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观察神经梅毒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与治疗水平。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23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神经梅毒患者男17例(73.9%),女6例(26.1%),男女比约为2.8∶1;年龄27~71岁,平均年龄43.1岁。本组首发症状:麻痹性痴呆(7例)、精神异常(3例)、急性脑梗死(3例)、癫痫(2例)、脊髓病变(2例)、颅高压(2例)、周围神经损害(2例)、脑神经损害(1例)、无症状性神经梅毒(1例)。23例患者血清及脑脊液快速血浆反应素实验及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均呈阳性反应。颅脑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多表现为额叶、顶叶、颞叶、基底节等多发病变。本组患者经大剂量青霉素治疗后病情有显著改善20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2例。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神经系统各部位均可受累,诊断依靠病史及临床表现、实验室血清及脑脊液梅毒抗体检测,误诊率高,应早期诊断,诊断后应进行规范治疗,早期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探讨脑脊液梅毒螺旋体抗体酶联免疫法(TP-ELISA)、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和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enereal disease research laboratory,VDRL)对于神经梅毒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院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三年内123例疑似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脑脊液等进行综合分析并对三种方法检测神经梅毒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进行比较。结果 共诊断25例神经梅毒患者,其中1例抗-HIV阳性,24例抗-HIV阴性;有症状神经梅毒患者8例,无症状神经梅毒患者17例;有症状神经梅毒患者平均白细胞计数>5×106/L,异常率为62.50%;无症状神经梅毒患者平均白细胞计数<5×106/L,异常率为58.82%。有症状神经梅毒患者平均脑脊液蛋白>0.5 g/L,异常率为75.00%;无症状神经梅毒患者平均脑脊液蛋白<0.5 g/L,异常率为64.71%。TP-ELISA检测神经梅毒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100% 和43.88%,TRUST检测神经梅毒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6.94%和100%,VDRL检测神经梅毒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100%和100%。结论 脑脊液TP-ELISA不可作为神经梅毒的确诊病例标准,脑脊液TRUST可以代替 VDRL用于神经梅毒的诊断,亦可作为其疗效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梅毒感染后致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征,加强对神经梅毒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特点、血清学变化、影像学资料。结果:5例梅毒血清学检查、脑脊液梅毒检查均阳性,5例头核磁检查存在特异性改变(4例冠状位可见海马异常信号),临床特征缺乏特异性。结论:神经梅毒好发于中年男性,梅毒全身症状可不明显,其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误诊和漏诊,临床应重视对患者临床特征识别,尤其对患者脑脊液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识别,对神经梅毒患者的诊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梅毒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和血清学特征。方法对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清学、脑脊液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87.30%(55例)患者血清TRUST呈低滴度表现(1:1~1:8),14.29%(9例)为早期潜伏梅毒,15.87%(10例)为神经梅毒,52.38%(33例)为晚期潜伏梅毒,17.46%(11例)为无法判断病期的潜伏梅毒。73.02%(46例)传播途径为非婚性接触为主,性别分类中女性(49例)多于男性(14例),低学历(54例)、待业者(18例)及性活跃期人群发病率高。结论潜伏(隐性)梅毒在梅毒分期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有必要对血清TRUST滴度持续(≥2年)不转阴患者进行神经梅毒的排查;有必要加强宣传性保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神经梅毒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梅毒感染后致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征,加强对神经梅毒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特点、血清学变化、影像学资料。结果:5例梅毒血清学检查、脑脊液梅毒检查均阳性,5例头核磁检查存在特异性改变(4例冠状住可见海马异常信号),临床特征缺乏特异性。结论:神经梅毒好发于中年男性,梅毒全身症状可不明显,其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误诊和漏诊,临床应重视对患者临床特征识别,尤其对患者脑脊液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识别,对神经梅毒患者的诊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经正规驱梅治疗后,梅毒血清固定患者血清反应素滴度可长期呈低滴度不下降。血清固定的发生主要与梅毒分期、血清初始滴度、无症状神经梅毒、苍白螺旋体(Treponema palladium,TP)重复基因型分型和细胞免疫抑制等因素有关。目前梅毒血清固定的机制不明,研究提示,梅毒血清固定与机体的免疫失衡和免疫抑制有关。从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Th17细胞平衡异常、Toll样受体表达异常、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失衡、T细胞亚群比例失调及microRNA表达谱的改变等方面,对梅毒血清固定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特发性急性横贯性脊髓炎(IATM)的临床特征及MRI特点,提高对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对41例首次发病并住院诊治的IATM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临床症状:首发症状为肢体麻木无力共28例(68.29%);截瘫12例(29.27%),尿便障碍/失禁25例(60.98%)。查体所有患者均有感觉障碍并伴有明确的感觉平面,其中39例(95.12%)表现为痛觉减退,2例(4.88%)表现为痛觉过敏。(2)MRI特征:41例患者中38例(92.68%)MRI显示异常,表现为T2WI条片状高信号,其中颈髓11例(28.95%),胸髓22例(57.89%),颈胸髓1例(2.63%),胸髓及马尾4例(10.53%);脊髓肿胀11例(28.95%)。