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分叉小猛水蚤(Tisbe furcata)为研究对象, 对比室内养殖条件下添加附着基与否对分叉小猛水蚤的种群密度的影响, 并同步分析水体化学要素(亚硝态氮、硝态氮、氨氮和磷酸盐)与桡足类种群密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加入附着基并未达到增加桡足类种群密度的效果, 反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水体三氮一磷的分析表明亚硝态氮、硝态氮和磷酸盐含量均与桡足类种群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 而氨氮浓度与桡足类种群密度间没有相关性, 这与之前研究结果一致, 进一步验证了现有养殖方法的可靠性。此外, 添加附着基养殖池中快速升高的亚硝氮含量可能抵消了附着基的积极作用, 因此, 后续相关研究需要综合考量上述因素。  相似文献   

2.
韩希福  王荣  王军萍 《生态学报》2001,21(5):820-826
用最优化适合度种群生态模型模拟研究了中华哲水蚤和小拟哲水蚤种群在渤海生态系统中的垂直移动模式。生命周期、世代时间、繁殖力和产卵量是决定这两种桡足类垂直移动的主要因素。在中华哲水蚤生活史类型中,无水平流动或水平流动速率很小时,昼夜的垂直移动能使其获得最优的生态适合度。水流的增加或方向的改变会使其在底层的停留时间增加。在小拟哲水蚤生活史类型中,随着水流的增加及其随之而来的损失率增高,其垂直移动的倾向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东海亚强真哲水蚤种群生态特征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徐兆礼 《生态学报》2006,26(4):1151-1158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多种生态学指标和方差贡献等统计方法对东海亚强真哲水蚤(Eucalanussubcrassus)自然种群特征及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并与1979~1980年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东海亚强真哲水蚤丰度和优势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丰度均值分别为秋季5.40indm3>夏季2.09indm3>冬季0.93indm3>春季0.17indm3。该种在东海的优势性主要表现在夏秋季。春季该种丰度占桡足类总丰度的百分比仅为2.46%,秋季为9.32%,冬季为8.42%,夏季(9.94%)是四季中的最高值。秋季该种在东海有很高的出现率(98.22%),春季较低,仅为49.62%。该种群聚集强度丛生指标(I)均为正值,其中秋季最高,有明显的聚集现象。亚强真哲水蚤对桡足类总丰度的贡献,在夏冬季仅次于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秋季仅次于精致针刺水蚤(Euchaetaconcinna)。比较20a前同水域的调查结果,该种在东海浮游桡足类中的重要性近年有所提高,尤其在秋冬季特别显著,这可能与全球变暖相关。底层水环境的变化是影响东海亚强真哲水蚤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子,该种数量变化与暖流势力有密切的关系,是一个暖水种。  相似文献   

4.
三座南亚热带大型水库敞水区桡足类群落结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0-2002年对南亚热带三座大型水库:新丰江水库、公平水库和飞来峡水库敞水区桡足类进行了定性定量采样.三座水库桡足类种类数较少,共检出桡足类4科10属14种,其中8种哲水蚤,5种剑水蚤和1种猛水蚤.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水库的我国特有种舌状叶镖水蚤(Phyllodiaptomus tunguidus)和广布性种类右突新镖水蚤(Neodiaptomus schmackeri)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哲水蚤种类,温中剑水蚤(Mesocyclops thermocyclopoides)、台湾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taihokuensis)和博平近剑水蚤(Tropocycl opsbopingi)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剑水蚤种类.水库的流域面积、滞留时间、鱼类捕食和营养状态是影响水库桡足类种类组成和数量的重要因素.三座水库桡足类种类数与水库流域面积大小存在正相关关系.随着水库营养水平的升高,桡足类密度和生物量也相应增加,但是大型哲水蚤的优势度降低,而剑水蚤和桡足类幼体的优势度上升.水力滞留时间很短是引起飞来峡水库桡足类种群波动的主要因素.水库捕食性鱼类对甲壳浮游动物的选择性捕食,对桡足类种类影响较小,对桡足类成体密度影响较大.由于地区差异和鱼类捕食强度等因素的影响,桡足类种类多样性与水体营养状态之间存在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5.
