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最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之一,全球大约有2.5亿HBV慢性携带者。我国大约有7500万HBV慢性携带者,位列全球各国之首。HBV感染后可能引发一系列肝脏疾病,包括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癌。因此,预防和治疗HBV慢性感染意义重大。成年个体感染HBV后,绝大多数个体可以清除病毒,只有少部分个体(~10%)会发展成为慢性感染者。病毒因素和环境因素均可能导致这种个体化差异。病毒因素和环  相似文献   

2.
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生活在肠道中,共同组成肠道微生物群。其中,细菌在肠道微生物群中占主导地位。肠道菌群对于维持肠道及全身健康至关重要,肠道微生态失调与人类多种疾病相关。调节失衡的肠道菌群有助于这些疾病的治疗,粪菌移植因在治疗艰难梭菌感染方面取得成功而备受关注。许多临床试验证实了粪菌移植在治疗其他肠道疾病及全身疾病方面具有潜力,但疗效却因人而异,具体机制不明。研究者们致力于从健康供体肠道菌群中寻找真正具有“益生”作用的新型细菌,这些细菌被称为下一代益生菌。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技术的应用,人们对人体不同部位的微生态系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其中的微生物部分不仅指细菌还包括病毒。病毒的存在可以影响呼吸道和肠道菌群变化,同样呼吸道和肠道菌群状态也影响着病毒对人体的入侵程度。本研究就呼吸道和肠道菌群与呼吸道病毒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摘 要】 目的 探讨流感病毒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及桑叶提取物在治疗小鼠流感时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36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滴鼻生理盐水,其余以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FM1滴鼻3 d,建立流感小鼠模型后,正常对照组和病毒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另2组分别以高剂量(500 mg/kg)和低剂量(100 mg/kg)灌胃桑叶提取物,连续5 d。每天检测小鼠体重,并于病毒感染前、感染后及灌胃处理后3次无菌收集小鼠粪便,培养并计数小鼠粪便中肠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结果 小鼠在感染病毒后体重明显降低,桑叶提取物治疗后体重降低的趋势有所减缓。小鼠肠道菌群在感染流感后有明显的变化,但桑叶提取物治疗后肠道菌群的恢复不明显。结论 流感病毒感染能引起小鼠肠道菌群的失调,桑叶不显示调节肠道菌群的效果,表明其对流感的治疗不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菌群失调腹泻抗生素造模对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混合抗生素建立小鼠菌群失调腹泻模型,采集肠道内容物,提取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通过特定引物PCR扩增后进行扩增核糖体DNA限制性分析(Amplified rDNA Restriction Analysis,ARDRA)探讨其多样性的变化。结果正常组和模型组细菌的OTUs数为6、5,乳酸杆菌的OTUs数为6、4;模型组细菌和乳酸杆菌的多样性同正常组比较分别为59.91%、40.00%。结论抗生素造模使得肠道内的微生态平衡被破坏,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经肠道播散诱导发生内源性感染的小鼠模型,为研究肠道微生态与内源性感染的相关机制提供可靠的实验模型。方法24只ICR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A、模型组B和对照组C。模型组A给予广谱抗生素溶液口服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后尾静脉注射5-氟尿嘧啶(5-FU)进行免疫抑制。在模型组A的基础上给予白假丝酵母菌灌胃引入机会性致病菌即为模型组B。对照组C同等方法给予生理盐水处理。实验过程中持续观察小鼠粪便菌群变化,平板计数法检测小鼠组织载菌量,HE染色观察小鼠肺、肝、盲肠和大肠组织病理变化,荧光定量PCR法观察小鼠肠道主要菌群定量变化。结果实验终点时模型组A小鼠组织器官均出现细菌感染,模型组B小鼠表现为细菌和真菌混合感染。两模型组小鼠肺和肝脏组织器官均表现为典型的炎症表现,而盲肠和大肠表现为黏膜炎症和屏障完整性被破坏。肠道菌群定量结果显示两模型组肠道主要菌群结构发生紊乱,肠道定植抗力下降,B/E值<1。结论在小鼠肠道菌群紊乱和免疫抑制的条件下,肠道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突破肠道黏膜屏障引起组织器官感染,该模型能够为从肠道微生态方面预防及控制内源性感染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婴儿菌群人源化小鼠(IHFA小鼠)观察阿莫西林对其干预后及成年后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新生Balb/c无菌小鼠接种纯母乳喂养的婴儿粪便获得IHFA小鼠。7~21日龄灌胃给予100mg/kg阿莫西林,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检测小鼠在21日龄及53日龄的肠道菌群。结果 21日龄的阿莫西林处理组IHFA小鼠肠道菌群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使在停药后饲养至53日龄的成年小鼠,阿莫西林处理组小鼠肠道菌群仍然存在细微差异。结论哺乳期治疗剂量阿莫西林处理不仅严重干扰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同时导致其成年后肠道菌群不能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8.
