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了解浙江省丽水地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临床分离株中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inoglycoside-modifying enzymes,AMEs)基因存在状况。方法从分离的40株Pa中,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其对3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AMEs基因{aac(3)-Ⅱ、aac(6')-Ⅰ、aac(6')-Ⅱ、ant(3")-Ⅰ、ant(2")-Ⅰ}类型。结果40株Pa分离株中ant(2")-Ⅰ和aac(6')-Ⅱ基因阳性率分别为52.5%和45.0%,未检出aac(3)-Ⅱ、aac(6')-Ⅰ、ant(3')基因类型。结论丽水地区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铜绿假单胞菌存在ant(2")-Ⅰ和aac(6')-Ⅱ基因,且Pa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严重,应注意对其进行临床检测和监控。 相似文献
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治疗感染性疾病尤其是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耐药菌株的出现较大地限制了此类抗生素的发展 ,因此 ,如何控制耐药性已经成为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生抗性的机制很多 ,目前普遍接受的主要有三种 :1. 通过减少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摄取或减少药物在体内的累积而产生抗性。 2. 通过改变核糖体结合位点而产生抗性。 3. 通过表达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修饰酶而产生抗性。目前细菌耐药性的控制主要集中在对原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进行改造或合成新的抗生素 ,开发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修饰酶抑制剂。 相似文献
3.
大肠埃希菌连续分离株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测定临床分离的60株大肠埃希菌对1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技术检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结果60株大肠埃希菌呈现多重耐药,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Ⅱ、aac(6′)-Ⅰb、aac(6′)-Ⅱ、ant(3′′)-Ⅰ、ant(2′′)-Ⅰ的阳性率分别为36.7%、18.3%、0%、10%、1.6%。携带1种或1种以上基因的菌株有33株(55%)。结论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严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携带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高效、广谱的杀菌药物。随着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抗生素的抗药性日趋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其临床应用的潜力。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细菌产生了一系列修饰酶修饰抗生素的特定基团,使其失去药效。细菌产生的修饰酶种类众多,主要包括磷酸化、乙酰化和腺苷化修饰酶。研究发现,一种酶可以修饰多种抗生素,同时,一种抗生素也可以被多种修饰酶修饰。由于修饰酶底物的广谱性,使得细菌的耐药性难以克服。因此,本文就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和抗生素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试图找出不同修饰酶失活抗生素药物的共同作用机制。这将为设计新的抗生素药物及修饰酶抑制剂、克服细菌的耐药性,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在肺炎克雷伯菌中的分布并评估这些基因对抗生素耐药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76株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菌株,用K—B纸片法和MIC法检测抗生素的耐药性;用PCR法检测肺炎克雷伯菌株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相关基因,RT—PCR的方法检测13-内酰胺类基因的表达。结果76株肺炎克雷伯菌中,ESBLs相关基因主要为SHV(45/76,59.21%)、TEM(27/76,35.53%)和CTX—M(38/76,50.00%);携带SHV基因菌株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37.78%)明屁高于非携带SHV基因菌株(16.13%)(P〈0.05)。携带CTX—M基因(76.32%)和TEM基因(70.37%)的菌株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不携带CTX—M基因(34.21%)和TEM基因(46.94%)的菌株(P〈0.05)。RT—PCR的结果显示,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耐药株的CTX—M基因mRNA的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敏感株。结论β-内酰胺类基凶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相关,CTX—M基因与肺炎克雷伯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多重耐药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MDR-mPA)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分布,为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K-B)法对临床分离的MDR-mPA进行药敏试验,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结果 61株MDR-mPA中共有23株检出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其中aac(3)-Ⅱ阳性12株(48%),aac(6′)-Ⅱ阳性9株(36%),aac(6′)-Ⅰ阳性3株(12%),ant(2″)-Ⅰ阳性1株(4%)。结论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与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起源于1944年链霉素的发现,其主要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以及破坏细菌胞浆膜的完整性。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完全、与β-内酰胺等抗生素有很好的协同作用,是最常用的抗感染药物。它依赖电子转运,通过细菌内膜而到达胞质溶胶中后,与核糖体30S亚基结合,但这种结合并不阻止起始复合物的形成,而是通过破坏控制翻译准确性的校读过程来干扰新生链的延长。随着临床的广泛和不科学使用,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逐年增高,其耐药机制也十分复杂,主要包括细菌产生使抗生素失活的修饰酶、细菌对药物的摄取和积累减少,以及核糖体结合位点的减少等;另外还发现有新的机制参与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过程。现将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进行综述,并探讨联合用药控制耐药。 相似文献
8.
9.