渤海真刺唇角水蚤摄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2年 8月至 1 993年 5~ 6月在渤海调查过程中取得了大量海洋浮游生物样品 ,从中获得 80 0个消化道内含有食物的真刺唇角水蚤标本 ,经分析得出 :真刺唇角水蚤营小型浮游生物食性 ,主要摄食小型桡足类 (占其食物组成的 76.4% ) ,其中小拟哲水蚤是它的主要摄食对象 ( 74.7% ) .此外 ,它也摄食少量硅藻类 ( 2 3.0 % )、甲藻类 ( 1 .1 % )、金藻类 ( <0 .1 % )和纤毛虫类 ( 1 .5% ) ;其食物组成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其类群更替率各季平均达 30 .7% ,其种类更替率达 40 .3% ,并显示出硅藻类自春至冬逐渐增高而桡足类逐渐降低的规律性 .其摄食强度以春季为最高 ,秋季居第二位 ,夏季居第三位 ,冬季最低 .  相似文献   

6.
浙江千岛湖桡足类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1999年1-12月,研究了贫-中营养型的大型深水湖泊-浙江千岛湖浮游桡足类的群落结构,包括其种类组成、现存量动态及群落多样性。在一年的研究中,共观察到16种桡足类(5种哲水蚤、1种猛水蚤和10种剑水蚤)。根据各种桡足类(桡足幼体+成体)的年平均密度,哲水蚤的优势种为右突新镖水蚤(Neodiaptomus schmack-eri)和球状许水蚤(Schmackeria forbesi);剑水蚤的优势种为一种中剑水蚤(Mesocyclops notius)和近邻剑水蚤(Cyclops vicinus)。桡足类群落平均密度46.81个/L,生物量0.126mg/L,物种多样性指数1.54。桡足类现存量的季节变化为夏>秋>冬>春,8月份密度达98.50个/L,生物量0.333mg/L;5月份密度仅10.70个/L,生物量0.017mg/L。水平变化以Ⅱ号站现存量为最高,密度达80.10个/L,生物量0.289mg/L;V号站的密度最低,仅29.80个/L;Ⅳ号站生物量最低,0.066mg/L。多样性指数以I站为最高3.21,Ⅸ站最低,仅0.85。桡足类群落多样性随着水体透明度的增大呈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脂肪酸对中华哲水蚤摄食两种海洋微藻的指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梦坛  李超伦  孙松 《生态学报》2011,31(4):933-942
在室内以饥饿培养为对照,以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培养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研究了各脂肪酸标记对中华哲水蚤摄食不同饵料的指示作用。结果显示,海洋原甲藻中18 ∶ 4ω3、22 ∶ 6ω3含量较高,中肋骨条藻中16 ∶ 1ω7、20 ∶ 5ω3的含量较高。二者分别表现出典型的甲藻门和硅藻门的脂肪酸组成特征。中华哲水蚤的脂肪酸组成有两个特点:(1)20 ∶ 5ω3和22 ∶ 6ω3的含量均较高;(2)其体内表征桡足类浮游植物食性、由桡足类自身合成的20 ∶ 1和22 ∶ 1脂肪酸占有相当的比例。虽然中华哲水蚤对不同脂肪酸的吸收和转化效率不同,但以脂肪酸作为标记还是成功的指示了中华哲水蚤对微藻的摄食。在饥饿培养中,首先消耗的是那些浮游动物自身不能合成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而结构脂肪酸都表现出了较高的保守性。结合各脂肪酸标记变化趋势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认为,18 ∶ 4ω3、18 ∶ 4ω3/16 ∶ 1ω7、∑18/∑16能较好的指示中华哲水蚤对海洋原甲藻的摄食,仅16 ∶ 1ω7/18 ∶ 4ω3能指示中华哲水蚤对中肋骨条藻的摄食。  相似文献   

8.
四川桡足类区系的特点由于四川的地形复杂,桡足类的种群繁多,目前已知53种,占全国已知206种的25.73%,占全国纯淡水种类的33.76%。凉山荡镖水蚤为我省特有种。53种桡足类中,以广温性种占绝对优势,其次是南方热带性种,北方寒带性种较少。这与四川地跨东洋界和古北界,全省气候比较温和有关。哲水蚤目虽是浮游性种类,但可能由于它的躯体较大,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弱,因此地域性较强。如我省特有种只在雷波马湖采得,其他地区还未发现。但也有一些分布延伸的现象,如近方蒙镖水蚤,原仅发现于西藏和新疆,海拔高度在1040—4000米,现在我省南溪县的池塘…  相似文献   

9.
