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霉胺(neamine)是一种无毒的新霉素(neomycin)降解产物;已有研究证明,其可抑制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ANG)诱导的内皮细胞血管生成作用,阻滞异种移植的人结肠腺癌在裸鼠的生长.本研究证明,新霉胺对人黑色瘤细胞株A375的细胞增殖、迁移和侵润作用.MTT法及软琼脂培养显示,新霉胺可明显抑制A375细胞的增殖和集落形成能力. Transwell试验证明,新霉胺可阻滞A375细胞,乃至血管生成素诱导的A375细胞的迁移和侵润能力.此外,免疫荧光揭示新霉胺可阻断血管生成素的核转位,从而抑制血管生成素诱导的A375细胞增殖.上述结果提示,新霉胺可通过抑制血管生成素的核转位,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润.鉴于与新霉素比较,新霉胺毒性小,因此新霉胺可望作为黑色素瘤治疗的先导药物,颇具开发前景和潜力.  相似文献   

2.
沙利度胺是一种抗血管生成药物,临床上用于治疗多种肿瘤,但其抗肿瘤血管生成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本文采用MTT法观察沙利度胺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结果发现,沙利度胺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其IC50为16.47 μg/mL;然后采用Hoechst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发现沙利度胺能够诱导内皮细胞凋亡,并干扰细胞的周期,出现G0/G1期阻滞. 最后,通过Western印迹方法分析沙利度胺对血管内皮细胞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发现抗凋亡的Bcl-2蛋白表达水平随沙利度胺浓度增大而降低. 初步结果提示,沙利度胺可能通过阻遏抗凋亡分子Bcl-2表达,激活诱导G1期阻滞的信号通路而抑制内皮细胞新生,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诱导内皮细胞凋亡及G1期阻滞的具体分子机制正在研究中.  相似文献   

3.
研究新合成的新型埃博霉素单甲基衍生物对血管新生的影响,以期阐明埃博霉素在肿瘤细胞和血管新生中的效应及其所作用的重要途径,为药物新靶点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首先,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研究对象,利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和侵润,明胶酶谱分析金属基质蛋白酶MMP2的活性,RT PCR检测MMP2 RNA表达水平|然后以鸡胚绒毛尿囊膜为模型,研究该衍生物对血管新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新型埃博霉素单甲基衍生物可以显著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增殖、迁移和侵润以及Ⅳ型胶原酶分泌; 2)新型埃博霉素单甲基衍生物可以使鸡胚尿囊膜产生明显的无血管区,对血管新生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 结果说明,新型埃博霉素单甲基衍生物可以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侵润以及Ⅳ型胶原酶分泌等显著抑制诱导血管新生过程的步骤,最终抑制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4.
血管生成素是核糖核酸酶A超家族成员之一,具有较弱的核糖核酸酶活性.最新研究发现,血管生成素参与细胞内多种RNA的代谢过程.在生长条件下,血管生成素可以发生核转位聚集于细胞核中,促进rRNA转录,并可参与其剪切加工,同时它也调控一系列mRNA基因的转录,最终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在应激条件下,血管生成素能降解tRNA形成tiRNA,抑制细胞内整体蛋白质的翻译水平,并促进应激小体的形成,激活细胞内应激保护机制,从而促进细胞存活.此外,血管生成素还可参与非编码小RNA等RNA代谢过程.本文概述了血管生成素在RNA代谢中的作用与分子机制等方面的进展,并探讨了其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以期开拓血管生成素的研究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ANG)属脊椎动物特异的核糖核酸酶A超家族第5个成员,是一种分泌型核糖核酸酶,在人类前列腺癌高表达.ANG在前列腺癌的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转位入核,通过刺激rRNA生物合成而介导肿瘤血管新生、癌细胞存活及增殖,从而促进前列腺癌的进程.ANG刺激rRNA合成不仅为前列腺内皮细胞发生癌变所必需,也是前列腺癌细胞不依赖雄激素生长所必需.动物实验证明,各种针对ANG的拮抗剂,包括抑制其核转位、功能和活性的抑制剂均可抑制前列腺癌.现已明确ANG的作用不依赖雄激素,从而为ANG作为去势(即睾丸切除)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 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的治疗靶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ANG)属脊椎动物特异的核糖核酸酶A超家族第5个成员,是一种分泌型核糖核酸酶,在人类前列腺癌高表达.ANG在前列腺癌的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转位入核,通过刺激r RNA生物合成而介导肿瘤血管新生、癌细胞存活及增殖,从而促进前列腺癌的进程.ANG刺激r RNA合成不仅为前列腺内皮细胞发生癌变所必需,也是前列腺癌细胞不依赖雄激素生长所必需.