrieving),排斥(rejecting)婴猴;他们一般只与雄性婴猴玩耍(play).雌性对新生儿兴趣更浓,较早出现探查婴猴的行为。少年猴经常与婴猴玩耍,但其它相互作用较少.替代父母行为可能被选择来补偿母亲在恶劣觅食条件下对子女的高投入.对婴猴的性“歧视”很可能源于母亲对女儿的照料多于儿子,和对雄婴勃起阴茎的“逗乐”反应.  相似文献   

2.
灵长类动物母亲的育婴行为不仅对后代的存活起着关键作用,而且对婴猴的发育和成年后的社会交往有着重大影响,因此母-婴关系一直是灵长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解川金丝猴的母-婴关系,探讨川金丝猴母-婴关系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我们于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以母-婴间相对距离表示照料强度,对神农架川金丝猴的母-婴照料关系以及母亲照料强度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母亲照料行为强度、母亲对阿姨行为的容忍与婴猴年龄相关,限制行为与婴猴年龄不相关。身体接触与婴猴年龄不相关;腹部接触以及母-婴相对距离小于1 m与婴猴年龄呈负相关;相对距离1 m至5 m、相对距离5 m至10 m和相对距离大于10 m与婴猴年龄呈正相关;母亲对阿姨行为的拒绝与婴猴年龄呈负相关;母亲对婴猴的限制行为与年龄不相关。总的来说,即随着婴猴成长,母婴间距离越来越远,母亲也逐渐减少对婴猴的保护。母亲的生育经验、婴猴性别、婴猴出生先后和社会单元大小对神农架川金丝猴母婴关系没有显著影响,补食群丰富的食物资源和群内雌性友好的关系可能是导致本结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峨眉山藏猕猴雄-婴社会行为的补充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藏猕猴(Macaccathilbetana)雄-婴行为的补充数据收集于1997年1-9月,覆盖了整个出生季节和半个交配季节,分别用1分钟取样和5分钟事件取样收集雄婴照料(怀抱+接近)和雄-婴-雄三边作用(triad)的数据,焦点动物为两个猴群中的8个婴儿,数据处理结果表明:(雄-婴照料集中4.5-10周龄,而20周龄内的婴儿平均有7.9%的时间受到雄性照料,(雄9.6%,雌5.6%),(2)雄性婴  相似文献   

4.
秦岭川金丝猴长时间携带死婴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报道了一例秦岭川金丝猴死婴被其母亲和近亲未成年雌猴长时间携带行为。携带者的行为除正常婴猴中常见的检视、嗅吻、理毛行为外,还有嘴叼和手抓携带行为,后者是正常婴猴携带行为中未曾见到过的。对于树栖生活为主的川金丝猴,与正常婴猴相比,死婴的携带更加困难,母亲对死婴的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婴猴的母爱和照料能力。本文对死婴携带行为发生的原因及其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灵长类社会中存在着非母亲成员(成年雌猴、青少年猴和成年雄猴)对婴儿的照料行为,即非母亲照料行为,该行为直接影响新生婴儿的存活与发育以及婴儿母亲的日常活动,是灵长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于2019年3月至2019年11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和瞬时扫描取样,探究了川金丝猴非母亲照料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母亲活动分配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灵长类婴幼儿断奶是个体生命的重要过程,即标志着婴幼猴能独立获取营养,也体现雌性繁殖调控和特定环境下物种断奶行为的适应机制。为了解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婴幼猴断奶过程及影响因素,于2008年5月至2010年4月,以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拉沙山滇金丝猴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10 min间隔的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了拉沙山猴群1~26月龄婴幼猴的活动时间分配,及成年个体对婴幼猴的照料(携带和空间距离)数据,并依据婴幼猴行为发育和成年个体照料来判定断奶时间节点。活动时间分配中,婴幼猴1~12月龄期间,成年雌性身体接触照料平均时间为49.59%(携带为47.07%),婴幼猴取食时间为8.45%,给其他个体理毛时间为0.09%;13~17月龄,成年雌性接触照料婴幼猴时间为19.62%(携带为4.74%),而婴幼猴取食时间为22.06%,给其他个体理毛时间为0.96%;18~26月龄,成年雌性接触照料婴幼猴时间为17.18%(携带为0.82%),而婴幼猴取食时间为38.48%,给其他个体理毛时间为1.39%。基于婴幼猴行为发育和成年雌性照料减少判断婴幼猴自13月龄开始断奶,17月龄结束;断奶期处于主要食物丰富度和可获得性高的季节,利于提高婴幼猴成活率和成年雌性身体恢复。因此,拉沙山滇金丝猴婴幼猴断奶主要受成年雌性照料与食物可获得性的调控。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动物园笼养猕猴的社会等级结构及其对笼舍不同区域利用率,从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利用瞬时扫描取样法(5 min间隔),对都匀市西山公园的M1(成年雄猴)、F1(成年雌猴)、F2(青年雌猴)、F3(青年雌猴)和F4(幼年雌猴)5只笼养猕猴的攻击、屈服行为发生频次及其所处笼舍A(高空区)、B(休息区)、C(丰容区)、D(笼底区)和E区(前笼区)的次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猴群社会等级顺位从高到低是M1﹥F1﹥F2﹥F3﹥F4;在笼舍中猕猴对C区全年利用率最高,依次减少的是B、D、E和A区;不同性别猕猴对A、B和D区的利用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年龄段猕猴对A、B和D区的利用率差异显著(P<0.05);不同季节猕猴对各区域的利用率无显著差异。研究说明猕猴等级结构与年龄、性别和亲缘关系有关,对笼舍各区域利用率与性别和年龄因素有关、与季节无关。  相似文献   