通过2006年11月至2008年8月2周年8个季度的野外采样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新疆乌伦古湖浮游甲壳动物的季节演替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枝角类和桡足类的总种类数为25种,其中枝角类6种,桡足类19种。枝角类Shannon-Wiener指数2007年夏季和2008年夏季较高,2007年冬季最低;Pielou 指数2006年冬季最高;桡足类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除冬季较低外,其余三季较高。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枝角类和无节幼体的密度与生物量呈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动格局,其中,枝角类密度和生物量在夏秋季形成单一高峰,最大值出现在2007年夏,最大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12个/L和0.062 mg/L,而无节幼体密度和生物量形成春秋双高峰,其最大值出现在2007年春,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5.14个/L和0.015 mg/L,桡足类密度和生物量季节变化不明显。优势种的季节演替方面,象鼻溞和模式有爪猛水蚤全年形成优势,其他枝角类、哲水蚤和剑水蚤不同季节的优势种各异。经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长刺溞等与水体中的pH值、SD呈正相关,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呈负相关;长额象鼻溞等与水深呈正相关,无节幼体等与水温也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辽宁盘锦辽河三角洲地区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生态育苗池中出现的近亲真宽水蚤(Eurytemor affinis)和细巧华哲水蚤(Sinocalanus tenellus)与中华绒螯蟹幼体的关系.结果表明:近亲真宽水蚤和细巧华哲水蚤都严重地影响Ⅰ期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的成活率,其密度越大,Ⅰ期溞状幼体的成活率就越低(P<0.01); Ⅲ期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可捕食桡足类无节幼体,且捕食量随着无节幼体密度增加而变大(P<0.01);Ⅴ期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和大眼幼体容易捕食到近亲真宽水蚤而很难捕食到细巧华哲水蚤;蟹苗池中大眼幼体的产量与育苗初期池塘中桡足类的数量呈负相关关系,且不同桡足类密度下大眼幼体收获量差异极显著(P<0.01).提出了控制和利用蟹苗池中桡足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这是五里湖桡足类研究报告的第三部分,即猛水蚤目,其中共包括4科6属6种,如阿妈猛水蚤科(Ameiridae)与老丰猛水蚤科(Laophontidae)各有一种;异足猛水蚤科(Canthb-camptidae)和短角猛水蚤科(Cletodidae)各有两属两种。种类的名录列于下表。在这些种类中,除沟渠异足猛水蚤[Canthocamptus staphylinus(Jurine)]之外,其他5种在我国都是初次发见,它们在地理分布上的新记录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在五里湖中,无疑地还有些猛水蚤尚未采到,值得进一步调查。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描述采自新疆天池的挠足类一新种——天池北镖水蚤。新种与匈牙利的喜钠北镖水蚤最为相似,但有重要区别,例如新种雄体第一右触角第十四节有一短刺,两性第五胸足的构造也与喜钠北镖水蚤有重要区别等等(表1)。 根据新种雄体第一右触角的指状突起的特征,应归入杆镖水蚤亚属,但此触角第十四节中部却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短刺。在北镖水蚤属中,此短刺被列为北镖水蚤亚属的特征。若据此将本新种归入北镖水蚤亚属,则雄体第一右触角末第三节的指状突起、第五胸足等重要特征都不相符。为此建议将杆镖水蚤亚属特征中关于雄体第一右触角第十四节的形态改为:大多无短刺,仅少数有几丁质突起或短刺。  相似文献   

13.
