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蛤蚧地理变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历代本草和国家《药典》都没有蛤蚧品种分化的记载。动物分类上一直把蛤蚧的体色变异看成是居住环境所致。我们在药用动物资源调查中发现蛤蚧有明显的地理变异。产自我国广东、广西和云南南部及越南、缅甸北部的蛤蚧体型较细,体色较深,色斑较杂,称之为黑蛤蚧;而东南亚及南亚大部分地区出产的蛤蚧则体型粗壮,体重较大,体色较浅,具有醒目的红色斑点,故称之为红蛤蚧或泰国哈蚧。二者的地理分布不重叠,市场售价差异甚大。  相似文献   

2.
大壁虎Gekko gecko俗称蛤蚧,可分为黑蛤蚧和红蛤蚧.黑蛤蚧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广西和越南的东北部,而红蛤蚧则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包括越南南部、老挝、泰国等.本文对这两种蛤蚧种群的求偶鸣叫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经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种群蛤蚧的求偶鸣叫声学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大壁虎的求偶鸣叫由一系列的音节组成,可分为3段:第一段由0~5个脉冲串组成,每个脉冲串含多个脉冲(7~10);第二段由4~10个双音节组成;第三段由1~3个单音节组成,只有红蛤蚧的求偶鸣叫具有第三段.此外,黑蛤蚧和红蛤蚧的求偶鸣叫差异也表现在第二段,即双音节的结构上.黑蛤蚧的双音节呈现出复杂的频率调节模式,且第一音节和第二音节之间有明显的沉默间隔.红蛤蚧的求偶鸣叫很少或基本没有频率调节,第一音节和第二音节之间没有沉默间隔.结合这两种蛤蚧在形态、染色体和基因结构方面的显著差异,推测传统认为的大壁虎可能由两个不同的物种以及一个亚种组成.  相似文献   

3.
天然红松种群形态特征地理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在我国红松天然分布区内,根据纬度和海拔的差异,选取了凉水、小北湖和长白山3个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下的天然红松林,进行了形态结构的观测分析。分单株采样,测量了一级枝针叶的长度,球果长度、宽度、每球果含种子数目,种子的重量,树皮的形态。结果表明:红松平均针叶长度在我国分布区风呈现中间长、南北短的趋势。种群内针叶的变异幅度凉山地区最大(0.1486),长白山地我最小(0.1056);种群间针叶长度变异较大  相似文献   

4.
脊椎动物发育生物学的研究通常依赖于数量有限的模式生物的形态变化,胚胎发育分期表的建立为物种胚胎发育的一系列过程确立了一个统一的标准,成为研究形态演化的重要工具。本研究对多疣壁虎(Gekko japonicus)28℃孵化条件下的胚胎发育过程进行显微观察,并记录了整个胚胎发育历程。基于多疣壁虎胚胎发育过程中头部、咽、四肢等形态变化及皮肤色素沉积和被鳞的情况,将多疣壁虎胚胎发育分为42个时期。刚排出体外的受精卵,其胚胎发育一般已经发生至28期,该期胚胎头部和躯干分化明显,眼泡、咽弓、心和体节可见;29期前、后肢芽均可见;30期肢芽延长并开始出现分区,31期可见明显肢身,32期四肢均出现肢柱和肢杆的分区;33期咽裂消失,指和趾开始显现;35期指和趾间带退化,指和趾完全形成;36期出现爪;37期爪完全形成;38期皮肤色素沉积明显;39期指、趾底部膨大,形成单行攀瓣;40期身体背部和四肢色素沉积且被鳞明显;41期腹部出现色素沉积且被覆鳞片。42期鼻孔开放,体背整体呈灰棕色。对多疣壁虎卵产出后胚胎28~42期发育期形态学变化进行了详细描述,旨在为蜥蜴类胚胎发育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浙江地区3个多疣壁虎(Gekko japonicus)种群的个体大小、繁殖生活史特征进行了测定。在24 ℃、28 ℃和31 ℃条件下,孵化多疣壁虎卵,并测定其孵化期和幼体特征。结果表明:多疣壁虎成体存在显著种群间变异和两性差异,即衢州和温州个体大于杭州个体,雌体大于雄体;卵平均质量和窝卵重无显著种群间差异,但杭州壁虎的相对窝卵重显著大于衢州和温州个体;孵化温度能显著影响孵化期及幼体的尾长和头宽,但不影响幼体体长、体质量及运动能力;孵化温度效应不存在种群间差异。本研究揭示了疣壁虎个体大小、繁殖输出以及卵孵化特征的微地理变异。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的球形变异及其特征和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幽门螺杆菌 (H elicobacter pylori,简称 Hp)在不利于其生长繁殖的环境中易发生球形变异 ,如延长培养时间、进入无营养成分的水中、改变环境氧浓度、接触抗生素等均可使Hp转变为球形菌。球形 Hp在体外常规培养条件下不能繁殖 ,但具有活力 ,具有低代谢活性 ,在水中可存活较长时间 ,进入动物体内可致动物模型胃炎 ,推测球形 Hp在体内适宜的环境下可回复转变为螺旋菌 ,从而导致胃炎等消化性疾病的发生 ,因而认为球形菌可能在 Hp感染的传播中起重要作用。临床化学治疗剂的应用 ,使 Hp在化学治疗压力作用下转化为球形 ,并潜伏于机体内 ,成为日…  相似文献   

