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石首麋鹿昼间活动时间分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讨性别、年龄和季节对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行为的影响,2006年9月-2007年10月,作者采用焦点取样法和瞬时记录法,将麋鹿昼间活动归为采食、饮水、运动、休息、警觉、其他行为等六大类型,每月6-8 d对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种群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跟踪观察.结果表明:麋鹿有晨、昏两个采食高峰和一个午间休息期,各种行为类型所占比例依次是:休息53.40%(±5.59%)、采食22.36(±8.34%)、运动11.23%(±0.63%)、警觉5.03%(±1.76%)、其他行为4.42%(±2.06%),饮水2.65%(±0.74%).不同季节,时间分配变化明显.非参数Kruskal Wallis H检验结果显示(n=120),季节、年龄和性别显著影响麋鹿的活动时间分配.除运动行为(x2=16.856,df=3,P>0.05)和饮水行为(x2=7.667,df=3,P>0.05)无显著差异外,采食(x2=15.657,df=3,P<0.01)、休息(x2=13.173,df=3,P<0.01)、警觉(x2 =13.887,df=3,P<0.01)和其他行为(x2=16.317,df=3,P<0.01)在不同季节所占时间百分比均有极显著差异.对不同性别年龄组的活动时间分配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各性别-年龄组间的运动行为所占时间比例有极显著差异(P<0.01),雄鹿与雌鹿之间的警觉行为有极显著差异(P<0.01),雄鹿花较多时间用于警觉.幼鹿与成年鹿及亚成年鹿之间的采食行为时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性别、年龄组在不同季节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的差异采用方差(ANOVA)分析后发现:所有年龄组,夏季与冬季饮水、春季与夏季警觉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成体和亚成体麋鹿,春季与冬季警觉、夏季与冬季运动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2.
野化培训大熊猫的食性及其对拐棍竹的选择利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采用动物行为随机观察法、粪便分类收集法、样方法以及SPSS统计软件等方法,调查和分析了2003年7月至2004年9月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祥祥”在野化培训圈中的食性及对拐棍竹的选择利用。结果表明:野化培训大熊猫“祥祥”主要取食培训圈中的拐棍竹竹笋及其成竹、幼竹、半枯竹的竹秆和枝叶,少量采食短锥玉山竹,并偶尔寻食培训圈中的青草和鞘柄菝葜等植物。食性季节变化具有与野生大熊猫相似的动态规律,9~12月主要以拐棍竹枝叶为食,1~4月取食成竹竹秆,5月大量啃食当年新笋,6~8月则喜食幼竹竹秆。同时,“祥祥”对拐棍竹粗细的利用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选择性,一般取食基径大于12mm以上的竹子,对基径很小的竹子不喜欢或拒绝利用,而不同龄级竹子的选择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大熊猫在野外食物选择的广泛性远大于圈养个体。均衡饮食对于大熊猫异地保护至关重要,其中包括适当水平的微量营养素。评估圈养大熊猫不同采食期的营养状况,有助于构建科学的大熊猫饲养策略。本研究选取7只健康成年圈养大熊猫,依次饲喂竹叶(竹叶采食期)和竹笋(竹笋采食期)。竹叶采食期进行3次饲喂实验,竹笋采食期进行2次饲喂实验,每次饲喂实验持续3 d,每次饲喂实验间隔28 d。实验期间记录大熊猫的日采食量,测定竹子的维生素含量并查阅其矿物元素含量,从而比较大熊猫在不同采食期的维生素和矿物元素日摄入量。各采食期结束时采集大熊猫血样,测定血清中13种维生素和10种矿物元素水平。结果发现:与竹叶相比,竹笋的VA、VE、VK1、烟酸、吡哆醛及吡哆醇含量显著下降,VB5和VB12含量显著增加(P<0.05)。与竹叶采食期相比,竹笋采食期大熊猫的VE、VK1、Ca、Fe、Cu和Mn日摄入量显著降低,VB5、VB6  相似文献   