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和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情况、氨基糖苷类耐药相关基因和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存在情况以及菌株之间的亲缘性。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临床分离的3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7种临床常用于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分析氨基糖苷类修饰酶、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型及其他基因型,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菌株样本亲缘性做聚类分析。结果3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是奈替米星70%、妥布霉素63.3%、庆大霉素63.3%、环丙沙星53.3%、亚氨培南40%和阿米卡星13.3%,而多黏菌素B的耐药率为0。21株氨基糖苷类耐药菌株中(其中20株为多药耐药菌株),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型aac(6')-Ⅰ阳性13株(61.9%)、aac(6')-Ⅱ阳性13株(61.9%)、ant(2'')-Ⅰ阳性10株(47.6%)、ant(3'')-Ⅰ阳性9株(42.9%)、aac(3)-Ⅱ阳性1株(4.8%),另有1株菌oprD2基因缺失,未检出基因型aac(6')-Ⅰae、aph(3')-Ⅲ、aac(6')-aph(2'')和ant(4')-Ⅰ;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rmtA基因型阳性19株(90.4%)、armA基因型阳性有8株(38.1%),未检出基因型rmtC、rmtD。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分离的菌株中存在克隆传播。结论大部分测试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的铜绿假单胞菌抗感染药物已产生广泛耐药,尤其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这些菌株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常见耐药基因型检出率高,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型rmtA和armA的检出率亦较高。30株测试菌株中存在克隆传播。 相似文献
10.
了解氨基糖苷类修饰酶、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的流行情况。收集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住院患者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共28株,采用VIKET Compact 2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应用纸片扩散法(K-B法)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结果显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除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为21.4%外,对其他所测药物耐药率均50%,本组28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共检出5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Ⅰ、aac(3)-Ⅱ、aac(6')-Ⅰb、ant(3")-Ⅰ、aph(3')-Ⅰ和1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 A,阳性率分别为85.7%(24株)、7.14%(2株)、67.8%(19株)、92.9%(26株)、53.6%(15株)和82.1%(23株)。氨基糖苷类修饰酶、16S rRNA甲基化酶耐药基因是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耐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较早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上的一类抗生素,虽然它们没有完全从市面上消失,但由于其他副作用较少且广谱的抗生素的出现,其重要性已经减弱。目前,随着由多药耐药性(MDR)细菌引起的感染急剧增加,作为为数不多的治疗选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特别是用于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尽管病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已基本清楚,但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菌模式的认识还远未全面。面对越来越多几乎无法治疗的细菌感染,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对抗多药耐药性病原菌上显示出新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治疗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引起的危重感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抗生素通过与细菌30S 核糖体亚基的16S rRNA 的A 位点结合而阻碍蛋白质的合成。耐该类抗生素的机制主要包括产氨基糖苷修饰酶、作用靶位改变、膜通透性降低和外排系统导致的细胞内药物浓度降低。质粒介导的16S rRNA甲基化酶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耐药决定因子, 可导致4, 6-二取代基-脱氧链霉胺类氨基糖苷类高水平耐药。该类甲基化酶编码基因常位于细菌特异性重组系统中( 如转座子) , 使得其可在细菌不同种属间广泛传播。在致病性革兰阴性菌中发现的甲基化酶基因的G+C含量与其推测的起源菌——放线菌中的G + C 含量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其真正的起源有待进一步研究。由于16S rRNA 甲基化酶在临床上的重要性, 为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 本文就其耐药机制、分类、基因背景以及流行病学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应用PCR、PCR-SSCP和DNA序列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一个有明确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应用史的母系遗传耳聋家系共8人(包括聋人和听力正常者) 的线粒体DNA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家系中有4份样品存在线粒体DNA 12S rRNA 1 555位点A→G的突变。提示线粒体DNA点突变是导致该家系致聋的主要因素之一。
Abstract:Blood samples were obtained from a pedigree with 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 induced deafness.DNA was extracted from the isolated leukocytes.The mitochondrial DNA fragments were detected by PCR-SSCP and DNA sequencing.It was found that four individuals from the pedigree carried 1 555 A→G mutation.From our results,mitochondrial DNA mutation may be one of major factors in 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 induced deafness. 相似文献
14.