7.
野菊和甘菊的形态变异及其核型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形态地理和细胞学角度对野菊Dendranthema indicum L.和甘菊D.lavandulifolium (Fisch.ex Trautv.)Ling et Shih的形态变异的规律和趋势,形态特征与核型特征的 联系以及野菊和甘菊的系统演化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从形态特征或从核型特征看,野菊和甘菊都是多型种,且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演化关系;根据对各类群形态特征和核型特征的比较,作者认为,杂交在野菊和甘菊多倍体起源及其核型进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野生蜡梅花部形态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会聪  蒋雅婷  田敏  张莹  王彩霞 《生态学报》2018,38(16):5800-5809
以浙江省蜡梅自然分布区的5个居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巢式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探究蜡梅花部的形态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以及居群间和居群内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蜡梅花部性状中除雄蕊长度、雌蕊数、雌蕊长度、内被片数以外,其他12个性状在居群间均有极显著差异。胚珠数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大,花冠内径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小,各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5.03%(10.81%—23.38%)。五尖山的表型多样性最丰富,碧东山居群最小,种群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44.38%(1.57%—89.62%),种群内变异大于种群间变异,种群内变异是花部变异的主要来源。主成分分析显示花冠直径、花冠内径、花筒深度和中被片长对种群变异起主要贡献作用。花部多数性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生态因子中花部性状与土壤酸度相关性最大,土壤中花部性状与大量元素相关性最大,微量元素次之,中量元素最小。通过UPGMA聚类分析可以将5个种群分成两组。浙江省野生蜡梅花部形态存在丰富的变异和多样性,花部部分性状与土壤中钙、铁、铜含量和海拔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王丽  吴敏  徐翊  游章平  张定亨 《广西植物》2011,31(3):349-356
调查马蹄参在湖南、广东、广西、云南4省9个天然种群20项枝叶的形态指标在种群内和种群间的表型变异,运用相关分析揭示枝和叶形态指标间以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并进行聚类分析(UPGMA)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在种群内和种群间均存在一定变异性.广西花坪自然保护区两个种群(HP1,HP2)枝叶形态性状(尤其是枝)的...  相似文献   