8.
环境温度对(虫)蜓能量需求和食物同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环境温度对成体Yan蜓能量需求和食物同化的影响。在24℃—33℃范围内,雌、雄Yan蜓摄入能、表观消化系数和同化效率的两性差异不显著。温度显著影响Yan蜓的能量摄入和同化效率,27℃时的能量摄入显著高于30℃和33℃,27℃时的同化效率显著高于24℃和33℃。各实验温级表观消化系数的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环境温度对Yan蜓能量需求和食物同化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分别在交配期(2006年9月-2006年12月)和产仔期(2007年1月-2007年4月)对黄山短尾猴鱼鳞坑YA1群中5只雄猴和5只雌猴成年个体采用目标动物法、随机取样法和连续记录法记录行为参数。研究期间记录交配行为336例:母子交配0例;母系兄妹交配7例(占2.1%),其中强行交配4例;非亲缘关系交配329例(占97.9%),非亲缘关系交配频次显著高于亲缘关系。在交配期,雄猴对亲缘雌猴跟随、性检查频次均低于非亲缘雌猴,接近指数(PMI)在亲缘和非亲缘雌猴间无显著性差异;雌猴对亲缘雄猴交配拒绝率显著高于非亲缘雄猴,接近指数在交配期显著低于非亲缘雄猴,产仔期接近指数在亲缘和非亲缘雄猴间无显著性差异。尽管雄猴在交配选择上趋于避免与亲缘雌猴交配,但某些雄猴仍会主动对有亲缘关系的雌猴邀配或强行交配,雌猴则主动回避。这些结果表明:黄山短尾猴母系亲属间可以通过行为倾向抑制近亲交配发生,且雌猴更主动回避交配,支持了近交回避的双亲投资理论。  相似文献   

10.
母婴纽带是灵长类社群中最为稳固和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雌性对后代的照料行为是其繁殖投入的一种形式,但雌性对死亡后代的照料不但没有回报,甚至还可能影响其后续繁殖,然而在许多灵长类中却存在母亲对死亡后代的携带和照料行为。本研究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06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观察和记录了4例秦岭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母亲携带和照料死婴行为,以期探讨影响秦岭川金丝猴死婴携带和照料行为的相关因素,为死婴携带和照料行为的相关假说提供数据支持。研究表明携带死婴的雌性均表现出紧张和悲伤的情绪,并存在针对死婴的理毛和嗅吻等行为;死婴的年龄、腐烂与否都不影响雌性携带和照料的时间;出现于交配末期的死婴,雌性对其携带和照料时间变短,这可能有利于雌性进入新的繁殖状态;结合栖息地食物物候和死婴的体重,发现雌性对死婴的携带和照料受到能量成本的限制。  相似文献   

11.
布氏田鼠社会行为对光周期的适应格局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伟  房继明 《兽类学报》2001,21(3):199-205
对实验室内不同光周期条件下的布氏田鼠陌生成体—亚成体间社会行为模式的初步研究显示:不同光周期下成体对亚成体(特别是对雄性亚成体)的行为反应具性二型特征,长光照周期下(light:dark,14L:10D)成体与亚成体同性组合间的争斗较异性组合间的明显,容忍性低,其中成体雄对亚成体雄尤甚。短光照周期下(light:dark,10L:14D)成体雄对亚成体雄、成体雌对亚成体雌及亚成体雄的相容性均较成体雄对亚成体雌的容忍性低,尤成体雌对亚成体雄的排斥表现更为突出,其容忍性也较长光照条件下对应组的低。结果表明,不同光周期条件下布氏田鼠成体与亚成体间的社会行为模式不同。在自然条件下,这些行为模式是其对环境季节变化的一种有效适应,它影响种群中未成年个体存活、补充、扩散重组以及社群结构、种群空间格局季节变化,对该鼠的生存和繁殖有利。  相似文献   

