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越冬习性考查 1.越冬场所调查:台湾稻螟Chilotraea auricilia(Dudgeon)幼虫越冬场所主要是在稻根内,几年来的田间调查资料指出:以中稻田稻根内密度较大;晚稻田稻根内密度较小。此外,中、晚稻稻草内也有幼虫越冬,但密度很小,约占0.06%株。作者曾先后在百色专区的百色、田东、靖西、睦边、东兰、田林等县实地解剖观察高粱稈、玉米稈、小米稈、甘蔗宿根等均尚来发现有越冬幼虫。 2.虫口密度与稻田的关系:1)与稻田耕作制度有关。中稻田台湾稻螟越冬幼虫最多,每苗平均有效越冬幼虫4,745头,占4种稻螟总数的37.5%,二化螟次之,占30.39%,大螟较少,占25.2%,三化螟最少,占6.88%。晚稻田台湾稻螟越冬幼虫较少,每亩平均有效越冬幼虫540头,占4种稻螟总数的14.06%,二化螟也少,占13.14%,大螟最少,占  相似文献   

2.
《环境昆虫学报》2014,(4):501-506
水稻螟虫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本文应用聚集强度指数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广州地区水稻螟虫幼虫种的构成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目前,台湾稻螟Chilotraea auricilia是广州地区水稻螟虫的优势种群。在空间分布上,分蘖期和抽穗期稻螟幼虫在稻田中均呈聚集分布,且它们的半变异曲线均为高斯模型。分蘖期稻螟幼虫块金值与基台值比值(0608)较低,表明其空间异质性是由空间的自相关性引起,而抽穗期稻螟幼虫块金值与基台值比值(1792)较高,表明其空间异质性是由随机因素引起。利用Kriging插值法,由地统计学软件Sufer 80 绘制的密度等值线图可直观地反映稻螟幼虫在分蘖期和抽穗期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3.
幼虫聚集取食是一些鳞翅目昆虫提高幼虫生长和存活的手段。通过对聚集取食的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 Moore幼虫在室内条件下进行饲养,探究黄野螟幼虫的群体数量大小(分别为30、60、90头幼虫)对幼虫体长、发育速度、达末龄(5龄)时的存活率的影响。分析发现在排除天敌捕食和食物缺乏的前提下,从3龄开始,大群体(90头)的体长显著大于小群体(30头),大群体的幼虫发育速度显著快于小群体,大群体对幼虫前4个龄期时的成活率没有显著提高,尽管大群体的存活率在均值上高于小群体,但是幼虫总体存活率在不同群体中差异不显著。黄野螟幼虫的聚集取食对幼虫的生长的促进作用明显,显著促进了幼虫的生长,加快了幼虫的发育。  相似文献   

4.
白眉野草螟的生物学特性和监测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白眉野草螟Agriphila aeneociliella是近年来在山东莱州市、山西泽州县等地新发现的小麦害虫,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和研究,以期为有效监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田间调查、网室观察、配对饲养和灯光诱测等方法,系统研究了白眉野草螟年生活史与田间生活习性。【结果】在我国黄淮海麦区,白眉野草螟1年发生l代,11月至翌年2月以低龄幼虫越冬,3月至4月为害麦苗,5月至8月以老熟幼虫结土茧滞育越夏,9月至10月化蛹羽化、交配产卵,并孵化出幼虫越冬。成虫具有趋光性,产卵在土壤颗粒缝隙中或土表;幼虫喜趋嫩为害,田间呈点片分布;越冬幼虫抗寒性强;滞育茧不耐水淹。【结论】秋季成虫羽化期、早春低龄幼虫为害始期、夏季滞育期是白眉野草螟监测防控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5.
湖北水稻蛀秆螟虫越冬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稻蛀秆螟虫是生产上的一类重要害虫。为了明确湖北省水稻蛀秆螟虫的种群发生现状和幼虫越冬情况,为害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从2013年至2016年连续调查研究了武穴、崇阳、广水、曾都、公安和远安等地螟虫的越冬生物学。对蛀秆螟虫越冬生物学的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湖北省田间蛀秆螟虫发生种类为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未见有褐边螟和台湾稻螟等。其中,二化螟为田间发生优势种群;三化螟仅在部分地区零星发生;大螟亦有一定程度地发生,并有加重趋势,应当引起重视和关注。这几种螟虫均以高龄老熟幼虫在稻茬中越冬,且在虫龄分布、越冬部位和头部朝向等方面存在明显的趋性,可能与其耐寒性、地区气候和栽培制度等有关。并对螟虫发生现状与栽培制度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大螟Sesamia inferens(Walker)是水稻上一种重要的钻蛀性害虫,其寄主范围广,近年来为害加重。由于长期以来对大螟的防治采取兼治策略,大螟已经对多种农药产生了抗性。因此,掌握水稻大螟生物防治资源有重要的应用意义。本研究报道了江苏扬州地区水稻大螟越冬幼虫体内仅有两种寄生蜂,分别是中华茧蜂Amyosoma chinensis和螟黄足盘绒茧蜂Cotesia flavipes,其中螟黄足盘绒茧蜂是优势种群。通过近三年的系统调查发现:在自然界中螟黄足盘绒茧蜂在大螟越冬幼虫体内的寄生率呈现动态变化,最高寄生率达33.33%,并且不同年份之间有差异。螟黄足盘绒茧蜂最短出茧时间仅为5.0 d,最长不超过14.0 d。除了12月份至次年1月份采集的螟黄足盘绒茧蜂外,其它时间点采集到的螟黄足盘绒茧蜂的羽化率高达75%以上。该研究结果为利用螟黄足盘绒茧蜂防治大螟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7.
顾海南 《生态学报》1985,5(1):64-70
田间实际调查和试验结果表明,大螟在江苏苏南地区仅以幼虫态越冬,在不同水稻茬口中各龄幼虫的比例不同;越冬幼虫具有滞育特性,短光照对其有诱导效应。越冬幼虫的耐寒性随虫龄变大而提高,随冬季环境温度下降而增强,并能经受较长时间的过冷却,但不能忍受短暂的体液结冰。  相似文献   

