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道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周年兴  俞孔坚  黄震方 《生态学报》2006,26(9):3108-31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绿道一直是保护生物学、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等多个学科交叉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这种热潮被称为绿道运动.在对绿道的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绿道的发展及其主要阶段.分析了绿道的生态功能、休闲游憩功能、经济发展功能、社会文化和美学功能.探讨了绿道规划的方法,及绿道设计的5个方面:绿道宽度的设计、绿道与居住地的距离、绿道与机动车的交叉设计、绿道的路面和配套设施设计、绿道设计的人文关怀.最后回顾了绿道在国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分析了绿道对我国自然保护、城市绿地系统和开放空间、文化遗产保护、旅游休闲等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申世广  唐欢  邱冰 《生物信息学》2018,25(11):46-51
绿道步行友好性评价丰富了绿道的研究内容,评价结果可为绿道的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以南京环紫金山绿道为例,在梳理步行友好的绿道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评价了各段绿道的步行友好程度。结果表明:环紫金山绿道整体步行友好程度虽然较高,但各区段之间差异较大。另外,在绿道建设质量较高的前提下,步行爱好者更关注绿道的可达性、线路的安全性、清晰的标识系统、舒适宜人的服务设施以及绿道沿线高质量的视觉景观等几方面,而对绿道本身功能性要素并不是太在意。因此,规划建设城市休闲绿道时,在满足步行功能的前提下,应将行人的步行感受放在首位,而不是过度注重绿道本身的形式美。  相似文献   

3.
城市绿道是建立城市慢行空间的有效途径,慢行系统与绿道相结合并进行系统规划建设,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关绿道的新闻报道以记者视角反映市民对于绿道中慢行空间的使用评价。以2000—2017年12月广东省6家主流报纸中关于“绿道”“健行”“骑行”的共114篇报道为研究对象,立足新闻框架理论,将绿道、健行、使用情况3要素叠合,分析媒体对此的生产框架和文本框架建构,探究绿道使用主题报道的地域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趋势,在可达性、连续性、功能性、舒适性、审美性和管理6个方面归纳总结绿道慢行系统使用情况。并结合广东省绿道规划与管理各项规范准则,从规范设置和执行2个方面提出完善建议,为绿道使用情况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补充性工作,也为规划设计与管理者们更加了解绿道使用实况提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绿道及其生态意义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李团胜  王萍 《生态学杂志》2001,20(6):59-61,64
绿道 (greenway)工程在欧美国家得到发展与重视 ,仅北美就有 5 0 0多项绿道工程 ,且还在迅速发展[16] 。由于人类对自然景观的肆意破坏以及娱乐、水污染、工农业和采矿业的发展、地球变暖等使生物生境丧失和破碎 ,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绿道对这种丧失和破碎的缓解和补偿作用。绿道不仅成为一种景观现象 ,而且成为一种时尚。1 绿道的定义绿道在欧美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早在一个世纪前 ,就有了绿道 ,当时绿道仅用于散步、狩猎、划船等娱乐项目。直到 2 0世纪 5 0年代Whyte才首先提出了绿道一词 ,在 6 0年代和 70年代 ,绿道的概念得…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凸显,自行车作为通勤出行方式的地位逐渐上升,通勤者对建立不受机动车干扰的、连续的、具备通勤功能的城市绿色道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绿色道路的线路建设不仅要保障空间可实施性和交通环境质量,还要与居民的通勤出行需求紧密结合,实现绿道使用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基于此,研究以北京市回龙观地区为对象,采用与居民出行行为有关的数据,识别郊区居民中短程通勤特征,划定主要通勤范围,探究基于居民真实出行的多源大数据的选线方法,通过基于通勤出行需求强度与吸引强度的绿道节点甄选与路段适宜性的评价分析。最后,通过GIS网络分析功能进行最优线路选择,并结合城市公园、绿地、河流等资源的分布情况进行修正,形成一条满足居民通勤需求的、完整互联的、安全的且具备较强实施性的绿色通道。最终达到降低居民通勤时耗、提升区域可达性、完善城市慢行系统网络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游径系统一直是广东城乡规划建设的亮点,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重要手段。以广东省绿道建设和古驿道建设为例,通过厘清两类游径的缘起和作用,总结风景园林专业力量在绿道建设实施过程中形成的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大地景观规划、园林与景观设计、园林工程与技术、园林植物应用、景观生态学等专业设计之“道”,提出在南粤古驿道建设的大背景下,风景园林人应充分发挥风景园林专业优势,以“道”传“道”,将绿道专业设计之“道”传承到南粤古驿道建设中去,推动南粤古驿道建设高质量发展,同时为风景园林专业设计人员以南粤古驿道为载体进行景观创作提供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水源  甘露 《植物学报》2021,(1):I0004-I0004
城市滨水绿道是城市空间的重要景观组成。在城市滨水区设计过程中,由于不同水域形态的变化,区域和区域条件将有所不同。滨水区绿化需要将滨水区的土地与水域连接。因此,在设计滨水区绿道景观时,应综合考虑各种功能,实现与城市水域相邻的绿色广场的整体设计。  相似文献   

8.
