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昆虫学报》2015,37(4):701-709
为明确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外来入侵害虫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及其本地近缘种花蓟马F.intonsa的影响,利用两种CO2浓度(800μL/L vs.400!L/L)的人工气候箱研究了西花蓟马和花蓟马未成熟期的发育历期、累积存活率、单雌产卵量及净生殖率等种群参数。结果表明:在CO2浓度倍增条件下(800μL/L),西花蓟马和花蓟马的非成虫历期显著短于对照CO2浓度(400μL/L)下的种群;花蓟马的累积存活率比对照下降了26.30%(P0.05),而西花蓟马的累积存活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西花蓟马的单雌平均产卵量比对照组增加了4.17粒,而花蓟马的雌成虫寿命、成虫平均单雌产卵量和日均单雌产卵量分别降低了1.31 d、4.83粒和0.56粒(P0.05)。与对照相比,高CO2浓度处理下西花蓟马种群的净生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均显著增加,而平均世代周期(T)、种群加倍时间(t)均明显减少;而花蓟马则相反,其种群的R0、rm和λ均显著降低,T和t均明显长于对照(P0.05)。在相同CO2浓度下,西花蓟马的非成虫虫态历期短于花蓟马;两种蓟马非成虫虫态的不同发育阶段存活率由高至低的顺序相同,依次为:蛹期预蛹期2龄若虫期1龄若虫期。研究结果说明入侵种西花蓟马对未来高CO2浓度大气环境的适应性强于本地种花蓟马。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浸渍饲喂法测得吡虫啉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和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的LC50浓度,并选取花蓟马2龄若虫的LC50浓度11.00 mg·L-1作为本试验用浓度,在此浓度胁迫下将2种蓟马以1∶1的种群数量比例用菜豆在同一养虫笼中饲养,进行室内种间竞争试验,测定2种蓟马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力等参数。结果表明:在吡虫啉胁迫下,从25~150 d内西花蓟马与花蓟马种群数量比值不断升高,2种蓟马种内雌性种群数量所占比例均高于雄性种群,且西花蓟马种群中雌性种群所占比例(斜率为6.22)高于花蓟马种群中雌性种群所占比例(斜率为2.68)(P0.05);两种蓟马的未成熟虫期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在吡虫啉胁迫下均显著缩短,且西花蓟马的发育历期缩短更为明显(P0.05);在吡虫啉胁迫下西花蓟马种群的存活率、雌雄成虫寿命稍高于花蓟马种群但差异不显著(P0.05),西花蓟马的净生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的值均要高于花蓟马的值;2种蓟马种群内雌雄成虫寿命、平均世代周期(T)和种群加倍时间(DT)与对照相比均显著缩短(P0.05);吡虫啉处理下西花蓟马的平均产卵量、R0、rm、λ值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而花蓟马的平均产卵量、R0、T和DT却显著低于对照。研究表明,在吡虫啉浓度11.00 mg·L-1胁迫下,西花蓟马种群的竞争能力和对吡虫啉胁迫的适应性强于花蓟马种群,蓟马种群内雌性种群的竞争力强于雄性种群,吡虫啉胁迫是加速西花蓟马对花蓟马种群种间取代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明确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入侵昆虫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及其本地近缘种花蓟马F.intonsa的影响机制。【方法】在CO_2人工气候箱(400和800μL/L)内分别以不同的寄主植物(四季豆、茼蒿、辣椒和黄瓜)饲养西花蓟马和花蓟马3代以后,比较分析两种蓟马成虫体内消化酶(淀粉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差异。【结果】4种寄主植物饲养的西花蓟马和花蓟马成虫体内淀粉酶活性均随着CO_2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其中四季豆、黄瓜、辣椒和茼蒿饲养的西花蓟马成虫体内淀粉酶活性依次降低21.39%,25.33%,44.59%和42.27%;而花蓟马成虫体内淀粉酶活性则分别降低了48.79%,49.47%,38.86%和38.92%。随着CO_2浓度的升高,两种蓟马成虫体内脂肪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均升高,其中四季豆、黄瓜和辣椒饲养的两种蓟马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高CO_2浓度环境中四季豆饲养的西花蓟马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分别是对照的2.00和2.49倍,黄瓜饲养的种群其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分别是对照的2.36和2.27倍,辣椒饲养种群相应的酶活性分别是对照的3.61和3.59倍。而高CO_2浓度环境中四季豆、黄瓜和辣椒饲养的花蓟马脂肪酶活性仅分别是对照的1.76,2.18和2.69倍,胰蛋白酶活性分别为对照的1.72,2.19和2.42倍。【结论】CO_2浓度升高和寄主植物种类是影响两种蓟马成虫体内淀粉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变化的重要原因,两种蓟马均能通过调节自身的酶活性来适应未来高CO_2浓度的气候环境,其中入侵种西花蓟马对环境的适应性强于本地近缘种花蓟马。  相似文献   

4.