我们先前用rAAV8-1.3HBV静脉注射C57BL/6小鼠成功地制备了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模型。为了探讨不同品系的小鼠对rAAV8-1.3HBV静脉注射是否具有不同反应,本研究比较了C57BL/6和BALB/c小鼠静脉注射重组病毒后外周血中HBV抗原和抗体水平、病毒载量和肝脏组织HBcAg表达情况,以及不同剂量重组病毒注射与这些指标的关系。将低(4×109 Viral genome,vg)、中(4×1010vg)和高(4×1011vg)三种剂量的rAAV8-1.3HBV通过尾静脉注射至C57BL/6和BALB/c小鼠,分别利用ELISA和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血清中的HBV抗原、抗体水平以及HBV DNA,利用免疫组化检测肝脏组织HBcAg的表达。结果发现,对于C57BL/6小鼠,三种不同剂量rAAV8-1.3HBV注射均可造成100%小鼠出现HBV持续感染;血清HBsAg、HBeAg和HBV DNA以及肝组织HBcAg稳定表达超过8个月,其表达水平随重组病毒注射剂量的增加而升高,高剂量注射时可造成超过40%的肝细胞感染HBV,血清中HBV DNA可达105 IU/mL以上;未检测到针对HBV的抗体。对于BALB/c小鼠,三种不同剂量rAAV8-1.3HBV注射也可造成100%小鼠出现HBV持续感染;血清HBeAg和HBV DNA以及肝组织HBcAg稳定表达超过8个月,但是血清HBsAg在重组病毒注射2周之后显著下降甚至消失;在中剂量注射组的BALB/c小鼠血清中检测到低水平的Anti-HBs;血清HBeAg和肝组织HBcAg的表达水平随重组病毒注射剂量的增加而增高,并且各剂量组表达水平均高于C57BL/6小鼠,高剂量注射时可造成超过50%的肝细胞感染HBV。本研究表明,低至4×109 vg剂量的rAAV8-1.3HBV注射即可造成C57BL/6和BALB/c两种品系小鼠出现HBV持续感染,并且HBV复制水平随重组病毒注射剂量增加而增高;BALB/c小鼠对HBV的免疫反应强于C57BL/6小鼠,可以产生针对HBsAg的体液免疫反应而使血清HBsAg转阴,但无法清除携带HBV的肝细胞。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酪蛋白糖巨肽(CGMP)对小鼠肠道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ER IC-PCR技术分析鉴定在灌胃小鼠CGMP期间其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情况。在实验的第0、3、5、7、10、15和21天(灌胃停止后1周)分别提取对照组和CGMP组小鼠粪便总DNA,以此为模板进行PCR反应,获得肠道微生物群落的ER IC-PCR指纹图谱。结果小鼠个体在一段时间内微生物群落演替不明显,群落相似性较高。对照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75±0.06,CGMP组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89±0.04,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鼠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非常丰富,普遍存在共有的优势菌群,且优势菌群的群落结构较为稳定;CGMP能够显著增加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个体在不同时间的肠道菌群结构相似性较高,且ER IC-PCR指纹图谱没有明显的规律;CGMP组小鼠个体的ER IC-PCR指纹图谱被明显地分成2个亚族,说明小鼠灌胃CGMP 3~5 d后,其肠道菌群的群落结构开始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成年ICR小鼠对人轮状病毒感染的敏感性及感染后的临床特征。方法在实验条件下,分别用人源轮状病毒感染普通ICR小鼠及阿莫西林干预后的成鼠,观察小鼠的临床反应和排毒情况。结果成年ICR小鼠被人源轮状病毒感染后会出现明显的肠外症状,但无临床腹泻发生,在感染后连续6d的动物大便中检测到和感染病毒一致的轮状病毒基因带。结论成年ICR小鼠被人源轮状病毒感染后会出现明显的肠外症状,但无腹泻发生,即使在先前用抗生素扰乱肠道菌群后也无腹泻症状。