动物实验证明,各种针对ANG的拮抗剂,包括抑制其核转位、功能和活性的抑制剂均可抑制前列腺癌.现已明确ANG的作用不依赖雄激素,从而为ANG作为去势(即睾丸切除)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 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的治疗靶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YSY-01A是一种新型蛋白酶体抑制剂,前期研究已经证实其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但是它对肿瘤血管生成是否有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明YSY-01A阻碍肿瘤细胞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及机制.我们首先将磺酰罗丹明B(sulforhodamine B,SRB)法与细胞共培养(Transwell)模型相结合,探讨YSY-01A抑制人结肠癌细胞(HT-29 cell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的增殖促进作用;运用高内涵筛选(high content screening,HCS)法研究YSY-01A对HT-29细胞中NF-κB核转位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YSY-01A对HT-29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调控.为了观察YSY-01A对HUVEC增殖和运动有无直接抑制作用,我们采用SRB法观察YSY-01A对HUVEC的增殖抑制作用;运用HCS法分别考察YSY-01A对HUVEC的运动抑制和细胞毒作用.结果证实,YSY-01A可以阻碍HT-29细胞对HUVEC的增殖促进作用并具有浓度依赖性.YSY-01A还可抑制HT-29细胞中NF-κB的核转位,下调HIF-1α及VEGF的表达.进一步研究证实,YSY-01A能够浓度依赖地抑制HUVECs的增殖和运动,而不伴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上述结果表明,YSY-01A可以通过抑制蛋白酶体活性下调肿瘤细胞中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进而在血管内皮细胞中发挥抗血管生成作用.  相似文献   

8.
黑色素瘤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且耐药问题日渐突出。因此,如何克服耐药提高治疗效果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高三尖杉酯碱对黑色素瘤维罗非尼耐药细胞A375R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初步探究。采用CCK-8法检测发现,维罗非尼对黑色素瘤细胞A375和A375R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0.94μmol/L和49.09μmol/L,其耐药倍数为52.22倍,证明A375R具有耐药性,可进行后续实验;高三尖杉酯碱作用于A375R细胞24、48、72 h后的IC_(50)分别为18.57 ng/mL、9.88 ng/mL、9.23 ng/mL,说明高三尖杉酯碱能有效抑制A375R细胞的增殖,且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克隆形成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给予高三尖杉酯碱5、10、20 ng/mL,作用24 h,克隆形成率分别为52.18%、29.72%、2.36%,表明高三尖杉酯碱能有效抑制A375R细胞的克隆形成。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G_0/G_1期细胞由正常对照组的38.94%增加至55.05%,细胞阻滞在G_0/G_1期。蛋白质印迹结果显示,与A375细胞相比,A375R细胞中胰岛素受体底物4(IRS4)、p-Akt蛋白质表达水平上调,使用高三尖杉酯碱能下调A375R中IRS4、p-Akt、细胞周期蛋白E1、CDK2蛋白质的表达水平。以上结果表明,高三尖杉酯碱可能通过下调IRS4蛋白表达抑制PI3K/Akt通路的激活,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_0/G_1期,从而抑制黑色素瘤耐药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新狼毒素A抑制人黑色素瘤A375细胞增殖及诱导凋亡的作用。本实验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新狼毒素A对人黑色素瘤A375细胞增殖的影响,Hoechst33258法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Western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显示新狼毒素A以时间剂量依赖性的方式显著抑制A375细胞的增殖;不同浓度新狼毒素A(0、15、30、45μmol/L)作用于A375细胞48h后细胞出现显著凋亡特征,新狼毒素A增加A375细胞的凋亡率且降低了线粒体膜电位,上调Bax、caspase-3和细胞色素C(CytochromeC)蛋白的表达,下调Bcl-2蛋白的表达。以上结果说明新狼毒素A抑制A375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诱导线粒体途径的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0.
