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冯鲁柏 《昆虫学报》1964,(4):581-586
1.中华按蚊不同类型在长江下游各省极为普遍。贵州虽深居内地我们也发现中华按蚊有宽卵型、中间卵型、窄卵型与最窄卵型,把贵阳按蚊包括在内,共有5个类型。 2.从成虫的形态来看五个类型,可依腿基节白鳞片丛的有无分为二大类。基节外侧面有白磷片丛的一类,除这个特点外,个体比较大,腹部腹板的三角形白斑极明显,第七腹节腹板上的棕色鳞丛大。贵阳按蚊、宽卵型中华按蚊、中间型中华按蚊属于这一类。腿基节上无白色鳞片丛的一类,除这个特点外,个体较小,腹部腹板的三角形白斑不明显,第七腹节腹板上的棕色鳞丛小。窄卵型及最窄卵型中华按蚊属于这一类。 3.经比较后认为我俩的中华按蚊各类型与马来亚的、日本的和菲律宾的类型有所不同,它们在分类学上的位置尚需进一步研究。 4.对贵州五个类型的雌成虫作了简单的描述,并列了一个检索表。  相似文献   

2.
马素芳 《昆虫学报》1965,(2):156-162
关于赫坎按蚊种群内,不同种型蛹的形态研究,过去国外曾有一些报导,如马来亚(Crawford,1938; Reid,1953),日本(Otsuru & Ohmori.1960;Ohmori,1959;水川希六,1951;甲裴田哲二,1951),菲律宾(Baisas,1936等)。至于,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则很少,尚未见系统的报导。从作者研究中华按蚊卵形态的结果,肯定了有四十不同类型:即小窄甲板型卵、大窄甲板型卵、小宽申板型卵及大宽甲板型卵(马,1963),在这基础上,作者试图探讨这些不同类型蛹的形态是否有区别,因此,把这些不同类型卵,所饲养出的蛹,做了形态比较,所得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凉山按蚊Anopheles(A)liangshanensis,新种(图1—6)成虫:雌蚊—中型。翅长4.1—5.5毫米,触须具四个白环,端白环略宽,基白环稍窄,其余二个等宽。前胸侧板毛4—6根,常见5根。气孔毛3—5根,翅前缘脉仅具亚缘脉白斑和亚尖端白斑二个。前者发达,80%宽于后者,20%二者约等宽。亚尖端白斑跨越V2.1。前缘脉基部至亚缘脉白斑间暗色。尖端白斑自V2.1延伸至V3稍后一点,第6纵脉具黑斑三个,第一黑斑50%宽于第二黑斑,12%两者等大,38%小于后者。第二黑斑位于该脉中部,第三黑斑位于末端较第二黑斑大。后腿1—4跗节具窄的末白环。腹部2—6节腹侧膜具横的长方…  相似文献   

4.
马素芳 《昆虫学报》1966,(4):320-326
1964年7—9月间,赴四川省代表地区进行了中华按蚊不同类型的调查研究。调查地点:成都、灌县、夹江、峨眉山及宜宾等地。共发见有四个不同类型:长浮宽型、大窄型、小窄型和小宽型的中华按蚊。其中长浮宽型分布最普遍,大窄型次之,小窄型和小宽型数量极少。其中大窄型可能是此地重要的疟疾媒介。对于不同类型的四个虫期的形态特征,做了描述及补充,并找出明显而易区别的特征。对于它们的栖止场所、滋生习性以及传病关系也做了分析及讨论,为灭蚊防病提供了必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赫坎按蚊种团一新种凉山按蚊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赫坎按蚊种团是由许多蚊种组成的一个复合体,Reid(1968)报告了马来西亚和婆罗洲的8个种,Harrison(1972)报告了东南亚的14个种,许锦江、冯兰洲(1975)和马素芳(1981)分别报告了我国的9和16个种。确定这些蚊种,过去主要以形态特征为鉴定依据,在这方面,许多学者作了大量研究。日本学者Oguma(1977)用杂交的方法分离出了E型中华按蚊。1977年6月,我们在四川省美姑县捕获一种按蚊,成虫;翅前缘具亚缘脉白斑和亚尖端白斑,第六纵脉三黑斑,腹侧膜各节具一横的长方形暗斑,无T型斑,雄蚊阳茎叶片5—7对,第一对叶片基部3—5齿。幼虫头部2号毛不分枝,3号毛…  相似文献   