模型的建立有利于进一步研究轮状病毒感染的肠外症状及相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肠道微生物是由存在于肠道部位的细菌、古菌、真菌、原生动物以及病毒所组成的群体。人们通过对细菌16SrRNA序列进行测序与分析,对动物及其在特定条件下的肠道菌群进行了相关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此外,由微生态原理发展而成的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等微生态制剂,可维持机体肠道微生物的平衡、提高肠道屏障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因此越来越多的微生态制剂应用于畜牧业、水产业中。论文综述了小鼠、犬、猪这三种动物的肠道菌群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动物肠道菌群的结构、功能以及促进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5-羟色胺(5-HT)是参与调节胃肠道运动、内脏敏感性、分泌等功能的重要神经递质和信号分子。肠道菌群对5-HT的产生有重要影响,已发现一些产芽孢细菌(spore-forming bacteria,SP)类肠道微生物能刺激肠嗜铬细胞(enterochromaffin cell,EC)产生5-HT。微生物通过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激活神经分泌机制来调节胃肠运动,某些TLR通过作用于5-HT受体调节小鼠回肠的自主收缩和5-HT诱导的收缩反应。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可以对5-HT综合征及其相关生理和病理状况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5-HT与TLR及肠道菌群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引发乙型肝炎的病因,慢性化程度较高,后期可诱发肝硬化甚至肝癌。IL28B基因属于新型干扰素λ家族,已有研究报道其遗传多态性与HBV感染者的治疗效果和病毒自然清除率具有相关性。通过探讨IL28B基因遗传易感性与HBV感染、患者治疗应答和病毒清除的关系,可以进一步了解宿主基因多态性在HBV感染治疗和病毒自然清除中的作用机制,为乙肝患者个体化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epatitis B virus-associated glomerulonephritis,HBV-GN)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主要包括:①免疫复合物沉积介导的肾损伤是公认的主要发病机制。②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直接感染肾脏,可原位表达其HBV抗原(HBAg)及其他产物介导肾损伤。③HBV感染后可导致宿主免疫功能缺陷,病毒不能被清除,体内持续存在的病毒可造成肾脏损伤迁延进展。④HBV基因变异可导致病毒致病力改变,并影响机体清除病毒。⑤遗传因素相关研究表明存在HBV-GN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PCR和DGGE技术分析饲喂鲎素对小鼠粪样细菌区系变化的影响。方法将健康21日龄清洁级KM小鼠,随机分为4个处理,分别饲喂生理盐水、合成鲎素、抗生素和益生菌。粪样细菌16SrDNA的V6-V8可变区经PCR扩增,扩增产物经DGGE电泳后再进行相似性分析。切下9条DGGE胶中特异性条带,PCR扩增,TA克隆,测序,鉴定细菌种属。结果对照组DGGE电泳条带较多,在不同时期肠道菌群相似性均较高,相似性在73.5%~76.7%;灌胃合成鲎素和益生菌悬液组,DGGE电泳条带数和对照组比略有减少,不同处理时期肠道菌群相似性在68.1%~69.4%;灌胃抗生素组,DGGE电泳条带数明显减少,不同处理时期肠道菌群相似性在51.4%~63.0%。结论断奶小鼠在灌胃鲎素和抗生素后,肠道微生物区系和对照比发生了改变,最终形成特定的微生物区系;DGGE中特异条带的鉴定表明,灌胃鲎素可以促进粪链球菌和乳酸杆菌的生长,提高数量。  相似文献   

16.