10.
以我国东北地区4个纬度针叶树种红松和阔叶树种水曲柳为对象,研究两树种成熟叶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和养分重吸收率及其相关性,分析气候和土壤因子对叶化学计量特征及养分重吸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叶化学计量特征的地理变异存在种间差异,随着纬度的升高,水曲柳叶C、N含量显著增加;水曲柳C∶N、红松N∶P均与纬度呈显著负相关,而水曲柳N∶P与纬度呈显著正相关。红松磷重吸收率与纬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分析表明,红松和水曲柳叶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主要受到气候因子(年均温和降水量)的影响,而养分重吸收率仅受少数土壤因子(pH和全氮)的影响。主成分分析表明,红松和水曲柳磷重吸收率与N∶P均呈显著负相关,与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氮重吸收率仅在红松中与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N∶P呈显著负相关。水曲柳相比红松更倾向于具有快速投资-收益型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中国散居型飞蝗地理种群数量性状变异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康乐  李鸿昌 《昆虫学报》1989,32(4):418-426
本文用模糊聚类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中国21个散居型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L.Phase Solitaria地理种群的形态测量数据进行了数值分析.这3种分析方法所得的结果是相似的.结果较好地说明了我国21个飞蝗地理种群的地理变异、种群相互关系及亚种的地位.初步确定了我国飞蝗三个亚种的自然地理分界线.陕北的地理种群与陕中、南和华北平原的地理种群非常接近,应认为是东亚飞蝗 L. m. manilensis(Meyen)的一个地理种群.发生基地的散居型飞蝗与一般发生区或扩散区的飞蝗形态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发生基地种群密度和生存条件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的结果.主成分分析说明,内蒙古西部的地理种群是介于亚洲飞蝗L. m. migratoria L.和东亚飞蝗L. m. manilensis(Meyen)之间的过渡性种群,但更接近新疆和甘肃的亚洲飞蝗.作者还将E/F、F/C和P/C 3个比值投入运算,这不仅输入了体形的信息,而且也起到给前翅长E、后足股节长F和头宽C加权的作用.作者认为,当在空间和时间上大量连续取样的情况下,飞蝗形态测量学的方法对于确定亚种的地位是比较困难的,这是因为该种固有的多变性和散居型飞蝗在水平和垂直分布上的连续性所造成的.但对于分析地理种群的相互关系方面则显示出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下游湿地芦苇形态变异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水盐为主导生态因子,分析了黄河下游湿地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种群形态变异的水平与格局。对基径、株高、叶长、叶宽、节间长、节间数和穗长7个形态特征在15个种群中的变异分析表明:种群内个体间形态差异极显著,7个形态特征在种群内的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节间长(0.284 6)、叶宽(0.253 6)、穗长(0.244 9)、叶长(0.208 5)、基径(0.187 5)、节间数(0.176 3)、株高(0.165 7); 7个形态特征在种群间的变异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株高、叶长、节间长、叶宽、基径、节间数、穗长,但种群间形态的显著差异主要存在于滨州种群(BZH)、淡水种群(ZHG、DPH、NYH,土壤总盐度<0.1%)、盐生种群(HS01、HS02、HS03、HS04、HS05、DWL、KD、GD、LZH、LJ、DLH,土壤总盐度>0.3%)之间,在来自相似生境的种群间形态差异普遍不显著;7个形态特征均与水盐联合影响因子显著相关;以形态特征为基础的聚类分析将研究的15个种群分为显著不同的3类。因此,根据黄河下游湿地芦苇形态变异规律和分化特点,建议将该地区芦苇分为盐生芦苇、淡水芦苇、巨型芦苇3个形态类型。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天然居群叶形态性状的变异规律及其生态适应性特征,该研究以10个小叶锦鸡儿天然居群为对象,通过多重比较、巢式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7个叶形态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小叶锦鸡儿叶形态性状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 < 0.01),平均变异系数为10.13%,不同性状的变异幅度为6.23%~12.78%;平均叶形态性状的表型分化系数为43.62%,居群内变异(30.09%)大于居群间变异(24.91%),说明居群内是其叶形态性状变异的主要来源。(2)相关性分析表明,环境因子对小叶锦鸡儿的叶形态性状变异有很大的影响,在地理空间上主要呈现出沿海拔梯度的变异模式;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显示,小叶宽、叶柄宽和叶柄长对小叶锦鸡儿叶形态变异起主导作用;利用欧式距离对小叶锦鸡儿居群进行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基于叶形态性状和环境因子可分别将小叶锦鸡儿10个居群分为3类和2类,Mantel检验结果表明,小叶锦鸡儿的叶形态性状变异不存在地理连续性。研究结果为小叶锦鸡儿的适应性进化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多疣壁虎卵的孵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供试多疣壁虎于1987、1988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上旬采自杭州市区。  相似文献   

