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元阳梯田稻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田生态系统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产品与服务。元阳梯田是一种特殊的稻田生态系统, 2013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具有提供产品、服务、旅游休闲等多重功能。选取元阳梯田坝达景区为评价区, 采用市场价格法、替代成本法、当量因子法等价值评价方法, 构建评价模型; 研究该区域稻田生态系统产生的经济(初级产品提供)、生态(气体调节、气侯调节、水调节、环境净化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社会(景观旅游)等价值; 结果表明: 评价区域内稻田生态系统在2015 年产生的稻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21232.79 万元。在选择的七项稻田生态系统服务指标中, 水调节产生的价值最大, 为10797 万元。稻田生态系统产生的经济、生态、社会价值分别为2796.80、17875.98 和560.00 万元, 生态价值要大于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稻田生态系统是元阳梯田景观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对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 可以为梯田系统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同时为保护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略论稻田养鱼与农田生态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稻田养鱼能够挖掘稻田生态系统的生产潜力 ,既提高稻谷产量又增加淡水鱼产量 ,又为发展养鱼提供大量优质鱼种。稻鱼群落能够产生单一种稻所不能有的经济、生态和社会诸方面的综合效益 ,稻田养鱼为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最佳的生态模式。1 稻田养鱼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农田的水、土、光、热和气等非生物因素和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因素密切地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形成一个在功能上统一的系统 ,即农田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内 ,生物群落同其生活环境进行着能量、物质转化和循环。稻田是一个典型的人工生态系…  相似文献   

3.
农田景观和管理方式对稻田系统植物多样性的复合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田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农田景观特征和管理方式对农田生态系统植物群落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以有机稻田(ON)、常规化防稻田(天然林脚下,CN)、常规化防稻田(距天然林>10km,CF)系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田内、田埂和沟渠生境的植物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特征,并对三种类型稻...  相似文献   

4.
稻田水生昆虫在稻田生态系统功能实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作者对稻田生态系统中水生昆虫多样性研究,系统地介绍了稻田水生昆虫的生态位分布、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采集技术方法与流程,为更好地开展稻田水生昆虫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暖与稻谷生产的相互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海宝 《生态学报》1997,17(2):216-219
稻田是大气甲烷的一个排放“源”,但稻株却从大气中吸收CO2,因而是大气CO2的一个“汇”,两乾构成稻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根据稻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我国稻谷生产 史,进一步论述气候与我国稻谷生产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稻谷生产不会加速气候变暖的进程,并提出保持好生态环境的发展稻谷生产对策 。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稻田生态系统中蜘蛛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吸虫器法对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稻田与非稻田生境中的蜘蛛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系统调查,共采集到捕食性蜘蛛81种,隶属于15个科、44个属。其中稻田与非稻田生境有40个共有种。八斑鞘蛛、食虫沟瘤蛛、类水狼蛛是稻田生境与非稻田生境所共有的3种优势种蜘蛛。  相似文献   

7.
稻田蜘蛛群落的重建及与其种库的相关性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稻田生态系统是一个不稳定的生态系统,包括稻田和非稻田生境2个部分。随着水稻的移栽与收割,稻田蜘蛛群落周期性地呈现出群落重新形成、群落发展和群落瓦解3个阶段。这一群落的发展不同于自然群落的演替。因此,将稻田生境内蜘蛛群落的重新形成过程定义为群落的重建,而非稻田生境内的蜘蛛群落称之为稻田生境内蜘蛛群落的种库。群落重建是一个季节性的、可重复的动态变化过程,以群落的周期性彻底瓦解和周期性重新形成为最主要特征。种库为群落的重建提供移居者并接受群落瓦解时所迁出的蜘蛛.二者之间呈现出互补的相互关系。保护群落的种库将有助于自然天敌群落的重建。自然天敌群落的重建是自然天敌保护和持续利用的生态学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天敌的保护利用和天敌效能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采用吸虫器对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稻田与非稻田生境的捕食性节肢动物天敌多样性进行了系统调查,共采集到385种节肢动物.其中115种为捕食性(肉食性)天敌,包括81种捕食性蜘蛛和34种捕食性昆虫.捕食性天敌物种所占比例为29.87%.在115种捕食性天敌中,稻田与非稻田生境有48个共有种.  相似文献   

