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黑曲霉产木聚糖酶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经过诱变选育高产木聚糖酶并具有Nystatin抗性的黑曲霉,分别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固体发酵培养,探讨最佳产酶条件。结果显示:在以质量分数1%木糖为附加碳源,以质量分数2%NH4NO3为氮源,无机盐为质量分数1%NaCl,加水比例为1:1.3,接种量为1.5%,装料量为5g/300m l三角瓶,培养温度为30℃,培养周期为72 h的培养条件下,菌株产木聚糖酶活力提高至7285.4 IU.g-1。比出发菌株提高了20%。酶活力测定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  相似文献   

2.
通过正交旋转试验,探讨了反应温度(X1)、pH值(X2)、反应时间(X3)、底物浓度(X4)、DNS用量(X5)5个测定条件对木聚糖酶活力(Y)测定结果的影响,并构建了测定条件对木聚糖酶活力影响的数学模型:Y=10.2950+1.6563X1-0.0704X2+0.3179X3+1.7004X4-1.3413X5+0.0669X1X2+0.2094X1X3+0.7631X1X4+0.3301X1X5+0.1256X2X3-0.0881X2X4+0.1544X2X5+0.2596X3X4+0.1469X3X5-0.2594X4X5-0.4121X1^2-0.1258X2^2-0.2233X3^2-0.8358X1^2+0.5217X3^2.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底物浓度和DNS用量对木聚糖酶活力测定结果有极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芽孢杆菌木聚糖酶测定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洁  蔡敬民 《微生物学杂志》1997,17(2):33-34,40
木聚糖是一种在植物体内大量存在的半纤维素,在植物中的含量仅次于纤维素,是地球上广泛存在的可再生资源之一。木聚糖酶(Xylanase,EC3.2.1.8)是一类重要的木糖苷键水解酶。木聚糖酶的水解产物可用于乙醇、丙酮、丁醇等重要化工产品的生产。在纸浆漂白工艺中,采用木聚糖酶对纸浆进行预漂白,可以降低纸浆的卡伯值,减少15%左右的有效氯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二阳很类致癌物的排放,并能提高纸浆的质量。该酶还可以用于饲料工业,提高粗饲料的能量值及畜禽对其的利用率。木聚糖酶可由细菌(1,。)、霉菌(。,。)、放线菌(…  相似文献   

4.
黑曲霉产木聚糖酶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正交设计试验结果表明,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m12)产木聚糖酶活力达76.60u/ml,合适的产酶发酵条件如下,培养基(g/L):麸皮40,尿素6.67,KH2PO4 1.0,MgSO4.7H2O0.5,NaCl0.3,Tween-80 3.0,CaCO3 2.0,28℃,120r/min水浴振荡培养5.5d。  相似文献   

5.
碱性木聚糖酶在碱性条件下催化水解木聚糖,广泛应用于造纸、纺织等领域.着重对短小芽胞杆菌M-11产碱性木聚糖酶的发酵条件进行初步的探索.研究了菌株的生长曲线、确定最佳接种龄为16 h、最佳接种量为1%;确定最适碳源浓度为7%、最适单一氮源为氯化铵、其浓度为1.0%、最适无机盐为氯化铁、其浓度为3 mmol/L;在此基础之上进行6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确定最适产酶培养基组成:麸皮5%,接种量3%,氯化铵1.2%,氯化铁3.5 mmol/L,硫酸镁0.03%,氯化钠5 mmol/L,磷酸氢二钾0.4%;最适培养条件:接种龄16 h,初始pH 8.0,温度37℃,300 mL摇瓶装液量50 mL,摇床转速220 r/min,发酵周期48 h.通过对发酵条件的优化使发酵液酶活达613 IU/mL.无机氮源为其最适氮源,因此短小芽胞杆菌M-11在碱性木聚糖酶的产品开发上优于短小芽胞杆菌M -26.  相似文献   

6.
中度嗜盐菌产木聚糖酶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度嗜盐菌在盐碱环境下生长繁殖,其产生的木聚糖酶也同样具有在盐碱环境下发挥作用的特性。本文对一株中度嗜盐菌的产木聚糖酶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包括氮源、液体种子接种量、培养温度、pH值、培养时间等因素对该菌株产木聚糖酶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培养氮源为蛋白胨;最佳产生木聚糖酶的发酵条件是液体种子接种量为6%,温度为35℃,pH值7,培养时间为4 d。  相似文献   

7.
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hos.  TK  张玉臻 《应用微生物》1989,(2):14-17
  相似文献   

8.
利用透明圈平板培养和木聚糖发酵试验,筛选出1株高产木聚糖酶的芽胞杆菌,并对该菌株的酶学特性和适宜发酵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此菌对秸秆和麦麸的分解率分别为43.3%和63.4%。产酶较高的最适培养条件,即大豆蛋白胨2%、胰蛋白胨3%、酵母粉0.1%和葡萄糖2%。适宜反应温度和pH分别为37℃和7。采用10 L发酵罐发酵,培养48 h后,酶活达3024 U/m l,比三角瓶发酵(酶活达2185 U/m l)提高了38%。  相似文献   

