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正>用传代细胞代替原代细胞制备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技术可大大改进和标化这些疫苗制品。关于疫苗的安全性人们主要考虑具有潜在致瘤性的基质DNA的污染。对灭活疫苗,可接受的细胞DNA含量为每剂量100ng以下,因而需要反复提纯。对减毒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目前尚缺乏相应的评价标准。已建议对减毒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进行提纯以去除细胞DNA。  相似文献   

2.
研究Ⅱ型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变异株的基因特征,为我国使用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脊灰灭活疫苗使用策略,维持无脊灰状态和全球最终消灭脊灰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型内鉴定的检测结果,从2000~2001年AFP病例分离到的Ⅱ型脊灰疫苗变异株中选取有聚集性的5株病毒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贵州省3株、山东省2株),并进行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贵州省3株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完全一致,但与SabinⅢ型病毒发生重组,重组区域在3A区(nt5343~5353);与疫苗株相比,Ⅱ型区域变异10个碱基,其中VP1区变异4个,与SabinⅡ型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9·56%,氨基酸同源性99·34%;Ⅲ型区域变异9个碱基。山东省2株病毒全基因序列共享16个突变位点,没有发生重组,与SabinⅡ型株相比,VP1区分别变异7个和4个碱基,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22%和99·56%,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0%和99·67%。上述5株病毒在重要的减毒位点nt481、nt2909均发生突变。此研究中5株病毒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传播链,但是共享nt481、nt2909、nt2992三个突变位点,这3个突变位点不在重组区域内,他们的共同作用可能是影响病毒传播力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尚无证据证明脊灰疫苗病毒型间重组会增加病毒的毒力及传播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3个不同厂家的Sabin-IPV抗原性及免疫原性特点。方法采用ELISA方法,利用血清型和抗原位点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检测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D抗原含量,分析疫苗相对D抗原含量和单克隆抗体的相对反应性,评估疫苗抗原性;利用大鼠体内效力试验分析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的免疫原性,评估疫苗效力。结果与英国国家c IPV标准品Pu91相比,3个厂家的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相对D抗原含量存在差异,其中C厂家的相对D抗原含量最高;3个厂家的血清Ⅰ型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抗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Ⅱ型中,除B厂家的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的抗原位点1的抗原性较弱以外,A、C其2个厂家的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抗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Ⅲ型中,3个厂家的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与抗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接种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的大鼠血清对Sabin株及Salk株病毒具有良好中和效力。结论除血清Ⅲ型外,血清Ⅰ型和Ⅱ型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的抗原性与疫苗免疫原性一致。ELISA检测疫苗抗原性的方法有望替代疫苗动物体内效力评价试验。  相似文献   

4.
脊髓灰质炎病毒三个血清型的野毒株与疫苗株的全基因序列业已测出,有学者比较发现,疫苗株病毒在减毒过程中有许多基因位点发生了突变。本文用单向肽图谱分析法,对Ⅰ型脊髓灰质炎病毒野毒株(Mahoney株)和减毒株(Sabin Ⅰ株)的外壳蛋白VP1,VP2,VP3分别作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四个有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细胞工厂工艺连续生产的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的稳定性。方法疫苗在-20℃放置24个月,检测病毒滴度、外观、抗生素残留量、无菌性,及对病毒血清型进行鉴别;2~8℃放置12个月检测疫苗稳定性;室温放置7周、37℃放置7 d检测加速热稳定性并冻融的稳定性。结果该疫苗-20℃可贮存24个月以上,2~8℃有效期可延长至12个月,且冻融不会影响疫苗的稳定性。结论疫苗质量稳定,各项检测结果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三部(2010版)及企业《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注册标准》。  相似文献   

