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隐尾蠊科只有隐尾蠊属,共四种。点刻隐尾蠊Cryptocercus punctulatus分布于美国的东南部,密刻隐尾蠊C.clevelandi生活中美国的西北部,遗隐尾蠊C.relict分散于俄国和中国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两岸的密林深处。19世纪下叶,俄国人贝雷佐夫斯基(Berezovsky)在中国西南地区采集昆虫标本。根据他的一些来自四川省的标本,原始隐尾蠊C.primarius于1938年被首次描述和命名。然而自此之后,国内外均无再发现有关的生态和分布的详细资料。这4种隐尾蠊形成了一种被称为格雷分布的现象,即生物地理学上著名的北美和中国物种间的近缘关系和间断分布。此文报道了原始隐尾蠊自19世纪后再次在中国被发现及其在云南省的首次分布记录。如同期它3种隐尾蠊一样,原始隐尾蠊以钻蛀和取食潮湿的多年朽木为生。这种特性令其对森林人为的环境变化为敏感,其生存完全取决于作为其生境和食料的朽木能否受到保护。此外,隐尾蠊属的分科位置尚争议不休;其与白蚁(等翅目Isoptera)的亲缘关系亦悬而未决;至于美国和中国的隐尾蠊的形态特征,因而被认为是研究该类间的起源和亲缘关系,更是众说纷纭。由于原始隐尾蠊具备本科最原始的形态特征,因而被认为是研究该属在系统发育和分支分类方面起决定作用的要素。保护原始隐尾蠊及隐尾蠊属的生境和保护我国日益减少的森林面积紧密相关,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2.
1992年11月23—27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比联合国环境署总部召开了一个有关盐生植物利用方面的国际讨论会。它是由联合国环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国际生态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Ecology,INTECOL)和澳大利亚发展援助局(Australian Development Assistance Bureau,AIDAB),共同资助,由UNEP和澳大利亚Adelaide大学共同组织的。目的在于探讨地球上内陆干旱区盐生植物在盐化荒地改良及其作为饲用资源的利用现状和开发前景。此次会议代表来自世界各国,有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西班牙、匈牙利、阿根廷、摩洛哥、肯尼亚、埃及、以色列、伊朗、叙利亚、苏丹、印度、巴基斯坦、墨西哥和中国等19个国家的代表共近40人参加了大会,中国有两名代表到会。会议分为两部分,一是世界范围内陆干旱区盐生植物种类、数量、分布及利用状况的介绍及各地理区域内对盐生植物研究重点和进展状况的交流;二是讨论并  相似文献   

3.
【背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在全球流行已近3年,除对人类造成了巨大伤害,也影响了人类的伴侣动物。人的COVID-19疫苗已在全球应用,但动物用的新冠病毒疫苗却鲜有报道。【目的】研制兽用新冠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和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的二联苗。【方法】将合成的SARS-CoV-2 S基因和S1基因分别克隆至RABV弱毒疫苗株rHEP-Flury基因组GL基因间,并将2个重组质粒分别与辅助质粒共转染至BHK-21细胞中,拯救重组病毒rHEP-nCOV-S和rHEP-nCOV-S1。通过RT-PCR、Western blotting和荧光抗体染色,验证重组病毒、确证S和S1蛋白在RABV中成功表达。再将重组病毒接种NA细胞及成年小白鼠,测定病毒的体外生长特性、重组病毒的致病性及免疫原性。【结果】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转染7d后细胞上清均出现了绿色免疫荧光,表明已成功拯救嵌合SARS-CoV-2SS1基因的重组病毒RABV rHEP-nCOV-S和rHEP-nCOV-S1,并且rHEP-nCOV-S1的增殖和扩散能力强于亲本株rHEP-Flury,但rHEP-nCOV-S与亲本株无显著差异。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在目的位置处均出现72kDa和144kDa特异性条带,表明S和S1蛋白在重组RABV中高效表达。重组病毒免疫6周KM小鼠后,小鼠的体重变化与亲本RABV基本一致,重组病毒诱导小鼠产生狂犬中和抗体。【结论】本研究拯救出了嵌合SARS-CoV-2 S/S1基因的重组RABV,为动物COVID-19载体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苏颂(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今属厦门市同安区)人。北宋中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苏颂勤于攻读,学识渊博,精通经史百家,对阴阳五行、天文历法、山经本草无不钻研,尤其在医药学和天文学方面贡献突出。宋嘉祐二年(1057年),与掌禹锡、林亿等一起编撰医书《嘉祐补注神农本草》(简称《嘉祐本草》)。同年,又接受朝廷委任编撰《本草图经》,历经四年艰苦努力,于嘉祐六年(1061年)编撰完成《本草图经》21卷。全书收集药物780种,新增全国民间药物103种,在635种药名下绘图933幅,是宋朝最完善最科学的药物志及药物图片,对后人研究医药史、药物考证、本草种植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闽南青草药可考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是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列为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水土,一方草药。闽南地区气候潮湿,火毒热盛,如此生活环境形成的体质特征为湿浊内盛、脾胃湿热、运化虚弱。由此形成的闽南青草药多数具有“降火”、“退癀”、“祛湿”等独特功效,防病祛疾,效若桴鼓。闽南青草药亦属于民俗文化范畴,蕴涵“治未病”、“药食同源”的养生智慧,以及以保生大帝为代表的“慈心施妙法,济众益良方”保生慈济文化。闽南青草药既吸收了中医药的博大智慧,更融合了闽南养生文化的精髓。因此,在传承《本草图经》的同时,开展闽南青草药的识别、鉴定、临床指导、现代应用研究,对发展大健康产业具有现实意义。 2020年,恰逢苏颂诞辰一千周年,也是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年。因此,拟举办2020年苏颂国际文化节之《本草图经》与闽南青草药学术研讨会,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共同缅怀、纪念、研究苏颂对中医药的伟大贡献,弘扬苏颂的中医药科学思想,同时梳理并挖掘《本草图经》学术价值,以贯彻实施中医药工作“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的精神及传承发展闽南青草药文化,更好地践行“健康中国行动”国家战略。 现将会议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主题 《本草图经》与闽南青草药研究学术研讨会。 二、会议时间 2020年12月,会期2天,会议议程包括论文报告交流、《本草图经》药物展览、中医义诊等(具体日期即议程安排将在第二轮通知中确定)。 三、会议地址 中国厦门同安。 四、主办单位 厦门同安区社科联、厦门市非遗保护中心、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 五、承办单位 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厦门大学医学院、厦门大学药学院、厦门医学院、福州理工学院、厦门市中医院、厦门瑞来春中医馆、厦门市医药研究所、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厦门市中草药学会、厦门市同安区中草药协会、厦门市同安芦山堂苏颂研究会 六、执行单位 厦门市海沧区保生青草药传习中心 七、会议征文 论文须为未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1.苏颂医药学术思想研究;2.《本草图经》药物本草考证及现代研究;3.《本草图经》对现代中医药学科建设的启发;4.《嘉祐本草》研究;5.基于闽南青草药偏方、验方的收集整理和评估;6.闽南青草药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理的研究;7.与苏颂相关的其他研究。 论文一律以Microsoft Word文档投稿,包括题目、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摘要300字以内;A4版面,标题三号宋体,作者及单位小四号楷体,摘要与关键词小五号宋体,正文五号宋体;页边距:上3 cm,下、左、右各2.5 cm。 优秀稿件将推荐至《亚热带植物科学》(苏颂纪念专刊)优先发表。截稿时间2020年10月31日。 八、会议费用 免交会议费,交通、食宿费用自理。 九、其他事项 报名参会代表请填写回执单,于2020年11月15日前发送至E-mail:huangzehao@fudan.edu.cn。 十、会务联系人 许子贤(15905050647) 黄泽豪(18046043849) 欧阳海波(13599531016) 《本草图经》与闽南青草药学术研讨会筹备组 2020年6月30日 附: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安徽大学承办的第四届全国“跨学科蛋白质研究”学术讨论会于2013年10月12~14日在安徽省合肥市稻香楼宾馆成功召开。会议的主题是"蛋白质与人类健康",来自全国40多家单位共计约600位代表与会。

开幕式和闭幕式由蛋白质专业委员会以及会议秘书长李根喜教授主持,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长王志新院士、承办单位领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朱长飞教授、蛋白质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王志珍院士和现任主任昌增益教授先后致词。王志珍院士总结了蛋白质专业委员会自2005年成立8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她指出蛋白质专业委员会旨在促进来自“五湖四海”、各种学科的蛋白质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使我们能从“跟踪”到“引领”国际学术前沿。她强调科学面前人人平等,科学家要崇尚科学真理,远离“急功近利”和“浮躁”,要“安、钻、迷”地潜心做学问和教学,坚守学术道德,遵从学术界准则,拒绝潜规则,与腐败作坚决斗争,建设中国科技界的清风正气。同时她也强调对研究生和年轻学者培养和锻炼的高度责任心,热情地以高度社会责任感参与对社会和中学生的义务科普工作。她也提倡科学与艺术相结合,成为有文化有品位的学者。

