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摘要: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集的159份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切除标本为研究对象,利用基因测序方法检测标本中的EGFR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 159例样本中,EGFR基因突变检出率为12.6%(20/159),突变主要集中在19号外显子的缺失和21号外显子的点突变。女性患者基因突变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P﹤0.01)。腺癌及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基因突变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组织学分型(P﹤0.01)。高分化患者基因突变检出率高于中-低分化检出率(P<0.05)。EGFR基因突变与年龄及淋巴结转移与否无关(P>0.05)。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基因突变与性别、组织学分型及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陕西南部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的突变状况。方法:采用测序方法检测陕西省南部地区233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s)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第18、19、20和21号外显子突变情况,并分析其基因突变与肺癌人口学分布及组织类型的关系。结果:23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共检出82例含有EGFR基因突变,其中第18、19、21号外显子突变率分别为1.3%、16.3%和18.0%,第20号外显子无突变;男性EGFR基因突变率(31.2%,39/125)低于女性(39.8%,43/108);腺癌EGFR基因突变率(39.1%,75/192)高于鳞癌(22%,9/41)。结论:陕西南部NSCLC的EGFR基因突变率较高,以第19、21号外显子突变为主。EGFR基因变率与NSCLC患者性别和病理类型均无关。  相似文献   

3.
EGFR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中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酪氨酸激酶域体细胞突变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敏感性密切相关。文章分析和检测本院75例非小细胞肺癌、10例乳腺癌患者石蜡包埋标本EGFR基因突变状况。采用PCR技术进行EGFR基因19和21外显子突变分析。结果显示:75例NSCLC患者中有13例(13/75,17.33%)酪氨酸激酶域存在体细胞突变。其中7例(7/75,9.33%)为19外显子缺失突变,6例(6/75,8%)为21外显子替代突变(2573T>G,L858R)。病理分型显示,腺癌突变率高于其他几种类型NSCLC。乳腺癌患者均为免疫组化HER-2阳性女性,EGFR基因的19、21外显子中未见突变发生。中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突变率高于高加索人种,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突变率高,提示肺腺癌的患者突变率高可能在吉非替尼的治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肺腺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的突变情况,研究EGFR突变与患者临床特征(性别、年龄和吸烟史)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60例肺腺癌患者术前的石蜡组织标本,提取DNA后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对EGFR基因18~21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对基因突变结果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和吸烟史分别做χ2检验。结果:160例肺腺癌组织标本中,有57例检测到EGFR基因突变,突变率为35.6%,且突变与患者性别、年龄和吸烟史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57例EGFR基因突变标本中,27例为19外显子缺失,22例为21外显子L858R点突变,这2种突变占总突变类型的85.96%,并且与患者性别、年龄及吸烟史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EGFR基因在女性不吸烟肺腺癌中有较高的突变率,突变主要集中在19外显子缺失和21外显子L858R点突变,但突变率及突变类型与患者性别、年龄和吸烟史均不相关。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的突变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脑转移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我们以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3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为回顾性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案的差异分为放射治疗组(36例),化疗组(52例),放射治疗+化疗组(24例)、放化疗+靶向治疗组(13例),观察EGFR基因突变对不同治疗方案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survival,PSF)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影响。我们发现,EGFR突变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生存期具有显著影响,EGFR突变型患者生存期明显长于EGFR野生型患者,而基于EGFR突变的靶向治疗患者生存期明显长于辅助治疗患者,因此基于EGFR突变的靶向治疗可有效提升患者生存期。我们的研究为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突变特异性扩增系统法(ARMS)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特点。方法:收集220例浙江南部地区NSCLC患者肿瘤样本,分别采用ARMS法和测序法检测EGFR基因18、19、20、21号外显子突变情况,并分析EGFR突变与病理类型、突变种类、患者年龄和性别的关系。