4.
2002年2~6月对卧龙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圈养大熊猫“雷雷”在半散放条件下的营巢行为和日摄食量的变化首次进行研究。该雌体在自然交配人工授精后一个月开始表现营巢行为。在4个月的观察过程中,大熊猫“雷雷”大约有371%的时间用于营巢或卧在巢中。营巢和卧巢的时间基本发生在上午900~1130时。营巢行为出现前后,个体的日均摄食量不存在显著差异(P=0519)。相关分析表明,日均摄食量与日营巢频次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R=-063,P>005,n=116)。大熊猫“雷雷”总共在圈舍内3个地点营巢,最终在安全性较高、采光好而郁闭度较低的地点营巢成功。圈养大熊猫对营巢材料没有表现选择性。结果表明复杂多样、接近自然状态的圈舍可能有助于大熊猫物种特有行为的发生。研究结果对大熊猫和其它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2003—2007年,采用样方法和定位观察法测量了卧龙自然保护区拐棍竹无性系种群密度、地径和高度,研究野化培训大熊猫采食和人为砍伐对拐棍竹无性系种群更新的影响;并用Weibull概率密度分布函数的尺度和形状参数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方式(大熊猫采食、人为砍伐和对照)对拐棍竹无性系种群结构(年龄、径级和高度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种群数量和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大熊猫采食和人为砍伐有利于拐棍竹的无性系更新,经过3年多的自然恢复,竹子的种群密度趋于一致,并达到较稳定的状态.大熊猫采食样方的拐棍竹径级和高度级分布曲线、尺度参数和形状参数与对照样方无明显差异;而人为砍伐样方的分布曲线大多呈倒"J"型,且尺度参数和形状参数均明显小于大熊猫采食和对照样方,当年生竹笋和多年生竹的生长质量远不及大熊猫采食影响下的竹子种群,难以达到大熊猫取食的选择标准.  相似文献   

6.
作者于2004年7~10月采用所有事件取样法(All-occurrence recording)和时间数据收集0-1取样法,对13只圈养大熊猫觅食行为观察,发现:圈养大熊猫食物中竹子占77%、其它占23%;幼体很少吃竹子,亚成体食竹量稍多于成体,亚成体觅食竹茎带高于成体,成体吃竹叶的量大于吃竹茎的量,偏好于吃竹叶;气温高于26℃后,大熊猫觅食频率有所下降,气温下降到22℃以下时,觅食频率开始上升;9:30~11:30和14:30~15:30为大熊猫觅食竹子的高峰期,与人为投食时间明显有关;圈养大熊猫日食竹时间占总时间的20%,其它活动时间占17%,休息时间占63%,明显短于野生大熊猫的觅食时间。以上观察结果对改进和完善圈养大熊猫的饲养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利用解冻后的大熊猫冷冻精液,分别进行体外存活试验、顶体反应试验、异种穿卵试验和低渗膨胀试验,并对低渗膨胀试验与其他试验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各试验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精子低渗膨胀率与精子的体外37℃存活时间呈显著正相关,r=0.79(P<0.05);与体外异种受精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90(P<0.01).说明大熊猫精子的低渗膨胀试验可以作为精子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2010—2020年15只母兽带仔野化培训的大熊猫幼仔为研究对象,基于红外视频监控系统观察和音频颈圈解译获得的行为资料、GPS颈圈跟踪定位采集的粪样数据,分析了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的行为发育进程和食性转换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的生长发育,与觅食和警戒相关的行为得到充分发育,且具有较强的时间关联性,包括食乳、爬行、走动、玩耍物品、爬树、咬玩竹子、饮水和采食竹子等。8~10月龄的大熊猫幼仔开始取食竹子,其发育性食性转换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食乳期(1~7月龄)、食母乳—食竹子转换期(8~28月龄)和食竹期(29~39月龄),其中转换期细分为关键期(8~18月龄)和过渡期(19~28月龄)。从统计检验来看,不同食性阶段间差异显著;过渡期的大熊猫幼仔可离开母兽独立生活,此阶段大熊猫幼仔食物组分比例与食竹期相比无显著差异。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的季节性食性转换规律与带仔母兽和野生大熊猫具有相似的格局,即春季主要取食竹笋,夏、秋季则以嫩竹茎和竹叶为食,冬季采食竹叶与竹茎。  相似文献   