此次会议得到了蛋白质科学相关领域众多同仁的倾力支持和热烈响应,阵容空前,水平也空前。在两天半的学术交流中,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牛立文教授、国际蛋白质学会2013年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邵峰研究员、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施一公、中国科学院院士施蕴渝、饶毅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隋森芳(按姓氏笔画排列)七位学者为会议做了高水平的大会报告,来自23家单位的33位学者做了精彩的邀请报告,其中不乏新人新面孔。此外,上海生科院李林院士、吴家睿研究员专门来主持讨论会。 组委会还从提交摘要的学者中遴选了15位口头报告人,并且为让青年学生展示才华,会议特设三场研究生报告。

闭幕式上,安徽大学副校长牛立文教授致辞,会议组委会主席特别感谢了负责组织这次会议的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书记兼副院长滕脉坤教授、臧建业教授;同时为参会的研究生颁发了口头报告和墙报优秀奖。每个会场评选出了“最佳学生报告奖”,从展示了墙报的学生中评选出“优秀海报奖”。 作为国内蛋白质科学学科领域最高学术水平的学术会议,此次会议集中展示了自2011年5月在上海大学召开第三届全国学术会议(暨亚太地区蛋白质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以来我国蛋白质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新成就,并且为活跃在本领域的中青年学者提供了难得的学术交流的平台。

举办科普活动应该是学术团体的重要工作之一。10月14日下午几位学者在合肥一中由王志珍主持举行了科普报告: 施一公谈论“生命的星球”,昌增益介绍了“神奇的蛋白质分子:生命活动的直接执行者”,董宇辉讲了“神奇的启动光源--同步辐射”的故事,学生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并和演讲者展开讨论,气氛热烈。

10月11日晚,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蛋白质专业委员会举行了二届三次会议,与会的30多位委员对中国蛋白质科学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进行了热烈讨论,并且就争取2017年国际蛋白质学会的学术会议在中国召开、积极参与2014年5月17~19日在韩国济州岛召开的亚太地区蛋白质学会(APPA)第四次学术会议、向国际学术组织推荐执委人选、第五届全国跨学科蛋白质研讨会的承办单位等多项具体事宜进行了详细讨论。大家认为,蛋白质专业委员会应该为中国蛋白质科学的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中国科学家走向国际舞台前沿创造更多条件,提供更多机会。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专业委员会 供稿

2013.10.23  相似文献   

6.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会议于2000年11月16~21日在厦门召开。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318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有教授136人,副教授81人,高级工程师16人,中初级研究技术人员51人,研究生30人,其他4人。 这次会议是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在人类进入"新世纪"前夕召开的一次全国性的学术盛会。会议主题是"植物生理学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主要任务是开展学术交流、总结学会工作、修改学会章程、选举学会新一届理事会、讨论和规划未来4年学会的工作。 大会开幕式于17日上午8:30在厦门市白鹭宾馆举行。应邀出席大会的各方面的领导和来宾有:厦门市委常委、宣传部杜明聪部长;厦门市科协严为善常务副主席;厦门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党总支司卓亚书记,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苏明华所长。 大会开幕式由学会秘书长魏家绵主持。在许政暟副理事长致大会开幕词后,杜明聪部长代表厦门市委、市府,严为善常务副主席代表厦门市科协,司卓亚书记代表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别在大会上致词,欢迎大会在厦门召开,希望今后能加强与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的联系,为科教兴国,发展厦门、振兴中华而共同奋斗。在宣读了中国科协给大会发来的贺信和贺电后汤章城理事长代表七届理事会作工作报告。他在报告中对过去4年的工作,从组织整顿登记、国内外学术交流、教学和科普、期刊出版发行、财务审计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对第八次全国大会的筹备过程向与会的代表进行了仔细的说明,并对学会今后工作提出了建议。 二.学术交流 这次大会共收录了346篇论文,安排1天大会报告,利用2天时间分5个专业组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学术交流。此外,16日晚,请日本理化研究所沈建仁教授为到会代表作了"光系统Ⅱ反应中心复合体结构与功能"的学术报告,并简单介绍了日本国植物生理学研究和学会活动情况。17、18日晚上又分别召开了以"西部开发"和"教学改革"为主题的两个座谈会。大会报告有: 汤章城:试析植物生理学研究的动向 黄海: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展望 孙大业:质外体及其多肽研究的生物学意义 许大全:光合作用研究进展:从分子机理到绿色革命 种康:开花的分子调控研究进展 王学臣:我国农业资源现况和植物抗逆性的生物学研究 吴平:利用分子标记研究植物营养与抗逆分子生理机理 杜家纬:植物-昆虫间的化学通讯及其行 590 植物生理学通讯第36卷第6期,2000年12月 为控制 大会报告和分组学术交流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从上届全国大会4年来我国植物生理机理研究的进展和应用性研究与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所取得的成果,展示了与分子生物学等学科交叉研究的广阔前景。下面从5个方面作简要的概述:生长物质这次会议收到研究论文28篇,集中反映了近几年来我国在植物激素作用机理、激素生理及激素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如:通过6-BA对大豆叶片质膜蛋白激酶自磷酸化活性调节的研究,表明质膜上分子量为39 kD和47 kD的两种激酶可能参与6-BA延缓大豆叶片衰老的信号转导过程。利用转基因植物研究了胁迫和药物处理对脱落酸(ABA)调节基因启动子(rd29A,Kin2)表达活性的影响,表明ABA参与植物在逆境条件下抗逆性的调节。以橡胶树为材料,研究了割胶和乙烯利对ACC合成酶活性的影响,研究了荔枝胚珠内源激素变化与胚胎发育的关系。在激素生理及其应用方面,对月光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应用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通过对茉莉酸类物质与脱落酸的生理作用比较,揭示了茉莉酸类物质在诸多方面与ABA有相似的生理作用。会上还报告了6-BA和乙烯利对小麦籽粒灌浆和同化产物运转的调节作用,探讨了水杨酸、茉莉酸甲酯和油菜素内酯对水稻开颖的调节。此外,还报告了一些生长物质对小麦生长、水稻抛秧立苗,果树、蔬菜生长和切花保鲜效应等应用研究的成果。光合、代谢和固氮这次大会收到有关光合、代谢和固氮3个方面的综述和研究论文共80篇,在数量上比第七次全国大会的51篇有明显增加。这80篇论文内容涉及当今光合、代谢和固氮这三个研究领域的多个热点问题,较好地反映了我国在这些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在光合作用研究方面,突出了原初反应机理与生理调节以及同作物产量研究 的结合。例如膜脂对原初光化学反应的影响;光合细菌原初光化学反应机理;光系统Ⅰ循环电子传递;光系统Ⅱ核心、外周多肽及天线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Rubisco组装机理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光合器官衰老对作物光合速率及产量的影响;非叶器官对光合作用和产量的贡献;作物高产与光合机理的关系。这些研究不但在机理上更深入,而且对作物遗传育种也有指导作用。在代谢和固氮方面,包括呼吸代谢与相关基因表达的关系;吸氧酶基因簇中调节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氮代谢关键酶的分子机理;共生固氮关键酶的结构和功能等工作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这些论文很生动地反映了近4年来我国在光合、代谢和固氮等植物生理学传统领域的研究又有了长足的进展。分子生物学及生物技术大会论文集中有关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方面的论文共54篇,比第七次全国大会的12篇,不仅在数量上有大量增加,而且研究内容涉及当前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多个热点问题。其中包括水稻基因组学的研究、植物基因结构与表达调控的研究、植物基因工程与植物遗传转化方面的研究。有些工作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如植物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利用植物生产有用的生物制品例如疫苗等和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培育人工雄性不育株的研究。此外,还有多篇论文介绍了一些十分有用的生物测定技术及其它应用。如将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种子纯度鉴定等。所有这些都有力地表明我国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4年来的进展是十分突出的。环境生理和营养生理会议收到论文105篇,综述7篇,其中2篇为大会综述报告。论文涉及抗旱、抗盐、抗冷、抗冻、抗氧化、抗病、抗虫、缺氧、光辐射、重金属污染、化感效应、营养生理和研究技术等方面。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植物生理研究与农业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选题动向和所取得的成果。研究涉及群 植物生理学通讯第36卷第6期,2000年12月 591 体、整株、器官、细胞、生物膜、小分子与离子等不同层次和蛋白与核酸、基因表达与克隆、转基因及抗性检测、逆境信号转导等不同方面。上述研究表明我国植物环境生理研究正日益深入。在学术交流讨论中,与会者特别对我国大西北特殊的植物环境生理问题饶有兴趣,希望能以现有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大西北的开发,也希望能在大西北抗性的资源中找到特殊的基因。细胞与发育本次会议上共收到论文62篇。