结果:两方法比较,相符率为86.81%(158/182,Kappa=0.732,P〈0.01)。总突变率为47.27%(104/220),其中腺癌的突变率明显高于鳞癌(52.46%zJs17.14%;P〈0.01)。肺腺癌中,女性患者EGFR突变率明显高于男性(65.56%∞39.78%;P〈0.01)。突变样本中,21外显子错义突变(L858R)所占比例最高(62.5%,65/104),19外显子缺失(19Del)其次(43.27%,45/104),其中两者同时突变占5.77%(6/104);但腺癌女性与男性患者L858R突变率(64.41%∞56.76%)不存在显著性差别。结论:采用ARMS法检测EGFR基因突变较测序法敏感,突变主要发生在女性肺腺癌患者,以L858R突变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EML4-ALK融合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人群中的突变率,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定量PCR检测66例NSCLC患者组织标本中EML4-ALK融合基因的突变率;采用DNA扩增后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EML4-ALK阳性患者的组织标本中EGFR基因(18~21号外显子)及K-Ras基因(2号外显子)的突变情况。结果:66例NSCLC患者的组织标本中,有5例(7.6%)存在EML4-ALK融合基因阳性,这5例组织标本的EGFR(18~21号外显子)及K-Ras(2号外显子)均为野生型。5例阳性患者中,4例年龄小于总体患者的平均年龄(59±11)岁,占80%(4/5);女性患者4例,占80%(4/5);不吸烟患者3例,占60%(3/5)。EML4-ALK融合基因阳性NSCLC患者均为腺癌,1例NSCLC组织为腺泡样结构,3例组织为印戒细胞样结构,4例伴有胞内或胞外黏液。结论:EML4-ALK融合基因阳性NSCLC多见于年轻女性腺癌患者,多为伴有黏液产生的印戒细胞样结构,不同时合并EGFR和KRas突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与棘皮动物微管相关样蛋白4与间变性淋巴瘤激酶(EML4-ALK)融合基因共存(以下简称双基因异常)的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EGFR突变与EML4-ALK融合基因共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特点。结果:11例双突变非小细胞肺癌占医院同期入院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0.68%(11/1620);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23-70岁,平均年龄51.6岁;11例患者均不吸烟;腺癌9例,肉瘤样癌2例;临床分期,ⅠA期3例,ⅡB期1例,ⅢA期1例,ⅢB期1例,ⅠV期5例;6例行手术治疗,4例使用传统化疗,最好疗效为稳定(SD),最长无进展生存期(PFS)为6月;5例患者使用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Ⅰ)治疗,使用EGFR-TKⅠ最好疗效为部分缓解(PR),PFS为3-23月,中位PFS为9月;截止2017年12月,死亡4例,11例患者的生存时间为1-67月,中位存活时间为21月。结论:EGFR基因突变与EML4-ALK融合基因共存型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少见,多见于不吸烟或少吸烟的肺腺癌患者,双基因异常的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药物的治疗缺乏统一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基于EGFR及EML4-ALK的磷酸化水平或肿瘤突变负荷选择靶向药物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ic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和ROS1融合基因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ARMS法检测379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EGFR突变、ALK和ROS1融合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379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组织中,EGFR突变率为36.15%(137/379),19del和L858R突变为其主要突变类型,同时检出L858R和T790双突变4例,L858R和19del双突变2例;EGFR突变人群主要是女性、腺癌、非吸烟患者(P<0.05)。ALK融合基因阳性率为3.43%(13/379),其中ALK-M1融合基因型4例,ALK-M2融合基因型3例,ALK-M3融合基因型3例,ALK-M4融合基因型1例,ALK-M6融合基因型2例。ROS1融合基因阳性率为3.17%(12/379),主要为ROS1-M8融合基因型(8例),存在1例ROS1-M3和ROS1-M8融合基因型双融合。不同性别、年龄、组织学和吸烟状况的NSCLC患者ALK和ROS1基因突变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EGFR基因在NSCLC患者中存在较高的突变率,而ALK、ROS1融合基因在NSCLC患者中突变率较低,但代表了非小细胞肺癌的特点分子亚型,为指导临床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融合基因突变的原发性肺癌(primary lung cancer)人群中的突变率,并分析其与病人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入选的106例病例均为中国西北五省人群,且经ALK融合基因检测为阳性。将106例患者的组织标本采用ARMS方法检测EGFR基因18-21外显子的突变情况,统计分析双突变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106例ALK融合基因突变阳性的原发性肺癌患者的组织标本,有7例(6.6%)同时存在EGFR突变,其中19外显子缺失突变(19-del)的3例(42.9%),L858R突变的2例(28.5%),L861Q和G719X突变的各1例(14.3%);7例ALK和EGFR双突变的患者中ALK融合基因的突变均为EML4-ALK突变亚型1(variant 1,V1)。7例双阳性的患者中,6例患者的年龄小于总体患者的中位年龄(53岁),占85.7%;男性患者4例,占57.1%;不吸烟患者7例,占100%;腺癌患者4例,占57.1%,其中女性3例;肉瘤样癌2例,占28.6%;粘液表皮样癌1例,占14.3%。结论:EML4-ALK融合基因和EGFR突变能够共存,在EML4-ALK阳性的肺癌患者中,EGFR的突变率为6.6%,双突变的患者大多年轻且均无吸烟史,且双突变的女性患者均为腺癌。  相似文献   

11.