ERIC-PCR指纹图谱技术分析糖尿病小鼠肠道细菌群落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1型糖尿病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雄性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探索糖尿病造模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方法收集造模2周后空白对照组(n=5)、STZ造模成功组(n=5)和造模不成功组(n=3)ICR小鼠的新鲜粪便样品,提取粪便样品的总DNA,ERIC-PCR扩增形成DNA指纹图谱,借助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各组样品肠道菌群结构上的异同。结果ERIC-PCR指纹图谱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DA)分析表明造模成功组和造模不成功组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显著区别于空白对照组,而造模不成功组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与造模成功组仍有一定的区别。结论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会造成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而部分小鼠造模失败可能与这些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7.
昆虫肠道中栖息着真菌、病毒、细菌、原生动物和古菌等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微生物,总称为肠道微生物群。其中,细菌是最主要的类群,统称为肠道菌群。一方面,肠道菌群广泛参与了宿主昆虫的生长发育、免疫防御与器官稳态维持、抗药性的产生、逆境抗性和社会行为等众多关键生理过程。另一方面,昆虫的肠道免疫系统中有一套精细的调控机制来维持宿主与其肠道菌群之间的共生关系。高通量测序技术与组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对昆虫体内微生物群的结构与功能的认识和理解,并明显提高了人类对昆虫微生物资源的利用能力。本文综合介绍了关于昆虫肠道菌群的组成、功能及其与宿主互作机理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昆虫耐受与调控其肠道菌群稳态的机理研究及其相关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生命科学研究》2015,(5):415-421
选取6周龄、雌雄各半、体重18~22 g的SPF级昆明小鼠(Mus musculus)10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小鼠。分别用含量为40%和60%的转Bar基因稻谷Bar68-1和非转基因稻谷D68日粮喂养小鼠,亲代小鼠饲养180 d后开始繁殖子一代(F1),每代小鼠饲养180 d。在180 d后分别从亲代和子一代每组随机抽取5只小鼠,提取肠道内容物基因组DNA,利用细菌通用引物对细菌16S r DNA的V3区序列进行PCR扩增,并将扩增产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研究显示,各组小鼠肠道菌群相似性系数无显著差异(P0.05);肠道主要优势菌群相同。结果表明,转Bar基因稻谷对小鼠肠道菌群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通过建立抗生素诱导小鼠肠道菌群失调模型,应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分析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前后经服用中药砂仁调理后肠道菌群指纹图谱的变化。方法 选用10只昆明种小鼠,正常培养7 d,适应环境后每天取粪便1次,连续3 d;菌群稳定后按100 mg/kg的头孢拉啶灌胃,每天灌胃2次,连续5 d,每天取粪便1次;上述小鼠随机分为两个组,自然恢复组(饲喂基础饲料)和砂仁处理组,每组5只。3 d后每天取粪便1次,连续3 d,提取细菌总DNA,以16S rRNA基因V3区通用引物扩增,对扩增的PCR产物进行DGGE电泳及指纹图谱分析并切胶测序比对。结果 抗生素处理后小鼠肠道菌群与正常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致病菌增加,砂仁处理组小鼠与正常小鼠的肠道菌群指纹图谱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与自然恢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抗生素可导致小鼠肠道菌群失调,而中药砂仁对肠道菌群失调有明显的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肠埃希菌O157∶H7感染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采用大肠埃希菌O157∶H7菌悬液,灌胃制备感染小鼠。随后测定小鼠的生长情况和死亡率;收集肠道菌群,DGGE检测小鼠个体间肠道菌群的变化,高通量测序检测组间感染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大肠埃希菌O157∶H7感染小鼠与正常对照组小鼠相比,小鼠体重、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GGE结果显示,在不同小鼠个体之间,它们的肠道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存在明显差异。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O157∶H7感染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高于对照组,但优势菌的丰度有显著变化。结论大肠埃希菌O157∶H7感染,尽管极大改变了小鼠肠道优势菌群的比例,但没有降低其多样性。另外,小鼠个体间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差异在微生态研究中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