在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方面:银杏、商陆、野葛、石斛、怀山药等药用植物培养及其有效药用成份提取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草莓、葡萄、马铃薯、甘薯、百合等植物快繁的研究更为深入,其工厂化生产的程序更趋完善。大白菜和甘蓝型油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将在单倍体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中加速纯合系的获得。通过不对称体细胞杂交,将药用野生稻的抗稻飞虱基因导入栽培稻,经连续多代种植,表现出高抗稻飞虱的特性,创造了水稻新种质。锌元素明显提高籼稻成熟胚愈伤组织的绿苗分化率。通过农杆菌介导将外源目的基因导入棉花、大豆等植物细胞,获得了转基因纯合株系。在发育方面:发现了杂交稻"粒间顶端优势"现象以及内源IAA的调节作用,对提高杂交稻产量有重要现实意义。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胚乳细胞的分裂、分化和充实的规律,此项研究对提高米粒的重量和品质有重要意义。对大量元素钙和微量元素 铜影响黄瓜子叶花器官的分化作用作了深入研究,用mRNA差异显示法进行的生长素反应基因的分离和分析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从豆科模式植物百脉根中克隆获得了金鱼草CEN的一个同源基因LCEN,并对其进行了初步表达分析。发现β-葡聚糖激酶、钾离子、肌醇磷脂信号系统、水孔蛋白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均在花粉萌发和花粉管伸长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钙离子信号可能通过CDPK(钙依赖性蛋白激酶)参与胞间连丝通透性调节;植物细胞内的肌醇磷脂酸代谢循环、IP3通过激活胞内钙库释放钙的过程也参与胞间连丝通透性的调节。 在过去的4年中,植物生理学教学改革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如完成了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课程的研究项目-"高等农林院校本科生物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新编或再版了适合不同专业的植物生理学教材5本,其中一本用蒙文出版的植物生理学教材获全国优秀图书。从教学改革座谈会上还获悉,不少学校的会员还尝试制作植物生理学教学多媒体,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许多会员认为在实现我国农业资源综合、高效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有许多植物生理学的问题需要加强研究;在保护、恢复、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特别是西部地区),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生存、发展的过程中,植物生理学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 三.优秀论文评选 学会秘书处共收到从北京、上海、天津、内蒙古、河北、辽宁、黑龙江、江苏、山东、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河南、广东、广西、云南、陕西和甘肃等19个省、市、自治区植物生理学会(植物生理专业委员会、专业组)推荐来的参选优秀论文34篇、青年优秀论文18篇。 经专家评审后,由学会第七届第二次常务理事会复评和审定。在这次大会上有9篇优秀论文和6篇青年优秀论文分别被授与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会议优秀论文和青年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并颁发了奖状和奖金。 592 植物生理学通讯第36卷第6期,2000年12月 四.理事会换届 根据28个省、市、自治区植物生理学会(植物生理专业委员会、专业组)推选的学会理事会候选人入选,经过第七届学会常务理事会酝酿、讨论和审查后,在第七届三次常务理事扩大会上通过了第八届理事会51位理事候选入名单、15位常务理事候选人名单和学会理事长、副理事长与秘书长候选人名单。在本次全国会议上,经与会会员无记名投票,选举了51人为我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按我会章程,理事会应由57人组成。目前暂缺湖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理事。在八届理事会中,七届理事连任的16人,占31.3%;新当选的35人,占68.7%。在51名理事中,50岁以下的31人,占60.8%,表明我学会第八届理事会成员更年轻化了。 经八届一次理事会无记名投票,选出15名常务理事,选举出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秘书 长。 根据许政暟理事长的提名,理事会通过了学会副秘书长名单。 在征求与会各专业代表意见的基础上,八届一次理事会通过了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委员名单,还通过了《植物生理学报》、《植物生理学通讯》主编和副主编人选名单(见附件)。会议还决定成立西部开发工作委员会,其成员待定。 八届一次理事会接受七届三次常务理事扩大会的建议,一致推举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汤章城研究员和副理事长匡廷云院士为八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按照我会章程规定,八届一次理事会决定授予沈允钢、叶乃器、何篤修、刘芷宇和曹日强先生荣誉会员称号,还以大会名义恭贺我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会原副理事长、原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娄成后教授90华诞。 五.今后工作打算 在八届一次理事会上,理事们围绕"植物生理学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会主题,认真地讨论了代表们在会上对今后学会工作提出的要求和建议,初步规划了未来4年的学会工作。 (一)加强学会自身建设 适应"改革开放"的大环境,继续深化学会工作的改革;密切学会与会员的联系,以增加学会的凝聚力;要积极发展新会员,不断增加学会的新鲜血液。明年上半年要按中国科协的要求,建立好学会会员库和各类人材库。 (二)广泛地开展学术交流 1.学会5个专业委员会和青年、科普教育工作委员会在今后4年中各召开一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拟于明年10月(或11月) 预备在桂林市召开光合作用学术会议。考虑到西部大开发的需求,环境生理专业委员会增开一次水分生理会议。 2.争取在2002年组织一次港、澳、台和大陆植物生理工作者学术讨论会。 3.2003年组织一次学术交流会,庆祝我会成立四十周年。 4.召开一次国际性的植物生理学术讨论会。 (三)办好《植物生理学报》和《植物生理学通讯》两个期刊,动员会员积极参加科学普及活动,反对封建迷信,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素养而贡献我们植物生理学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和力量。明年第一季度,两刊要完成新编委会的组建。由我会生长物质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的《植物生长物质应用丛书》 植物生理学通讯第36卷第6期,2000年12月 593 也将陆续出版发行。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和与会全体会员代表对厦门市有关领导、会议协办单位--福建 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领导和同志们给予大会的关怀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会务组和厦门市白鹭宾馆的工作表示由衷的感谢。 《作物发育生理》出版发行 吴光南教授编著的《作物发育生理》一书已由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作者在从事农 学和作物发育生理研究达半个世纪的基础上,广泛搜集世界各地最新资料,历时三载潜心编著而成。 全书分3篇12章,大32开本,500多页。总论篇包括作物发育的遗传控制、植物激素的生理生化和植物 生长发育中的信息传递途径3章;第二篇包括作物结构的整体性、种子萌发和立苗、作物根的生长、作物茎叶 的生长、作物生化调节剂的现状和未来5章;第三编包括作物开花的环境调节、作物的开花、作物的受精和结 实、作物的衰老及其调节4章。书末附有主题索引。本书研讨作物个体发育的生理过程,可以帮助人们了解 环境因素怎样调节作物的发育,是作物栽培技术的理论基础。书中不仅集聚了作者毕生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 果,而且全面介绍了现代作物发育生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内容新颖,图文并茂。适合有关的大专院校高年级 学生、研究生以及农学家阅读参考。 需要本书的读者,可汇款到杭州市体育场路359号《中国水稻科学》编辑部邮购(邮政编码310006)。 每册定价40元,不另收邮资,款到即寄。 高煜珠教授逝世 植物生理学家、江苏省政协第六和第七届委员、原江苏农学院农学系主任、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原任 理事和《植物生理学报》原任编委高煜珠教授因病于2000年10月18日在扬州逝世,享年83岁。 许闻献研究员逝世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七届理事、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栽培研究所原副所长许闻献研究员因病 干2000年8月12日在海南省海口市浙世.享年62岁。 江西省植物生理学会第五次会员大会简讯 江西省植物生理学会第五次会员大会于2000年10月16~18日在井冈山市召开。到会会员56人。江西省科协、井冈山市科协和吉安市科委有关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并向大会祝贺。大会收到学术论文68篇,已编成论文集在《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22卷)上发表。从中还评出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3篇、三等奖3篇。会议由上届理事会陈善坤名誉理事长致开幕词,潘晓云理事长作理事会工作报告,通过了新的学会章程,并表彰了11名积极支持学会工作的优秀会员。会上进行了学术交流,内容有:早籼稻品质改良、分子遗传育种技术、植物组织培养与原生质体杂交、生物自由基、植物胁迫伤害、中药研究进展以及植物生理教学中的问题等,还听取了欧洲植物生理学大会情况介绍。最后,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五届理事会,由19名理事组成。曾晓春任理事长,李培庆、陈大洲、严晓华和徐安庆任副理事长,李培庆兼任秘书长,刘传飞、朱俊英任副秘书长。理事会还增设了高教科研工作委员会、中等学校工作委员会和学术论文评选组。(李培庆朱俊英)  相似文献   

7.