杨广明  郅军锐  李顺欣  刘利 《生态学杂志》2016,27(11):3698-3704
为探讨乙基多杀菌素和印楝素对西花蓟马的亚致死效应,采用浸叶法确定了它们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的亚致死浓度(LC25),并研究了该浓度下两种生物源农药对西花蓟马生长发育和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两种生物源农药亚致死浓度处理对西花蓟马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两性生殖方式下,乙基多杀菌素对西花蓟马产卵前期、雌成虫寿命和产卵量均无显著影响,但雄成虫寿命显著缩短;印楝素处理后,西花蓟马产卵量显著降低,产卵前期明显延长.在孤雌生殖方式下,不论乙基多杀菌素和印楝素处理,西花蓟马产卵前期均明显延长,但只有印楝素使雌成虫寿命缩短和产卵量显著降低.两种生物源农药对西花蓟马次代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影响不同,无论在何种生殖方式下,乙基多杀菌素处理后西花蓟马的未成熟期均明显短于印楝素处理.乙基多杀菌素处理后西花蓟马的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均高于对照,而印楝素较对照低.以上结果说明,两种杀虫剂对西花蓟马生长发育和繁殖影响不同,乙基多杀菌素亚致死浓度对西花蓟马种群的增长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而印楝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两种杀虫剂的影响程度还与西花蓟马的生殖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外源茉莉酸诱导的菜豆叶片抗性及对西花蓟马体内酶活性的影响,在室内对菜豆植株分别喷施1、0.1、0.01和0.001 mmol·L-1 4个浓度的茉莉酸,以健康植株为对照,分别于处理后1、5和10 d测定菜豆叶片营养物质及次生物质的含量.另在同样处理叶片上分别接西花蓟马2龄若虫,分析其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不同浓度茉莉酸处理1 d后,菜豆叶片的蛋白质含量和健康植株没有明显差异,但在5和10 d时显著低于健康植株;菜豆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在茉莉酸处理1 d后显著高于健康植株,之后逐渐降低;茉莉酸处理下菜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低于健康植株,并随着茉莉酸浓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进一步下降;叶绿素含量在处理1 d后显著降低,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逐渐升高.叶片单宁、黄酮和总酚的含量在不同浓度茉莉酸和处理时间下均显著高于对照.蓟马取食导致菜豆叶片生化物质含量的变化与外源茉莉酸诱导的相似.西花蓟马取食茉莉酸处理的菜豆植株24 h后,体内保护酶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解毒酶系(谷胱甘肽S-转移酶、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均明显高于健康植株,但茉莉酸浓度与处理时间对其影响程度不同.取食虫害菜豆叶片后西花蓟马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与取食外源茉莉酸诱导的叶片相似.说明外源茉莉酸处理可诱导菜豆植株的抗性,西花蓟马取食处理后的菜豆叶片可产生明显的反防御来适应寄主植物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西花蓟马取食不同豆科蔬菜的实验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是传入我国的重要入侵害虫,在贵阳地区对豆科蔬菜为害十分严重。在25℃条件下,组建了西花蓟马取食大豆叶片、豇豆叶片、四季豆叶片和四季豆豆荚时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西花蓟马未成熟期取食四季豆豆荚时存活率最高,取食其它3种豆科蔬菜时存活率相差不大。