血管能抑素(canstatin)是新近发现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在体外能抑制血管内皮增殖与迁移,并诱导其凋亡,在体内可抑制肿瘤生长。血管能抑素的N端与C端均有抗血管生成和抑制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而N末端诱导内皮细胞的凋亡活性明显高于C末端。血管能抑素能抑制Akt、FAK的磷酸化。血管能抑素诱导的细胞凋亡与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的抑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臭椿酮(Ailanthone,AIL)诱导人黑色素瘤A375细胞凋亡的作用及作用机制,以人黑色素瘤A375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法测定AIL对人黑色素瘤A375细胞生长增殖的抑制作用。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AIL对A375细胞形态的影响,用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Hoechst33258染色后AIL对A375细胞核的影响,用AnnexinV-FITC/PI双染法检测AIL诱导A375细胞凋亡的作用,用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3和caspase-9的活性,Westernblot检测p-PI3Kβ(Ser1070),PI3Kβ,p-Akt(Ser473)和Akt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接着用PI3K抑制剂LY294002进行干预,进一步验证AIL对PI3K/Akt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AIL能够明显抑制A375细胞增殖,使A375细胞数目变少、附着力和透光性减弱,AIL能够诱导A375细胞凋亡,使其细胞核染色质发生固缩并呈现高亮,且使A375细胞早期及晚期凋亡率均增加,AIL作用后能够使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增加,AIL能够抑制PI3K和Akt蛋白磷酸化,从而使PI3K/Akt信号通路失活。较AIL单独作用,AIL和LY294002共同作用后对PI3K和Akt蛋白磷酸化的抑制作用增强且诱导凋亡作用增加,进一步说明AIL通过失活PI3K/Akt信号通路来诱导A375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2.
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是1985年发现的.为展示30年来血管生成素相关领域研究进展,加强对血管生成素功能、作用机制及其与疾病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在第7届编辑委员会成立之际委托我组织专刊.本期专刊包括9篇综述、4篇研究报告及1篇技术与方法方面的论文. 肿瘤血管生成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由哈佛医学院附属波士顿儿童医院外科医生Jodan Folkman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并提出的概念.为获得刺激肿瘤血管生成的因子,Folkman与哈佛医学院的生物化学家Bert Vallee教授合作,经过10年努力终于在1985年从肿瘤细胞培养液中分离得到具有强力促进血管生成能力的蛋白质--血管生成素.经过30年的研究,目前认为血管生成素不仅可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它还可根据细胞类型和/或所处环境不同,或促进细胞的增殖、迁移、粘附能力,或保护细胞免受细胞应激的损伤,从而在发育、先天免疫等生理过程和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病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本专刊的14篇文章均是结合各研究组的工作经历和专长而组织的,涵盖了国内从事血管生成素研究的主要单位,并邀请了美国和意大利的两家单位撰写综述.浙江大学许正平教授研究组的 “血管生成素研究的希望与挑战--浙江大学血管生成素研究”一文不仅总结了他们14年来从蛋白质相互作用、基因转录调控、RNA代谢等层面研究血管生成素功能机制的工作进展,而且分析了该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发展方向.军事医学科学院郑晓飞教授研究组在国际上首先建立了血管生成素与tRNA片段产生的关系;“血管生成素介导的tRNA片段化”不仅回顾了其发现过程,而且总结了血管生成素介导产生的tRNA片段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并分析了其在临床上的可能应用.