干旱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方创琳  张小雷 《生态学报》2001,21(7):1163-1170
从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干旱区生态系统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方法、技术、成功经验、政策与管理措施等的分析中得出如下进展;世界各国都在普遍推行国民经济的生态化与经济社会活动的生态化,普遍把生态重建转变成一种政府行为;采用了一系列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方法;初步建立起生态重建与经澌刘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开始加强生态预报,建立生态安全监控预警系统,开始研究国家生态安全地理定位,并制定国家外部生态安全战略;涌现出了一系列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用技术,这些进展将对我国西北干旱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流域尺度生态水文研究评述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王根绪  刘桂民  常娟 《生态学报》2005,25(4):892-903
根据国际上生态水文学发展的主要方向,归纳了现阶段流域生态水文学的生态水文过程与生态水资源两大主要学科领域及其进展。全球变化下流域生态过程对水文循环加剧的应对策略,基于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的流域水土界面可持续管理将是未来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的前沿核心问题。以生态需水量为主,分析了生态水资源领域存在的问题,评述了河道内与河道外生态需水量评价的方法与问题,建立更加适用的生态需水量评价体系是目前生态需水量研究的关键问题,一个全新的面向生态系统的水资源评价和规划的理论体系是未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基于综合评价法的洞庭湖区绿地生态网络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地生态网络对于改善区域生态空间破碎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不平衡及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洞庭湖区为例,在3S技术支持下,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潜在生物多样性、形态空间格局的角度综合评价和识别生态源地及计算栅格单元的基本生态阻力;利用夜间灯光指数修正基本生态阻力;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构建加权评价模型,对源地的聚合度、离散度及廊道的生态连接贡献度进行评价;利用结构特征指数对综合网络、“源-汇”潜在网络及规划网络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 源地空间分布不均衡,林地、灌丛与水域三者面积之和占源地总面积的95.9%,位于研究区中部的洞庭湖湿地生态风险较高;源地离生态网络系统中心位置越近及到其他源地的平均最小累积阻力越小,聚合及离散的优势越强;高生态质量源地周围的中、高生态质量源地分布越密集,其聚合度、离散度越高;廊道离高生态质量的源地越近,表现为生态连接贡献度越大;林地、灌丛,尤其是河道在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之间起着非常重要的生态连接作用;“源-汇”规划绿道对“源-汇”潜在生态廊道形成了良好补充,与“源-汇”潜在网络相比,综合网络的αβγρ指数分别提高123.1%、25.8%、26.2%、74.6%;与“源-汇”规划网络相比,αβγρ指数分别提高了190.0%、31.1%、32.5%、114.6%。本研究结果能为洞庭湖区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旅游领域的生态补偿研究也不断升温。旅游生态补偿作为一种系统化的制度安排,其主要目的是保护旅游生态系统、调和旅游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以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旅游生态补偿的研究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对旅游生态补偿的相关内容包括概念梳理、主客体界定、标准核算、补偿途径4个方面进行述评,阐述了国内外旅游生态补偿的研究现状,并通过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比分析,寻找我国旅游生态补偿研究存在的问题,为完善我国旅游生态补偿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借鉴;提出旅游生态补偿应深化研究的方向,如旅游生态补偿的绩效考核、时空分配、等级区划及政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规划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祥荣 《生态学报》2001,21(5):701-708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规划理论为指导,应用环境监测、遥感分析和GIS等方法评价了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大气、水体、土壤、噪声、绿化等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和发展趋势,从生态环境建设的指标体系、环境保护规划和管理、绿地系统规划等方面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木本植物是绿道系统中重要的生物组成要素。以广州市域分布的绿道为研究对象, 进行实地调查与统计处理, 并对主要树种组成、开花时间特征、重要值、乡土植物使用情况等开展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1)广州绿道常见观花木本植物有28种; 全年皆有开花树种, 主要集中在夏季, 如6、7和8月份分别有15、14和12种; (2)优势植物主要有细叶榕、羊蹄甲、高山榕和杧果等, 乡土植物使用率占总数的73%, 但部分乔木树种(如细叶榕)运用频率较高导致群落组成单一; (3)广州绿道树木长势较为良好, 病虫害情况较少, 但也需要加强后期病虫害防护措施; (4)多数常见树种的胸径与冠幅、树高呈现出线性正相关关系。为避免绿道植物群落同质化现象, 建议后续在绿道建设和维护过程中栽植更多种类的乔灌植物, 加强林木病虫害监测与防治, 提升广州市绿道森林景观和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4.
