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俣  杨永乐  俞德  黄耀伟 《病毒学报》2022,(5):1237-1243
冠状病毒可引起人或动物不同程度的呼吸道或胃肠道疾病,严重危害公共卫生或畜禽安全。近年来,新生仔猪腹泻在国内外多次暴发,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一种源自菊头蝠的新型猪冠状病毒于2017年在广东省腹泻仔猪中被发现,是目前已知的第五种在自然状态下感染猪的冠状病毒,本课题组将其称为猪肠道甲型冠状病毒(Swine enteric alphacoronavirus),后来又命名为猪急性腹泻综合征冠状病毒(Swine acute diarrhea syndrome coronavirus,SADS-CoV)。SADS-CoV是COVID-19疫情出现之前最新鉴定的动物冠状病毒,具有潜在的广泛种属嗜性,特别可感染多种人类呼吸道和肠道原代培养细胞,对其潜在的公共卫生意义应引起高度重视。本文针对SADS-CoV进行综述,阐述其发现、病原学、分子流行病学、跨种传播、诊断和防控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冠状病毒可引起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多种疾病,从牛和猪的肠炎、鸡的上呼吸道疾病到可能致命的人类呼吸道感染。本文就冠状病毒的分类、结构、致病性、冠状病毒纤突蛋白、致病机理和跨物种传播等问题作一简要介绍。此外,还讨论了冠状病毒引起各种动物疾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冠状病毒广泛存于自然界中,人和多种动物均易感。虽然冠状病毒具有相对严格的宿主特异性,但是其广泛的宿主性及其自身基因组的结构特性使得该病毒在进化过程中极易发生基因重组和突变,新型冠状病毒在此过程中不断出现。近年来,反向遗传学技术的发展为冠状病毒跨种属传播及致病机制、疫苗以及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开辟了新的思路。对冠状病毒反向遗传操作技术的进展及其应用现状进行了简要综述与展望。  相似文献   

4.
中东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是继SARS冠状病毒(SARS-CoV)之后新近出现的又一种能够引发严重呼吸道感染的人类新发冠状病毒. MERS-CoV于2012年9月首次在中东一些国家被发现,截至2013年9月7日,MERS-CoV已经引起114例感染病例,其中54人死亡,死亡率约50%. 病毒受体研究为MERS-CoV等人类新发冠状病毒进化和跨种传播机制提供重要依据.最近,Raj等在Nature发表文章,首次报道了二肽基肽酶4(dipeptidyl peptidase 4,DPP4;又名CD26)为MERS-CoV感染细胞的功能性受体.MERS-CoV功能性受体的发现为人类新冠状病毒溯源和跨种进化研究、病毒传染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以及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研究提供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非常多,且借鉴对冠状病毒的现有研究,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机理也逐步认识。对于这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的诊疗措施及相关药物的开发也已经开展,通过对其感染过程及受体的研究,各种抗病毒类药物再一次引起我们的兴趣。基于此前出现的SARS冠状病毒、MERS冠状病毒,以及现今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三种感染人的冠状病毒,本综述主要论述冠状病毒的发展进化史、传播源及传播途径、病毒的感染与复制、预防措施以及诊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小鼠肝炎病毒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Fu HY  Xu B  Gong ZH 《生理科学进展》2004,35(4):367-370
小鼠肝炎病毒 (micehepatitisvirus ,MHV)是一种日冕冠状病毒 ,具有嗜神经性 ,可引起啮齿动物急慢性神经性疾病。可通过血液、脑脊液和消化液等渠道传播 ,引起肠炎、肝炎、胸腺退化、多发性硬化症、脱髓鞘性脑脊髓炎等疾病 ,同时它也能刺激B淋巴细胞分泌抗体。目前国内对其研究的还很少 ,国外报道的也不多。本综述的意图是通过对MHV冠状病毒感染机制的探讨 ,以有助于指导抗病毒的有效药物的筛选  相似文献   

7.
冠状病毒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大类家族,人和多种动物易感。人冠状病毒感染后,通常引起普通感冒症状,严重者能造成死亡。冠状病毒广泛的宿主性以及自身基因组的结构特征使其在进化过程中极易发生基因重组,呈现遗传多样性;新亚型及新的冠状病毒在此过程中不断出现。本文针对新近出现的冠状病毒,尤其是SARS样冠状病毒(SARS-like-CoVs)以及2012年发现的新型人冠状病毒EMC(HCoV-EMC)的基因组结构特征及冠状病毒跨种属传播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8.