《生理学报》2001,53(1):83-85
1. 《生理学报》(Acta Physiologica Sinica)主要刊登生理学和相关学科涉及生理功能的实验研究论文和快报, 兼登研究简报, 酌登实验技术、 方法以及以作者本人工作为主的简要综述。 中、 英文稿均可。 稿件应有创新内容, 论点明确, 结果可靠, 结构严谨, 文字精练。 欢迎国内外生理学工作者投稿。   2. 来稿应声明未一稿两投, 并在未收到退稿通知前不再投它刊, 此声明须经每位作者签名。 如论文系在国外的工作, 应有国外作者或单位同意发表的信件。 来稿需附工作所属单位介绍信(单位负责稿件政治及保密审查)。   3. 投稿用邮寄方式。 来稿一式二份, 图表2份 (黑白或彩色照片图均需2份原图)。 如未录用, 稿件一般不退还。 中英文稿用A4型纸, 计算机单面打印, 英文行距5 mm, 字体必须清晰易辨, 不宜过小, 宜用5号字。   4. 题名页   题名页应单独一页(附在稿件前面), 需有题目, 全部作者的姓名(英文稿应有汉语拼音), 文章责任者联系人姓名、 工作单位、 地址、 邮政编码、 电话、 传真号码和电子邮件地址, 第一作者的职称、 性别、 年龄和学历, 学科分类号(按《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4版)。 英文稿件需提供眉题(不超过70个字母和空格)。 写明文章字数(不包括参考文献)。   5. 各类稿件的要求与格式   5.1 研究论文  一般不超过6个印刷页(包括图表、 中英文摘要、 参考文献), 图表最多共6幅。   (1)题目: 含义明确, 言简意赅, 能反映论文核心内容, 一般不超过25个字。 英文题目不超过120个字母和空格, 一般不用缩写。   (2)摘要: 200字左右, 说明本文的目的、 方法、 结果(包括主要数据)与结论。 中文稿须附英文摘要, 英文稿提供中文摘要(包括题目、 作者姓名、 单位、 关键词及学科分类号等)。 英文摘要题目首字母大写, 其余小写。 作者名用汉语拼音, 如YANG Xiong-Li。 如作者另有英文惯用拼写法, 可用括号附在汉语拼音之后。 为了便于英文读者阅读, 中文稿的英文摘要可较中文摘要详细一些。   (3)关键词: 每篇选3~10个词或短语, 尽量用《汉语主题词表》和Index Medicus 最近一年第1期Part 2主题词表中的词。   (4)引言: 不另立标题, 扼要论述研究的理论基础、 前人已有工作、 研究目的和意义。   (5)材料和方法: 写明实验对象。 常规方法描述从简, 创新方法或有较大改进的方法则应详述, 以便他人重复。 已发表但人们不太了解的方法应引用文献, 简要描述。 化学药品、 仪器设备均须给出制造商及产地的名称, 动物及关键性试剂、 药品和测试仪器应说明品名、 规格、 型号及来源。   急性动物实验必须在药物麻醉下进行, 严禁单纯用肌肉松弛剂进行实验动物手术。 实验动物用人工呼吸, 必须提供血气分析或呼出气CO2数据。 进行脑内核团微量注射药物时, 注射药液量与速度应限制在最小范围内, 如大鼠应在0.1 μl 以下。   人体实验或用人体组织或器官作材料, 均应事先征得受试者(供者或供者家属)的同意, 文稿中要加以说明。   (6)实验结果: 对原始资料作加工处理和必要的统计分析。 对所得的结果用文字、 图表作逻辑性的描述。 图表设计应正确合理、 简明易懂。   (7)讨论:紧密联系研究目的, 对实验结果进行必要的分析推理, 要突出新发现, 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 讨论其意义和局限性以及对将来研究的影响。 不要重复“结果”中详尽的数据或内容, 避免证据不足的推理与结论, 勿做文献综述。   (8)参考文献: 引用近期和作者阅读过的重要文献, 文献书写格式参见“6.参考文献”项。   (9)基金资助项: 用英文, 写出基金号码, 排在脚注处。   5.2 研究快报  目的是及时快速报道高水平、 具有创新性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般不超过4个印刷页, 图表共限4幅, 参考文献在15篇之内。 研究快报经过专家审查、 作者修改、 编委定稿、 主编终审同意即可发表, 如审稿快, 发表周期一般在4个月内。   5.3 研究简报、 实验技术  一般不超过4个印刷页(包括中英文摘要及参考文献), 要求重点突出。 简报和实验技术的书写格式与研究论文大致相同, 但方法、 结果及讨论不另立标题, 图表一共不超过4幅。   5.4 综述  以编辑部约稿为主。 以作者本人系列研究工作为中心, 适当结合有关文献进行综述, 并阐述自己的学术见解。 图表从简, 一般不超过6个印刷页。   6. 参考文献   选择与本文直接有关的参考文献和专著, 未发表的观察资料和个人通讯不能用作参考文献; 书面的通讯如经提供者同意, 可在文中使用, 在脚注中说明。 尚未被采用的稿件可在文中注明待发表资料; 已被采用而未刊出的文章可列入参考文献, 应在刊名后说明(在排印中)。 本刊采用顺序编码制, 正文中的文献右上角用方括号[ ]注明序号, 并按文中出现次序编号。 作者必须对照原文认真逐一核对文献内容, 避免错误(包括卷期页码), 文献错误将影响刊物进入国际检索系统。   中、 英文稿件中的中文期刊文献均用英文, 期刊中文名加括号列出, 作者姓名用汉语拼音后加括号列出中文姓名, 在文献后注明(Chinese), 如有英文摘要的用(Chinese, English abstract)。 中文版的图书文献仍用中文, 其它文字的文献用原文。   参考文献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列出;多于3人时只列前3人, 后加“et al.”(西文), “他”(日文)。 西文期刊名称缩写按照List of Journals Indexed in Index Medicus和《世界医学药学及化学期刊名称缩写手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88)。 参考文献格式举例如下。   期刊:   Poleuzani L, Woodeard RM, Miledi R. Expression of mammalian γ-aminobutyric acid receptors with distinct pharmacology in Xenopus oocytes.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1, 88: 4318~4322.   Cady EB, Elshove H, Joules DA et al. The metabolic causes of slow relaxation in fatigued human skeletal muscle. J Physiol, 1989, 418: 327~331.   Sun FC(孙复川), Chen LY(陈凌育), Zhao XZ(赵信珍). Pupillary responses evoked by spatial patterns.Acta Physiol Sin (生理学报), 1998, 50(1): 67~74 (Chinese, English abstract).   图书专著:   Colson JH, Armour WJ. Sports Injuries and Their Treatment. 2nd rev. ed. London: S. Paul, 1986.   Lumsden C.Nervous tissue in culture. In: Bourne C ed.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Nervous Tissue.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68, 68~138.   周衍椒, 张镜如. 生理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9, 159~160.   会议文集:   Vivian VL, ed.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a medical community response.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AMA 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1984 Mar 30~31, Chicago. Chicago: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1985.   7. 文字要求   英文稿文字要求: 应注意文字简洁, 语法和拼写正确, 力求在用词造句、 行文等方面达到出版水准。 英文稿件和审查认定的优质稿件可优先发表。   科学名词、 术语采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生理学名词》(1989年)以及其它学科的名词。 采用国际通用的缩写词或参照有关缩略语词典。 尽量少用缩写, 以免影响阅读。 除常用缩写外, 缩写在摘要和正文中首次出现时均要写出全称。   8. 表   采用三线表, 必要时可以补线。 表格文字用英文。 表题用中英文对照, 要简短, 说明内容放在表下的注释中。 栏目名称应简短, 符号依次用, , , #等。 表直接排在正文内。   9. 图   9.1 必须有一份高质量的原始图。 图要用激光打印机打印, 或者用绘图墨水精心绘制在绘图纸上。 图的墨色要黑, 线条、 标记要匀称。 图中实验点的位置要准确, 标记分辨清楚, 布局合理。 为了清晰, 图内注字不要过多。   9.2 图的最大尺寸: 半栏图最宽8 cm, 通栏图宽16 cm。 字符用标准字体。 图中的一般画线宽0.3 mm, 粗线0.4~0.7 mm, 细线为粗线的1/2。 直方图标志依次用□等。用斜影线或交叉影线时, 线不可过细过密, 用疏斜线。 坐标图符号依次用 ○●□■△等。   9.3 照片图要图像清晰, 反差明显, 无划痕和破损。 照片图最大23 cm×17 cm, 字符亦需激光打印。 显微照片内一定要有比例标尺。 照片反面用标签纸或软铅笔写上作者姓名和图的序号, 必要时以 ↑ 标明方位。   9.4 插图第一次出现处画一方框, 框内注明图序号, 图题(中英文对照)和图注(英文)写在方框下。 中文稿的英文图注可写得详细些, 以便英文读者理解。 显微照片在图注中注明染色法与放大倍数。   10. 计量单位、 单位量符号和数字表达法   按1984年6月9日国家计量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方法》书写。 采用国家标准中规定的计量单位。物理量和变量符号用斜体字。   11. 在发表的论文中, 编委会组织专家小组不定期评选优秀论文, 由冯德培科学基金会给予奖励。   12. 来稿如不符合本刊投稿须知要求, 编辑部即退请作者修改, 符合要求后再送审。 来稿经审查后, 编辑部将审查意见转给作者修改, 修改期不超过两个月(以邮戳为准), 超期作新稿处理。 编辑部有权对来稿作必要的文字删改。 稿件刊登次序按接受日期排队。 经审查不宜刊登的稿件, 编辑部负责通知作者。   13. 来稿一经采用, 编辑部即通知作者将最后修改稿以纯文本文件(TXT格式文件)存盘, 用E-mail传送至编辑部(需要时图另寄), 或者将盘与稿件同时寄来。   14. 作者对校样应仔细校对, 除有排印错外一般不宜再作文字增删改动, 并在2天内寄回编辑部。 来稿一经发表, 酌付稿酬, 并赠单印本30本。   15. 稿件处理费每篇100元。 文章刊出需缴纳版面费(寄校样时通知)。 印制铜版纸彩图, 制版和印刷费由作者单位支付。   以上款项由银行汇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银行帐号:033924-00801089189 农行徐汇支行枫林所。 请写明: 《生理学报》编辑部稿件处理费或版面费, 以及稿件编号、 作者姓名、 单位。 如银行汇寄有困难, 也可邮寄《生理学报》编辑部。   16. 来稿请用挂号邮寄: 200031 上海市岳阳路320号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生理学报》编辑部。 电话: (021)64370080转118分机; 传真: (021)64332445; E-mail: actaps@sunm.shcnc.ac.cn。  相似文献   

8.