9.
体外模拟猪胃条件下木聚糖酶活力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聚糖酶是饲用复合酶制剂的主要酶系之一,本实验对某木聚糖酶在体外模拟猪胃条件下酶活力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所用酶最适温度为50℃左右,最适pH为5.5左右;酶的耐热性能比较好,pH稳定性范围为5~8,体外模拟猪胃条件下木聚糖酶稳定性实验表明,酶活损失较大,经不同方法处理木聚糖酶,酶活损失百分率大小顺序为:胃蛋白酶<新鲜猪胃液<胃蛋白酶+金属离子.  相似文献   

10.
芽孢杆菌木聚糖酶的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本文研究了芽孢杆菌L23产木聚糖酶的时间曲线,碳源种类和浓度,添加物,发酵起始ph以及接种量对产酶的影响。该菌经37℃培养50小时,酶活力为30IU/ml,酶最适反应温度为57℃,最适pH值为7.0。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里氏木霉GXC产木聚糖酶的条件和酶学性质。结果表明,适宜产酶碳源为乳糖、甘露糖、棉子糖、木聚糖和麸皮,氮源为牛肉膏和酵母膏;产酶的最适初始pH为4.0,30℃培养60h。对以麸皮为碳源的培养液进行纯化的酶特性研究表明,木聚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pH为5.5,该酶在pH5.0(7.0和40℃以下相对稳定。Fe3+和Mn2+对木聚糖酶有较大的促进作用,Cu~2+、Fe~2+和Ca~2+ 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里氏木霉GXC木聚糖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里氏木霉GXC产木聚糖酶的条件和酶学性质。结果表明,适宜产酶碳源为乳糖、甘露糖、棉子糖、木聚糖和麸皮,氮源为牛肉膏和酵母膏;产酶的最适初始pH为4.0,30℃培养60h。对以麸皮为碳源的培养液进行纯化的酶特性研究表明,木聚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pH为5.5,该酶在pH5.0(7.0和40℃以下相对稳定。Fe3+和Mn2+对木聚糖酶有较大的促进作用,Cu~2+、Fe~2+和Ca~2+ 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食用菌半纤维素酶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半纤维素是一类取之不尽而又亟待开发利用的碳水化合物。对食用菌半纤维素酶系的研究已经积累了诸多资料,主要包括β-1,4-内切木聚糖酶、β-木糖苷酶、α-阿拉伯呋喃糖苷酶、乙酰木聚糖酯酶、α-葡萄糖醛酸酶的研究。主要对半纤维素酶系,尤其是木聚糖酶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行了简要概括,包括结构、酶学性质、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等,并综述了在食用菌生产中半纤维素酶活性的变化,最后展望了食用菌半纤维素酶系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可溶性GST-rh TRAIL55-281最佳表达条件及凋亡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本室构建的重组质粒pGEX-5X-TRAIL55-281转入大肠杆菌JM109和HB101中,鉴定后诱导表达,然后针对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及诱导剂IPTG浓度设立梯度试验,发现重组质粒pGEX-5X-TRAIL在JM109与HB101中的表达情况相近,可溶性的人GST-rh TRAIL55-281最佳表达条件为26℃,0.06 mmol/L IPTG,200 r/min.利用亲和层析法纯化出大量可溶性GST-rh TRAIL55-281后,通过Western Blot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GST-rh TRAIL55-281有较好的免疫学活性与生物学活性.为今后TRAIL作为抗肿瘤药物的开发做必要的准备.  相似文献   

15.
闫华超  赵超  冯兴水 《四川动物》2006,25(2):241-243,F0002
本文报道了测定黑斑蛙过氧化物酶活力的两套方法.应用细胞组织化学的方法,对黑斑蛙的肝组织过氧化物酶的原位染色,以显示过氧化物酶在细胞中的分布.此外,还探讨了一种新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检测方法,以联苯胺为底物,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反应液的吸光度,以吸光度的变化速率来表征过氧化物酶的活力.通过试验确定了该方法适宜的工作条件,包括酶浓度、温度、pH值等,得到酶活性变化的相关数据.  相似文献   

16.
现代的神经功能成像方法,比如PET、fMRI都是利用与活动相关的血液上的动力变化来间接取得脑部诱发电活动的。然而,在神经科学与生理学中,无损伤的大脑功能光子学检测技术正展现出它的优势而逐渐成为重要的神经成像方法[1],其中内源信号在大脑活动光学成像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就近年来内源信号各成分及其光学特性的研究做一概述,探讨内源信号所揭示的生理过程,并提出其在脑研究领域中还有待深入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