湛江港湾浮游桡足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才学  龚玉艳  王学锋  孙省利 《生态学报》2011,31(23):7086-7096
2009年2月、5月、8月和11月分别对湛江港湾浮游动物进行了季度月调查,并对该海域浮游桡足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共鉴定出桡足类72种,其中冬季36种,占浮游动物种类数的29.5%;春季33种,占浮游动物种类数的39.3%;夏季24种,占浮游动物种类数的29.6%;秋季19种,占浮游动物种类数的40.4%.主要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短角长腹剑水蚤Oithona brevicornis、亚强真哲水蚤Eucalanus subcrassus、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和桡足类幼体.季节变化模式为:夏季丰度最高,达960.0个/m3,春季次之为421.0个/m3,冬季为303.4个/m3,秋季最低仅为252.8个/m3.平面分布冬春季丰度内湾高,往湾口逐渐降低,夏季内湾低往湾口逐渐增大,而秋季分布较均匀.调查海区桡足类丰度与水温、叶绿素a和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DIN和PO3-4呈显著的负相关,与盐度、pH值和活性硅酸盐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隆水蚤科以其丰富的个体数和多样性成为海洋水体生态系统中极为重要的小型桡足类, 但其分类学和多样性研究仍有较大不足, 其生态功能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存在被低估的可能。为了提升对隆水蚤科的认识, 本文对国际隆水蚤科分类学和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隆水蚤科的物种多样性研究难点和技术发展趋势、隆水蚤科的分布和生态等方面研究进行概述。19世纪末Giesbrecht创建隆水蚤科, 随后该科的新物种不断被发现和描述, 目前已描述115种。中国海仅记录到隆水蚤科物种11种, 相关生态学研究较薄弱。隆水蚤科由于个体小, 许多物种间具有高度的形态相似性, 并且包含很多姐妹种及种内分型, 因此许多研究将传统分类鉴定手段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 以提高物种的发现和描述效率。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有关隆水蚤科物种的分布特征、食性特征、种群特征和行为学特征等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 这都将提高隆水蚤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随着研究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许多设备先进的科学考察船和载人潜水器被用于海洋研究, 从近海、边缘海到深远海研究的协同发展, 海洋生物样品资源不断丰富, 这将带动我国分类和多样性研究快速发展, 使隆水蚤科的分类学研究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5.
渤海浮游动物群落生态特点 Ⅱ.桡足类数量分布及变动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用1959年全国海洋普查浮游动物中网样品分析渤海浮游动物。尤其是中小型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及变动特点。结果表明,渤海浮游动物全年平均丰度为3841ind/m^3,最大33756ind/m^3,最小6.5ind/m^3。其中桡足类年平均密度为3413ind/m^3,是数量的主要构成者。渤海浮游动物主要的高峰期出现在夏季,此外春、秋两季各自有一个小的高峰。春季峰主要是由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的大量繁殖造成,秋季峰主要是由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构成。夏季峰是由于小拟哲水蚤(Paraclanus parvus)、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拟长腹剑水蚤等多种桡足类和一些幼虫大量繁殖造成。渤海浮游动物季节演替比较明显。双毛纺锤水蚤、墨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 mcmmurrichi)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是春季的优势种;小拟哲水蚤、拟长腹剑水蚤、近缘大眼剑水蚤(Corycaeus affinis)和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是夏季的优势种;拟长腹剑水蚤、真刺唇角水蚤(Lubidocera euchaeta)等是秋季的优势种。数量的水平分布同温度的水平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同盐度趋势相反。  相似文献   

16.
氮、磷对镍在食物链上传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华  王桂忠  李少菁 《生态学报》2007,27(7):2889-2895
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研究氮或磷添加对镍在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Lu)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胞内累积的影响;并将其分别投喂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后,探讨镍在桡足类体内的吸收和生理周转。结果表明,经过24h暴露后,氮或磷显著影响这两种藻类对镍的吸收,且高浓度氮或磷均能促进镍在这两种藻类细胞内的累积,因而促进镍在中华哲水蚤体内的吸收;而镍在中华哲水蚤体内的生理周转率却不受氮或磷浓度的影响,似乎更受动物个体的生理状态影响;中华哲水蚤对镍的吸收率与藻类细胞内镍含量呈极显著相关(p<0.001),证明了"桡足类只吸收饵料细胞内的水相金属库"的假说。由此可见,近海富营养化可促进浮游植物对镍的吸收,进而影响该金属在浮游生物食物链上的传递。  相似文献   

17.