8.
刺槐叶瘿蚊越冬幼虫空间格局及抽样调查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采用聚集指标法分析了刺槐叶瘿蚊Obolodiplosis robiniae(Haldemann)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刺槐叶瘿蚊越冬幼虫在林间呈聚集分布;其聚集的原因与刺槐叶瘿蚊自身的行为习性有关或由刺槐叶瘿蚊本身与环境的异质性共同作用所造成。采用"z"字型、平行线、棋盘式、大五点、对角线5种抽样方法估计林间刺槐叶瘿蚊越冬幼虫虫口密度,确定对角线法调查15样方为最佳抽样方法。对土壤不同深度土层中越冬幼虫数量调查,明确最适取样深度为3cm。同时利用Iwao回归建立了理论抽样数量模型:n=t2/D2(1.1957/x珋+0.8905)。利用过筛手检和过筛水漂2种方法检数土中幼虫,对检出刺槐叶瘿蚊越冬幼虫虫量及检虫时间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过筛水漂法检虫较为可取。  相似文献   

9.
向日葵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洲向日葵螟Homoeosoma nebulellum Denis et Schiffermüller是向日葵上的主要害虫,本文利用6种聚集指标对向日葵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其呈现聚集分布。样本平均数(m)与方差(S2)的对数值的关系式为:lgS2=lg0.2130+0.5639lgm,显示向日葵螟幼虫的空间分布随密度的升高而趋向均匀分布。Iwao的m*-m回归方程为:m*=8.1177+0.1447m,显示该虫在田间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个体群的空间分布型为均匀分布。对聚集原因进行分析,得出λ<2,表明向日葵螟幼虫的聚集是由于环境作用所引起的。用Iwao的理论抽样数模型计算出向日葵螟幼虫的理论抽样数模型为:D=0.1时,n=911.77/m-85.53,D=0.2时,n=227.94/m-21.38。采用m*-m关系的序贯抽样模型制定出食葵田间的序贯抽样模型为:T1(n),T0(n)=7.40n±4.54n,油葵田间的序贯抽样模型为:T1(n),T0(n)=10.05n±2.29n。  相似文献   

10.
大螟是安徽省白湖农场的主要水稻害虫,列为病虫预测的主要对象。过去由于没有摸清它的越冬场所,常以稻根、芦苇和茭白遗株为越冬检查对象,往往见越冬虫口很低,而翌年第1代的发蛾量却较多,与实际越冬虫口有出入;无法掌握次年第1代的虫情,预测预报常不够准确,防治工作也容易形成被动。为了纠正这一缺陷,去年冬季检查时,从慎密而深入的调查工作中,发现三棱草是大螟越冬的主要寄主。据检查每百丛三棱草中有大螟幼虫48—64头、荸荠白螟(学名待定)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向日葵螟的种群动态与生活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制定科学、有效的向日葵螟Homoeosoma nebulellum Denis et Schiffermüller(鳞翅目:螟蛾科)测报和防治对策,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对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向日葵螟的发生为害规律及生活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地向日葵螟的寄主有菊科的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茼蒿Chrysanthemum coronarium Mill.、刺儿菜Cephalanoplos segetum(Beg.) Kitam和苣荬菜Sonchus brachyotus DC.,其中苣荬菜作为向日葵螟的寄主在我国是首次报道。应用性信息素监测结合田间调查的结果表明,当地向日葵螟一年发生2代,其中越冬幼虫4月下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开始羽化,但此时羽化的成虫由于缺乏开花寄主而无法产卵为害。第1代幼虫在6月末为害茼蒿、7月下旬开始为害开花的向日葵。第1代幼虫于7月下旬开始羽化产卵形成第2代,其中有9.2%的老熟幼虫直接滞育越冬。第2代幼虫自8月中旬起为害晚开花的向日葵,9月中旬老熟后陆续入土越冬,至10月上旬收获时仍有30.0%的幼虫未老熟而随收获的葵花盘转至筛选出的杂质中越冬。在24℃,RH 70%和L16∶D8光照条件下测定第2代向日葵螟卵、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分别为4.2、15.9和11.1 d,雌、雄蛾寿命分别为14.9 d和15.1 d.综合观察结果,绘制了巴彦淖尔地区向日葵螟的生活史表。  相似文献   

