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ISAAA信息     
<正>研究人员发现水稻不能与其它植物共存的机制博伊斯汤森植物研究所(BTI)詹德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特定的水稻品种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合物,它可以使附近植物的生长变得缓慢。中国科学院、日本山形大学、日本京都大学和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确定了该化合物,称为b酪氨酸。实验  相似文献   

2.
水稻挥发性信息化合物对昆虫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植物挥发性化合物是联系植物、害虫和天敌间3层营养关系的关键信息因子。是害虫防治理论与实践的基础.首先,介绍了水稻挥发性信息化合物的基本化学特征及其在植食性昆虫和天敌昆虫寄主选择中的作用;其次,分析了水稻挥发性信息化合物的产生与作用机制及其生态学功能和水稻挥发性信息化合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展望了水稻挥发性信息化合物的研究前景.对水稻挥发性化合物的更进一步研究有两个方向,一是对存在于水稻体内,启动相关代谢途径的小分子信号物质的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二是研究捕食性节肢动物对信息化合物的接收、识别和学习等行为及与这些行为相关的生理生化和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3.
ISAAA信息     
<正>光合作用"开关"使水稻产量提高30%阿肯色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蛋白质,作用类似"开关",能够激活增强水稻光合作用活性的基因,使水稻产量提高30%。研究人员将这种蛋白质名为高产水稻蛋白(HYR),能使植物应对胁迫、生长旺盛并产量增加。HYR调节子调节光合作用这一个复杂过程。在温室中,利用HYR调节子的植物比其他品  相似文献   

4.
ISAAA信息     
<正>光合作用"开关"使水稻产量提高30%阿肯色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蛋白质,作用类似"开关",能够激活增强水稻光合作用活性的基因,使水稻产量提高30%。研究人员将这种蛋白质名为高产水稻蛋白(HYR),能使植物应对胁迫、生长旺盛并产量增加。HYR调节子调节光合作用这一个复杂过程。在温室中,利用HYR调节子的植物比其他品  相似文献   

5.
经过50多年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小分子化合物赤霉素有着步骤繁琐的生物合成过程、错综复杂的信号传导过程和代谢调控过程.通过广泛搜集矮秆、半矮秆突变体,并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以及水稻、小麦等作物中进行深入的生物学功能解析和分子特性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赤霉素的生物合成、信号传导以及代谢调控相关基因的突变都会影响植物株高.那么,...  相似文献   

6.
诱导植物抗病的几种化合物及其抗病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近年来发现的几种能够诱导植物产生抗病反应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包括β氨基丁酸、龙胆酸以及油菜素类固醇,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些化合物诱导植物抗病的不同机理。  相似文献   

7.
两种测定化合物对真菌菌丝生长抑制活性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带毒平板法和液体培养法测定两种植物抗菌化合物血根碱和白屈菜红碱对植物病原真菌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番茄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ium f.sp.lycopersici)和棉花枯萎病菌(F.oxysporium f.sp.vasinfectum)的抑制活性。论文对两种测定方法进行了比较和讨论,结果发现:和带毒平板法相比,采用液体培养法获得的化合物半抑制浓度要低。  相似文献   

8.
利用HPLC法测定水稻子粒主要黄酮类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水稻儿茶素、杨梅素、槲皮素和山奈酚含量的HPLC测定方法,研究水稻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及组成差异,为高黄酮水稻种质资源的定向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建立了利用HPLC法测定水稻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方法;水稻糙米的黄酮化合物组成主要以儿茶素和山奈酚的形式存在,不含杨梅素和槲皮素,不同品种儿茶素和山奈酚组成比例及含量存在差异;粳稻含有更丰富的儿茶素,有色稻山奈酚和儿茶素含量大于无色稻;糙米中含有较高的黄酮类化合物,而精米中不含或少含黄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正>来自澳大利亚、以色列、日本和美国的8个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的一项研究显示,随着本世纪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水平的升高,一些谷物和豆类的营养水平将会显著下降。研究人员将田间大气中CO2含量调节到本世纪中叶预计达到的水平,然后观察田间生长的小麦、水稻、豌豆、大豆、玉米和高粱等品种。实验结果显示小麦、水稻、豌豆、大豆中锌和铁的含量显著下降,同时发现小麦和水稻在CO2水平升高的情况下蛋白质含量明显下降。参与研究的伊利诺伊大学植物生物学教授Andrew Leakey称,需要开展  相似文献   

10.
植物-害虫-天敌互作机制研究前沿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15  
植物-害虫-天敌之间的三级营养互作关系是当今进化生态学和化学生态学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也是寻找害虫可持续控制途径的重要基础。自2006年以来,我国昆虫学家在973项目《重大农业害虫猖獗危害的机制及可持续控制》的支持下,围绕害虫、植物、天敌协同进化机理的关键科学问题,以棉花-害虫-天敌、水稻-害虫-天敌和蔬菜-害虫-天敌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发现OsHI-LOX参与虫害诱导的水稻茉莉酸(JA)信号途径合成,并通过水稻对二化螟和褐飞虱不同抗性作用的调控;寄主植物烟草受到棉铃虫和烟青虫危害后将被诱导产生化学防御作用,但它们的作用不同;绿叶挥发物(3Z)-hexen-ol是寄生蜂天敌定位寄主的最关键化合物,植物-害虫-天敌之间的互作关系受到光周期和CO2浓度升高而改变;植物对害虫直接的防御和通过寄生蜂对害虫的间接防御存在"权衡"关系;转基因棉花种植加重了盲椿象灾变。这些研究成果在Science,New Phytology,Plant Journal,Plant,Cell and Environment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作物-害虫-天敌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1.
正约翰英纳斯中心的Tony Miller博士与南京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发出了能够控制自身pH值的水稻,这种水稻品种能够从土壤中吸收更多的氮、铁和磷,产量提高了54%。研究人员一直研究水稻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维持pH值,他们发现,  相似文献   