E-cad、EGFR、MMP9 与肺癌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E-钙粘蛋白(E-cadherin,E-cad)、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Receptor,EGFR)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表达与术后复发及转移的关系。方法:选择临床I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其中36例于36个月之内发生复发或转移,30例术后无病生存期超过36个月。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组织中E-cad、EGFR、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36例早转移IB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患者的手术标本中,E-cad的异常表达率、EGFR及MMP9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30例非早转移IB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患者(P<0.05),且在早转移IB期NSCLC中,三者的表达与病理分级、肿瘤大小有关(P<0.05),与病理类型,肿瘤是否浸润胸膜无关(P>0.05)。结论:对早期肺癌术后病人,检测E-cad、EGFR、MMP9的表达,对判断其恶性程度,提示肿瘤的复发及转移倾向大小,决定术后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nm23、EGFR和Bcl-2蛋白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nm23、EGFR和Bcl-2在人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肺癌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了49例肺癌及癌旁组织中nm23、EGFR和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对其与肺癌临床生物学行为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在49例肺癌中,EGFR和Bel-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0%和34.7%,均高于正常肺组织17.5%和12.5%(p<0.05),nm2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55.1%,则显著低于正常肺组织87.5%(p<0.01)。在病理分级的高一中分化、低分化和未分化中nm2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6%、41.2%和11.1%(p<0.01)。EGFR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为61.5%,在小细胞肺癌(SCLC)组为10.0%(p<0.01)。在NSCLC TNM分期中,Ⅰ期 Ⅱ期与Ⅲ P<0.01)期中EGF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9.3%和81.8%(p<0.01);病理分级的高-中分化和低分化中EGF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9.1%和88.2%(p<0.01);在淋巴结转移组为57.9%,无淋巴结转移组为27.3%(p<0.05)。Bcl-2的阳性表达率在NSCLC组为25.6%,在SCLC组为70%,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NSCLC组病理分级的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中Bcl-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5%、26.7%和5.89%(p<0.01)。结论:癌基因EGFR、凋亡抑制基因Bcl-2与抑癌基因nm23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存在着相互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14(Fn14)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外显子19缺失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9月至2013年11月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收治的125例原发性EGFR外显子19缺失的NSCLC组织及与之相对应的30例正常肺组织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和比较其Fn14的表达,分析Fn14的表达与原发性EGFR外显子19缺失的的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Fn14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胞膜和胞质中。在125例原发性EGFR外显子19缺失的NSCLC组织中,Fn14的阳性表达率为100%,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P<0.001)。鳞癌和腺癌NSCLC组织中Fn14的阳性表达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06);不同病理分化程度、不同TNM分期的NSCLC组织中Fn14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P=0.000)。Fn14蛋白的表达与EGFR外显子19缺失的NSCLC的淋巴结转移状态、肿瘤大小以及肿瘤解剖学分类均显著相关(P=0.000、P=0.029、P=0.000、P=0.026),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均无关(P=0.816、P=0.122、P=0.816)。结论:Fn14在原发性EGFR外显子19缺失的NSCLC中呈异常高表达,EGFR外显子19缺失突变很可能通过上调Fn14通路,促进NSCLC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EGFR蛋白在的表达与PET-CT检测的SUVmax的相关性。方法:临床收集3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每一病例首先行PET-CT检查,然后行CT导引下活检穿刺,同一病灶取2个穿刺部位,分别为肿瘤组织内SUVmax值2.5-5区域及SUVmax>5区域,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检测30例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内部不同部位EGFR表达。结果:EGFR蛋白表达、SUVmax值在不同年龄、性别、病理类型中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GFR蛋白表达、SUVmax值在不同的肿瘤直径、临床分期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SCLC肿块SUVmax值与组织EGFR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NSCLC组织SUV值与组织EGFR表达有显著相关性,可以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放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肌动蛋白结合蛋白Girdin与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侵袭转移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67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病理组织标本中Girdin蛋白和MMP-9的表达。