西花蓟马取食四季豆豆荚时内禀增长力最高为0.1626,取食豇豆叶片时最低为0.0834,净增值率也是取食四季豆豆荚时最高,取食大豆叶片时最低,表明四季豆豆荚最有利于西花蓟马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在不同豆科蔬菜上的稳定年龄组配中未成熟期所占的比例很大,而成虫期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探讨施钾对苜蓿上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的产卵选择、生长发育、成虫寿命和繁殖力的影响,明确施钾苜蓿叶片营养物含量与牛角花齿蓟马生命参数的关系。【方法】在不同钾量(40, 60, 80和100 mg/kg)处理下(以不施钾作为对照),观察记录牛角花齿蓟马在紫花苜蓿品种甘农3号Medicago sativa cv. Gannong No. 3叶片上的产卵量,幼期各龄期发育历期和存活率以及二代成虫的寿命和繁殖力,同时测定不同施钾量下苜蓿叶片的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及钾含量。【结果】随着施钾量的增加,牛角花齿蓟马在苜蓿叶片上的产卵量(粒/复叶)先降低后升高,在60 mg/kg钾处理降幅最大,较对照降低了45.58%;卵孵化率和1-2龄若虫的存活率变化不显著,但3-4龄若虫的存活率和幼期总存活率显著下降,分别在100 mg/kg 和80 mg/kg钾处理下降幅最大,较对照分别下降了54.36%和48.48%。不同施钾量下苜蓿叶片上牛角花齿蓟马卵和1-2龄若虫发育历期无显著变化,3-4龄若虫及幼期总发育历期均延长;牛角花齿蓟马二代成虫的繁殖力均显著下降,成虫寿命显著缩短(40 mg/kg钾处理除外)。施钾后,苜蓿叶片可溶性糖含量、钾含量和糖氮比增大,游离氨基酸含量减少。相关关系分析表明,苜蓿叶片钾含量与牛角花齿蓟马幼期总存活率和成虫繁殖力无显著相关性,而苜蓿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和糖氮比均与3-4龄若虫存活率和繁殖力极显著负相关,与幼期总存活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施钾苜蓿对牛角花齿蓟马成虫产卵产生显著的排趋性;施钾提高了苜蓿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及糖氮比,不利于若虫的生长发育,并使成虫寿命缩短、繁殖力下降,对牛角花齿蓟马产生了显著的抗生作用。  相似文献   

8.
西花蓟马在马铃薯上的室内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弄清西花蓟马在马铃薯上的发育和繁殖特征,本试验通过生命表技术构建了西花蓟马在25℃下在马铃薯叶片上的特定年龄生命表和繁殖生命表。结果表明,西花蓟马在马铃薯叶片上的未成熟期为11.45 d,其中卵期最长为4.40 d,占未成熟期的38.46%,预蛹阶段历期为1.01 d,占未成熟期的8.81%。平均每雌产卵量36.33粒,最大产卵量95.00粒,种群趋势指数I为15.00,世代总存活率59.00%。净生殖率R0为17.51,内禀增长率rm为0.15,周限增长率λ为1.17,平均世代周期T为18.50 d,种群加倍时间t为4.48 d。综合以上结果,马铃薯叶片适合西花蓟马的生长发育,而且在马铃薯叶片上的繁殖速度较快。该结果将为西花蓟马在马铃薯上发生危害的预测预报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Morgan)的种群生活史与生态学特点,本研究观测、比较不同食料上该虫的幼期各历期、存活率、成虫寿命和繁殖力差异,并组建生命表。结果表明,黄胸蓟马在取食香蕉花瓣时幼期各历期最短(卵期3.61 d,幼虫期3.27 d,预蛹期2.02 d,蛹期3.02 d)、雌成虫寿命最长(22.64 d)、繁殖力最高(单雌产一龄若虫数62.74头),表明黄胸蓟马在香蕉花瓣上比在茶叶、四季豆上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当用茶花粉,或在香蕉花瓣中添加茶花粉、蜂蜜水饲喂下,幼期发育历期显著缩短、繁殖力明显提高、成虫寿命有所延长,其中以香蕉花瓣添加茶花粉和蜂蜜水时影响作用最显著。种群生命表参数显示,黄胸蓟马在香蕉花瓣上的相关参数优于茶叶、四季豆,其净生殖率(R0)为36.2874、内禀增长率(rm)为0.1389、周限增长率(λ)为1.1490、平均世代周期(T)为25.8414 d、种群加倍时间(t)为4.9901 d;当共同添加花粉、蜂蜜水时生命表参数达最优,分别为R0=124.3853、rm=0.2645、λ=1.3028、T=25.1977 d、t=2.6204 d。本研究明确了黄胸蓟马在不同寄主和添加食物上的生物学特征,为阐明该虫的适应性机制、灾变规律和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李定银  郅军锐  张涛  岳文波 《昆虫学报》2021,64(10):1176-1186