6.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疾病,只能以接种疫苗进行预防。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已大幅度降低了全球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然而,由于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和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风险的出现,今后必须停止使用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以彻底根除脊髓灰质炎。消灭脊髓灰质炎野病毒之后,将会严格管理来源于野毒株的传统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生产,而用Sab in株研制的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抗原性及免疫原性与传统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不同。脊髓灰质炎病毒样颗粒可能成为一种可开发的脊髓灰质炎疫苗。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采用轮状病毒灭活疫苗进行初始免疫,减毒活疫苗进行加强免疫的序贯免疫方案的体液免疫应答效果。方法: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4组(口服疫苗组、序贯疫苗组、口服对照组及序贯对照组),按相应方案免疫后,ELISA检测血清轮状病毒特异性IgG和IgA、肠道轮状病毒特异性IgA;微量中和实验检测血清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同时采用ELISA分析口服活疫苗后病毒排出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序贯疫苗组小鼠产生的轮状病毒特异性血清IgG、IgA、中和抗体及肠道IgA水平显著升高。与口服疫苗组相比,序贯疫苗组的免疫方案诱发的轮状病毒特异性血清IgG、IgA、中和抗体水平显著升高,肠道IgA水平两组间没有显著差异。同时,与口服疫苗组相比,序贯疫苗组中轮状病毒灭活疫苗进行的初始免疫未影响第一次口服活疫苗后病毒的排出量和排出时间,但序贯疫苗组第二次口服活疫苗后病毒的排出量迅速减少,排毒时间快速缩短,与口服疫苗组第三次服苗后病毒的排出量和排出时间相似。结论: 轮状病毒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序贯免疫可有效诱发小鼠全身和黏膜局部的体液免疫应答,该方案将有可能成为轮状病毒疫苗临床应用的候选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使用CY5荧光标记引物建立定量检测I型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480-A和525-C突变率的MAPREC。方法提取I型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样品RNA,反转录合成c DNA后,进行非对称PCR扩增以生成单链DNA,之后采用CY5荧光标记引物进行一步扩增反应以合成双链产物,以DNA内切酶Dde I和Nci I酶切后电泳分离,获取荧光信号,计算样品的突变率。检测4个国际标准品(100%DNA突变标准品、IS DNA标准品、LMVR标准品和HMVR标准品)的突变率,重复5次,验证方法的准确性和精密度,并进行初步应用。结果使用CY5荧光标记引物,建立了定量检测I型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480-A和525-C突变率的MAPREC。100%DNA突变标准品、IS DNA标准品、LMVR标准品以及HMVR标准品的标示值分别为100.00%、2.00%、1.84%、2.56%,检测结果分别为95.09%、2.06%、1.45%、1.92%,各标准品的实验间CV值均<15%。I型Sabin株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工作种子、单次收获液和原液的突变率为1.05%~1.22%,批间一致性良好。结论初步建立了基于荧光素标记的MAPREC,可以代替同位素法进行I型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突变率的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9.
诱导凋亡:脊髓灰质炎病毒致细胞病变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减毒活疫苗株(中Ⅲ-2)感染人二倍体胚肺成纤维细胞株(KMBl7)后,细胞形态变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致CPE过程,导致形态学上特有的细胞圆缩、体积缩小等CPE特征,经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细胞流式仪、电子显微镜、DNA凝胶电泳分析,证明该疫苗株诱导的细胞病理改变具典型的凋亡特征细胞圆缩、细胞核浓缩破裂、核染色质凝缩后分布于核膜边缘、绝大部分细胞出现在凋亡区域、DNA断裂。表明脊髓灰质炎病毒诱导的CPE本质是一个诱导细胞凋亡过程;第二阶段是Poliovirus诱导细胞坏死。进一步提示有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提高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产量。  相似文献   

10.
<正>近几年来有关立谷热(RVF)人用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的研究均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灭活疫苗存在疫苗产量低和需多次免疫及有副反应等缺点,而减毒活疫苗短期内尚难实际应用,故有关RVF的基因工程疫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随着RVF病毒核酸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日益完善,有关RVF的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不少进展。不少学者分别在细菌、哺乳动物细胞和昆虫细胞等中表达了RVF病毒糖蛋白(G_1和G_2)基因(M基因)的  相似文献   