6.
中华按蚊(Anopheles hyrcanus sinensis Wied.,1828)为我国分布很广且又常见的蚊种之一。从东北至海南岛均有存在,特别在长江流域中下游种植水稻的地区繁殖尤盛。根据国内的调查报告,中华按蚊已证突为国内传播马来絲虫病的自然宿主,也是班氏絲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及平原地区传播疟疾的重要媒介。正如五斑按蚊(A.maculipennis)在国内外发现有多种变种一样,这些变种之间在传布疾病的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异性。中华按蚊近年来也证实具有不同的种型[也有称“宗”(Race)或“类型”(Type)],这些不同的种型在生态习性、传布疾病方面均有所不同。本文就近年来国内有关这方面研究的成果作一综合介绍,以供各地在进行这方面调查研究时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徐州和宜兴两地株中华按蚊唾腺染色体及三种同工酶进行了比较研究。染色体以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4个游离端(即2R、2L、3R、3L的头两段)进行比较,结果完全一样;三种同工酶的比较,结果也完全相同,证实了徐州、宜兴两地株中华按蚊完全是一个种。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雌成虫与幼虫触角感器的类型、形态和分布。【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中华按蚊成虫与幼虫触角的形态结构,利用扫描电镜观察触角上的感器类型、形态和分布。【结果】中华按蚊雌成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鞭节有13个亚节。触角上共发现4种类型的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锐型和钝型)、刺形感器(大型和小型)、锥形感器(Ⅰ型和Ⅱ型)和腔锥形感器(大型和小型)。雌成虫触角各类感器总计约1 135.67±86.75个,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662.00±6.22个),随后是刺形感器(294.67±33.35个)和锥形感器(146.00±42.39个),腔锥形感器数量最少(36.50±5.90个)。毛形感器、刺形感器和锥形感器在鞭节的每个亚节均有分布,而大型腔锥形感器在第9-11亚节没有分布,小型腔锥形感器仅分布于第13节的顶端。幼虫触角的鞭节不分亚节,呈管状,触角末端有一个感觉锥,鞭节上分布有与成虫锥形感器相似的锥形凸起,初步定名为类锥形感器,其数量和大小随幼虫龄期的增长而显著增加,锥体表面的凹槽越来越明显,其功能还需要通过超微结构和电生理等研究进一步确定。【结论】本研究对中华按蚊幼虫和雌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特征、类型、数量及其分布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中华按蚊感器的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雷心田  赖勤 《四川动物》1997,16(1):16-21
对四川赫坎按蚊种团各蚊种因个体、地区以及季节和温度的不同而产生的卵形态变异进行了观察。将中华按蚊因各种因素影响产生的变异卵,归结为“宽中曲型”、“甲断型”两类卵型,认为“宽中曲型”卵,有可能为中华按蚊正在分化过程中的类型;中华按蚊在不同季节的不同温度条件下,能够产生同“小窄甲板型”、“大窄甲板型”、“小宽甲板型”、“大宽甲板型”相似的中华按蚊卵。为了避免产生误解,建议马氏(1964、1966)所称谓的“中华按蚊类群”仍称赫坎按蚊类群为好。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南京地区中华按蚊近似群三种不同的种型:宽卵型、窄卵型及中间型。除中间型采获标本较少外,对于宽卵型和窄卵型的卵、幼虫、蛹、成虫的形态特征及其生态习性 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根据本文中举出各点,两种不同种型可以明显区别。 中华按蚊的宽卵型在南京地区分布很广,平原和山区都很普遍,幼虫孳生在各种不同类型的积水,尤其在水田、水塘、水沟等处。窄卵型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带,幼虫孳生于水塘为主。 宽卵型和窄卵型都在9月份数量最多。宽卵型冬季以成蚊过冬。窄卵型冬季以卵粒过冬。 宽卵型主要栖息在畜舍、吸畜血兼吸人血,在午夜前后均能进行吸血活动。窄卵型白昼常栖息于户外,从通宵观察中捕获的少量雌蚊看来,以午夜以后侵入人屋居多,以刺吸人血为主。  相似文献   

