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致死率第3的恶性肿瘤,也是全球第5大常见癌症。肝癌在临床上的治疗手段非常有限,患者的总生存率也很低。因此,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总生存率有着重要的影响。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是最早发现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肝癌标志物之一。目前,多项研究表明,作为一个特异性的癌基因,AFP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中有巨大的研究价值。文中简述了AFP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分子调控机制以及在肝癌细胞逃避免疫监视中的作用,着重阐述AFP作为重要的肝癌靶标分子在肝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甲状腺结节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精确诊断对于患者的有效临床管理十分重要。分子标志物是一项非常有效的诊断和预后评估工具,尤其在细胞学不确定的甲状腺癌结节。近年来,分子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发展已经取得显著的进步。随着新一代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能够同时检测多个基因,这不仅可为甲状腺癌的诊断提供依据,而且也可为预测甲状腺癌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本文就甲状腺癌的诊断及预后相关的分子标志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发生在肝脏的侵袭性肿瘤,具有极易发生转移和复发的特点。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癌、混合肝细胞胆管癌和纤维板层型肝细胞癌等。目前,手术切除、放射性和化学治疗仍是肝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其特异性差、临床效果有限,肝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仅为18%。肝癌干细胞是存在于肝癌组织中特定的细胞亚群,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强致瘤性,驱动肝癌起始、转移、耐药和复发。因此,肝癌干细胞分子标志物的鉴定及其干性维持机制的阐明,不仅能够揭示肝癌发病的分子机理,也为肝癌的分子分型、预后评估和靶向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最新研究表明,5-氟尿嘧啶与CD13抑制剂联合使用,能够抑制CD13+肝癌干细胞的增殖,从而减少肿瘤体积。因此,肝癌干细胞是非常有前景的治疗靶标。文中将从分子标志物、干性维持机制及靶向治疗方面总结肝癌干细胞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疾病。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如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不能完全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新兴的免疫治疗成为了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作为一种肿瘤免疫治疗方法,已获批用于治疗多种肿瘤,如肺癌、肝癌、胃癌和结直肠癌等。然而,ICIs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只有少数患者会出现持久反应,一些患者还会出现耐药和不良反应。因此,预测生物标志物的鉴定和开发对提高ICIs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肿瘤ICIs预测生物标志物主要包括肿瘤生物标志物、肿瘤微环境生物标志物、循环相关生物标志物、宿主环境生物标志物以及组合生物标志物等,对患者筛查、个体化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肿瘤ICIs治疗预测生物标志物的前沿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α干扰素,包括长效干扰素——聚乙醇化α干扰素(PEG-IFNα),是临床用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首选药物。但干扰素治疗通常只能在有限的患者中获得完全应答。目前干扰素治疗应答相关指标预测的灵敏度与特异度远未令人满意,因此继续寻找潜在的与干扰素疗效预测相关的分子标记仍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工作。为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基因组DNA甲基化状态与干扰素治疗疗效的关系,本研究采用RocheNimbleGen人甲基化DNA免疫共沉淀-芯片(MeDIP-chip)技术,分析20例不同干扰素疗效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浆基因组启动子甲基化谱差异,并利用MeDIP-定量聚合酶链反应(MeDIP-qPCR)检验部分基因启动子区域DNA甲基化的水平。结果显示,与快速应答组相比,无应答组中有588个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些基因主要涉及多个信号通路,即钙离子信号通路、细胞周期调节通路、肝脏代谢相关通路等。MeDIP-qPCR验证与芯片结果的一致性超过80%。本研究为探讨差异甲基化基因在干扰素应答中的作用及发现潜在的预测干扰素疗效的血液分子标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外泌体是细胞间重要的信息交流介质,包含多种活性分子,如蛋白质、脂类、DNA和微RNA(microRNA, miRNA)等,外泌体可从供体细胞分泌后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受体细胞,进而影响细胞之间的生命活动。更有意义的是,外泌体内的miRNAs可在血液中稳定存在,且当肿瘤发生时出现异常表达,进而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影响肿瘤患者生存及预后。近年大量研究报道显示,外泌体内miRNAs可作为肝癌诊断的新生物标志物及治疗肝癌的潜在靶标。本文就近年来外泌体内miRNAs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外泌体是细胞间重要的信息交流介质,包含多种活性分子,如蛋白质、脂类、DNA和微RNA(microRNA,miRNA)等,外泌体可从供体细胞分泌后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受体细胞,进而影响细胞之间的生命活动。更有意义的是,外泌体内的miRNAs可在血液中稳定存在,且当肿瘤发生时出现异常表达,进而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影响肿瘤患者生存及预后。近年大量研究报道显示,外泌体内miRNAs可作为肝癌诊断的新生物标志物及治疗肝癌的潜在靶标。本文就近年来外泌体内miRNAs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急性肺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健康问题,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识别疾病恶化的关键点及鉴定生物标志物对于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疾病的分子生物标志物一般依据分子表达水平的差异来获得,以区分疾病的正常状态和疾病状态,即只能用于疾病的诊断而不是预测.本文基于暴露在光气和空气中的小鼠急性肺损伤生物数据,采用单样本动态网络生物标志物的...  相似文献   

