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6 毫秒
1.
白鱀豚的分布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白暨豚(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是现代生存的最原始的海豚之一,已被列为国家禁猎动物。为了进一步了解白暨豚资源的状况,我们查考了有关资料,并于1974年在长江中下游和钱塘江进行了调查。工作中访问了不同江段的二十多个渔业社、水产公司以及许多高等院校和研究所,得到上海、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江苏等省市广大渔民和有关单位的大力协助。现将得到的部分资料整理报道。  相似文献   

2.
杨健  刘洪波 《兽类学报》2005,25(3):307-309
白暨豚(Lipotes vexillifer)是仅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水域的一种珍稀濒危动物。长江水体污染(如有毒元素等)被认为可能是白暨豚种群致危的主要因素之一(Yang,1997)。迄今,有关白暨豚体内微量元素的研究尚很少,只有陆佩洪等(1983)、杨利寿等(1988)曾报道过白暨豚组织中铁(Fe)、铜(Cu)、锌(Zn)、锰(Mn)、镍(Ni)、  相似文献   

3.
2006年12月13日,中国环境的又一噩耗传来:长江女神白暨豚处于功能性灭绝状态。这是参加长江淡水豚科学考察的世界顶尖的豚类研究专家们得出的结论。所谓功能性灭绝是指即使现在还有白暨豚生活在长江中,其数量已经太少,恢复白暨豚种群已无可能。长江淡水豚科学考察队的成员来自多个国家,他们动用了现代化的水面与水中搜寻设备,航行了数千公里的长江江面,历时6周,但未发现任何白暨豚活动的踪迹。  相似文献   

4.
1995年12月19日17时在湖北省水产局、湖北长江天鹅洲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科技人员和湖北省石首市渔民的密切配合下,一头长2.29米,重150公斤的雌性白暨豚在长江石首江段北门口被艰难地捕捉,并安全运抵长江天鹅洲故道水域,这标志着白暨豚“迁地保护”工程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5.
封面故事     
正人工繁育的胭脂鱼苗。胭脂鱼是我国也是亚洲特有物种,分布于长江和闽江,在鱼类系统分类学和动物地理学研究上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目前,胭脂鱼在闽江已近绝迹,长江种群也日趋枯竭。该物种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以该物种目前面临的生存环境和资源量来看,人工  相似文献   

6.
2006年11月~12月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农业部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和瑞士白暨豚保护基金会组织了一次"长江淡水豚类考察",对自宜昌至上海的长江中下游江段进行了为期38天的往返搜索。2007年8月8日《生物学快报》发表了此次考察的结论性报告,正式宣布此次考察没有发现白暨豚,认为白暨豚在长江中"可能即将灭绝"("likely to be extinct")。这一消息  相似文献   

7.
长江江豚一例腹壁肌间巨型囊肿的组织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随着白暨豚(Lipotes vexillifer)的"功能性灭绝",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已成为长江目前唯一能见的鲸类物种~[1]。江豚曾被划分为3个亚种,即指名亚种(N.phoconoides phoconoides)、长江亚种(N.phoconoides asiaeo-  相似文献   

8.
漩涡模型及其在白暨豚种群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张先锋  王丁 《生物多样性》1994,2(3):133-139
漩涡模型作为一种用于野生动物种群生存力分析的计算机模拟工具,已在濒危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漩涡模型的产生和特征,同时使用这一模型完成了长江中白暨豚(Lipotesvexillifer)种群生存力分析。模拟的结果表明,在未来100年内,白暨豚在高、中死亡率的条件下,种群灭绝概率分别为1.0和0.5左右。但是,在死亡率低和极低的条件下,白暨豚的灭绝过程可能持续100年以上,或永远也不会灭绝。开始种群大小对白暨豚的平均灭绝时间有一定的影响,但对种群生长率(r)却没有影响。在高、中、和低死亡率条件下,白暨豚种群生长率分别为-0.07、-0.04和-0.02。  相似文献   

9.
王丁  郝玉江 《生命世界》2007,(11):44-47
2006年11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农业部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和瑞士白暨豚保护基金会组织了一次“长江淡水豚类考察,对自宜昌至上海的长江中下游江段进行了为期38天的往返搜索。2007年8月8日《生物学快报》发表了此次考察的结论性报告,正式宣布此次考察没有发现白鳖豚,认为白暨豚在长江中“可能即将灭绝”(“likely to beextinct”)。  相似文献   

10.
白暨豚保护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暨豚是一种仅存于中国的淡水豚,迄今已有约2500万年的历史。20年来,白暨豚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其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约400头,锐减到90年代末不足100头。白暨豚的生存环境也急剧恶化,目前仅在长江中下游的干流中有分布。导致白暨豚濒危的主要原因源于日益增多的人类活动,包括水利工程、渔业活动、水体污染等。白暨豚的保护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①建立白暨豚自然保护区,保护其自然种群和栖息地环境;②建立半自然保护区,实行迁地保护;③建立细胞库、基因库等,保护其种质资源。迁地保护为目前最为紧迫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1.
胡继鹰 《生物学通报》1993,28(1):14-14,10
文昌鱼是典型的脊索动物,在生物进化中具有特殊地位,被作为动物学教学中的重要材料之一。文昌鱼在我国沿海地区如厦门、汕头、海南均有分布。但由于其数量的日趋减少,近年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文昌鱼雌雄异体,精巢是精子形成和排泄的雄性生殖器官,对其物种的延续和性状的遗传具有重要作用。为了了解文昌鱼生殖系统的结构和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笔者曾对厦门文昌鱼(Branchiostomalelcheri)精巢进行了观察,现将有关资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文榕生 《化石》2010,(2):70-74
虎(Panthera tigris)因勇猛异常于群兽,被尊称作“百兽之王”,它既是亚洲特有野生动物,世界珍贵兽类,也是我国现有猫科动物中最珍稀的物种之一,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相似文献   