21例患者行增强扫描检查,13例(61.90%)轻-中度强化。结论肢体麻木无力、尿便障碍及确切感觉平面以下的痛觉减退为IATM较主要的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与MRI特征相结合,有利于IATM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惊厥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15年2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18例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18例患儿一般症状以发热、精神差、烦躁、脱水为主,消化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腹痛等,神经系统症状多表现为头痛、意识障碍、惊厥等。实验室检查:全部患儿的大便轮状病毒检测阳性,脑脊液生化常规均无特殊异常,头颅MRI及脑电图均无异常。治疗与随访:所有患儿均予以对症支持治疗,随访4个月结果显示,患儿具有正常的健康状态及良好的精神运动发育,未见再发惊厥,预后良好。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为目前儿童腹泻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为发热、呕吐、腹泻,少部分患儿合并惊厥;经过补液、止泻、降颅内压、营养神经等治疗后,预后良好,极少存在神经系统后遗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探讨低钾型周期性瘫痪的临床治疗效果,旨在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低钾型周期性瘫痪患者51例,,通过总结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临床表现,通过辅助检查和及时有效补钾治疗,统计其临床疗效。结果:51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四肢无力,近端瘫痪,双侧膝腱反应显著减退,经过口服和静脉注射补钾治疗后,患者血清中钾水平显著提高,症状缓解且愈后良好。结论:低钾型周期性瘫痪诊断较为容易,一旦发病应立即进行补钾治疗,患者临床治愈率高且疗效显著,无后遗症但治疗时有出现并发症的危险,且病情易受血钾水平影响反复发作,因此治愈后应避免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0.
易继平  周亚芳  杜鹃  江泓 《生物磁学》2009,(14):2670-2672
目的:总结结核性脑膜脑炎并结核性脊髓炎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2例结核性脑膜脑炎并结核性脊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组织病理学、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2例患者均有头痛、颅神经麻痹、脑膜刺激征、双下肢乏力、感觉障碍;脑脊液中蛋白明显升高;MRI检查显示有脑膜强化、颅内强化灶及相应节段脊髓肿胀;全身抗痨联合鞘内注射异烟肼和地塞米松治疗有效。结论:结核性脑膜脑炎患者如出现脊髓受损表现或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而腰穿压力正常或降低等应考虑合并结核性脊髓炎的可能性。早期全身抗痨联合鞘内给药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Tsai HC  Ye SY  Kunin CM  Lee SS  Wann SR  Tai MH  Shi MH  Liu YC  Chen YS 《Cytokine》2011,54(2):109-116
The potential mechanisms for altered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 or tissue inhibitors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TIMP)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yphilis and HIV-1 co-infection (HIV-S) was unclear. To determine the expression of MMP-2, 9 and TIMP-1, 2, 4 in the serum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CSF) of HIV-S patients, a total of 20 HIV-S patients and 8 controls were enrolled in a HIV-1 clinical cohort for diagnosis of neurosyphilis in Taiwan. Serum and CSF concentrations of MMP-2, 9, and TIMP-1, 2, 4 were determined by ELISA. Gelatin zymograph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MMP-2 and MMP-9 in the CSF. Neurosyphilis was defined as a CSF white blood cell count ≥ 20 cells/μL or a reactive CSF Venereal Disease Research Laboratory (VDRL). All the patients with HIV-S were males. Most (85%) had sex with men (MSM) and serum rapid plasma reagin (RPR) titers of ≥ 1:32. The median age was 35 years (IQR 30-43). The median CD4 T cell counts at the time of the diagnosis of syphilis were 270 cells/μL (IQR 96-484). Ten patients (50%) had neurosyphilis based on a reactive CSF VDRL test (n=8) or increased CSF white cell counts ≥ 20/μL (n=2). The concentrations of CSF MMP-9, TIMP-1, and TIMP-2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HIV-S than the controls (P<0.05). The CSF TIMP-4 concentra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ose with HIV-S (452 pg/ml) than controls (3101 pg/ml), P<0001.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erum concentrations between the groups. The only finding that distinguished HIV-1 patients with from those without neurosyphilis is a significant higher expression of CSF MMP-9. In conclusion, the MMP/TIMP system was found to be dysregulated in patients with HIV-S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y met the laboratory definition of neurosyphilis. The CSF level of MMP-9 was the only measure that distinguished those with or without neurosyphilis.  相似文献   

12.