以大薸(Pistia stratiotes)、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和小竹节草(Najas guadelupensis)为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的食物,养殖数量设置为0、2、4、8、16和32只,分别在养殖的第1、3、5、7和9天测定养殖水体中的温度、pH、溶氧以及铵态氮、亚硝态氮、硝态氮、溶解性磷酸盐的浓度。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福寿螺养殖液对福寿螺和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的胁迫实验。结果表明:福寿螺的养殖数量和食物种类对养殖液中的溶氧、铵态氮、硝态氮和溶解性磷酸盐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溶氧量随着养殖数量的增大和养殖时间的延长显著降低,而铵态氮、硝态氮和溶解性磷酸盐的浓度显著升高(P0.05);养殖液中亚硝态氮的含量只受养殖数量的显著影响(P0.05);胁迫实验中,福寿螺养殖液对铜锈环棱螺和福寿螺相对生长率和死亡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P0.05);福寿螺表现为减速增长,铜锈环棱螺表现为负增长,并且养殖液浓度越高,对铜锈环棱螺的致死效应越大。本研究表明,福寿螺可以通过养殖液改变养殖水体的理化性质,抑制铜锈环棱螺的生长,并对其具有显著的致死效应,这可能是导致福寿螺入侵的一个重要机制。本研究不仅丰富了入侵生态学的理论,也为福寿螺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8.
于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对苏州工业园区湖泊和河流水体的浮游甲壳动物组成及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浮游甲壳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的年度变化,探讨其分布与水体理化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园区水体有枝角类6科12属24种,桡足类7科13属18种,其中短尾秀体溞、长额象鼻溞、汤匙华哲水蚤及近邻剑水蚤在不同水体中不同季节均为优势种.在湖泊水体和河流水体中,浮游甲壳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表现为夏、秋季较高,冬、春季较低,且在夏、秋季分别具有2个峰值.枝角类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在河流水体中均高于湖泊水体,两者间均具有显著差异;桡足类的平均密度在河流水体和湖泊水体间差异不显著,而平均生物量要显著高于湖泊水体.湖泊水体和河流水体在溶解氧、pH、透明度、总溶解固体、盐度、总磷、总氮及铵氮含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冗余分析表明无论是湖泊水体还是河流水体,多数浮游甲壳动物的分布与水温、盐度、化学需氧量(CODMn)和总磷等指数呈正相关,只有枝角类中的溞属、船卵溞属种类的分布与水体溶解氧、pH值及透明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选取从杭州养鱼塘水样中分离得到的1株紫色非硫光合细菌菌株HZ-1,利用它的纯培养物处理养殖水体,测定COD去除率和亚硝态氮降解率。结果表明,菌株HZ-1可以有效地分解水体中的污染物,去除水体中的COD,对养鱼塘水去除率达到20.99%;对养虾池水去除率达到了36.09%;菌株HZ-1可以有效地降低水体的亚硝态氮,对养鱼塘水亚硝态氮的降解率为41.18%,具有较好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20.
海南岛西北沿岸海域浮游桡足类的分布及群落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昌江沿岸海域生态系统的现状, 探讨海域环境因素对浮游动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的影响。本文根据2008年11月至2009年7月在海南西部昌江沿岸水域21个测站、4个季度月调查所获的浮游桡足类样品数据, 对该海域浮游桡足类群落结构、分布、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本调查共鉴定出桡足类44种, 隶属4目17科24属, 其中秋季25种, 冬季23种, 春季22种, 夏季23种。本次调查共发现优势种6种, 分别是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 pauper)、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锥形宽水蚤(Temora turbinata)、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椭形长足水蚤(Calanopia elliptica)和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 优势种以近岸暖水种居多。浮游桡足类丰度季节变化明显: 冬季最高, 达409 ind./m3; 秋季次之, 为144 ind./m3, 春季为55 ind./m3, 夏季最低仅为17 ind./m3。其丰度的平面分布显示: 秋、冬季节分别在海区中部和南部形成明显密集区, 春、夏季节则大致呈现由外海向近岸逐渐递减的趋势。浮游桡足类的多样性指数(H')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 春、夏季的均匀度指数(J')明显高于秋、冬季。本调查反映出该海区的桡足类群落具有热带—亚热带区系特征, 种类组成季节更替明显, 桡足类种群受海域水温和硅藻的影响明显, 受盐度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