11.
脊髓灰质炎野毒株消灭后,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 vaccine,OPV)将被停止使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IPV)将全面替代OPV,但IPV成本过高,难以满足全球需要。皮内免疫可以降低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 derived from Sabin strain,sIPV)的免疫剂量,本研究将观察sIPV疫苗皮内免疫大鼠后的免疫持久性及加强免疫效果。本研究采用sIPV,设皮内免疫组、全剂量肌肉免疫组和皮内免疫阴性对照组,接种Wistar大鼠,于3剂基础免疫程序完成后第1个月、12个月采血;第12个月采血后加强免疫1剂,并于加强免疫1个月后采血。中和试验检测各血清抗脊灰病毒中和抗体效价,评价皮内免疫sIPV的免疫持久性及加强免疫效果。Wistar大鼠3剂基础免疫后1个月,1/5、1/3剂量皮内免疫组与全剂量肌肉免疫组Ⅰ、Ⅱ、Ⅲ型抗体阳转率均达到了100%,各型别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均远高于1∶8保护水平。基础免疫后12个月,sIPV全剂量组各型阳转率均维持在80%以上,1/10剂量皮内免疫组在50%以上,1/5剂量皮内免疫组维持在70%以上,1/3剂量皮内免疫组维持在80%以上,除1/10剂量组Ⅱ型外其余各组各型别GMT均维持在1∶8以上。加强免疫后1个月,1/5剂量皮内免疫组、1/3剂量皮内免疫组及全剂量组的Ⅰ型、Ⅱ型、Ⅲ型各组中和抗体阳转率均达到100%,并能够诱导产生远高于1∶8的抗体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sIPV疫苗皮内免疫具有良好的免疫持久性及加强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2.
<正> 与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相比,活疫苗的显著优点是能诱导更有效的局部粘膜免疫力及更持续的免疫反应能力。而活疫苗的最大缺点则是遗传不稳定使得减毒特性丧失的可能性。目前,应用以下5种策略使这种可能性减小到最小程度,同时又不致于影响减毒与免疫原性之间的平衡,这种平衡是所有活疫苗株所必需具备的。 一、用琴纳(Tennel)法研制活疫苗株 这种方法是用与人病毒抗原相关的动物病毒株作为疫苗,免疫接种于人体以预防人病毒引起的疾病。通常,在其自然宿主上适应力很好的动物病毒接种于人体后,它们的繁殖能力不是太强,因此对人来说是减毒的。目前,人们将传统的琴纳法与现代病毒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技术相结合,研制  相似文献   

13.
张礼璧  原稔 《病毒学报》1994,10(3):235-239
对中国脊髓灰质炎II型减毒活疫苗株-中II17和III型减毒活疫苗株-中III2和VP1段部份核酸片进行序列分析,并分别与相应的Sabin2和Sabin3株有关片段的核苷酸序列进行比较。在416个核苷酸序列中,中II17与Sabin2有99.3%同源性,中II2与Sabin3株完全一致。从我国服用国产活疫苗地区急性弛缓性订痹病例中分离到的部份2型疫苗株,分别与中II17和Sabin2相比较,发现与  相似文献   

14.
用Sabin株生产的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由1、2、3型组成,疫苗株是由强毒株经连续传代突变而来,对每种疫苗株而言只有少数位点与减毒有关,特别是5′端非编码区的第5个茎 环结构。现已证实Sabin株病毒在人体中复制时由于病毒的回复突变或第2位点的抑制突变导致毒力回升,可能在疫苗接种者和接触者中引发脊髓灰质炎病例。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技术作突变分析(MAPREC)对疫苗中的痕量回复突变进行定量分析已成为可能,正逐步用于从分子水平监测OPV生产的连续性,成为评价3型OPV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脑组织灭活疫苗、培养细胞单双价灭活疫苗、基因重组疫苗、DNA疫苗、减毒活疫苗、佐剂、灭活方法、免疫策略等方面概述了汉坦病毒疫苗研制近况。  相似文献   