15.
任珺  陶玲 《西北植物学报》2003,23(11):1942-1948
调查和测定了中国西北荒漠地区的蒙古沙拐枣(Calligomum mongolicum Turcz)5个种群的形态学指标,应用方差分析(MANOVA)、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对种群间及种群内的形态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种群间的形态变异差异显著。植株高度、种子刺毛长度和种子重量指标具有较强的形态差异性分析意义。形态差异(欧氏距离)与种群间基因流动(地理距离)间没有发现相关关系。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种群M1与M2亲缘关系最近,种群M5与其他种群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电泳技术对5个种群的3个酶系统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种群M5与其他种群的遗传一致度稍低(0.8197~0.8902)以外,其余各种群遗传一致度较高(0.8480~0.9505),体现其亲缘关系较近。依据Nei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结果与形态聚类结果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甘草地向部分形态特征地理变异规律并分析其形成的生态学机制。方法:采用样方调查的方法测定全国8省区35个旗县甘草野生种群的地上植株形态特征,采用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探讨甘草地上形态特征的地理变异规律及其形成的生态学机制。结果:(1)不同甘草野生种群的株高、侧枝数、侧枝角度、侧枝长度、复叶长度、小叶数、小叶长度和宽度8项形态指标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2)各形态形态指标与产地年均温、日照百分率等气候因素密切相关。结论:甘草野生种群地上植株形态特征存在显著的地理变异,导致甘草种群产生地理变异的气候因子主要是光照因子,其次为温度因子和水分因子,其相关关系可用多元回归模型解释。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甘草地向部分形态特征地理变异规律并分析其形成的生态学机制.方法:采用样方调查的方法测定全国8省区35个旗县甘草野生种群的地上植株形态特征,采用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探讨甘草地上形态特征的地理变异规律及其形成的生态学机制.结果:(1)不同甘草野生种群的株高、侧枝数、侧枝角度、侧枝长度、复叶长度、小叶数、小叶长度和宽度8项形态指标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2)各形态形态指标与产地年均温、日照百分率等气候因素密切相关.结论:甘草野生种群地上植株形态特征存在显著的地理变异,导致甘草种群产生地理变异的气候因子主要是光照因子,其次为温度因子和水分因子,其相关关系可用多元回归模型解释.  相似文献   

18.
蒙古冰草外稃微形态特征的变异式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解新明  云锦凤  高艳春  卢小良  李秉滔 《植物研究》2002,22(2):168-172,T002,T005
采用电镜扫描技术对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 Keng)6个天然居群和2个栽培品种的外稃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外稃的微形态特征存在有14种变异类型,具有丰富的多态性;从这些变异的分布格局来看,主要存在于居群内的个体间,居群间的分化并不明显,反映出了居群内变异大于居群间变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隶属于啮齿目(Rodentia)、鼹形鼠科(Spalacidae)、鼢鼠亚科(Myospalacinae)、鼢鼠属(Myospalax)(Norris et al.,2004),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为陕西、甘肃、宁夏及青海东部地区农田和草原的主要害鼠之一,对林业幼苗也有一定的损伤,同时亦是水土保持的主要破坏因素之一(江廷安等,1996).作为地下掘土类食草动物,由于地下积水和空气不流通,甘肃鼢鼠经受着食物匮乏等的环境压力,很可能促使甘肃鼢鼠身体结构向有利于适应洞道系统的方向变化,导致种群分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石龙子雌体繁殖特征和卵孵化的地理变异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浙江丽水和广东韶关中国石龙子均年产单窝卵,窝卵数,窝卵重和卵重均与雌体SVL呈正相关,雌体头部形态,繁殖特征,产卵起始时间和孵孵化的热依赖性等有显著的地理变异;韶关石龙子产卵起始时间为5月中旬,比丽水经子约早两周,韶关石龙子窝卵数较大,卵较小,窝卵重与丽水石龙子无显著差异。韶关石龙子特定SVL的窝卵数比丽水石龙子多2.8枚卵,中国经子卵数量和大小之间有种群间权衡,无种数内权衡,同一种群内卵数量与卵大小无关,孵化温度影响石龙子孵出幼体的一些特征,24℃孵出细幼体比32℃孵出幼体大,躯干发育好,剩余卵黄少,韶关24℃孵出幼体的体重,躯干干重小于丽水幼体,韶关32℃孵出幼体的SVL小于丽水幼体,剩余卵黄大于丽水幼体,表明适宜卵孵化温度范围有地理变异。丽水石龙子卵对极端高温和低温的耐受性较强,适宜卵孵化温度范围较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