【目的】乙基多杀菌素是防治蔬菜上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的首选药剂之一。本研究旨在明确乙基多杀菌素多代胁迫对西花蓟马的影响。【方法】采用浸叶法以LC25浓度的乙基多杀菌素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连续汰选6代后,测定其抗药性和解毒酶活性的变化,并用年龄-阶段两性生命表分析LC25浓度乙基多杀菌素对西花蓟马后代(F7)生命表参数的影响。【结果】LC25浓度的乙基多杀菌素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连续汰选6代后,与用清水处理的对照相比,抗性倍数达到了6.4倍;F6代2龄第2天若虫体内羧酸酯酶(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被激活,活性分别增加至对照的1.26和1.21倍;而多功能氧化酶(MFOs)和细胞色素P450酶(P450s)受到明显的抑制,活性分别只有对照的54.00%和51.78%。LC25浓度的乙基多杀菌素胁迫6代不仅造成西花蓟马雌成虫寿命(19.33 d)和单雌产卵量(69.80粒)较对照(分别为21.60 d和83.17粒)显著下降,且后代(F7)的雌成虫寿命(16.82 d)和雄成虫寿命(8.29 d)较对照(分别为20.28 d和10.86 d)极显著缩短,单雌产卵量(59.23粒)较对照(76.96粒)极显著降低,但雌雄比(2.28)较对照(1.03)显著提高,种群生命参数净增殖率(R0)、内禀增长率(r)和周限增长率(λ)则无明显变化。【结论】在LC25浓度乙基多杀菌素连续汰选6代内西花蓟马对该药剂的抗性缓慢增长;药剂胁迫不仅对西花蓟马解毒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还对其发育和繁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拉萨地区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occidentalis的生物学特性和田间动态规律。【方法】建立了该种群的两性生命表,采用黄板诱集成虫的方法调查了日光温室番茄上西花蓟马的周年发生动态。【结果】该种群西花蓟马成虫前期总发育历期为12.54 d,2龄若虫发育历期为5.62 d,占成虫前期发育历期的44.8%,卵能存活到成虫阶段的概率为0.598。雌虫的平均寿命为27.76 d,雄虫为20.2 d。该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和净增殖率(R0)分别为0.153/d和22.817。在拉萨日光温室番茄上西花蓟马能够周年发生,种群增长呈"单峰"型,6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发生盛期。【结论】拉萨地区西花蓟马的2龄若虫期明显较长,日光温室中西花蓟马的最佳防治适期在4月初。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植物的诱导抗性对西花蓟马体内酶活性的影响,通过西花蓟马取食、机械损伤、外源茉莉酸和水杨酸甲酯诱导处理菜豆植株,研究西花蓟马2龄若虫取食不同处理菜豆植株后,其体内多功能氧化酶(MFO)、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乙酰胆碱酯酶(TChE)的变化。结果表明,西花蓟马2龄若虫取食不同处理的菜豆后,体内多功能氧化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变化相同,均是在24 h和36 h显著低于取食健康植株的。除取食茉莉酸处理的西花蓟马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在24 h受到显著抑制外,西花蓟马若虫取食水杨酸甲酯、蓟马危害后体内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均高于对照,取食机械损伤处理的西花蓟马体内酶活性在不同取食时间下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取食蓟马危害和茉莉酸处理的西花蓟马虫体羧酸酯酶活性在6 h和36 h均受到显著抑制,而取食机械损伤和水杨酸甲酯诱导的西花蓟马体内酶活性只有在36 h受到明显抑制。以上结果说明外源因子诱导的植物抗性能够干扰西花蓟马体内解毒机制,削弱了其对有毒次生物质的解毒代谢功能。  相似文献   

13.