冠状病毒宿主范围广,可跨越动物宿主屏障感染人类,甚至造成人际传播。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2019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在中国武汉引发肺炎疫情,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截至2020年2月10日,中国实验室确诊病例40 235例,死亡909例,病死率2.3%;重症6 484例,重症率16.1%;全球已有25个国家和地区有确诊病例。至此,2019-nCoV成为继出现在中国内地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SARS-CoV)、出现在中东沙特的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MERS-CoV)之后,第三种可引起人类致死的冠状病毒。对于2019-nCoV的来源、中间宿主、传播方式、致病机制、防控措施等一系列问题,丞待科学家去研究探索。了解新病原的研究工具,借鉴SARS-CoV和MERS-CoV的研究经验,在基因合成技术提升的背景下,仅需新病原基因组序列就可开发基础研究工具,进行减毒疫苗株、筛选药物和致病机制等的研究探讨。因此,本文就目前冠状病毒基础研究工具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小鼠肝炎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不同的MHV毒株可引起易感动物的肠炎、肝炎以及脑脊髓炎。MHV的受体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中癌胚抗原家族成员,称为CEACAM。具有4个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一个跨膜结构域和一个胞浆内尾。受体的多种同型体都可作为MHV的功能性受体。已确定小鼠CEACAM1 a同型体结构域1和4可溶性外结构域的晶体结构。MHV受体的研究为病毒受体类似物作为病毒异体亲嗜性和种间交叉传播的途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猪肠道冠状病毒与入侵受体氨基肽酶N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肠道冠状病毒是目前危害养猪产业的重要病原。目前已发现能够感染猪肠道的致病性冠状病毒有4种: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丁型冠状病毒和猪肠道甲型冠状病毒。冠状病毒感染宿主的第一步是识别宿主细胞膜受体分子并与之结合,随后启动入侵及膜融合进而使病毒基因组进入宿主细胞内部。因此,冠状病毒受体是决定其宿主范围及组织嗜性的关键因素。确定冠状病毒受体及病毒与受体的结合机制对预防新发病毒及开发冠状病毒治疗性药物具有重要意义。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利用猪氨基肽酶N(aminopeptidase N,APN)作为感染宿主的功能性受体,并利用唾液酸作为辅助结合因子。猪APN最初也被鉴定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功能性受体,但近年的研究结果与前面的报道存在较大的差异,产生了较大的争议。最近的研究认为,猪丁型冠状病毒的功能性受体也是APN,并且猪丁型冠状病毒能够利用多个物种的APN作为功能性受体,这与其跨物种传播具有密切关系。最新发现的猪肠道甲型冠状病毒则不使用APN作为其入侵受体。本文综述了前面3种猪肠道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受体及结合机制的研究进展,并比较分析了猪APN及唾液酸在不同猪肠道冠状病毒入侵宿主过程中结合方式的异同,为进一步研究新发猪肠道冠状病毒受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冠状病毒(coronavirus)为一类具有囊膜结构、单股正链RNA病毒,可感染哺乳动物或禽类等.目前已知7种冠状病毒可造成人际间传播,其中以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2,SARS-CoV-2)为代表,可引起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并感染全球数...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目前已进入全球大流行状态,多个国家出现疫情爆发。美国疾病管制局期刊《新兴传染病》发表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最新研究结论显示,新型冠状病毒基本传染数R0的中位数高达5.7,这意味着在未来较长时间内新型冠状病毒可能会在人群中持续传播并发生变异。在这一背景下,如何监视病毒的变异,对于冠状病毒的研究和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来自GISAID的病毒基因组序列数据,设计和实现了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时空分析系统。该系统可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新型冠状病毒序列数进行统计,对病毒序列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内的变异情况进行分析和可视化,同时还支持不同序列之间的差异比对。该系统可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研究和政府的疾病控制机构的决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3.
<正>科技文章的发表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结果如果没有发表,就意味着科研工作没有完成。而科技文章发表的目的,就是要把科研中的新发现、或者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传播给同行、乃至跨领域以及广大普通的读者。因此,科技写作  相似文献   

14.
15.