【目的】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临床上常引起难治性和顽固性感染,随着各种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该菌对多种抗生素呈现耐药性,研究其耐药性机理有着重要意义。【方法】以一株临床分离株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68作为出发菌株,应用人工Mu转座技术构建突变文库并从中筛选得到一株对链霉素抗性明显增强的菌株M122,并对突变株M122进行测序分析及表型检测。通过Southern杂交实验证实转座子是否为单拷贝插入,对突变株M122的基因表达谱与野生型PA68菌株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确定了Mu转座子在M122基因组上为单拷贝插入,插入位点为基因PA0058的第214 bp处。对M122进行表型检测,发现其对多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均得到增强,通过转入携带完整基因PA0058的表达质粒可以使突变株M122的耐药性有所降低,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在模式菌株P.aeruginosa PAK中进行PA0058基因敲除,得到的敲除株具有链霉素耐药性升高的表型。基因PA0058的缺失引起多种基因表达水平改变,尤其是katB、ahpC、ahpF等抗氧化酶基因转录表达显著增高。【结论】首次发现铜绿假单胞菌PA0058基因的插入失活提高了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且导致突变株M122中抗氧化酶基因转录表达水平的上调。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目的 评价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及阿米卡星三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Gs)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对902株大肠埃希菌和404株肺炎克雷伯菌,采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配套的AST-GN13药敏卡进行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及阿米卡星的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检出率分别为40.8%和36.6%;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及阿米卡星的敏感率分别为42.4%、39.1%和96.5%,与非产ESBLs菌株比较,敏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及阿米卡星的敏感率分别为64.2%、62.8%和91.9%,与非产ESBLs菌株比较,敏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阿米卡星对产与非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均高度敏感,敏感率均在91%以上。结论 本地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菌株流行严重,ESBLs的产生可使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AGs的耐药情况加重,提示ESBLs和AGs引起的耐药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黄芳刘家云马越云苏明权郝晓柯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7):1213-1215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eis基因突变与氨基糖苷耐药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以本室保存的35株已确定耐一线药物(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的结核分支杆菌为研究对象,应用BECTEC960测定其二线药物(阿米卡星、卡那霉素)的耐药情况,同时应用基因测序的方法测定结核分枝杆菌eis基因突变情况,分析eis基因突变与氨基糖苷耐药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氨基糖苷耐药的部分结核分杆杆菌中,eis基因487位碱基出现突变,相应的163位氨基酸密码子由CGT突变为CAT,即由缬氨酸变为异亮氨酸。结论:eis基因V163I突变(缬氨酸变为异亮氨酸)可能与结核分枝杆菌耐氨基糖苷类药物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eis基因突变与氨基糖苷耐药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以本室保存的35株已确定耐一线药物(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的结核分支杆菌为研究对象,应用BECTEC960测定其二线药物(阿米卡星、卡那霉素)的耐药情况,同时应用基因测序的方法测定结核分枝杆菌eis基因突变情况,分析eis基因突变与氨基糖苷耐药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氨基糖苷耐药的部分结核分杆杆菌中,eis基因487位碱基出现突变,相应的163位氨基酸密码子由CGT突变为CAT,即由缬氨酸变为异亮氨酸。结论:eis基因V163I突变(缬氨酸变为异亮氨酸)可能与结核分枝杆菌耐氨基糖苷类药物有关。 相似文献
18.
核糖开关(riboswitch)是位于m RNA非编码区域的RNA元件,可与小分子配体结合导致结构转变,进而调控下游基因的表达。核糖开关aac能够特异性结合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从而调控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表达。目前,核糖开关aac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相互作用的位点和机制尚不清楚。作者利用等温滴定量热法对核糖开关aac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结合亲和力及结合热力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并初步探讨了点突变对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发现,西索米星、庆大霉素、G418、奈替霉素和巴龙霉素能够特异性结合核糖开关aac,而阿米卡星、卡那霉素A、链霉素、链丝菌素、新霉胺、新霉素及核糖霉素与核糖开关aac无特异性相互作用;核糖开关aac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结合热力学性质表明二者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发生相互作用。西索米星滴定核糖开关aac突变体的结果表明,U68和A18位点很可能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形成氢键,A13和A44位点对于相互作用也有影响。这些结果对进一步研究核糖开关aac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相互作用的位点和机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215株湖州地区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和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分布情况。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湖州地区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215株,琼脂稀释法测定5种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伊帕米星、奈替米星)的MIC值;PCR检测armA、rmtA、rmtB、rmtC、rmtD和npmA六种氨基糖苷类16S rRN甲基化酶基因,序列分析明确基因型。测定产16S rRNA甲基化酶菌株对常见抗菌的敏感性,并检测碳青霉烯耐药株产碳青霉烯酶情况。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异帕米星敏感率最高为81.4%,对5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全部耐药的22株菌株中,17株检出armA基因;未发现其他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阳性菌株。17株armA阳性菌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5株(耐药率为29.4%),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耐药率均超过40%。5株碳青霉烯耐药菌株中检测到2株产VIM-2型金属碳青霉烯酶。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率高,检测到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产16S rRNA甲基化酶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强,部分菌株同时产金属碳青霉烯酶,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及院内感染控制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本地区质粒介导的耐药机制在产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中的作用、氨基糖苷修饰酶(AMEs)基因类型及转移方式。方法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方法,检测产AmpC酶菌株;采用接合转移试验了解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基因转移方式。采用K-B纸片测定产AmpC接合子对4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敏感性,并采用PCR技术检测AMEs基因。结果临床分离的820株肺炎克雷伯菌共筛选出108株疑产AmpC酶菌株,阳性率为13.17%。经接合转移试验、AmpC酶表型确认试验共获得53株产AmpC接合子。其中67.9%的接合子(36/53)检出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aac(3)-I和aac(6′)-II未检出,对4种常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耐药率分别为37.7%、68.0%、43.4%和62.3%。结论本地区质粒介导AmpC酶是肺炎克雷伯菌产生多重耐药的重要原因,产酶株对氨基糖苷类高度耐药,其耐药性与AMEs密切相关,耐药基因质粒的转移可导致耐药性的传播扩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