9.
新疆科克森山盘羊季节性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采用目标取样法在新疆准噶尔界山西北部的科克森山区域对盘羊的行为进行了调查。盘羊行为被划分为采食、警戒、移动、休息和"其他"5种类型。共监测有效个体1197只,累计获得有效行为样本2068个,采食和休息是主要行为,平均时间所占百分比为43.1%和25.5%。除了春秋季雌性盘羊,其余季节盘羊5种行为间行为时间分配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除了冬季雌雄盘羊休息行为的平均时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季节雌雄盘羊各种行为差异极显著(P0.01);季节因素对雄性和雌性盘羊5种行为的平均时间分配均存在极显著影响(P0.01)。不同季节盘羊行为的日活动节律基本呈采食-休息-采食的活动模式,受地域环境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其活动模式具有自身的特异性。盘羊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受食物资源、温度、同类竞争、天敌、繁殖周期和人类活动等影响。与其他研究结果对比后发现,不同区域的盘羊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表明动物的行为特征是动物本身长期进化和适应周围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2011年2月26日~5月2日,在高海拔地区昆明云南野生动物园,采用连续记录法(Continuous recording) 和焦点动物取样法(Focal animal sampling)记录与分析了3只亚成年雌性大熊猫昼间刻板行为发生频次和持续时间,并就温度、游客流量与刻板行为发生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大熊猫刻板行为发生频次(次·h-1)高峰和持续时间( min·h-1)较长的高峰均出现在10:00~11:00和16:00~17:00,各时段行为表达水平存在极显著差异(x2=61.183,P<0.01;x2 =56.470,P<0.01).个体间刻板行为持续时间昼间分布无显著差异(x2=3.185,P>0.05);个体间发生频次在14:00~15:00时段存在显著差异(x2=7.796,P<0.05),而在其他时段则存在极显著差异(x2=11.536 ~20.212,P<0.01).温度与刻板行为发生频次、持续时间均无显著相关性(rx=-0.067,P>0.05;rs=-0.012,P>0.05);游客流量与持续时间、发生频次有一定的正相关,但不显著(rs =0.187,P>0.05;rs=0.159,P>0.05).此外,在刻板行为型时间分配格局中,以刻板踱步最高,占56.78%,其次为爬笼、吮掌,而旋转、摇摆及坐着旋转等其他刻板行为表现较少,其总和仅占1.20%.  相似文献   

11.
粪便咬节是大熊猫数量调查中最常用的指标。然而,大熊猫在主食竹叶的季节有时在粪便中未留下咬节而使数量调查难以进行。为此,本文对大熊猫粪便宽径与咬节平均长度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大熊猫粪便宽径呈正态分布,同一个体的含咬节粪便与全由竹叶组成的粪便在宽径上无显著差异。大熊猫咬节平均长度与粪便宽径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在不考虑年龄的情况下,粪便咬节平均长度与粪便宽径的回归方程为:Y=0.38X十14.40。成体和亚成体组的粪便咬节平均长度与粪便宽径的回归方程为:Y=0.22 X+22.79。年龄对大熊猫粪便咬节平均长度与粪便宽径的回归关系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属于晚熟性动物,育幼早期是幼仔存活和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幼仔最易夭折时期。为了解大熊猫产后应激水平及其与母幼行为之间的关系,从行为适应机制的角度提高幼仔存活率,本研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监测7只处于育幼早期(产后0~75日)母兽粪便皮质醇含量,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观测3对母幼个体的行为。结果显示:(1)育幼早期母兽皮质醇含量随幼仔日龄增长总体呈下降趋势(r=-0.950,P<0.001);(2)幼仔断奶前与断奶后相比,母兽皮质醇含量无显著差异(t=-0.935,P=0.361);(3)母兽皮质醇含量与母幼联系(r=0.918,P<0.001)、幼仔尖叫(r=0.777,P=0.001)和休息行为(r=0.731,P=0.002)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采食行为呈显著负相关(r=-0.608,P=0.016),而与舔幼仔行为不相关(r=0.366,P=0.179)。结果表明,大熊猫母兽育幼早期粪便皮质醇含量变化与幼仔生长发育有关,推测母兽的应激强度可能随幼仔御寒能力及自主活动能力的提升而降低;皮质醇可能参与母性行为调节,有助于...  相似文献   