西花蓟马繁殖力与寄主营养物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宇  郅军锐  孔译贤 《昆虫知识》2011,48(3):524-529
研究了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在6种蔬菜寄主上的繁殖力,同时测定了寄主植物叶片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西花蓟马繁殖力与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存在正相关关系,与叶片的可溶性含糖量、叶绿素含量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可溶性含糖量比例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寄主植物接种番茄斑萎病毒对西花蓟马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是一种入侵我国的重要害虫, 而番茄斑萎病毒是以西花蓟马传播为主的一种极具危害性的世界性病毒, 通过研究西花蓟马与番茄斑萎病毒之间的互作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西花蓟马以及番茄斑萎病毒的发生与猖獗机制, 同时也将为制定合理、可持续的控制西花蓟马及其传播的植物病毒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应用特定年龄-龄期及两性生命表方法, 研究了西花蓟马在辣椒3种处理(健康CK、机械损伤MD、机械接种番茄斑萎病毒MI)叶片上的生长发育、存活及种群增长。【结果】健康、机械损伤和机械接毒叶片上的发育历期依次为12.45, 11.97和11.18 d。雌雄成虫寿命和雌虫产卵量在不同处理植株叶片上差异显著(P<0.05), 在机械接毒叶片上寿命最长(雌13.51 d, 雄12.69 d); 繁殖能力最强, 产子代数高达33.01头1龄若虫/雌。健康、机械损伤和机械接毒叶片上西花蓟马内禀增长率分别为-0.009, 0.153和0.190 d-1, 净生殖率依次为0.84, 14.54和21.79。【结论】番茄斑萎病毒诱导寄主植物辣椒反应使西花蓟马发育历期缩短, 成虫寿命延长, 繁殖能力提高, 种群增长加速。  相似文献   

15.
温度对西花蓟马生长发育、 繁殖和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是一种入侵我国的重要害虫, 温度是决定蓟马能否建立稳定种群的最基本因素。为明确温度对西花蓟马种群增长的影响, 本研究在室内观察了西花蓟马在15℃, 20℃, 25℃, 30℃和35℃温度条件下的生长发育、 存活与繁殖能力, 并计算各温度条件下的种群增长参数。结果表明: 在35℃条件下, 西花蓟马不能完成发育, 其他温度条件下西花蓟马从卵孵化至蛹羽化成成虫, 以20℃条件下的存活率最高, 为62.8%。西花蓟马发育速率随温度升高明显加快, 在15℃下, 完成发育需要近30 d; 而在30℃下, 西花蓟马完成发育仅需10 d 左右。西花蓟马成虫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缩短, 在15℃下, 平均寿命为36 d, 最长寿命达60 d; 在30℃下, 西花蓟马的平均寿命为10 d。西花蓟马在 15℃, 20℃和25℃条件下的平均繁殖力差异不显著, 分别为37.70, 32.56, 37.80头1龄若虫/雌, 但显著高于30℃条件下的平均繁殖力(9.36头1龄若虫/雌)。西花蓟马的种群增长参数净生殖率(R0)、 内禀增长率(rm), 在25℃时达最高值, 分别为20.10和0.178 d-1, 而在15℃下分别仅为18.67和0.096 d-1。据此得出, 20~25℃是最适宜西花蓟马生长发育和繁殖温度范围,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西花蓟马种群增长。西花蓟马的发育起点温度为7.4℃, 充分完成发育所需的有效积温为208.0日·度。不考虑其他阻碍生长发育因素的情况下, 华南、 华中、 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年发生代数分别为24~26, 16~18, 13~14和1~4代, 西南地区昆明与丽江分别为13~15和8~10代。  相似文献   

16.