11.
中华按蚊唾腺染色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按蚊是我国传播疟疾和马来丝虫病的重要媒介,分布遍及全国各地。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对它所进行的广泛研究,发现其生态习性和传病作用在各地区间差异很大,因而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为弄清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首先必须了解种型的分化问题,但长期来的观察证明,研究复合体中的种型分化,不能停留在外部形态的观察,还应在细胞学及生化学上作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近年来通过对多线染色体的细微研究,已能从染色体(特别是性染色体)带型的比较和对杂种染色体的分析,把冈比亚按蚊复合体中的六个种全部区别开来。同样对五斑按蚊、斯氏按蚊、流溪按蚊等若干按蚊的复合体的多线染色体观察所获得的成就,以及对某些蚊种遗传防治所取得的成功,都显示了多线染色体带型研究的应用前景。 关于中华按蚊多线染色体的研究,Sharma在印度首次报道并发表了唾腺染色体全图,日本Kanda曾发表有关中华按蚊唾腺染色体的描述,但仅见摘要,未见全文及详细的分带图。Oguma亦发表过有关文章。而此工作在我国尚处于萌芽状态。因此有许多工作亟待去做。现将我们对中华按蚊四龄幼虫唾腺染色体进行制片观察,并将唾腺染色体的组型和带型与蛹的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组进行比较和研究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 早在1951年Muirhead-Thomson已指出某些按蛟的栖性与防制效果有密切关系。其后Senior-White进一步将按蛟的吸血及栖性分为室内吸血窒内消化、室内吸血室对消化、室外吸血室内消化、室外吸血室外消化四个类型(Senior-White,1954)。并指出第1种类型滞留喷洒对其效果很好,第2、3种次之,第4种则全无效果。孟庆华(1957)把按蚊分为野生、家内和介于二者之间的三种类型。并指出我国微小按蚊为家内种。其后何琦、冯兰洲(1959)也明确指出海南岛近年来用滞留喷洒的方法防制微小按蚊之所以取得效果,即由于其为家栖种。 中华按蚊是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并在传病上具有重要性的蚊虫。由于我国各地自然条件极其不同,因而影响到蚊虫的栖性具有某些差异是很可能的。本文是作者近几年来在这方面观察所得的一些结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1983年6月至1985年10月对四川江油地区蚊体寄生的四川罗索线虫(Romano mermis sichuanensis)的调查结果。四川罗索线虫的自然宿主为中华按蚊等幼虫。它的主要孳生地为稻田,尤以双季田内中华按蚊幼虫的感染率为最高,5~10月份,其平均感染率为6.74%,冬水田为2.14%,流水沟为1.38%,堰塘中偶见(仅占0.15%)。各孳生场所内中华按蚊幼虫的感染幅度为0.15~26.78%。四川罗索线虫在不同月份中对中华按蚊的感染情况来看,自5月至10月份中均有感染,但在不同类型孳生地内出现的感染季节高峰也各有不同,如在双季田内中华按蚊幼虫的感染率以8月份为…  相似文献   