12.
灵长类社会行为的生态选择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赵其昆 《动物学研究》1999,20(2):137-145
因为“乱交”和父子关系模糊,北非猕猴的高强度雄-婴照料(IMC)超越性/亲选择理论和范围,而使行为灵长类学界陷入理论困境。我们发现藏猕猴雄性酱机会是等级和年龄依赖的,因而父-子认知程度明显高于北非猕猴,但二者有相似的IMC和贫乏生境,昭示了行为-生境的逻辑联系。峨眉山藏猕猴除秋季有猕猴属动物果实和竹笋供应外,其他季节不得不以树叶和青草薄壁细胞中少量的单糖为能源。有趣的是,它们的断奶期起点交配也集中  相似文献   

13.
多数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交配与出生有着严格的季节变化,这种季节性除受自身生理机制影响外,还受栖息环境的气候、海拔和食物供应的影响。了解栖息于不同地区的同种非人灵长类动物出生季节性差异有助于了解环境变量对动物繁殖的影响。本研究于2023年1—8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探索了四川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王家山区域和湖北神农架国家公园大龙潭区域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群体中婴猴出生模式与季节性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两个地区川金丝猴种群中的婴猴集中在3—5月出生,但白河种群的出生季节时间跨度较长,1—2月、7—8月都有婴猴出生;尽管两组猴群出生模式不同,但均发生于气温回暖,降水上升的时期;白河种群周婴猴/成雌值(I/F)变化与周平均气温、周降水量呈正相关;神农架种群周I/F变化与周平均气温呈正相关,但是与周降水量相关性不明显。气温上升可能是促进怀孕雌猴进行分娩环境响应因素,降水量则通过影响食物供应的方式来引发繁殖事件。  相似文献   

14.
黄山短尾猴对游人攻击行为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黄山短尾猴对游人攻击行为与猴(行为发起者)和游人(行为承受者)年龄/性别组的关系,于2008年11-12月和2009年4-5月以黄山短尾猴鱼鳞坑YAl群和YA2群为研究对象,将其攻击行为按照危害程度大小划分为3类,采用全事件取样法和连续取样法观察记录猴对游人攻击行为类型、发生攻击行为的短尾猴和受到攻击的游人年龄/性别组,并统计猴群和游人数最.研究发现,成年雄猴所有攻击行为发生的比例显著高于期望值(P<0.01),成年雌猴和未成年猴攻击行为Ⅲ(威胁)发乍的比例显著低于期望值(P<0.01);在游人中,成年男性受到所有攻击发生的比例显著高于期望值(P<0.01),成年女性和末成年人受到攻击行为Ⅲ发生的比例显著低十期单值(P<0.01).结果表明,黄山矩尾猴对游人的攻击行为在人猴年龄/性别组中存在差异.成年雄性比成年雌性和未成年猴更易攻击游人,成年男性游人比成年女性和未成年人更易受剑短尾猴攻击.建议在管理过程中重点监控管理成年雄猴和提醒成年男性游人,这为进一步探讨人猴之间关系提供科学基础,并为其他类似地区生态旅游监管提供案例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OMKAR  Geetanjali MISHRA 《昆虫学报》2014,57(10):1180-1187
【目的】尽管一雌多雄在瓢虫科中常见,但各研究中获得的数据不足以解释雌虫多次交配和一雌多雄的一般适应性意义或适合度后果。本研究以温度为胁迫因子,旨在评价一雌多雄的某些益处(如增加的适合度)是否可传递给后代。【方法】本研究检测了黄斑盘瓢虫Coelophora saucia (Mulsant) 3种交配处理中的适合度:一雌一雄(与同一雄虫交配5次,1次/d),先后一雌多雄(与5头不同的雄虫依次交配5次,即每天与新的雄虫交配1次),以及同时一雌多雄(放进5头雄虫,任由雌虫选择雄虫,交配5次,1次/d)。观察了各交配处理不同温度下(25, 27和 30℃)繁殖力、卵的育性、后代发育和存活。【结果】结果表明,经历一雌多雄然后进行交配选择或竞争的雌性的繁殖能力最强,后代能在更广温度范围内最好地适应发育和存活。但先后一雌多雄交配的雌性与一雌一雄交配的雌性的繁殖能力相似。【结论】结果说明,在无交配选择或雄性竞争的条件下,一雌多雄的益处不明显。这可能是由于在依次射精的雄性间存在精子竞争,或由于雌性的隐性选择。据我们所知,本研究中观察发现的无交配选择时不表现一雌多雄的益处的现象,之前在昆虫中未观察到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斑翅果蝇Drosophilasuzuki求偶行为的特征及过程、视觉因素与信息素粗提物在求偶行为中的作用。【方法】在室内条件下[温度(24±1)℃、相对湿度65%±5%,光周期14L∶10D],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实验观察斑翅果蝇的求偶行为特征及过程。【结果】雄虫的求偶特征为当雌雄虫相遇前或相遇时,雌虫腹部末端翘起,雄虫转向追逐雌虫且翅膀展开;当雌虫静止时,雄虫在雌虫前方展开翅膀并伴随翅膀振动,之后雄虫绕到雌虫侧面,使用前足触碰雌虫并很快返回雌虫前方展开翅膀,随后绕到雌虫尾部弯曲腹部试图进行交配。3日龄雌虫的求偶行为次数最多,为(127.4±10.0)次,且求偶高峰期出现在进入光照期后的3-4 h时段内,为(59.2±5.4)次。与单一因素相比,未交配雌虫卵巢粗提物与死亡虫体共同作用时能够显著激发雄虫的求偶行为。进一步观察结果显示,卵巢粗提物对斑翅果蝇未交配雄虫具有显著的引诱效果,但仅有卵巢粗提物出现时并不能显著增强雄虫求偶行为。【结论】能引起斑翅果蝇雄虫求偶的化学物质(性信息素)存在斑翅果蝇雌虫卵巢中,视觉因素和性信息素联合作用才能显著增强雄虫的求偶行为。  相似文献   