重庆医学大学陈俊霞教授研究组长期从事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Ribonuclease inhibitor,RI)对血管生成素功能的影响研究,“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对血管生成素功能的调控”不仅阐述了RI的结构与功能,而且结合其研究进展总结了RI调节血管生成素促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活性的机制.军事医学科学院徐东刚教授研究组鉴定了FHL3是血管生成素的相互作用蛋白,结合其研究工作和同行报道撰写的“血管生成素在炎症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讨论了血管生成素在炎症性疾病特别是肿瘤中的作用和调控机制,提出它可能是兼具抗炎和抗血管生成双重功能的作用靶点.胡国富教授曾经在Vallee实验室领导血管生成素细胞生物学功能研究,做出了一系列创新性工作.在本期专刊中,他的研究组贡献了3篇综述.“血管生成素在细胞凋亡调节中的作用机制”阐述了其作为一种抗凋亡因子的作用途径,包括对内源性 和外源性凋亡信号分子的调控.“血管生成素在前列腺癌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首先分析了前列腺癌的研究现状和临床治疗方案,指出转移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是目前治疗的难点,而血管生成素促进的rRNA转录不仅是前列腺上皮内瘤样病变所必需的,而且是前列腺癌细胞雄激素不依赖生长所必需的,可能是良好的治疗靶点.“血管生成素在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是一篇探讨性的综述,在指出血液恶性肿瘤这类非实体肿瘤也是血管生成依赖疾病的基础上,作者陈述了大量事实以证明血管生成素与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髓系血液病等相关,但其在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不清,需要深入研究.意大利那不勒斯菲里德里克第二大学的Daria Maria Monti在血管生成素和载脂蛋白A I(apolipoprotein A I,ApoA I)两个领域均有原创性的工作;“血管生成素在淀粉样蛋白病中发挥作用吗?”一文概述了血管生成素在淀粉样蛋白病中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血管生成素失调与该类疾病起始及进展间的关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吴云霞在与胡国富合作开展新霉胺治疗宫颈癌、前列腺癌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新霉胺治疗肿瘤的临床前研究,其撰写的“基于血管生成素的药物研发展望”分析了该蛋白质在功能上的特殊性及其药物研发潜力. 浙江大学自2001年建立血管生成素研究组后,先后进行了血管生成素相互作用蛋白质、基因组结合序列、相关miRNA的筛选工作,获得了一批基础数据.“血管生成素相互作用蛋白质的筛选与鉴定”、“血管生成素基因组结合序列的筛选与鉴定”、“靶向调控血管生成素miRNA的筛选和验证”报道了这些基础数据,希望有助于推动我国血管生成素的研究工作.东北师范大学王丽教授在“新霉胺通过抑制血管生成素活性抑制人黑色素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润”一文中报道了他们的最新研究结果. 虽然在1987年就实现了血管生成素在大肠杆菌中的高表达和分离纯化,但随后不断有技术和方法学上的改良,没有进行系统的总结.“重组人血管生成素制备和生物活性鉴定”总结了浙江大学血管生成素研究组多年来在该蛋白质的表达、纯化、活性分析方面的经验. 尽管血管生成素的研究已经有30年的历史,但对其功能机制的了解仍不够全面和深入.个人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血管生成素在小鼠体内有5个同源基因和3个假基因,可能存在基因功能的重复和冗余;在人体细胞内,虽然只有单拷贝的血管生成素基因,但与同一家族的核糖核酸酶4受同一启动子控制,功能上也存在重复和冗余.因此,传统的基因敲除技术难以揭示血管生成素的功能.同时,除在星形胶质细胞上鉴定多配体蛋白聚糖4(syndecan 4)是介导血管生成素选择性内吞的受体外,其它细胞上的受体至今没有明确报道,也影响了对其功能机制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和优化,同时敲除多个基因已成为可能,将有力推动血管生成素的研究.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血管生成素的功能机制研究将取得突破性进展.组织本期专刊的目的一方面是纪念血管生成素发现30周年,另一方面是向读者介绍血管生成素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可能的突破方向,以期启发大家的思路,共同为血管生成素功能机制研究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3.