中国已经进入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会,老年性痴呆(Alzheimer's disease,AD)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人口健康和生活质量、阻碍经济持续发展的公共健康问题.认知功能损伤是老年性痴呆的主要表现,其发病原因不明、病理机制不清、早期诊断困难、治疗效果差.然而,既往关于AD的研究多集中在痴呆阶段,这一阶段神经元已经大量死亡,针对此阶段所开发的药物往往效果不佳,难以逆转病程. 国内外学术界逐渐认识到,AD的发生是一个连续的病理生理过程, 经历了轻度认知障碍前期(preMCI)或称前临床期(preclinical AD)、轻度认知障碍期(MCI)以及痴呆期(AD)[1].如图1所示,将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窗口前移,早期干预,就有可能实现延缓或阻止老年性痴呆的发展进程. 在此,本刊邀请了我国AD领域的部分专家学者撰写论文20篇(包括1篇“要文聚集”),汇集成为《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专刊》.专刊作者从各自从事的研究工作角度,讨论和阐释了AD早期发生发展机制、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等问题,如基因变异[1]、RNA剪接[2]、BACE1调控机制[3]、星形胶质细胞与β -淀粉样蛋白(Aβ)[4]、中性内肽酶与AD[5]、细胞 自噬与AD[6]、靶向(Aβ)的药物研发[7]、脑老化与AD[8]、羰基应激与老化学说[9]、金属离子代谢与氧化应激[10]、内质网应激与白质变性[11]、Tau蛋白的异常磷酸化[12]及其影响因素[13]、雌激素与线粒体代谢[14]、2型糖尿病与AD[15]、生物节律[16]、神经损伤心理学[17]、神经影像学[18]、中药治疗AD的特点[19].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AD的研究在我国陆续开展起来.北京医科大学李格、沈渔等(1988年)采用MMSE对北京市(西城区)1090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进行了痴呆的筛选[20].张明园、瞿光亚等(1989年)对上海市(静安区)1941名老年人进行了痴呆和AD发病率的调研[21].盛树力、张振馨、王鲁宁、王荫华等倡导并进行了AD的基础、临床以及流行病学研究.与此同时,一些国内学者和留学归国学者开始从事AD的研究.肖世福、昂青秋等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神经心理测验以及脑磁共振显像三维测量等方面开展了工作[22-23].宋守君等观察了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老年轻度认知障碍之间的相关 性[24].李曙光(1995年)对30例55~95岁门诊和社区老年人进行7年的追踪,观察了轻度认知障碍与老年痴呆的关系,强调“如果能早期筛选出MCI患者,进行预防性干预,将可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25].唐牟尼、邱昌建等(2000~2001年)对成都地区55 岁及以上人群轻微认知功能损害患病率进行了调研[26].贾建平等系统开展了痴呆和认知障碍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他强调MCI与老年性痴呆关系研究的重要性[27],主持制定了中国首部痴呆行业标准——《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2010年),在痴呆和认知障碍疾病遗传机制和人群遗传风险研究中做了大量工作[28-30],其创新性成果促进了国内临床痴呆研究相关领域的发展. β-淀粉样蛋白的形成、聚积及其相关药物研发是国内AD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厦门大学许华曦、张云武等在βAPP与PS1蛋白的正常生物学功能及其基因突变引发老年性痴呆的机理研究方面获得了重要进展[31-32].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王琛、杨延莲等利用扫描探针显微技术实现了对β淀粉样多肽等的实空间、高分辨结构分析,并确定了其发卡型结构的折叠位点,在单分子水平上研究了淀粉样多肽与染料等标记分子相互作用模式的识别[33-35].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小分子对淀粉样多肽的聚集调控,从而有效降低淀粉样多肽的细胞毒性.此项研究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多肽的组装机制及其调控机理,为与淀粉样蛋白聚集有关的疾病的预防、药物设计和治疗提供了潜在的途径[36-38].崔德华等验证了镁微量元素稳态失衡影响脑内Aβ代谢,发现中药提取物XG 抗氧化下调 NF-κB 炎症信号通路,进而可以保护神经细胞[39-40].孙秀莲等在AD相关的基因及蛋白质水平的调控方面,如钙调磷酸酶调节因子1的蛋白降解机制,以及双底物特异性酪氨酸激酶1A的转录调控机制方面,获得了一些新的发现[41-42].印大中等根据脂褐素及老年色素形成的共性生化机制,提出了生物体衰老过程的生物物理及生物化学学说——即所谓广义衰老学说,把应激、疲劳、亚健康、衰老和AD等老年退行性疾病从亚分子水平有机地结合起来[43-44].清华大学李艳梅等发现,铜离子等金属离子含量升高会导致一些疾病相关蛋白(如amylin)产生错误折叠,其中形成的小尺寸聚集体是其毒性的关键,而不是通常认为的氧化压力[45-46].赵保路等证明了“铁、铜等金属离子缺乏与AD早期发病关系密切”而“铁、铜等金属离子过载可能主要与AD后期损伤关系密切”,提出天然抗氧化剂可以调节铁、铜等金属离子代谢失衡,可能在预防AD的发生和延缓AD进程中起作用[47-48].龙建纲等发现,在女性AD患者脑中雌激素受体β水平显著降低,线粒体功能受损,在雌激素受体β缺失的模型小鼠脑内也证实了线粒体功能障碍这一现象,他们的工作为阐释女性AD患者脑内线粒体功能失调提供了新的研究线索[49].李林等长期从事AD防治新药的研究,自行研制的中药新药能够作用在AD复杂发病机制的多靶点和多途径,尤其在神经保护、神经营养与再生作用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他们研制的一种用于治疗MCI和轻中度AD的新药,已完成3期临床试验[50-51]. Tau蛋白异常磷酸化也是我国AD研究的热点领域.王建枝等研究了GSK-3β和PP2A在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中的作用和调节机制[52-53],原创性地提出 “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在神经元逃逸凋亡和发生退行性变中起双重作用”学说[54],对诠释AD发生与发展的机制以及探索临床干预新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吴瑛等利用自主建立的tau基因(MAPT)外显子10可变剪接的报告基因检测方法[55]和鉴定可变剪接调控因子的生物化学方法,发现了一系列在调节tau基因可变剪接中起重要作用的RNA结合蛋白,包括SR蛋白家族剪接因子如Tra2, SRp54[56-57],含有RNA识别结构域的RNA结合蛋白如RBM4和PSF[58],以及与非编码RNA结合的RNA解螺旋酶DDX5[59].在这些调控因子中,有可能存在治疗AD的潜在药物靶点.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AD病因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进展,即随着人群的老龄化,机体的内源甲醛有逐渐升高的趋势[60-61],异常升高的甲醛导致Tau蛋白异常磷酸化、蛋白质聚积,从而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和认知功能的慢性损伤[62-63].北京朝阳医院岳云等发现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的发生与内源甲醛在手术后的持续性升高相关,该成果为研究POCD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64]. 在行为和心理学神经机制研究方面,周江宁、刘雅静等发现,松果体素昼夜节律紊乱是阿尔茨海 默病患者的早期事件,并与其早期病理改变密切相关[65-66],他们系统研究了生物节律与AD之间的可能关系,为AD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了新的策略与方法.李娟等在MCI认知干预方面开展了元分析研究,共纳入17项研究,包括MCI患者345人,正常控制组337人.发现“认知干预对MCI患者的综合认知能力的客观评定和主观报告,以及情节记忆和执行功能均有促进作用,并且这些促进在后期追踪中仍有不同程度的保持”[67].贾建平等发现了中国人AD家系早老素1基因新的V97L突变位点,基于该突变位点成功建立了具有Tau蛋白异常磷酸化表现型的转基因小鼠模型[68].胡新天、马原野等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建立方面做出了有特色的工作,AD非人灵长类模型的建立将推动我国在相关方面基础理论和干预方法的研究. 贺永、蒋田仔、张志珺、李坤成等采用多模态神经影像技术研究了AD/MCI脑区的结构和功能连接的变化模式,这些工作为探索AD早期脑内的神经环路改变提供了方法[69-73].黄绍宽等开展了定量瞳孔光反射在临床上筛选老年性痴呆病人,该方法不失为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74].童志前等发现尿甲醛浓度与AD住院病人认知功能损伤程度呈正相关,配合认知量表等,尿甲醛的测定可能成为进行大样本筛选老年认知功能损伤的方法之一[75]. 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同行在神经可塑性与神经发育的机理研究方面工作优异,成果显著[76-81].他们的工作为我国从事AD相关领域的同行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的参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陈生弟等在AD发病机制及流行病学等研究方面也获得了有意义的成果[82].美国纽约基础研究院龚成新、刘飞与南通大学医学院合作,在国内开展了有关糖基化及相关激酶机制的研究[83-84].海外华人学者申勇、宋伟宏、章京等在促进国内AD研究事业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成绩.我国同行在老年性痴呆 的流行病学、病因、病理、干预等方面都开展了工作[85-90],特别是2012年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设立了“老年性痴呆症的发病机制及诊疗的基础研究”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AD的研究,我国AD领域的研究将取得更加引人瞩目的成果.由于本专刊篇幅有限,我们未能提及更多国内同行在国内开展的工作,在此表示歉意.  相似文献   

9.