9.
《遗传》2020,(8)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简称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DNA甲基化的异常是恶性肿瘤的特征之一,并被发现在肝癌等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能为肝癌患者提供新的临床预后预测标志物,本研究首先采用整合组学分析策略在全基因组范围内鉴定与肝癌患者预后相关的DNA甲基化驱动的差异表达基因;然后,采用LASSO (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分析建立了10个最优基因组合的预后预测模型。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临床特征参数后,此预测模型高风险评分与患者不良预后显著相关,表明该模型具有潜在的独立预后价值。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显示该风险评分模型在预测患者短期和长期预后方面优于其他已被报道的肝癌预后预测模型。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 GSEA)表明,高风险评分与细胞周期和DNA损伤修复通路相关。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基于10个DNA甲基化驱动基因的预后风险评分模型,该模型可作为肝癌患者的潜在预后生物标志物,有助于肝癌患者的生存预后评估和治疗策略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郑金伟  袁权  夏宁邵 《微生物学报》2019,59(8):1437-1451
尽管预防性疫苗显著减少了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新发感染,但目前全球仍有超过2.4亿慢性HBV感染者,其中每年因HBV感染相关的终末肝病和肝癌引起的死亡人数高达68万。目前用于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治疗的抗病毒药物包括干扰素和核苷/核苷酸类似物两大类,但均难以实现理想的临床治疗终点,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转或血清学转换。针对CHB患者尚未被满足的巨大医疗需求,国内外团队正在针对HBV生活周期的各个关键步骤以及潜在的宿主因子,尝试研发更为有效的CHB治疗药物,本文简要综述了当前处于临床开发阶段以及部分临床前阶段的CHB候选药物研发进展。  相似文献   

11.
肝癌肿瘤标志物的研究有利于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的评估。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肝癌肿瘤标志物很多,但其特异性和敏感性不足,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本文就其近期出现的新的肿瘤标志物和一些潜在的肿瘤标志物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分析干扰素、无环鸟苷、激素联合治疗带状疱疹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分析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治疗的112例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干扰素、无环鸟苷、激素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干扰素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疾病的有效治疗率为85.71%,观察组患者疾病的有效治疗率为98.21%,实验组患者疾病的有效治疗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干扰素、无环鸟苷、激素联合治疗带状疱疹,临床治疗效果良好,对于临床具有重大参考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组织芯片在筛选新型肿瘤分子标志物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组织芯片是一种新型的生物芯片技术,实现了对临床病理标本的高通量、平行化的分子标志物筛选,可同时在DNA、mRNA、蛋白质和组织形态学水平对分子标志物进行研究。本综述了近年来该项技术在筛选肿瘤分子标志物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仅在约1/3的患者中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采用基于双向电泳的血清蛋白质组学技术, 寻找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时发生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预测标志物. 对发生/未发生血清学转换组的患者基线和治疗24周血清进行差异蛋白的筛选和鉴定, 并对筛选得到的α-2-HS-糖蛋白在训练组和验证组患者个体中进行了基线和第4周的进一步验证实验. 结果发现, α-2-HS-糖蛋白从治疗基线至治疗第4周的变化趋势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alfa-2b治疗过程中e抗原血清学转换具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生物磁学》2012,(24):I0003-I0004
人类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肝脏肿瘤,在世界范围内肿瘤相关性死亡因素中排名第三,全球每年有超过50万新患者,中国新病例占了全球所有肝癌病例的一半以上(55%)。目前临床上最主要治疗肝癌的方法是手术切除和肝脏移植,经肝动脉栓塞的化疗法则作为第二线治疗。但是由于肝癌复发率高、且抗化疗药性强,整体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解析肝癌发生发展机制以寻找有效的预后判断标志物与治疗靶标。  相似文献   