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ribonuclease inhibitor,RI)是胞浆内的一种酸性蛋白质.已有研究证明,RI与核糖核酸酶A(RNaseA)和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ANG)结合可抑制其活性.本室前期实验证实,RI可有效抑制某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然而,RI抑制肿瘤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本研究探讨RI对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生长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MTT法结合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证明,RI基因稳定转染导致B16+F10黑色素瘤细胞S期阻滞,抑制B16-F10黑色素瘤细胞增殖. Annexin V/PI结合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RI过表达引起细胞凋亡.与此相一致,蛋白质印迹分析显示,过表达RI引起抗凋亡分子Bcl-2表达下调,而Bax上调,同时伴有Pro-casepase 3激活. C57BL/ 6小鼠移植成瘤实验显示,与对照相比,转染RI的B16-F10细胞形成的肿瘤重量显著减少,同时伴有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降低.提示RI过表达能抑制微血管生成. 此外,体内外组织/细胞免疫化学和蛋白质印迹结果揭示,过表达RI可显著抑制整合素连接激酶(integrin-linked kinase,ILK)下游靶分子Akt和GSK-3β的磷酸化,并降低β-联蛋白的表达.研究结果证明,过表达RI可通过抑制ILK/ 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凋亡,引起S期阻滞,并抑制血管生成,从而显著抑制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在体内、外的生长.上述结果提示,RI可能是治疗黑色素瘤的有效分子靶点.  相似文献   

14.
鲨鱼软骨制剂抑制血管生成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以鲨鱼软骨为原料,经盐酸胍抽提,丙酮分级沉淀, 超滤等步骤得到鲨鱼软骨制剂(shark cartilage preparation,SCP). 利用整装细胞扫描电镜方法测定SCP对血管内皮细胞骨架系统的影响,体外细胞迁移实验测定它对内皮细胞迁移的抑制效应,及鸡胚绒毛尿囊膜实验测定对血管生成的抑制效应. 结果表明SCP能显著抑制内皮细胞的骨架形成;显著抑制内皮细胞的迁移,并有明显的浓度依赖关系;显著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的血管生成. 细胞骨架是细胞分裂增殖及运动迁移的基础,血管内皮细胞的运动迁移又是血管生成的基础,因此SCP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骨架的形成,抑制内皮细胞的运动迁移,从而抑制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5.
岩藻糖基转移酶IV(fucosyltransferase IV,FUT4)是催化蛋白质岩藻糖基化的关键酶.已经证明,FUT4-siRNA能够抑制鳞癌细胞的增殖.5-氮杂-2-脱氧胞苷(5-aza-dC)是临床常用化疗药物,但5-aza-dC是否对鳞癌有治疗作用,以及与FUT4-siRNA联合使用能否加强对鳞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抑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鳞癌细胞系A431和SCC12为对象,探讨5-aza-dC及其与FUT4-siRNA联合使用对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MTT结合流式细胞周期分析显示,5-aza-dC处理A431和SCC12细胞4 d后,细胞增殖被明显抑制,抑制率分别为18%和20% (P<0.05);与对照组比较,加药处理组G1期细胞数量减少,S期细胞数量明显增加.Western印迹结果揭示,A431细胞FUT4表达水平较SCC12细胞高.经5-aza-dC处理后SCC12细胞FUT4表达有所增加,但仍低于A431细胞中的表达.FUT4-siRNA转染结合台盼蓝活细胞记数证明,FUT4-siRNA明显降低细胞FUT4表达,5-aza-dC处理同时转染FUT4-siRNA的A431和SCC12细胞增殖进一步被抑制,抑制率分别为54%和60% (P<0.05).细胞划痕法显示,5-aza-dC与FUT4-siRNA联合使用,对细胞迁移能力的抑制作用比5-aza-dC单独使用增强.上述结果提示,5-aza-dC通过诱导细胞S期阻滞抑制鳞癌细胞增殖,FUT4-siRNA与5-aza+dC联合使用可加强对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抑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证明醛缩酶A(ALDOA)在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作用并探索miR-34a-5p靶向调控ALDOA的分子机制,为肝癌治疗提供潜在的分子靶标。[方法]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了ALDOA表达质粒,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ALDOA的过表达和敲降效果,CCK-8验证细胞的增殖,划痕实验验证细胞的迁移。[结果]在肝癌细胞中过表达ALDOA能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P <0.05),敲降ALDOA后肝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受到抑制(P <0.05),miR-34a-5p是通过靶向结合ALDOA的3’UTR抑制其表达从而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P <0.05)。[结论]miR-34a-5p通过靶向ALDOA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相似文献   

17.