《生物技术通讯》2001,12(1):S4-S6
1 稿件内容   本刊登载生物技术各类学科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技术方法、综述、信息交流、知识介绍等文章。所有来稿都应是没有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发表过的,为了作者的学术道德声誉,请不要一稿多投。研究论文应为原始研究工作报告;研究简报是为争取时间以简要的形式发表的具有重要结果的原始研究工作报告。研究论文中英文兼收。用英文撰写的研究论文,请附上较英文摘要更为详细的中文摘要。为充分利用版面,本刊欢迎有关生物技术的科学新闻、简讯、学术活动通知、书评、短评、启事等。 2 投稿要求   来稿请附作者工作单位的推荐信,一式两份,其中一份可以是复制品,并请附文稿软盘。请另附纸写明稿件联系人详细通讯地址(包括邮政编码、电话、传真、电子信箱等)、第一作者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位等)。来稿正文请用小4号字通栏打印,行距适当宽松,数字与单位之间请空一格。请特别留意区分大小写、正斜体、上下角、希腊字母、罗马字母等。   作者来稿发表后,其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文责由作者自负,本刊有权将刊物制成光盘版或被其他正式出版的光盘版学术期刊以及数据网站收录。作者如不同意将自己的文章编入上述光盘或网站时,应在投稿时声明,否则视为同意。 3 行文格式 3.1 文题   文章题名应言简意赅,方便检索,不使用非公知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符、代号等,也不宜将原形词和缩略词同时列出;一般不用副题名,尽量避免用“…的研究”等非特定词;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英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一般不超过10个实词。请在文稿首页地脚标注课题基金来源及项目号。 3.2 作者   文章署名人应是对文章全部或部分内容作出主要贡献,并能对内容负责的人,应征得各人同意。在不泄密的前提下作者工作单位应写标准全称及所在城市和邮政编码。请用脚注标明联系人。 3.3 摘要   除短篇文稿以外,其它稿件(包括综述)均应有中、英文摘要。   摘要以第三人称撰写,内容应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英文摘要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单位名称及摘要内容。英文摘要文题的首字母大写,其余部分小写(专有词汇例外)。请注意英文摘要中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写法为先姓后名,姓和名的首字母均大写,复姓和双名间均不加连字符,但会产生歧音的可加“′”区分,例如“Wang Xiaobing”、“Chen Xi′an”、“Liu A′nan”、“Ouyang Hong”等。 3.4 关键词   每篇文章应选取反映文章内容的关键词3~8个。关键词分别列在中英文摘要之后。关键词应尽量从最新版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Medical Subject Headings)中选用,其中文译名可参照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编译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 3.5 正文   引言只概述基本原理、研究背景、有关工作、研究目的等。正文部分一级标题一般为“1 材料和方法”、“2 结果”、“3 结论”,请左齐顶格顺序编排。二、三级标题如“1.1 菌株与质粒”、“1.2.1 cDNA第一链的合成”等也左齐编排。一、二级标题后的内容另起行,三级标题与正文之间空2个汉字距。三级以下可用(1)、(2)、(3)等区分段落。文中叙述性内容分级可用圈码如①、②、③等。 3.6 脚注   脚注在正文首页地脚,内容应顺序包括经费(基金)来源及项目号、第一作者个人信息(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位等,以及原工作单位或现工作单位)、联系人(电话、传真、电子信箱等)等。 3.7 名词   科学名词、术语请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工程词汇》、《英汉-汉英生物化学词汇》、《英汉生物物理词汇》、《英汉化学化工词汇》、《医学名词》以及各学科门类专业词汇等新近版本中的汉译名词,一般不必再出现英文写法。药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准。个别有争议的译名或无译名的附原文。外国人名、地名,生物学名可用原文,如用中文,应用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惯用译名。国际通用或上述名词汇编中已有的缩写词,可直接引用;但为了方便读者,除常用缩写外,在摘要和正文中第一次出现时,应先写出中文名词,再在括号中写出原文及缩写词。另外,本刊建议,表示基因座名称的英文缩写用斜体小写,基因位点用正体大写,突变或等位基因的符号或数字用正体,例如“大肠杆菌aroG基因”、“突变基因argSΔr245”;表示蛋白质名称的英文缩写用正体,首字母大写或全部大写,例如上例突变基因表达产物为“ArgRSΔR245"。限制性内切酶的前3个字母用斜体表示,例如“EcoRⅠ,HindⅢ”等。 3.8 单位符号   量和单位的名称和符号请按国家标准GB 3100~3102—93《量和单位》书写。如:(1)溶液浓度用mol/L表示,而不是M、N;(2)相对分子量单位为“1”,即不需要书写kD;(3)转数用r/min表示,而不是rpm;(4)用百分数表示的物质浓度,其单位必须是“1”,即B物质的质量与混合物的质量之比,或B物质的体积与混合物的体积之比,例如75 ml 乙醇溶于水配制成100 ml水溶液,可表示为“75%乙醇”;而B物质的质量与混合物的体积之比不可用百分数表示浓度。如5 g NaCl溶于水配制成100 ml溶液,不能表示为“5% NaCl”,而应是“50 g/L NaCl”;(5)在一个组合单位中,不得有1条以上的斜线,如“g/L/h”应改为“g/L-1h-1”或“g/(L*h)”;(6)图表中表示数量的量和单位时,应采用“量/单位”的标准化形式,即把物理量符号写作分子,单位符号写作分母。如“t/h”(时间,单位“小时”),“p/kPa”(压力,单位“千帕”),Mr(相对分子质量,单位为1,不标出)。 请注意,量的符号为斜体字母表示(除pH用正体外),例如m(质量)、λ(波长)、T(热力学温度)、θ(摄氏温度)、U(电压)等。为表示不同的限定条件,量符号可设下角标,例如Mr为相对分子质量、物质B的质量浓度表示为“ρB/g*L-1”,物质B的量浓度表示为“cB/mol*L-1”。无论量浓度或质量浓度,一般使用“L”(升)作为浓度基准单位;(7)光密度(吸光度)量符为斜体D,如D292nm;(8)带长度单位的每个数值后的单位不能省略,例如30 mm×40 mm×50 mm不能写成30×40×50 mm,也不能写成30×40×50 mm3。 3.9 数字的使用   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且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计数和计量的数字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不是表示科学计量和具有统计意义数字的一位数可以用汉字,例如:四种产品、三本书、两次检查等。4位和4位以上的数字,采用三位分节法,节与节之间留适当空隙。   数值的修约不能采用“四舍五入”法则,应为“4舍6入5看后,5后有数进上去,5后为零向左看,左数奇进偶舍弃”。例如:修约到一位小数,12.149修约为12.1;12.169修约为12.2;12.152修约为12.2;12.150修约为12.2;12.250修约为12.2。   数字的增加和减少要注意用词的概念,增加可用倍数或百分数,如原来为100现在为200,应为增加了1倍或增加了100%;减少不能用倍数,只能用百分数或分数表示,如原来为100现在为50,应为减少了50%或减少了1/2,不能用减少了1倍。   数值范围的表示形式,例如:5至10应为5~10;5万至10万应为5万~10万,不能写成5~10万;3×109至5×109应为3×109~5×109,或(3~5)×109,不能写成3~5×109;60%至70%应为60%~70%,不能写成60~70%。 3.10 统计学符号   统计学符号均为斜体,本刊常用统计学符号如下:样本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x;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t检验用英文小写t;F检验用英文大写F;卡方检验用希腊文小写χ2;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样本数用英文小写n;概率用英文大写P。 3.11 图表   应将照片和插图的复印件贴在正文中,原图请另行包装,以防皱折、污损或丢失;照片图上不要用手写字;请用铅笔在图稿背面注明图序号及上下方向。插图及照片可采用≤10 cm×10 cm(线条较少的简单插图)或≤21 cm×21 cm大小。图题、图注输入正文中图的位置下面。图中的文字数字如相对分子量、条带编号等请在正文中标出。函数图、质粒示意图等图中的文字、符号、数字等用五号字,英文字体用“Times New Roman”。照片应反差明显,主题突出。   表格请使用“三线表”,不用竖线。表中不能用“同上”、“同左”、“″”和类似词语,一律填入具体数字;如无此项可空白;未发现用“…”;结果为零用“0”。 3.12 致谢   对参加部分工作的合作者、进行某项工作的辅助人员,以及给予指导、提供资助者,可用简短的文字表示感谢。原则上应征得被感谢人的同意方可提名致谢。致谢内容应置于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 3.13 参考文献   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即依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标出。未正式公开发表的文章、著作、数据以及个人通讯等不能作为文献引用,但可在正文中叙述时引用(个人通讯的内容需征得对方同意)。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出前3名,后加“等”或“et al”。已被期刊或出版社接受,但尚未出版的文章、专著可列入参考文献,应在刊名或出版者后用括号注明“在排印中”或“in press”。   引用期刊的格式为:   著者. 题(篇)名. 刊名, 出版年, 卷号(期号): 起止页码   引用专著(书)的格式为:   著者. 书名. 版本(第1版可省略).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起止页(所在页)   引用专著中析出的文献时格式为:   析出责任者. 析出篇名. 见(In): 原文献的责任者. 原文献题名. 版本.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起止页   引用会议论文集的格式为:   著者. 题(篇)名. 见(In): 文集的编者. 文集名, 会议名, 会址, 开会年.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页次   引用专利文献的格式为:   著者. 题(篇)名. 专利国别, 专利号, 出版日期   文献著录举例如下:   1 张大兵,姜育蕾,吴祥甫等. 人乳铁蛋白基因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1998, 30(6): 575~578   2 Claessens M, van Cutsem E, Lasters I et al. Modelling the polypeptide backbone with ‘spare parts' from known protein structures. Protein Eng, 1989, 2: 335~345   3 Weinstein L, Swartz MN. Pathologic properties of invading microorganisms. In: Sodeman WA eds. Pathologic physiology: mechanisms of disease. 8th ed. Philadelphia: Saunders, 1974. 457~472   4 汪敏刚. 支气管哮喘. 见: 戴自英主编. 实用内科学. 第8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 833~840   5 吴川灵. 论高校学报模式的改变. 见: 邹宜昌, 陈国治, 钱俊龙等编. 上海市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学术论文集, 上海市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 上海, 1994. 上海: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4. 16~19   6 0姜锡洲. 一种温热外敷药剂的制备方法. 中国专利, 881056073, 1989 07 26   7 Howland D. A medel for hospital system planning. In: Krewernas G, Morlat G eds. Actes de la 3eme conference internationale de recherches operation nelles, Oslo, 1963. Paris: Dunod, 1964. 203~212   请特别注意著录参考文献中西文作者名时,姓在前名在后,其姓的首字母大写,名仅用大写首字母缩写。例如“Bernard Shaw”应著录为“Shaw B”,“Ludwig von Beethoven”应著录为“von Beethoven L”,“Peter Ilych Tchikovsky”应著录为“Tchikovsky PI”。 4 其它   根据《著作权法》,结合本刊具体情况,编辑部一般在收到稿件的2个月左右通知作者是否被接受。本刊有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的编辑权。来稿请自留底稿,对不采用的稿件,本刊将退还作者。稿件录用后编辑部将通知作者交寄版面费,文章发表后酌付稿酬,并寄送当期刊物。   本刊通讯处:100071 北京市丰台区东大街20号 《生物技术通讯》编辑部   电话:010-66948856;传真:010-63895646   电子信箱:yanmf@ns.glc.cn.net biolett@bj163.com  相似文献   

10.