16.
micro RNAs(mi RNAs)是一类单链非编码的内源性小RNA分子,参与细胞、组织甚至个体的生长发育。以往人们主要研究的是肝脏组织中mi RNAs在肝脏相关疾病检测中的应用,随着2008年血液中mi RNAs的发现,循环mi RNAs在疾病检测中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micro RNAs普遍存在于血液中,与肝癌、肝硬化等多种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介绍了循环mi RNAs的来源及其特异性、稳定性等特性,简述了循环mi RNAs传统和最新的检测方法及特点,总结了循环mi RNAs在肝癌、肝炎、肝硬化、药物性肝损伤等肝脏疾病检测中的研究进展。近年研究表明循环mi RNAs检测具有采样方便、稳定性好、灵敏度高、可连续监测等优势,在肝脏相关疾病的诊断和预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临床意义及应用前景已引起高度关注。本文重点综述在前人的研究结果中有望成为肝脏相关疾病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循环mi RNAs分子标志物发现目前的很多研究只是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尚缺乏简单有效的诊断方法和统一的诊断标准,未来研究的热点应集中在如何进一步提高有潜力的mi RNAs分子标志物的敏感性、特异性和标准化,使其真正应用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7.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癌症之一.然而,就目前现状而言,HCC的治疗效果还很有限.作为一个依赖于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的去乙酰化酶, SIRT1(silent mating type information regulation 2 homolog 1 )参与了代谢、应激反应、衰老以及肿瘤的演进等许多重要的生物学进程.临床研究显示,SIRT1在HCC患者中异常高表达,并可预测其不良预后;进一步的研究表明,SIRT1在HCC演进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且作用范围广泛,分子机制复杂.这提示,SIRT1有望成为新的HCC治疗靶点和诊断、预后标志物.本文拟对SIRT1在HCC的演进和预后中的具体作用及其潜在分子机制作一总结,并就SIRT1作为肝癌治疗靶点和诊断、预后标志物的可行性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18.
头颈部鳞癌(HNSCC)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现有治疗手段不断完善,HNSCC的5年生存率仍徘徊在50%。肿瘤生物标志物是由肿瘤细胞合成、释放或是宿主对肿瘤的反应而释放的物质。它有助于肿瘤的分子诊断、预后判断及疗效预测。因此生物标志物具有诊断、预后和预测三大作用。本文分别就与HNSCC相关的临床确定的和正在热研的,主要具有预后作用的生物标志物进行阐述。临床确定的标志物包括EBV和HPV。迄今为止众多生物标志物被研究且结果喜人。本文介绍的热研的标志物包括细胞周期调控、转录因子和信号传导三个方面。除了综述生物标志物预后作用的最新研究信息,还对研究中出现预后作用不一致的原因进行分析。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促使更多的生物标志物及潜在治疗靶点被发现。从预后到预测的发展是实施肿瘤个体化治疗的目标。以生物标志物为治疗靶点,有望改善HNSCC的预后,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  相似文献   

19.
肝癌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到目前为止,肝癌的治疗方法中,手术治疗仍为肝癌患者能获得较好生存率的首选方法。但由于很多患者发现肝癌时,晚期患者较多,很多肝功能较差剩余肝组织不能代偿,或全身情况较差,已不适合手术治疗。基于此种情况,现很多非手术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而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作为一种非手术治疗方法,有着微创,疗效好,并发症少,安全,可反复应用等优点,近年来已成为治疗肝癌的一种常用手段。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可分为开腹射频,腔镜下射频,影像学引导下经皮射频等。治疗方式可单独射频治疗,也可与介入治疗,酒精注射,静脉全身化疗等联合应用。现从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的原理,适应症,方式,并发症,及预后几方面回顾总结该技术。  相似文献   

20.
肝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5年以上长期生存率仅为10%左右。肝癌的早期诊断成为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的最佳有效途径。近年来,血清肿瘤分子标志物已经成为肝癌早期诊断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是当前诊断肝癌常用而又重要的方法。对肝癌的确诊、预后推测、疗效判断及复发转移的监测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和脱α-羧基凝血酶原(DCP)在预测肝癌预后方面可能优于AFP。磷脂酰基醇蛋白聚糖3(GPC-3)和α-L岩藻糖苷酶(AFU)作为AFP的补充,能够大幅提高肝癌诊断的正确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和高尔基Ⅱ型跨膜蛋白(GP-73)过表达发生在肝癌早期,有可能成为肝癌早期诊断指标。凋亡早期蛋白(M30)可以作为监测癌细胞凋亡的重要生物标记。细胞质胸苷激酶(TK1)、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CD147抗原分子在多种癌组织包括肝癌中显著高表达。本文对国外近几十年来肝癌血清标志物研究的一些成果进行了总结和评价,以期为国内学者进行此类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