生态足迹研究——辽宁省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38,自引:5,他引:38  
董泽琴  孙铁珩 《生态学报》2004,24(12):2735-2739
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测度研究是当前国际上关于生态经济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生态足迹分析法是近年来发展的用于定量研究和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新方法。应用生态足迹的方法 ,以辽宁省 2 0 0 0年 ,2 0 0 1年 ,2 0 0 2年统计资料为依据 ,对其 1999~ 2 0 0 1年 3a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算和研究 ,从纵向比较并分析了辽宁省生态足迹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 :辽宁省生态赤字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1999年人均生态赤字为 2 .2 90 hm2 ,2 0 0 0年为 2 .36 8hm2 ,2 0 0 1年为 2 .4 74hm2 ,其主要影响因素是由于资源过度消耗 ,人口增长以及耕地减少等。通过生态足迹的研究 ,提出了辽宁省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进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生态学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吕永龙  王一超  苑晶晶  贺桂珍 《生态学报》2019,39(10):3401-3415
可持续生态学系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解决自然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或者说生态学不断将人类及其社会经济活动纳入研究范畴而形成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40年来,我国在可持续生态学研究和实践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是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二是构建了适应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三是推进实施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不同时空尺度进行了试点示范;四是将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中,并利用生态补偿机制推进跨域的生态安全格局建设;五是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的出台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有力地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实施;六是系统地研究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生态系统的影响,科学评估了气候变化的现状、趋势及其影响,提出了气候变化的生态适应对策;七是不断推进国家和地方层面的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建设,创建了不同层次和规模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本文从宏观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生态产业与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评述可持续性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可持续生态学的重点研究内容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对全球环境变化、新型城市化和工业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6.
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总被引:102,自引:22,他引:102  
随着全球变化的不断加速,生态安全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国外对生态安全的研究始于1970年代末,按照时间顺序和研究内容可以分为安全定义的扩展、环境变化与安全的经验性研究、环境变化与安全的综合性研究及环境变化与安全内在关系研究四个阶段,当前已进入环境变化和安全内在关系的探讨。我国生态安全研究始于1990年代,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理论和实践研究尚待深入。生态安全应是指人与自然这一整体免受不利因素危害的存在状态及其保障条件,并使得系统的脆弱性不断得到改善。生态安全的本质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生态风险,另一个是生态脆弱性。生态安全的科学本质是通过脆弱性分析与评价,利用各种手段不断改善脆弱性,降低风险。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是直接相关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生态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它是可持续发展追求的目标之一;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内涵和目标的一致性;生态安全是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补充和完善。今后我国的生态安全研究应注意的四个方面是:概念与学科体系研讨、建立和完善;技术与方法;重点研究领域和重点研究区域;生态安全维护与生态环境管理调控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是制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直接影响了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流量(Ecological Flow)是保障流域水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管理的重要指标。然而当前研究方法众多,尚未进行系统性梳理。以生态流量为出发点,归纳总结国内生态流量评估的最新进展,系统地对水文学法、水力学法、生境模拟法和整体分析法等四大类共17种方法进行对比总结,评述其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并根据国内流域的生态流量评估现状,建议在我国流域水系庞杂且气候、水文地质、下垫面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条件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地选择生态流量评估方法。未来的生态流量研究和流域水生态管理应综合考虑气候、水文条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依据生态流量目标制定、水利水电工程调度、生态流量监测、流域制度法规建设等方面系统性完善生态流量管理与研究,实现流域水资源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刘云南 《生态学报》2007,27(5):2012-2020
生态市建设规划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而生态足迹理论作为定量测度发展的可持续状态的一类生物物理方法对于定量描述区域发展现状、判断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生态足迹分析应用到生态市建设规划中可以(1)分析可持续发展进程,明确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2)明确城市一定人口的消费对环境产生的后果以及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重要资源问题;(3)为合理开展生态市建设规划、减少生态足迹提供决策信息。本研究根据海口生态市建设规划实践剖析了生态足迹理论在明确上述3个方面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海口市2002年生态足迹为生态承载力的5.6倍,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出现赤字的土地类型依次为耕地、水域、化石燃料用地和草地,其中耕地赤字为各项需求之首。海口市2002年万元GDP的生态足迹为0.93hm^2,表现为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但海口市生态占用率较小,生态环境压力相对较小。根据海口市生态环境现状,减少生态足迹、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规划途径主要为:通过保护土地资源和提高科技发展水平改善耕地和草地赤字的现状;通过构建城市生态交通和构建生态建筑与节能体系来缓解化石燃料用地的压力;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和转变消费模式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控制人口增长来提高人均生态承载力。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分类是土地评价、规划和管理的基础,对林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土地分类是目前土地分类的主要方向和趋势,国际上早已开展此项研究.随着景观生态学和3S技术的发展,生态分类系统的研制已成为生态土地分类的重点.本文对生态土地分类的定义、特点、发展历史、生态分类系统理论,以及国际生态分类系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并指出以资源(森林、土地、水域等)多目标管理为基础,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多因子多层次综合是未来生态土地研究发展的总趋势,有必要在我国大力开展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0.
系统总结了城市暴雨灾害的特征和诱因,建立了高密度中心城区暴雨防灾规划体系,根据中心城区特征提出了基于生态安全理念的土地效能优化、基于绿道理论的绿地空间规划、基于低影响理论的暴雨调节系统、结合地下空间开发的暴雨管网建设等常态暴雨防灾策略,探索了基于灾时应急思维的暴雨防灾策略以及法律规范、技术条件、财政投入等暴雨防灾支撑策略,力图有效指导中心城区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