内皮细胞过度增殖引起的病理性血管生成是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发病的关键环节。内皮细胞增殖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等促血管生成因子提供促增殖信号,而新近发现的多种内皮增殖抑制因子,如血管内皮抑素、血管抑素、血小板反应蛋白-1、微囊蛋白1、某些microRNAs和某些抑癌基因等,则通过抑制促增殖信号、调节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等途径下调内皮细胞的增殖及血管生成。内皮增殖抑制因子可望成为病理性血管生成防治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干扰素α1b(IFN-α1b)对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A375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黑色素瘤细胞A375,通过MTT法检测和比较IFN-α1b和IFN-α2b对A375细胞的增殖的抑制作用;细胞划痕实验分析IFN-α1b对A375细胞迁移的影响;Annexin V-FITC/PI染色后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和流式细胞术分析IFN-α1b对A375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MTT结果显示随着IFN-α1b和IFN-α2b浓度的增加,A375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逐渐升高,药物作用48 h和72 h后,IFN-α1b作用的A375细胞生长抑制率明显高于IFN-α2b,IFN-α1b和IFN-α2b作用48 h的IC50分别为(22.69±1.52)μg/mL和(35.69±1.01)μg/mL(P0.01);IFN-α1b和IFN-α2b作用72 h的IC50分别为(10.00±0.98)μg/mL和(25.02±0.44)μg/mL(P0.01)。细胞划痕实验显示IFN-α1b能够使A375细胞的迁移指数和迁移能力降低,且随着IFN-α1b药物浓度的增加抑制细胞迁移作用增强。随着50μg/mL IFN-α1b作用的A375细胞的凋亡率为(29.31±0.45)%,较对照组(8.21±1.36)%相比明显上升(P0.01)。结论:IFN-α1b对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A375具有生长抑制作用,与IFN-α2b相比,IFN-α1b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IFN-α1b能够降低细胞A375的迁移能力并诱导其凋亡。  相似文献   

19.
细胞骨架肌动蛋白在细胞增殖、迁移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WDR1作为肌动蛋白解聚的主要辅助因子,其在平滑肌细胞中的作用尚无报道。构建Wdr1条件性诱导敲除小鼠模型,进而分离小鼠原代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诱导敲除Wdr1,检测平滑肌细胞的形态、增殖和迁移情况。PCR结果显示,Wdr1f/f;ERT2Cre小鼠模型构建成功。免疫荧光结果表明:在前人基础上改进的分离方法能够高效分离原代平滑肌细胞。细胞形态观察结果显示:Wdr1敲除后对细胞的形态有显著性影响。同时,划痕实验以及CCK8检测结果也表明:Wdr1的条件性诱导性敲除可明显抑制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殖。Wdr1敲除后平滑肌细胞的形态以及细胞生物学过程的改变提示其与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紧密联系,这对揭示血管病理生理过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ANG)能有效促进血管生成和肿瘤细胞增殖,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主要分子机制是通过核转位和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刺激rRNA转录和核糖体生成.ANG也被发现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和帕金森病(PD)患者中存在基因编码区的功能突变,表明其在运动神经元生理方面发挥作用,其缺陷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一个危险因素.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ribonuclease inhibitor,RI)是胞内酸性蛋白质,由46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质量约为50 kD,当其与核糖核酸酶A(RNaseA)结合形成复合物后,可抑制RNaseA 的90%以上活性,从而有效调节细胞内RNA水平. ANG具有低核糖核酸酶活性, 是RNase超家族一员,与RNase A有着高度保守的同源顺序. 序列、结构和酶学等分析表明,RI也能够与ANG紧密结合,且得到体外实验的证明. 研究发现,RI具抑癌基因功能;RI与ANG在细胞内共定位;Co IP和GST pull down证实其相互作用,获取了RI与ANG在体内结合的直接证据;RI与AKT磷酸化表达负相关.在膀胱癌细胞及临床标本中证实了RI与 ANG和PI3K/AKT通路分子表达的相关性及与肿瘤细胞生长与转移的关系.在细胞和动物模型研究表明,RI调节ANG活性的功能及其分子机制,即RI通过结合ANG而封锁其核转位和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及其相关通路交互应答(cross talk)的能力,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及转移. RI是一个有希望的抗肿瘤蛋白新药和血管生成抑制剂,可望成为基因治疗的靶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