CO2浓度升高和模拟氮沉降对青川箭竹叶营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先容  汪建华  张红  王进闯  张远彬 《生态学报》2012,32(24):7644-7653
通过研究大熊猫主食竹之一的青川箭竹(Fargesia rufa Yi)叶营养质量对CO2浓度升高和模拟氮沉降的响应,预测在气候变化下箭竹和大熊猫之间的取食关系,以期为大熊猫的长久保护提供科学参考.利用人工环境控制生长室对青川箭竹幼苗进行了1个生长季节的大气CO2浓度和施氮处理:(1)CON(对照,不添加N和环境CO2浓度),(2)EC(环境CO2浓度+350μmol/mol、不添加N),(3)EN(添加5gNm-2a-1、环境CO2浓度),(4)ECN(环境CO2浓度+350 μmol/mol、添加5 g N m-2 a-1).结果表明:EC处理对青川箭竹叶片的C含量无显著影响,但降低了叶片中N和P含量,从而导致C:N增加,而N:P没显著变化.另外,EC处理增加了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淀粉、蔗糖和果糖的含量,但降低了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同时,EC也明显增加了叶片中防御物质单宁的含量.另一方面,EN处理显著降低了叶片中C的含量,并增加了N的含量,但没有改变P的含量,从而C:N减小,而N:P增加.EN显著提高了箭竹叶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木质素含量,减少了淀粉和纤维素,但对单宁无明显影响.ECN减少了箭竹叶的单宁和N、P的含量,但显著增加了叶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果糖、蔗糖和淀粉含量.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氮沉降对叶的N、单宁、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箭竹叶营养质量提高将可能影响叶的生物化学过程以及箭竹-大熊猫之间的取食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明确斯氏钝绥螨Amblyseius swirskii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和豆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不同龄期若虫的捕食量及控制潜能。【方法】在25℃和75%相对湿度下,研究了斯氏钝绥螨雌成螨对两种蓟马1龄和2龄若虫的捕食喜好性、功能反应以及捕食螨自身的干扰反应。【结果】斯氏钝绥螨无论对西花蓟马还是豆大蓟马,在各自1龄和2龄若虫共存状况下,对1龄若虫的喜好性均显著高于2龄。捕食螨对两种蓟马1龄若虫的捕食量和喜好性无显著差异,但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的捕食量和喜好性显著大于豆大蓟马2龄若虫。斯氏钝绥螨雌成螨对西花蓟马和豆大蓟马的1龄若虫和2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捕食螨对西花蓟马和豆大蓟马1龄若虫的日均捕食量均随其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结论】斯氏钝绥螨的捕食量与蓟马的种类和龄期有关,也与捕食螨的密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灌根处理黄瓜后,发现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对叶片危害面积显著低于对照组;为探究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测定黄瓜叶片中防御酶系和次生代谢产物等含量变化,采用直流刺吸电位仪(direct current 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DC-EPG)分析西花蓟马成虫取食黄瓜叶片的行为.球孢白僵菌对黄瓜灌根后叶片中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CAT活性增加最高,增加率为37.26%;丙二醛MDA的含量呈下降趋势;可溶性蛋白、类黄酮的含量增加.DC-EPG显示西花蓟马在经球孢白僵菌处理的黄瓜上,取食时间和次数均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黄瓜植株经球孢白僵菌处理后防御酶物质增加,进而导致西花蓟马对叶片危害下降,利于对西花蓟马的防治.  相似文献   

19.
为阐明抗生素对西花蓟马的作用,选用氨苄青霉素(AMP)、氯霉素(CAP)和硫酸链霉素(SM)等3种抗生素分别采用薄膜饲喂法和叶片浸渍法处理西花蓟马,研究3种抗生素对西花蓟马死亡率及对肠道可培养细菌的影响。结果表明抗生素对西花蓟马的死亡率有明显的影响,随着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死亡率升高,在薄膜饲喂法和叶片浸渍法处理下,西花蓟马均是在3种抗生素浓度为50.00 mg/mL处理72 h时死亡率最大,薄膜饲喂法对西花蓟马死亡率的影响高于叶片浸渍法。在2种饲喂方式下,25.00 mg/mL氨苄青霉素和50.00 mg/mL硫酸链霉素处理72 h后对西花蓟马肠道内可培养细菌的去除效果最好;浓度为50.00 mg/mL氯霉素在薄膜饲喂法中处理24 h后对西花蓟马肠道细菌去除效果最好,但叶片浸渍法没有明显的作用。结果说明,西花蓟马死亡率及肠道细菌的去除效果与抗生素种类、浓度和处理时间相关,也与处理方法有关。  相似文献   

20.
西花蓟马取食与机械损伤对菜豆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取食和机械损伤诱导对菜豆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比较了不同损伤形式诱导的抗氧化酶活力和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西花蓟马取食和机械损伤均可诱导菜豆叶片内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3种抗氧化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两种处理诱导的抗氧化酶活性变化规律不完全相同,各种酶活性达到最高点时间不同,西花蓟马取食对抗氧化酶活力的诱导作用大于机械损伤的。两种处理诱导下的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变化不大,但不论西花蓟马取食还是机械损伤均导致菜豆叶片内类黄酮和总酚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西花蓟马的取食诱导的下降幅度大于机械损伤的。因此,西花蓟马取食诱导明显高于机械损伤对菜豆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