张东  吴宝强  陈昌泽  朱峰  孙东林 《生物磁学》2013,(30):5956-5958,5994
目的:探讨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1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胆管癌的发生率占同期胆管结石患者的3.1%,其临床表现以右上腹疼痛及反复的胆管炎发作为主,但缺乏特异性。术前胆管癌组患者AKP、γ-GT均有不同程度升高,ALT升高12例,总胆红素升高9例,与非胆管癌组相比,AKP、γ-GT、ALT、TBIL均显著升高(P〈0.01),且胆管癌组术前血清CA19-9及CEA显著高于非胆管癌组(P〈0.01),而两组间CA125及AFP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16例患者中可进行手术治疗10例;其中根治性手术8例,姑息性手术2例。8例根治性手术患者的1、3年生存率分别为78.6%和36.4%;2例姑息性手术患者1、3年生存率分别为50.0%和0%,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癌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患者的疗效较差,对血清CA19-9和CEA显著升高者应行病理活检确诊,治疗手段应该力争实行根治性切除,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颅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研究中医外科"托法"辅助治疗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到2022年12月在我院神经外科进行颅脑手术的260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患者发生术后颅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发生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患者在常规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托法"治疗,分析其临床治疗疗效、抗感染治疗后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含量和中性粒细胞,以及血清白介素-8(IL-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降钙素(PCT)。结果:260例神经外科颅脑手术患者,术后出现颅内感染的患者有21例,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为8.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脑脊液分流术、脑室外引流以及脑脊液漏是影响神经外科颅脑手术患者术后是否发生颅内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经中医外科"托法"辅助抗感染治疗后,21例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含量和中性粒细胞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并且血清IL-8、hs-CRP和 PCT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21例术后颅内感染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抗感染治疗时间和总费用分别为90.48%、(11.43±1.57)天和(7571.68±2541.29)元。结论:手术时间、脑脊液分流术、脑室外引流以及脑脊液漏是影响神经外科颅脑手术患者术后是否发生颅内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中医外科"托法"可用于术后颅内感染患者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简称"艾滋病合并隐脑")的疗效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58例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治疗且接受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的艾滋病合并隐脑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疗效预测因素及预测价值。结果: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好转组(38例)和死亡组(20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之间CD4+T细胞计数、脑脊液细胞计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分别为0.032,0.001)。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脑脊液细胞计数是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艾滋病合并隐脑的疗效预测因素(P=0.023),Exp(B)=1.01,95%置信区间为1.00-1.03。ROC曲线对脑脊液细胞计数的预测价值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889,预测阈值为261个/mm3,对应的敏感性=0.684,特异性=1.0。结论:脑脊液细胞计数是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良好的疗效预测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巢式PCR(nPCR)法在早期梅毒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提高早期梅毒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1年11月来我院就诊,经临床综合分析为一期梅毒的患者195例和同期就诊的120例非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nPCR法对棉拭子标本和血液标本中梅毒螺旋体特异性基因tpp47进行扩增检测,所有标本同时做暗视野镜检和Tp—ELISA血清学检测。结果:nPCR法共检测出阳性标本176例,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0.3%和100%,明显高于暗视野镜检和Tp-ELISA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PCR法在早期梅毒诊断中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以作为暗视野镜检和血清学检测的补充试验。  相似文献   

16.
袁婷  苏晓丽  罗百灵 《生物磁学》2011,(14):2681-2684
目的:探讨肺结核合并肺癌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诊断肺结核合并肺癌的警惕性。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肺结核、肺结核合并肺癌、肺癌患者各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三组之间的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进行相互比较,发现其临床表现并无统计学差异,影像学与支气管镜检查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外,其他实验室检查无差异。结论:结核合并肺癌与肺结核、肺癌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近似,易造成漏诊、误诊,临床医师应提高警惕,及时行影像学及支气管镜等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