结果:在167例组织标本中Girdin蛋白高表达率为38.9%,其表达水平与患者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生存状况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吸烟指数、评分、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均无关(P均0.05)。Girdin蛋白的高表达往往伴有MMP-9的高表达,两者显著相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Girdin高表达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Girdin的表达水平和分期是判断预后的独立指标(P0.05)。结论:Girdin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的侵袭和转移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判断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PCR-SSCP检测肺癌细胞p53基因点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溴化乙锭(EB)染色的PCR-SSCP技术对10例非小细胞性肺癌组织标本p53基因外显子5~8进行分析,其中1例在外显子5~6;1例在外显子7;2例在外显子8发现异常电泳带.对1例经SSCP检测异常的p53基因进行核酸序列分析,发现第280位密码子由AGA变成ACA,其编码的氨基酸由丝氨酸变成半胱氨酸.结果证实:非小细胞性肺癌与p53基因突变有关;EB法PCR-SSCP技术是一种简便、可靠的点突变检测法.  相似文献   

17.
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是应用靶向药物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治疗的一个重要相关因素及预测指标。对其突变的检测可以指导TKI类药物(TKIs)的最佳应用。该种突变常出现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尤其是在亚洲女性、肺腺癌、非吸烟者中,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对TKIs治疗的敏感性密切相关。本文旨在探讨利用EGFR基因的已知突变热点的相关知识选择适合不同分子遗传学背景的群体或/和个体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最终达到延长肺癌患者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K-ras基因突变特点,并分析K-ras基因突变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50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手术石蜡标本,采用突变扩增阻滞系统技术(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ARMS)检测K-ras基因第二外显子第12、13密码子的七种热点突变情况,分析其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ARMS法检出K-ras基因突变213例,突变率为42.6%。K-ras基因突变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发生的部位、肿瘤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1)结直肠癌患者K-ras基因突变率较高,其中GLY12ASP位点突变率最高,GLY12ARG为稀有突变位点。(2)K-ras基因突变与结肠癌的组织学类型相关,可能用于结直肠癌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对替莫唑胺联合图像引导大分割放射(IGRT)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到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86例,根据是否出现EGFR突变分为对照组(EGFR未突变组)和研究组(EGFR突变组),每组43人,两组患者均接受替莫唑胺联合IGRT大分割放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复发时间、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患者高(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复发时间和生存时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头痛、恶心、疲乏以及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KarnofSky活动状态评分(KPS)和肺癌相关症状量表(LCS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KP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LC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替莫唑胺联合IGRT大分割放射治疗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临床疗效更好,并且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更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miR-191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相对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技术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iR-191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期的相关性。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癌组织中miR-191的表达显著上调。组织分化程度低或有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癌组织中miR-191表达明显高于组织分化程度高或无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P0.05),癌组织高表达miR-191的NSCLC患者生存期明显短于癌组织低表达miR-191的NSCLC患者(P0.05)。结论:miR-19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上调,与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患者生存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