16.
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小儿麻痹糖丸疫苗)在我国使用20多年来,降低了该病的发病率,一些地区基本控制了流行。但有极少数儿童在服苗后发生麻痹。为弄清这些儿童的发病系疫苗所引起还是感染了自然界的野毒株,需对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中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病毒分离株的分子特征,为中国继续维持"无脊灰野毒状态"提供理论依据,对2002年所有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送检的脊灰分离株,用PCR-RFLP法及ELISA法进行型内鉴定.用PCR-RFLP法筛查出与疫苗株相比有异常酶切图谱的毒株共24株,其中Ⅰ型毒株1株,Ⅱ型毒株21株,Ⅲ型毒株2株;用ELISA法筛查出与疫苗株相比有不同的抗原抗体反应的毒株共22株,其中Ⅰ型毒株7株,Ⅱ型毒株4株,Ⅲ型毒株11株,在7株Ⅰ型毒株中有3株为非疫苗类似株(NSL),其余为双反应毒株(DRV).随后对这46株毒株进行了全VP1区的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脊灰分离株都是疫苗株或疫苗衍生株,没有发现野毒株,中国继续保持着"无脊灰野毒状态";口服减毒活疫苗(OPV)株与其它野毒株在稳定性性质方面是类似的,即通常是不稳定的,在人体肠道内有很强的选择性;在人体肠道内,病毒复制产生的基因变异导致毒力升高,是引起疫苗相关麻痹病例(VAPP)的重要原因,但宿主本身的因素也有很大的作用;在局部地区有疫苗株的循环或脊灰疫苗衍生株(VDPV)的存在;最终消除疫苗株引起的AFP病例可能还需要脊灰灭活疫苗(IPV)的介入.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云南省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的基因组特征,对2010年及2012年监测到的4株VDPV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结果显示,2株Ⅱ型VDPV的基因组全长均为7439nt,与Sabin Ⅱ疫苗株全基因组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5.4%和97.7%;2株I型VDPV基因组全长均为7441nt,与Sabin I疫苗株全基因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3.9%和97.9%。减毒位点分析发现II型和I型VDPV毒株分别有两个(nt 481和nt 2909)和三个减毒位点(nt 480、nt 2795和nt 6203)发生了回复突变。VP1序列分析显示II型和I型VDPV毒株与相应Sabin株的变异分别为1%和2.3%,重组分析显示II型和I型VDPV的基因组结构分别为S2/S3和S1/S2/S1/S3,后者的重组次数高达3次,显示了重组的普遍性和复杂性,也表明了病毒在人体内复制和传播的持久性与重组的多样性成正相关。因此,从分子水平分析VDPV的特性,可掌握病毒的变异动态,为制定科学可行的VDPV控制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1930年Daubuey等首次从绵羊中分离出立谷热(RVF)病毒,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了前提。几十年来有关RVF疫苗的研究工作一直在进行之中,兽用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早已应用于流行区的预防接种,人用灭活疫苗也正在进行扩大人群观察。1949年Smithburn等发现RVF病毒Ent株经小鼠脑内连续传170代后对很多实验动物的毒力明显减弱,但同时也伴有对神经组织的亲和力增强,而且对家畜可致畸和引起流产等,故有些学者预言发展人用RVF减毒活疫苗是比较困难的。但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研究已有较成功的报道,  相似文献   

20.
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后,必须全面使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IPV)才能维持无脊灰状态,然而IPV成本较高,难以满足全球需要。皮内免疫途径能够降低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Vero细胞)(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 derived from Sabin strains,sIPV)的抗原量,本研究将评估无针皮内免疫sIPV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本研究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生产的sIPV进行1/5(0.1 ml)剂量无针皮内免疫接种Wistar大鼠,并设计全剂量肌肉免疫对照组以及无针皮内免疫阴性对照组,按0月、1月、2月基础免疫程序,于免疫前及每剂免疫后第30 d釆血,检测血清中和抗体水平,评价免疫原性,并通过观察大鼠的皮肤刺激反应及豚鼠的全身过敏反应,评价安全性。Wistar大鼠3剂免疫后,1/5剂量皮内免疫组与全剂量肌肉免疫组Ⅰ、Ⅱ、Ⅲ型抗体阳转率均达到100%,各型别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均远高于1∶8保护水平。大白鼠接种疫苗后体重增加,皮肤刺激试验及全身过敏反应试验结果表明无针皮内免疫sIPV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本研究结果表明sIPV疫苗无针皮内注射免疫安全、有效,并可降低sIPV的抗原量,可为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提供可负担得起的疫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