12.
二化螟沟姬蜂CambruswadaiUchida过去仅知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寄主有大螺、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现已从山东省微山湖为害芦苇的芦苞螟Chiloluteellus(Motschulsk)和芦苇钻心虫Archanaraaer-ataButler中培育出来,而且寄生率很高,以致芦苞螺不能形成灾害。芦苞螟和芦苇钻心虫是微山湖芦苇的两种重要的钻蛀性害虫,混生。芦苞螟属螟峨科,1年发生2代,以幼虫越冬;芦苇钻心虫属夜蛾科,1年发生1代,以卵越夏越冬。在对两种害虫的总寄生中,芦苞螟占89%,芦苇钻心虫占11%。芦苞螟是其第一寄主。二化螺沟姬蜂属外寄生…  相似文献   

13.
向日葵螟成虫种群消长动态和空间分布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科学指导应用播期避害、性诱剂诱捕成虫和田间释放天敌昆虫-赤眼蜂防治向日葵螟,确定最佳防治时期和选择最佳防治方法,2009—2011年,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利用向日葵螟Homoeosoma nebulellum(Denis et Schiffermüller)性诱剂进行了向日葵螟田间种群动态和空间分布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向日葵螟成虫每年5月中旬始见,直到9月底,一年有两个明显的成虫蛾峰期,第1个蛾峰期出现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2个蛾峰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当地向日葵1年受到两代幼虫的危害,而且开花期与向日葵螟两个蛾峰期吻合度越高,向日葵受葵螟幼虫的危害越重;通过应用5种聚集度指数测定和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λ分析,向日葵螟成虫在田间呈聚集分布,聚集主要由向日葵螟自身行为及环境因素引起。根据成虫动态和空间分布型,可以科学指导应用播期避害、性诱剂诱捕器和释放天敌昆虫的最佳时期及方式。  相似文献   

14.
水稻田和茭白田二化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水稻田越冬代二化螟最早于4月26日开始羽化,其羽化高峰期为5月13-14日,而茭白田越冬代二化螟的始见蛾日为5月5日,比水稻田二化螟迟了9d,羽化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均比水稻田二化螟迟2-5d,水稻田二化螟越冬幼虫的存活率和化蛹率明显比茭白田二化螟低,而二者的羽化率则差不多,水稻田二化螟羽化成虫的雌雄性比为1:1.44,而茭白田二化螟则接近1:1。室内选择试验表明,水稻田和茭白田二化螟均喜在高大的茭白植株上产卵,而幼虫则选择嫩绿的水稻。然而田间选择性试验证实,二化螟幼虫在钻蛀前无法越过田埂而转移到水稻植株上为害,取食茭白的二化螟个体明显大于取食水稻的二化螟,两种寄生上二化螟幼虫的酯酶同工酶也存在着差异。不繁殖试验表明,茭白和水稻上的二化螟属于同一种,但存在着部分生殖隔离。  相似文献   

15.
油松毛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Iwao(1968—1977)的(m)对m的回归方法以测定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越冬幼虫、茧、卵块的空间分布型, 并用不同的抽样方法比较了抽样精确度.油松毛虫越冬幼虫, 茧、卵块在油松人工林内都呈聚集分布.幼虫和茧分布的基本成分是双重个体群.卵块分布的基本成分是卵块个体, 其遵从有一公共K值的负二项分布.抽样方法:当越冬幼虫在低密度情况下以单对角线法最佳, 茧在中密度情况下, 卵块在中低密度条件下均以双对角线法为最佳.  相似文献   