9.
稻田生态系统氮素吸收功能及其经济价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肖玉  谢高地  鲁春霞 《生态学杂志》2005,24(9):1068-1073
稻田生态系统中水稻植株吸收土壤中氮素并转化为秸秆中的氮素以及籽粒中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过程是稻田氮素转化的主要过程。在2003年上海市郊五四农场田间试验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了稻田生态系统氮素吸收功能及其形成过程,然后运用替代价格法估算了稻田氮素吸收经济价值,同时还对不同地区、施氮水平和作物的氮素吸收物理量和价值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稻田植株地上部分氮素累积吸收量在拔节期至抽穗期之间增长最快,抽穗期至成熟期增加减缓,而在收获前有所下降。稻田植株氮素吸收经济价值随生育期不断提高,到成熟期显著增加。施加氮肥对水稻氮素吸收物理量及其价值量都具有促进作用。就不同作物而言,水稻氮素吸收转化量及其经济价值高于小麦和油菜。几乎所有作物籽粒氮素吸收量及其经济价值都高于秸秆。  相似文献   

10.
综论稻田生态系中性昆虫的意义及其调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 中性昆虫的概念及田间动态1.1 概念的提出吴进才等在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营养物种的系统调查中发现,稻田生态系中,既非害虫又非天敌的一类昆虫占整个节肢动物群落丰盛度的20%~65%[7,8]。生态学理论认为,系统中没有孤立存在的物种[12]。数量庞大的这一昆虫类群在稻田生态系统中有何意义?与稻田害虫的发生有何联系?现有文献还少有涉及。吴进才等[7]、郭玉杰等[1]提出了中性昆虫的概念,用于指称传统植物保护学中的既非害虫又非天敌的一类昆虫,并就其田间动态及在食物网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稻—萍—鱼系统中红萍氮素吸收利用及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以红萍为饵料,鱼类对红萍氮素消化吸收、转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草鱼和尼罗罗非鱼对红萍氮素的消化和吸收率约为60%,其中30%红萍氮素转化为鱼体动物蛋白,另外约30%氮素排出体外。在田间条件下,尼罗罗非鱼摄食红萍,每季平均增长率约为41—40%。稻田养鱼,以萍喂鱼,鱼粪肥田,萍体氮素得以吸收利用,效益明显。在稻萍鱼体系中,当季红萍氮素的总利用率可达45—50%,而红萍单作肥料处理其利用率仅为30—36%,第二季作物对红萍残留氮素回收率可达7.83—9.64%,比红萍单作肥料处理高3.33—4.11%。第二季残效明显优于红萍压施处理,晚季稻谷产量的增产率可达13—25%,比压施红萍作肥料处理高7—8%。  相似文献   

12.
稻田生态系统多个物种共存对病虫草害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寒  唐建军  谢坚  陈欣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5):1132-1136
建立多个物种共存的农作模式、利用物种多样性控制有害生物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稻田物种多样性利用模式的研究进展,论述了稻田多个物种共存对水稻病、虫、草的控制效果及作用机理.稻田系统多个物种共存模式如稻田养鱼模式、稻田养鸭模式、稻-萍-鱼或稻-萍-鸭模式等,对水稻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杂草有显著的控制作用;稻田系统多个物种共存的另一类模式如水稻品种多样性混合种植、稻-茭白间作和稻-湿生作物间作等,可明显降低稻瘟病等病害的发生与流行.稻田多个物种共存模式对病虫草控制的效果和机理研究仍需要从作物、分子生物学和化学生态等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3.
茭白害虫长绿飞虱与稻田缨小蜂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俞晓平  胡继承 《昆虫学报》1999,42(4):387-393
茭白害虫长绿飞虱 Saccharosydne procerus是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在稻田外的主要寄主之一。茭白田可为稻田提供大量的稻虱缨小蜂,从而提高对稻田稻飞虱的控制能力。从褐飞虱和长绿飞虱卵中羽化的稻虱缨小蜂均明显地选择寄生褐飞虱卵,对长绿飞虱卵的寄生率也较高。长绿飞虱在水稻上不能完成其生活史。因此,稻田和茭白田的合理布局可有效地提高稻田缨小蜂的数量,从而提高该寄生蜂对有关害虫的生防效益。  相似文献   

14.
15.
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是土壤质量变化重要的指标,不同作物类型的秸秆还田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具有明显的影响。以位于双季稻主产区不同冬季覆盖作物-双季稻种植模式大田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以冬闲-双季稻种植模式为对照(CK),应用Biolog-GN技术开展黑麦草-双季稻(Ry)、紫云英-双季稻(Mv)、油菜-双季稻(Ra)和马铃薯-双季稻(Po)种植模式条件下不同冬季覆盖作物秸秆还田后对双季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影响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早稻和晚稻成熟期,与CK处理相比,冬季覆盖作物秸秆还田处理增加了稻田土壤碳源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以Po处理AWCD均为最高,均显著高于Ry和CK处理。不同冬季覆盖作物秸秆还田处理土壤微生物代谢多样性指数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早稻成熟期,Po处理的Richness、Shannon和McIntosh指数均为最高,其次为Ry、Mv和Ra处理,CK处理最低;晚稻成熟期,各处理的Richness、Shannon和McIntosh指数大小顺序均表现为PoRaMvRyCK。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各冬季覆盖作物秸秆还田处理根际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为氨基酸类和糖类物质,不同处理间碳源利用类型有差异。冬季覆盖作物秸秆还田措施有利于提高双季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  相似文献   