17.
人工饲养恒河猴、食蟹猴的繁殖性能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北京地区人工饲养恒河猴与食蟹猴的繁殖性能,为温带地区猕猴的人工饲养和繁殖方式提供借鉴。方法对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饲养的317只恒河猴繁殖群(30只雄猴,287只雌猴)和78只食蟹猴繁殖群(8只雄猴,70只雌猴)近两年的繁殖性状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结果恒河猴母猴妊娠率、繁殖率和成活率分别为60.73%、54.45%和96.89%。食蟹猴母猴妊娠率、繁殖率和成活率分别为79.86%、56.12%和75.00%。结论食蟹猴和恒河猴可以成功的在温带地区饲养和繁殖,但人工饲养食蟹猴的妊娠率与产仔率较恒河猴高,而仔猴成活率则低于恒河猴。  相似文献   

18.
目的食蟹猴在北京地区的适应性驯养与繁殖。方法从2004年底开始,建立了一个20只雄猴,140只雌猴的食蟹猴室内生产繁殖种群。每个室内饲养单元内包括两只雄猴,14只雌猴,采取自由交配的方式进行繁殖。同时对室内饲养食蟹猴繁殖的季节性、妊娠期、月经周期、仔猴出生体重等进行了观察、记录和统计。结果从2005年4月到2008年3月的3年时间,母猴怀孕305例,流产59例,生产仔猴246只。平均妊娠率、产仔率分别为74.0%和59.7%。室内饲养食蟹猴的繁殖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平均月经周期为(28.5±3.3)d(n=30),平均妊娠期为(167±12)d(n=30),仔猴的平均出生体重为(350±120)g(n=30)。结论食蟹猴能够在温带地区的室内进行成功的驯养和繁殖。  相似文献   

19.
核桃揪雌雄异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秀华 《植物研究》2001,21(3):388-391
对核桃揪开花特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核桃揪多数植株为雌雄异熟,有的植株上雌花先开(雌先型),有的植株上雄花先开(雄先型)。每一植株上雌雄异熟的次序是相当稳定的。并且多数能为雌先型植株提供授粉机会的雄先型群体,其雌花期与雌先型群体的雄花期也能较好的吻合。但是少数花期不同的同一类型(即:雌先型与雌先型或雄先型与雄先型)植株之间也有授粉机会。在坐果率、产量、核果的整齐度、放叶早晚、落叶期、形态差异的调查分析中未发现异熟性与这些性状上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2002 年3~12 月, 采用焦点动物观察法和全事件行为记录法对南宁动物园人工饲养的5 群黑叶猴的拟母亲行为进行了观察。5 群黑叶猴中, 有幼体9 只, 成年个体19 只。观察发现非母雌性黑叶猴的拟母亲行为有怀抱、携带、接近、理毛、吻婴5 种类型; 各种行为类型发生的频次从高到低分别为接近(46.19 %) 、怀抱和携带(24.14 %) 、吻婴(20.36 %) 和理毛(9.31 %) 。通过比较还发现: 1) 幼体出生几个月内(4~8 月龄) , 黑叶猴拟母亲行为经常发生。2) 拟母亲行为的强度与幼体的年龄具有较大的关联性, 与非母雌性的育婴经验有关, 育婴经验缺乏的非母雌性对幼体表现出比有育婴经验的个体更强烈的兴趣。3) 拟母亲行为发生受幼猴母亲的默认程度的影响, 有些母亲不允许其它雌猴接触幼体。4) 拟母亲行为有助于缓解群内雌性个体间的冲突, 调节群内个体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