16.
影响大蜡螟幼虫体色的环境因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蜡螟幼虫体色各式各样 ,通过对比实验分析了温度、湿度、密度、光照和食物等环境因素对大蜡螟幼虫体色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不同温度、湿度、密度、光照条件下大蜡螟幼虫的体色均未变化。在研究食物对大蜡螟幼虫体色的影响实验中食蜂巢的白黄色幼虫身体内部发黑 ,这可能是黑色的蜂巢透射出的颜色。实验为进一步研究大蜡螟幼虫体色的遗传机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江苏扬州地区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寄生蜂主要有10种,即中华钝唇姬蜂Eriborus sinicus(Holmgren)、二化螟盘绒茧蜂Cotesia chilonis(Munakata)、稻螟小腹茧蜂Microgaster russata Haliday、螟甲腹茧蜂Chelonus munakatae Munakata、中华茧蜂Amyosoma chinensis(Szepligeti)、螟黄足盘绒茧蜂Cotesia flavipes(Cameron)、夹色姬蜂Auberteterus alternecoloratus(Cushman)、桑蟥聚瘤姬蜂Iseropus(Gregopimpla)kuwanae(Viereck)、螟蛉瘤姬蜂Itoplectis naranyae(Ashmead)以及二化螟盘绒茧蜂的重寄生蜂绒茧灿金小蜂Trichomalopsis apanteloctena(Crawford)。田间系统调查表明:扬州地区7-9月水稻二化螟寄生蜂的主要种类为二化螟盘绒茧蜂、中华钝唇姬蜂、螟甲腹茧蜂、稻螟小腹茧蜂、螟蛉瘤姬蜂、桑蟥聚瘤姬蜂,但这些寄生蜂对一代水稻二化螟幼虫的寄生率较低,对二代水稻二化螟幼虫的寄生率高。水稻二化螟越冬期的系统调查表明:扬州地区二化螟越冬幼虫的寄生蜂主要有3种,即二化螟盘绒茧蜂、中华钝唇姬蜂和稻螟小腹茧蜂,其中二化螟盘绒茧蜂和中华钝唇姬蜂是寄生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的优势种。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的寄生率调查表明,扬州地区水稻二化螟越冬幼虫的寄生率在不同年份间有一定的波动,但一般都在15%以上,有的甚至高达89.88%,因此寄生蜂对二化螟越冬幼虫具有很好的控制作用,能有效压低来年水稻二化螟的田间越冬基数。此外,3种寄生蜂出茧时间在1月和2月之间达到最长,分别达到19.79 d、17.26 d和27.00 d,该结果表明,在扬州地区这3种寄生蜂可能都存在滞育现象。  相似文献   

18.
通过养殖和田间调查亚麻象发生规律和生活史,采用频次分布法,应用聚集度指标的计算公式以及Taylor、Iwao的回归方程式,分析和测定亚麻象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亚麻象在固原地区每年发生1代,5月下旬越冬成虫从冬麦田迁入胡麻田开始交配产卵,整个产卵期持续时间较长,约35 d,卵期8-10 d,幼虫期30-35d,蛹期15-21 d,7月上旬胡麻开花期是亚麻象羽化的高峰期,10月中旬越夏成虫转移至冬麦地和地埂疏松的表土中开始越冬。亚麻象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负二项分布,应用聚集度指标分析表明亚麻象幼虫呈聚集分布。本研究阐明了亚麻象在固原地区胡麻田的周年发生的种群动态规律和生活史以及幼虫空间分布型,为亚麻象的预测测报和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严林  杜艳丽  郭蕊  郝金娥  刘长仲 《昆虫知识》2011,48(6):1744-1750
灰钝额斑螟Bazaria turensis Ragonot是柴达木盆地白刺(Nitraria sp.)灌丛的主要害虫,为了有效控制该害虫对白刺的危害,采用室内饲养和田间定点观察,对灰钝额斑螟进行了生物学特性观察。结果表明灰钝额斑螟在柴达木盆地1年发生1代,有卵、幼虫、蛹和成虫4种虫态,通过头壳宽确定了幼虫为5个虫龄,以滞育蛹越冬。翌年5月中旬开始羽化,5月下旬为羽化高峰期,6月中旬孵化,6月下旬为孵化盛期,8月上旬开始结茧化蛹,8月中旬结茧化蛹高峰期,随后蛹进入滞育越冬。6月下旬初龄幼虫发生盛期是该害虫防治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测定油松毛虫越冬幼虫静态空间格局及其抽样技术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揭示越冬幼虫在上树时序过程中扩散或聚集的变化趋势,本研究从越冬幼虫上树开始到结束,随着幼虫由树下逐渐向树上转移,分别以株为单元,轮为单元和枝为单元进行了3种抽样的调查,通过测定其种群聚集度指标,根据Mont Lloyd(1967)给出的判断法,并在此基础上应用谐波分析法来研究越冬幼虫种群与其环境之间所表现的种的特性反应和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