16.
稻鱼系统中田鱼对资源的利用及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田为鱼类等水产生物提供生境,稻田养鱼在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通过控制病虫害的暴发以及充分利用养分来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但田鱼对稻田资源的摄食(浮游植物、杂草、浮萍、田螺)及利用后转化成养分对水稻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尚缺乏研究.本研究设计了2个田间试验,通过摄像观察稻鱼系统中田鱼的活动,采用稳定性同位素分析田鱼对稻田资源的摄食,并测定水稻的生长发育进程和水稻产量.结果表明: 与鱼单养处理相比,稻田养鱼显著地促进了田鱼的活动频率并扩大了田鱼的活动范围.在稻鱼共作不投喂饲料处理下,稻田中3类水生生物(浮萍、浮游植物、田螺)对田鱼食谱的贡献率分别为22.7%、34.8%和30.0%;而投喂饲料处理下,这3种水生生物对田鱼食谱的贡献率分别为8.9%、5.9% 和1.6%,饲料的贡献率为71.0%.与水稻单作比较,稻鱼共作处理显著增加水稻分蘖期和灌浆期的叶片氮含量,延长分蘖期10~12 d,并显著提高成穗率和产量.表明稻鱼系统通过田鱼摄食稻田资源并转化为水稻可利用养分,促进了水稻生长,实现了水稻产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缨小蜂对颜色的选择性和粘卡技术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比较了7种颜色的粘卡,在茭白田中对飞虱天敌缨小蜂(Anagrus spp.)的诱捕能力,结果表明,黄色粘卡对缨小蜂的诱捕量显著高于其它颜色的粘卡。缨小蜂对颜色的嗜好顺序为黄色>蓝色>蓝绿色>绿色>白色>红色>黑色。黄色粘卡在离地面40cm、70cm、100cm、130cm和160cm5个高度上,以70cm和100cm高度捕获的缨小蜂最多。黄色粘卡对缨小蜂的诱捕量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差异不显著。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段里,黄色粘卡所诱捕到的缨小蜂量以上午6:00至9:00最多。  相似文献   

18.
拟水狼蛛在水稻与茭白田之间的转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是稻田飞虱及其它害虫的主要捕食性天敌。研究表明,拟水狼蛛在水稻移栽后从茭白田大量迁入稻田,而水稻收割前后则转移回茭白田。元素标记试验显示其转移最大距离可达40 m以上。稻田附近的茭白田是拟水狼蛛的主要避难地之一。铷元素直接标记和释放可作为监测捕食性天敌在生境间转移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滨海盐土采用引淡、放萍、种稻虽有改土增产作用,但绿萍越冬、春繁花工多,成本高,推广有一定困难。为此,我们在江苏如东棉花原种场进行了稻田养鱼试验,拟奏“鱼稻共生,粮鱼增产,改土培肥”之效。一、试验方法本试验采取大区对比与大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1985年在原种场2-6-8及2-6-9两田块进行稻田养鱼(共0.8ha),以相邻未养鱼2-6-5及2-6-6两块田作对照(亦0.8ha)。1986年又扩大进行稻田养鱼生产试验,共计3ha,  相似文献   

20.
为比较不同生境和不同肉色福寿螺的营养成分组成差异以探讨其在综合防治中的潜在利用价值,分析了鱼塘、沟渠和水田3种生境福寿螺以及黑白肉色福寿螺的一般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鱼塘福寿螺的水分和粗脂肪含量最高,沟渠福寿螺的灰分含量最高,水田福寿螺的水分、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最低,沟渠和鱼塘福寿螺的粗蛋白含量都高于13%,鱼塘福寿螺的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呈味氨基酸含量和必须氨基酸指数均最高,但必需氨基酸的比例最低;水田福寿螺的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含量高于沟渠福寿螺,必需氨基酸指数依次是鱼塘>水田>沟渠,白肉福寿螺的总体营养价值较黑肉福寿螺高,福寿螺的总体必需氨基酸组成与鱼粉(CP53.5%)较为接近;在利用中应充分考虑不同生境和不同肉色福寿螺营养组成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