12.
植物化学发展趋势与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化学(phytochemistry)是植物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传统认为,植物化学研究对象是指植物体内的次生产物,即小分子化合物,如萜类化合物、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和其它酚性化合物。研究途径主要是从植物体中提取、分离和鉴定上述那些化学成分。其目的是要进行资源利用和发现新化合物,为医药、食品和工业上提供可潜在利用的化学成分。五十  相似文献   

13.
植物叶片中防御性化合物的紫外线诱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处在逆境生态环境下 ,本能地通过生理生化变化即防御反应来适应环境〔1〕。病原菌感染、断伤等可引起的组织化学变化研究已有不少报道。 Kodama、李文新等人用 UV(紫外线 )照射水稻叶片 ,迫使植物组织产生生理生化防御反应 ,已分离到多种防御性代谢新化合物 ,用 UV照射水稻叶片探索水稻PA( phytoalexin)研究也获得成功。本研究用 UV照射美人蕉 ( Canna generalis Bailey)和湿地松 ( Pinuselliottii Engelm) ,探索离体植物组织防御性生理生化变化效应 ,为分离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新化合物提供新方法。1  材料和方法1 .1 植物材料…  相似文献   

14.
固氮蓝藻的大量培养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固氮蓝藻能够利用空气中的游离氮素,合成氮素化合物,不断的释放出来,死亡分解之后,更可以释放出大量氮素化合物,作为其它植物的氮肥。过去国外的一些试验证明可以利用固氮蓝藻作为水稻的氮肥肥源;我们在1958年进行的固氮蓝藻对盆栽水稻的肥效试验和与湖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协作的田间施用固氮蓝藻水生686号和水生678号作为水稻追肥试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上百万胡萝卜胚、脱毒甘蔗、抗癌化合物紫杉酚(一种抗细胞微管解聚化合物)及抗龋齿剂血根碱均可由当今的植物细胞培养技术所生产。 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和利用复杂的植物细胞培养技术方法。这些方法同天然物质生产过程相比较,可生产一些有用的化合物、植物繁殖速度更快、更一致、产量更高。此外,植物细胞培养物可防止稀有植物因过量收获而使物种灭绝。未来的植物细胞工程为医用药物和其他治疗剂的生产、植物的育种与选择、杀虫剂与杀菌剂的生产以及食品加工和食品风味的改良展现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正>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西班牙Jaumel大学和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揭示了植物抵抗病原菌的一个新机制,他们发现了可以提高植物免疫力的一个关键的受体结合化合物:BABA(β-aminobutyric acid)。BABA因其对植物的保护作用为人们所熟知,但是由于它的副作用而未被广泛应用。该研究团队发现植物中BABA的结合受体是"天门冬氨酰转移  相似文献   

17.
2016年中国植物科学若干领域重要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学报》2017,52(4):394-452
2016年中国植物科学持续稳步发展, 表现在中国植物科学家在国际主流高影响力学术期刊发表文章的数量稳中有升, 中国植物科学领域的期刊逆风出行, 进入研究性期刊世界前三甲行列。中国科学家在植物学诸多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水稻(Oryza sativa)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分子遗传机制解析入选2016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植物受精过程中雌雄配子体信号识别机制的研究和独脚金内酯的受体感知机制入选2016年生命科学十大进展。我国植物科学, 特别是以水稻为代表的作物研究在国际学术界已占有一席之地。例如, 在水稻组学(如基因组和转录组等)资源和技术平台的建立、重测序的开发及功能基因的克隆和调控网络的解析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如揭示了独脚金内酯信号转导的“去抑制化激活”机制、从分子水平上阐释了水稻籼粳杂种不育和广亲和性基因S5的作用机理及发现了控制水稻耐冷的基因组位点), 已经引领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该文对2016年中国本土植物科学若干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进行了概括性评述, 旨在全面追踪当前中国植物科学领域的发展前沿和研究热点, 与读者共享我国科学家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相似文献   

18.
海桑属(Sonneratia)是重要的红树植物,近年来对其化学成分研究不断增加,揭示了其多种多样的化合物类型,以及抗肿瘤、抗炎、抗氧化等生物活性。对其共附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始于2009年,短短几年,发现了大批结构新颖、活性显著的化合物。因此本文按照化合物来源对海桑属植物及其内生真菌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作全面回顾,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浸于水中能存活许多天的水稻植株很受种植者欢迎,因大雨形成的涝灾会造成水稻减产。菲律宾研究的首例转基因水稻组织正是以此为目的。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的植物生理学研究人员经菲律宾植物检疫部门批准,进口了100份转基因棉花愈伤。经澳大利亚坎培拉的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机构(CSIRO)  相似文献   

20.
ISAAA信息     
<正>研究发现植物如何定位时间动植物都有24小时的"生物钟",即昼夜节律。这种生物计时器让植物能够丈量时间,这对它们的各种生物过程比如开花、释放香气和叶片运动等至关重要。剑桥大学植物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植物如何设置并保持其生物钟,发现光合作用中生成的糖在昼夜节律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人员一方面把植株置于没有CO2的环境中,抑制其光合作用;另一方面种植遗传改良的植物,通过监测它们的生物学反应来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