13.
《动物学报》2005,51(2):i007-i007
江西农业大学动物(昆虫)学科是在1952年建校时由著名昆虫学家、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杨惟义教授创立的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生物学基础学科之一。1976年就被确定为江西省教委重点学科,2003年被列为江西省高校“十五”期间重点学科。本学科1962年即向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是1978年国内首批恢复招收硕士的学科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详细记述了一头雄性白暨豚对一系列简单动作,包括听声音、碰手、接受抚摸、侧身和仰躺等的学习和掌握过程,分析了白暨豚学习这些动作的一般规律。讨论了学习过程中白暨豚的某些心理现象。初步评价了白暨豚的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5.
白鱀豚饲养池水质某些理化因子的变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来水中的低量余氯对白暨豚无明显的刺激作用。豚池水温的变化情况与长江中、下游相似,极温对豚有不利影响。不同温度下,池水中磷酸盐含量的日增加率有显著差异,铵氮和硝酸盐氮的日增加系数相近,分别为0.327和0.2468,而亚硝酸盐氮的日增加系数在0.397—0.539之间,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池水有机物耗氧量增加不显著,含量与时间的相关式符合Y=aX~b型。缺少阳光照射是池水无机氮化合物增加较快、有机物分解较慢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王丁 《人与生物圈》2011,(3):114-116
近几十年来.长江环境的日益恶化已严重影响了长江江豚的生存与繁衍.迁地保护在当前被认为是最为可行的保护手段。经过20多年的努力.在湖北长江天鹅洲白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属的天鹅洲故道.一个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群体已经得以建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对一种鲸类动物进行迁地保护并取得初步成功的范例,在长江江豚的保护事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淡水豚类分子系统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杨光  周开亚 《兽类学报》1999,19(1):19-19
测定了白暨豚和恒河豚细胞色素b基因307bp的DNA序列,并与其它鲸类的相应序列合并,分析了淡水豚类(恒河豚、印河豚、白暨豚、亚河豚和弗西豚)的系统学位置和系统发生。淡水豚类不同属间的序列差异已达到或超过了其它齿鲸类科间的差异水平,因此它们分别归属于不同的科,即恒河豚科、白暨豚科、亚河豚科和弗西豚科。系统发生分析支持淡水豚类和海豚类之间具有下述的关系:(恒河豚科((白暨豚科(亚河豚科,弗西豚科))海豚总科))。即淡水豚的4个科中,恒河豚科是最早分化的一支,其次是白暨豚科,然后是亚河豚科和弗西豚科的分化。白暨豚科和亚河豚科+弗西豚科组成海豚总科的姊妹群,并与海豚总科一同组成海豚下目。恒河豚与其它淡水豚类间无直接的亲缘关系。淡水豚类是并系的。把恒河豚类独立为恒河豚总科是合理的。初步认为有理由把白暨豚类也作为一个总科级的支系。恒河豚和印河豚间的序列差异极小,两者可能只是同一个种的2个亚种。  相似文献   

18.
声驱网捕白暨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确保白暨豚物种的繁衍,加快我国豚类生物学的研究步伐,为饲养在我所长达六年之久的“淇淇”寻找配偶,急需活捕白暨豚。但是过去渔民偶然捕得的白暨豚皆因钩伤严重,难以存活。1979年湖北省石首县渔民曾采用封堵江湾汊口的办法捕白暨豚,由于不熟悉白暨豚的生态习性,也未成功。  相似文献   

19.
白鱀豚的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白暨豚Lipotes vexillifer的消化道,我们已作过胃的形态学研究并指出它与其它淡水豚的胃的区别(周开亚等,1979),另有两文简略提及肠的外形(姚闻卿等,1974、陈宜瑜等,1975),肠的构造尚未见报道,在解剖和组织学观察中,我们发现白暨豚的肠也有值得注意的特征。 白暨豚的肠取自在长江下游采到的四个个体。肠的长度和管径用福尔马林固定标本测量。组织学材料用Susa液或10%福尔马林固定,苏木精和曙红及Van Gieson法染色。嗜银细胞用改良龙桂开嗜银细胞银浸法显示。  相似文献   

20.
肉毒毒素是自然界中毒性极强的一类神经麻痹毒素,可引起人类和动物肉毒中毒。因其制备简单、毒性强,已被列为最具威胁的生物恐怖剂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毒素战剂。其感染剂量极低,每个人都易感。肉毒中毒后,病情严重者一般2-3 d内即可能死亡。如采取正确及时的治疗,可使肉毒中毒死亡率降低,而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无疑是成功治疗的前提。本文就肉毒毒素及其检测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