《植物生理学通讯》2000,36(6):597-600
专论与综述高等植物体内特殊形态多胺的代谢及调节……… ………………………赵福庚刘友良 (1):1高等植物体内特殊形态多胺的代谢及调节……… ……………………赵福庚刘友良 (2):97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 …………吴晓俊刘涤胡之璧 (3):193植物热激蛋白……………………………………… …………陈忠苏维埃汤章城 (4):289胞间连丝与大分子物质的胞间转运机制………… …………王冬梅王学臣张伟成 (5):393果实中的糖分积累机理…………………………… …………陈俊伟张良诚张上隆 (6):497 研究报告不同成熟型苹果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几种内源植物激素含量变化的比较……………………………… …………李秀菊刘用生束怀瑞 (1):7渗透胁迫下多花黑麦草叶内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以及质膜相对透性的变化………………… ………刘宁高玉葆贾彩霞等 (1):11几种红豆杉属植物不定根的形成及其紫杉醇的产生 …………戴均贵陈永勤朱蔚华 (1):14玉米中单Ⅱ号及其父母本种子的某些生理生化特性(简报)………李胜曹孜义李唯 (1):18影响枣组培苗玻璃化的几个因素及其防治(简报) ………任东植李峰曲运琴等 (1):21外源甜菜碱对盐胁迫下小麦幼苗体内几种与抗逆能力有关物质含量以及钠钾吸收和运输的影响(简报)…………张士功高吉寅宋景芝 (1):23苹果梨花芽分化期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简报)… ………李秉真孙庆林张建华等 (1):27玉米不同叶位叶片对光氧化的敏感性(简报)…… …………彭长连林植芳林桂珠 (1):30水分亏缺下乙酰水杨酸清除小麦幼苗中O2的研究(简报)…………………姜晶张宪政 (1):33榨菜胞质雄性不育系瘤状茎形成期间植株叶片生长与光合速率的变化…………………………………………郭得平陈竹君陈志辉等 (2):103亚精胺对苹果花粉萌发与花粉管伸长的抑制效应及其与Ca2+的关系…………………………………… ………关军锋马智宏李敏霞等 (2):107土壤渍水对小麦开花后叶片几种生理特性的影响 …………蔡永萍陶汉之张玉琼 (2):110番荔枝采后贮藏期间的生理变化(简报)………………………………陈蔚辉张福平 (2):114外源ABA对不同成熟型品种苹果采后乙烯生成和呼吸速率的影响(简报)…………………………………………………李秀菊刘用生 (2):116孕穗期至抽穗期湿害对耐湿性不同品种冬小麦光合 特性的影响(简报)………………………………… …………魏凤珍李金才董琦 (2):119赤霉素破除马铃薯脱毒原原种休眠的研究(简报) …………叶贻勋沈清景许朝辉 (2):123瓯柑果实贮藏期间的某些生理变化及其耐贮性(简报)………叶茂宗陈秋夏徐加哉等 (2):125冷藏条件下超低氧处理对樱桃果实中乙醇、乙醛和甲醇含量的影响………………田世平 (3):201念珠藻葛仙米叶绿素荧光与水分胁迫的关系…… …………李敦海宋立荣刘永定 (3):205草莓离体叶片脱分化与再分化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简报)……………邓馨胡文玉 (3):209洋桔梗叶片培养中的全息现象(简报)…………… …………周根余沈光华程磊 (3):212乙酰水杨酸对无灌溉条件下小麦灌浆期活性氧代谢与产量的影响(简报)……………………………… ………苏正淑姜晶张宪政等 (3):216外源乙醇胺对小麦幼苗某些抗逆生理指标的影响(简报)………………宁书菊魏道智 (3):219)发菜培养条件的研究(简报)……………………… ……………………李建华陈玉玲 (3):220布洛芬对绿豆下胚轴插条生根的影响(简报)…… …………孙全根高庆义周长路 (3):223三十烷醇磷酸酯钾对芽菜生长的影响(简报)…… ………郑春明徐礼根程海峰等 (3):225几种影响木薯芽器官发生及植株再生的因素…… …………李洪清李美茹梁承邺 (4):297茶叶片阶段性返白过程中色素蛋白复合体的变化 ………成浩陈明虞富莲等 (4):300钙信使系统在苹果果肉圆片衰老中的作用……… ……………………宗会胡文玉 (4):305根系温度对甜椒生理特性的影响………………… ……………………冯玉龙姜淑梅 (4):308干旱条件下黄腐酸对冬小麦幼苗中内源ABA和IAA水平以及SOD和POD活性的影响(简报)… ………陈玉玲曹敏李云荫等 (4):311试管棉纤维发育过程中IAA氧化酶和POD活性的变化(简报)………………………………………… …………张恒木赵旌旌王隆华 (4):315高氧对枇杷果实贮藏期间呼吸速率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及品质的影响(简报)…………………………… ………郑永华苏新国李欠盛等 (4):318吡咯喹啉醌对苹果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简报)……卫秀英李秀菊朱坤华 (4):320PP333浸种对曲阜香稻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效应(简报)…………………………卢元芳 (4):322茶芽叶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日变化(简报)…… ………江昌俊李叶云宛晓春等 (4):324云南松韧皮部接种纵坑切梢小蠢伴生真菌后几种酶 598 植物生理学通讯第36卷第6期,2000年12月 活性的变化(简报)………………………………… ………段焰青陈善娜叶辉等 (4):327吡咯喹啉醌对冬小麦某些生理特性和穗部性状的影响(简报)…………………………………………… ………朱云集王永华郭天财等 (4):330水杨酸对莴苣初生根侧根原基的形成和根内激素含量的影响…江玲周燮管晓春 (5):401裙带菜与菠菜的色素-蛋白质复合体的比较研究… …………李爱芬陈敏周百成 (5):404三唑酮对玫瑰切花衰老指标的影响(简报)……… ……………………周晓馥徐洪伟 (5):409 RNA和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对番茄种子吸湿-回干抗吸胀冷害效应的影响(简报)…………………… ……………………佘小平贺军民 (5):411人工低温条件下滇中砀山酥梨休眠花芽及其着生处枝条中糖类含量的变化(简报)…………………… ………赵昶灵武绍波杜孝宇等 (5):414两种旱地高产小麦品种花后衰老过程中脱落酸和iPAs的含量变化(简报)…………………………… ………石岩位东斌于振文等 (5):417 S3307对柚树苗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简报)…… …………聂磊孙谷畴刘鸿先 (5):419毛蕊花和粟米草毛状根培养系统的建立(简报)… ………许铁峰张汉明丁如贤等 (5):423 PP333及矮壮素对地被菊试管苗生根的影响(简报) …………陈龙清张雨琴袁芳亭 (5):425小麦叶片人工老化期间的蛋白水解酶活性变化(简报)………张青叶茂炳徐朗莱等 (5):428玉米芽尖培养中的高频率体细胞胚胎发生与植株再生(简报)…………………………………………… ………李学红李冬玲张举仁等 (5):430利用同源重组提高外源GUS基因在植物组织中表达………张秀海赵世民张利明等 (6):504冬小麦开花前后茎和叶鞘中贮存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姜东于振文李永庚等(6):507水杨酸对蚕豆幼苗生长及内源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影响……刘新李云张蜀秋 (6):512外源精胺、亚精胺作用下离体小麦叶片老化过程中蛋白水解酶活性和内源精胺、亚精胺含量的变化(简报)………张青叶茂炳徐朗莱等 (6):515CaMV35S双启动子显著提高转基因在拟南芥中表达水平的研究(简报)……………………………… ……………………郝林曹军 (6):517水稻叶片中的草酸积累及其与抗白叶枯病的关系(简报)……徐华松彭新湘李明启 (6):520水分胁迫下外源ABA对玉米幼苗根叶渗透调节的影响(简报)………………………………………… ………王玮李德全邹琦等 (6):523水稻不同穗型品种穗部的某些生理特性观察(简报)………刘宛陈温福徐正进等 (6):527 植物组织培养简报蝴蝶兰根段的组织培养…………………………… ………李进进廖俊杰柯丽婉等 (1):37 亚马孙海芋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朱根发张远能邹春萍等 (1):38长春花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黄勇郭善利钱关泽等 (1):39拟万带兰和湿唇兰杂交种子胚的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兰芹英何惠英方春妍等(1):40怀山药微型块茎的离体诱导……………………… …………李明军刘萍张嘉宝(1):41"雪球"海棠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孙宜 (1):42深红蔓绿绒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毛静琴贾建国程丽芬等 (1):43香椿的离体快速繁植……………………………… ……………………谢文申江明 (1):44啤酒花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刘彤陈芳祝建波等 (1):45西瓜的快速高效植株再生………………………… …………刘敬梅刘玲陈杭 (1):46通江百合的组织培养……………………………… …………王红霞胡琼华陈小兰 (2):132桔草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 …………宁淑香王黎波邹侠 (2):133朝天椒的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 ………李明军焦浈刘颖等 (2):134樱桃番茄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孙莉娜 (2):135雪柳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邹翠霞肖荣俊 (2):136刺果番荔枝的组织培养…………………………… ………赵沛基彭丽萍甘烦远等 (2):137通江百合的组织培养………………………………… …………王红霞胡琼华陈小兰 (3):132桔草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 …………宁淑香王黎波邹侠 (3):133朝天椒的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 ………李明军焦浈刘颖等 (3):134樱桃番茄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孙莉娜 (3):135雪柳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邹翠霞肖荣俊 (3):136刺果番荔枝的组织培养…………………………… ………赵沛基彭丽萍甘烦远等 (3):137非洲菊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杨桂芬王毓丁红光等 (4):333金百合的离体快速繁殖…………………………… …………陈小兰胡琼华王红霞 (4):334何首乌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 ………………………………邱奉同 (4):335异株藤的离体快繁………………………………… ………曾炳山刘英许煌灿等 (4):336菊叶薯蓣的组织培养…………………………………………何惠英兰芹英张艳军 (4):337 植物生理学通讯第36卷第6期,2000年12月 599 良种白沙枇杷"冠玉"的组织培养………………… ………万志刚宋卫平顾福根等 (4):338刚健芦荟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陈丽静刘少霞马慧等 (4):339罗布麻茎段的组织培养……………………………………魏凌基王咏星徐海霞等 (5):434核桃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刘兰英 (5):434毛叶枣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 ………胡桂兵郑启发刘成明等 (5):435荚果蕨孢子的无菌培养…………………………… …………陈龙清季华袁芳亭 (5):436鸳鸯茉莉的试管快繁……………………………… ………郎明林温树敏杨学举等 (5):437美丽竹芋的组织培养……………………………… ……………………侯占铭满都拉 (5):438长翅秋海棠的叶片培养和快速繁殖……………… …………李景秀管开云孔繁才 (5):439新台糖22号甘蔗的快速繁殖……………………… ………白先进赵小龙张社南等 (5):440大肉姜的组织培养(摘编)………………………… …………黄小光丘银清林雄 (5):441花叶开唇兰的组织培养(摘编)…………………… ………曾宋君彭晓明张京丽等 (5):441白花大叶醉鱼草的离体培养和植株再生………… ………段新玲任东岁于军等 (6):533毛刺槐的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 …………段新玲任东岁段黄金 (6):534火炬树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 ………段新玲任东岁赵树珍等 (6):535墨西哥红豆杉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器官发生……………………………………………………肖尊安Hector Barrios,Consuelo Sandoval Garcia (6):536桂竹香的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 …………黄邦全薛小桥白景华 (6):537几种优质籼稻品种/品系的组织培养……………… ………张秋罗明宋俊芳等 (6):538鹤望兰的离体快速繁殖…………………………… ………黄勇郭善利张复君等 (6):539球茎海棠的叶片培养与快速繁殖………………… ………沈瑞娟白金娟刘平林等 (6):540 技术与方法一种从贮藏较久番茄叶中提取适于PCR扩增的DNA的方法………………………………………… ………房经贵章镇刘大钧等 (1):47检测转基因水稻中PPT抗性表达的快速简便方法 ………陈游程世军王江等 (1):50用于同工酶分析的细胞器中Ca2+-ATPase的低渗胀破提取法……………张景昱何之常 (2):138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及其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相宁洪焰 (3):236光系统Ⅱ核心天线CP47的纯化及其抗血清的制备……………………倪世明杜林方 (3):241一种提取银杏中DNA的方法……………………………………………姜玲蔡礼鸿 (4):340植物病原真菌中DNA分子鉴定技术………………………秦旭升刘学敏周艳玲等 (4):342 精氨酸脱羧酶和谷酰胺转移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赵福庚刘友良 (5):442测定植物槲皮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 ……………………乙引刘宁 (5):445提取大麦叶片液泡膜微囊的两相法……………… …………陈沁章文华刘友良 (6):541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 ……………………张明曹家树 (6):544 教学园地从化学势的组成引出水势概念…………………… …………王忠顾蕴洁杨龙寿 (1):53植物生理学中几个概念之我见…………………… ………………………………宋占午 (2):142 NAA促进生根实验方法的改进…………………… ……………………何冰汤陈坚 (2):144叶绿体色素性质实验的解释……………………… …………陈彦朱奇刘树真 (3):244光合作用教学中几个表达方式的讨论…………… ……………………贺继临侯福林(4):348溶液渗透压计算公式P=RTiC中的C应该是物质B的浓度cB………………………陈立德 (5):447植物生理学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李荣同 (5):451对用小孔律解释气孔水分大量散失的商榷……… ……………………曹小勇徐皓 (6):550 书刊评介对潘瑞炽等编的《植物生理学》(第三版)中一些名词概念的辨析…………………束良佐 (5):454关于《植物生态生理学》中文版(第二版)若干翻译内容的商榷……………………王孟本 (6):551 问题讨论关于植物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标记的可靠性问题…………刘春林官春云李栒 (1):56植物遗传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章冰卫志明 (3):245 信息与资料豆科作物种子中两种特殊蛋白质的分子生物学… ……………………谈建中楼程富 (1):60豫麦36号的种子萌发和幼苗期一些抗旱生理指标的检测资料………………………………………… ………刘华山张清海孟凡庭等 (4):352一氧化氮在植物对病原物反应中的信号作用…… ……………………张明永梁承邺 (5):457印度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谈我国植物组织培养的产业化……徐礼根夏军徐程等 (5):460增强的UV-B辐射和其它因子的相互作用对植物的影响……冯虎元徐世健王勋陵等 (6):557脱落酸及其类似物与植物抗寒性之间的关系…………………………吴楚王政权(6):563 专题介绍植物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及其调控…………… ……………………徐昌杰张上隆 (1):64高等植物的果聚糖代谢…………王志敏 (1):71茉莉酸类在伤信号转导中的作用机制…………… ……………………刘新张蜀秋(1):76钙在植物细胞盐胁迫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章文华陈亚华刘友良 (2):146 600 植物生理学通讯第36卷第6期,2000年12月 植物原生质膜的糖转运蛋白……………………… ……………………曹仪植杨素铀 (2):153植物微管研究进展…汤清秀王隆华(2):158植物激素脱落酸的信号转导……………………… ……………………刘璞陈珈 (2):165油菜素甾体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代谢和生理效应 …………宋平周燮曹显祖 (2):170植物的成花逆转…………………………………… ………白素兰谢中稳刘永胜等 (3):252果实发育过程中糖的积累………………………… ……………………吕英民张大鹏 (3):258果胶酶与桃果实冷害的关系……………………… ……………………茅林春张上隆 (3):266植物的气孔振荡及其应用前景…………………… ……………………廖建雄王根轩 (3):272花粉-雌蕊的相互作用机制……………………… ……………………陈绍荣杨弘远 (4):356阿拉伯半乳糖蛋白与植物细胞分化……………… ………………………………巩万奎 (4):362种子的吸胀冷害和吸胀伤害……………………… ……………………陶宗娅邹琦 (4):368植物细胞的氧化猝发和H2O2的信号转导……… ………张骁董发才宋纯鹏等 (4):376种子脱水耐性的成因及人工诱导………………… …………黄雪梅傅家瑞宋松泉 (5):464植物转座子…………李凤玲赵毓橘 (5):470高等植物中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陈志辉,Walker RP,Leegood RC (5):479采后果蔬受机械伤害的生理生化反应…………… ……………………潘永贵施瑞城 (6):568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细胞分裂素对植物基因表达的调节……………… ……………………王兆龙曹卫星 (1):82植物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 ……………………叶纨芝曹家树 (2):176植物MADS盒基因的功能和调节机理…………… ……………………蔡小钿王金发 (3):277植物激素研究中的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缪颖伍炳华陈德海等 (3):281核编码的育性恢复基因………徐秉芳 (6):573 植物生理学与农业柑桔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保存和利用…………………………………霍合强邓秀新 (2):181水稻钾营养基因型差异及其与水稻生产的关系………………………刘建祥杨肖娥 (4):384采后果蔬贮藏时冷害与多胺的关系……………… …………郑永华席玙芳李三玉 (5):485水稻涝害生理及其与水稻生产的关系………………………夏石头彭克勤曾可 (6):581 回忆录回忆录(续)…………………罗宗洛遗著 (1):89回忆录(续完)……………罗宗洛遗著 (2):188 研究信息重金属在海州香薷和鸭跖草叶片提取物中的分配………………………………唐世荣 (2):128测定红豆杉悬浮细胞中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反应条件 初探………黄浩鲁明波梅兴国 (2):130偏重亚硫酸钠对水稻幼苗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 …………马忠明孙宝腾訾金栋 (2):131盆栽对节白蜡叶片中主要矿质元素含量的年变化 ………王彩云黄普乐陈红锋等 (3):227感染炭疽病的黄瓜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 ……………………张锦鹏彭新湘 (4):390S3307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汪惠芳 (5):491吸水树脂对寒露蜜桃采前裂果的影响…………… …………沙广利孙高珂张翠玲 (5):492一种等离子体浸没N+注入种子诱变植物的方法初探………杜兰芳吴美萍董英等 (6):531诱导何氏凤仙试管内开花的几种生理因素……… ……………………余沛涛何剑锋 (6):532 读者·作者·编者关于光合磷酸化的概念………魏家绵 (5):493 动态云南省植物学会和湖北省植物生理学会首届联合学术讨论会在昆明召开………………………(1):6《实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教程》出版发行…(1):6江苏省植物生理学会成立廿周年暨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简讯……………………………………(1):521998年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排行表…… ………………………………………………(1):95《现代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南》已出版发行………… …………………………………………(1):96科学出版社上海科学书店可供书目………(1):96科学出版社上海科学书店可供书目……(2):102第三届国际种子与植物营养组织脱水耐性及敏感性学术会议简讯……………………………(2):122重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植物生理学》内容简介…………………………………………(2):140关于召开"全国植物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术研讨会"的第一轮通知…………………(2):版权页科学出版社上海科学书店可供书目……(3):200出版消息…………………………………(3):276更正………………………………………(3):276《现代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南》勘误表……(4):391本刊改版预告…………………(4):332,(6):530小启………………………………………(4):326科学出版社上海科学书店可供书目……………… …………………………(4),(5),(6):版权页第一届广东省生物学CAI交流研讨会简讯……… ……………………………………………(5):492《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出版…(5):495怀念罗士韦老师………………邓锡青 (5):496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会议专辑…(6):589《作物发育生理》出版发行………………(6):567江西省植物生理学会第五次会员大会简讯……… ……………………………………………(6):588高煜珠教授逝世…………………………(6):567许闻献研究员逝世………………………(6):567更正………………………………………(6):5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