2019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9年12月,中国武汉报道了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其临床症状与2003年爆发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不同,因此推断该病毒可能是冠状病毒的一个新变种。不同于简单使用全基因组序列的其它研究,我们于2018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分子功能与进化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思想,并应用于Beta冠状病毒B亚群(BB冠状病毒)基因组的研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本研究使用BB冠状病毒基因组中的一个互补回文序列(命名为Nankai complemented palindrome)与其所在的编码区(命名为Nankai CDS)对新发布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GenBank:MN908947)进行分析以期准确溯源,并对BB冠状病毒的跨物种传播和宿主适应性进行初步研究。溯源分析的结果支持2019新型冠状病毒源自蝙蝠,但与SARS冠状病毒差异巨大,这一结果与两者临床症状差异一致。本研究的最重要发现是BB冠状病毒存在大量的可变翻译,从分子水平揭示了BB冠状病毒变异快、多样性高的特点。从BB冠状病毒可变翻译中获取的信息可应用于(但不限于)其快速检测、基因分型、疫苗开发以及药物设计。另外,我们推断BB冠状病毒可能通过可变翻译以适应不同宿主。基于大量基因组数据的实证分析,本研究在国际上首次从分子水平尝试解释了BB冠状病毒变异快、宿主多且具有较强的宿主适应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δ冠状病毒(Deltacoronavirus)是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亚科的新成员,可感染鸟类和哺乳动物。δ冠状病毒最早于2007年从亚洲豹猫和中国白鼬獾群中检测到。2014年,猪δ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在美国流行并成功分离到病毒,人工感染实验证实PDCoV可导致仔猪腹泻,具有较强的致病性,成为研究δ冠状病毒的良好模型。本文对PDCoV的发现、病原学、流行病学、致病性、培养与检测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已证实可人传人,无症状携带者也可传播.快速、准确诊断新型冠状病毒对控制疫情爆发尤为重要.论文基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就新型冠状病毒的荧光PCR、等温扩增、基于Cas酶技术、免疫法四大类检测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梳理,以期为新型冠状病毒及其他流行性病毒诊断及防控提供借鉴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是一种全新的病毒,是继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SARS-CoV)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之后引起人类大范围感染的第三种冠状病毒。目前不少研究提示SARS-CoV-2可能来源于动物,动物在疫情的发生与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篇综述总结了目前关于SARS-CoV-2动物宿主和动物易感性的最新研究进展。现有研究提示,SARS-CoV-2很可能起源于蝙蝠,穿山甲是中间宿主。恒河猴,水貂、白尾鹿,动物园里的老虎、狮子,以及宠物猫、狗等动物可能在暴露后发生SARS-CoV-2感染,此外实验室动物感染实验也证明了一些动物对SARS-CoV-2易感,提示下一步需要加强对动物宿主中的SARS-CoV-2监测,为病毒溯源、变异进化规律与传播机制分析...  相似文献   

19.
弧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弧菌病的暴发和流行不仅给海水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一些弧菌可以通过与环境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相互作用提高自身存活率和环境持久性,并进行跨海域传播。本文综述了海洋浮游生物作为部分弧菌物种储库的作用及影响因素,以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驱动下浮游生物间接介导的弧菌传播扩散特性;并重点介绍了弧菌特定的结构、代谢途径和次级代谢产物在其与浮游生物互作过程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及其机制;提出今后应从分子层面深入解析浮游生物与弧菌的相互作用机制,从全球尺度阐释浮游生物介导的弧菌跨海域传播机制,建立弧菌疾病传播预测模型和预警系统,为浮游生物介导的弧菌传播扩散风险的防控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0.
冠状病毒(coronavirus)是单股正链RNA病毒,可以引起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动物的呼吸道、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病毒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S蛋白)的S1亚基的N-端结构域(N-terminal domain,NTD)和C-端结构域(C-terminal domain,CTD)都可以作为受体结合域(receptor-binding domain,RBD),且是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关键因素。一般认为,在病毒入侵过程中,S1-NTD主要通过识别并结合糖类受体(attachment receptors)来辅助S1-CTD特异性识别蛋白质受体[小鼠肝炎病毒(mouse hepatitis virus,MHV)除外]。然而,随着对新冠病毒的深入研究,发现S1-NTD也可以识别多种蛋白受体,其作用机理与特点也逐渐被揭示。该文综述了冠状病毒的S1-NTD与受体识别的结构基础,总结了冠状病毒S1-NTD的进化过程,有利于深入理解冠状病毒入侵宿主细胞机制和病毒跨物种传播机制,并为基于NTD的药物及疫苗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