14.
我国赫坎按蚊类群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本文报告作者等在1962—1965年对我国代表性地区赫坎按蚊类群的初步研究结果。通过对不同地区各种按蚊生活史各期,包括卵、幼虫、蛹皮和成虫比较系统的研究,认为我国的赫坎按蚊类群至少包括9种按蚊,即赫坎按蚊、八代按蚊、拟中华按蚊、中华按蚊、贵阳按蚊、印度按蚊、带足按蚊、雷氏按蚊嗜人新亚种和江苏按蚊新种。文内对各种按蚊的形态作了简要的描述,提出了它们的主要鉴别特征、个体变异及地理变异,并试列出本类群内各种按蚊的成虫、蛹、幼虫及卵的检索表,以供现场的调查与防治工作参考应用。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并综合有关文献报道,本文扼要地叙述了我国赫坎按蚊类群各种按蚊的地理分布、主要习性和它们对丝虫病和疟疾传播的关系。为我国两种重要蚊媒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与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中华按蚊和雷氏按蚊嗜人亚种及它们的杂种后代的同工酶进行电泳分析。结果表明,二蚊种的酯酶均有4个基因,并存在遗传上的多态性。利用酯酶抑制谱也肯定了遗传分析的结果。磷酸甘油脱氢酶(GPD)于中华按蚊有2个基因,雷氏按蚊嗜人亚种仅1个基因。碱性磷酸酯酶(APH)、过氧化物酶(POD)在中华按蚊都较在雷氏按蚊嗜人亚种多出1条酶带。乳酸脱氢酶(LDH)、辛醇脱氢酶(ODH)和苹果酸脱氢酶(MDH)的酶带二蚊种相同。酸性磷酸酯酶(ACP)在二蚊种内都未能显示清晰酶带。这些事实指出二者是关系很近的近缘种。对不同地理区域中华按蚊、雷氏按蚊嗜人亚种和贵阳按蚊的酯酶比较也获得一些关于它们演化关系的信息,并发现这3个种的具有分类特性的酯酶带。  相似文献   

16.
中华按蚊是我国最常见和分布最广的蚊种,是疟疾和丝虫病的重要传染媒介。过去对这种按蚊的研究报导很多,但对幼虫各个龄期的研究比较少。土本重(1947,1948)对日本产的中华按蚊第1至第3龄期的幼虫形态作了描述。水川、希六、柴田进(1948)用头宽及第3腹节第6号毛分枝的多少来区别第1及第3龄幼虫。冈官佳(1955)也作了类似的研究并得到同样的结果。蒙恰茨基(А.С.Мончадский)(1951)与罗士柯(1957)介绍了五斑按蚊幼虫龄期的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17.
《菌物学报》2017,(5):542-551
在中国真菌志编研中,作者发现有必要对其中几种环柄菇类真菌进行必要的分类处理。根据形态特征和部分ITS和n LSU序列分析结果,本文提出6个新组合,即红鳞囊小伞Cystolepiota squamulosa、暗色锥鳞环柄菇Lepiota ompnera、黑鳞白环蘑Leucoagaricus atrosquamulosus、滴泪白环蘑Leucoagaricus lacrymans、雪白小白环蘑Leucoagaricus nivalis和紫红白环蘑Leucoagaricus purpureoruber。  相似文献   

18.
孙延昌  胡玉祥 《昆虫学报》1991,34(3):383-384
蚊虫的幼虫体色突变品系已在淡色按蚊(Anopheles albimanus)、斯氏按蚊(An.stephensi)、致倦库蚊(Culex quinquefasciatus)和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chus)等许多蚊种中被分离出来。这些遗传变异品系的发现对研究蚊虫的变异性和遗传性及蚊虫和蚊媒疾病的防治有着重要的价值。在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种内至今未见关于体色遗传变异类型的报道。作者于1987—1988年在上海中华按蚊种群中,成功地分离出幼虫绿色和幼虫褐色两个品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陈健行 《昆虫学报》1960,(1):117-118
著者浙江嘉兴进行中华按蚊越冬的调查中,初次发现中华按蚊的窄型卵有越冬的可能,为了进一步证实中华按蚊两种不同类型的卵,对低温是否表现不同的抵抗力。著者于1957年7—8月进行了两种类型卵与低温关系的观察。兹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一、不同发育时间的卵对低温抵抗力的观察  相似文献   

20.
本种直脚蚊采自云南勐腊(1976年8月)。这是我国发现的第三种直脚蚊。它和已知的其他两种,即anopheloides(Giles,1903)(类按直脚蚊)与lanyuensis Lien,1968(兰屿直脚蚊),都属花白直脚蚊组(albipes group)。成蚊与我国分布最广的anopheloides很近似,两者都无翅前鬃,亚气门鳞簇不分叉,但本种的触须有3个白斑,后附节Ⅱ的白环远比末端的为宽,而anopheloides的触须仅有2个白斑,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