13.
2002 年4 ~11 月,在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对小熊猫的觅食特征和营养对策进行了研究,并采用Vanderloeg 和Scavia 选择指数Ei衡量小熊猫对竹笋和竹茎年龄的选择程度。结果表明,小熊猫食物由竹叶(70.5% )、竹笋(22.1% )、野果(7.2% )以及毛(0.2% )等组成。小熊猫几乎全以冷箭竹为食,未发现采食短锥玉山竹。春季食物主要由竹叶和竹笋组成,夏秋季主要由竹叶和果实组成,而冬季以竹叶为主。小熊猫对竹笋、竹叶的觅食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基径在3 mm 以上被采食竹笋,Ei的值为0.071 9 ~0. 094 4,竹高在10 ~70 cm 未被采食竹笋, Ei 的值为0.149 6 ~0.1989。对不同年龄竹茎和竹叶的选择在各个月份间存在变化,4 ~6 月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竹竹叶Ei分别为0. 036 2 、0.224 8 和0.487 6, 7 ~8 月三者Ei分别为0.0071、0.0027 和0. 0098,9~11 月特别喜食当年生老笋上的竹叶(Ei =0.552 1)。此外,小熊猫在6 ~ 8 月还特别喜食已展开(53.4% )和未展开的卷曲嫩叶(36.3% ),不喜食较老的竹叶(10.3% )。小熊猫的食性及其对食物的选择体现了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觅食对策的优化,可最大化觅食过程中的物质或能量摄入。  相似文献   

14.
采笋是大相岭山系大熊猫栖息地内一种传统的资源利用活动。为了了解采笋活动对大熊猫活动以及不同采笋管理方式对八月竹Chimonobambusa szechuanensis生长的影响,2008—2012年在大相岭山系对大熊猫的活动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监测,2013年对规模性采笋的四川省洪雅县和限制规模性采笋的四川省荥经县内的八月竹生长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洪雅县一年生八月竹密度显著高于荥经县(P=0.002),荥经县多年生八月竹的株高显著高于洪雅县(P=0.005);(2)八月竹种群密度与海拔呈正相关。洪雅县八月竹的多年生基径、多年生株高和一年生株高与海拔均呈显著负相关,而荥经县八月竹的多年生基径、多年生株高和一年生株高则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3)大相岭山系大熊猫主要活动于海拔1 400~2 700 m,85%的痕迹点出现在2 000 m以上;(4)采笋期间未在八月竹林发现大熊猫活动痕迹,而采笋期前、后均能在八月竹林发现大熊猫痕迹。规模性采笋对八月竹的株高、基径和密度都有影响,并且采笋活动对大熊猫活动产生影响,应进一步规范采笋行为,协调保护与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性别与年龄对圈养大熊猫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 2 4只圈养大熊猫行为进行了定量观察 ,发现雄性活动、蹭阴标记和探究行为频次显著高于雌性 ,其它行为差异不够显著。随年龄的增长 ,个体探究和游戏行为频次显著减少 ;雄性个体用于蹭阴标记和嗅闻的时间显著多于雌性 ,而用于休息行为的时间则正相反。随年龄的增长 ,个体用于游戏的时间显著减少 ,休息的时间显著增加 ;圈养雄性个体白天处于活跃状态的时间百分比 (86 5 9± 5 4 0 ,n =11)显著多于雌性 (6 6 77±5 75 % ,n =13,P =0 0 5 0 )。结果表明 :1)大熊猫个体行为的性别差异不仅存在于野生个体 ,而且存在于圈养个体 ;2 )幼年个体表现较多的游戏和探究行为可能与行为学习和模仿有关 ,并可能对个体行为发育有重要影响。非发情期雄性个体表现较多的蹭阴标记和嗅闻行为可能与护卫领地和维持社群关系有关。  相似文献   

16.
该文调查了林下、中林窗、大林窗和林缘旷地等4种亚高山暗针叶林林冠环境下的华西箭竹(Fargesia nitida)分株种群,对其当年生立竹和母株的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探讨了母株年龄及大小对克隆生长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华西箭竹当年生立竹的分株密度以林下种群的最低,从林下→中林窗→大林窗,随林冠郁闭度的减小,华西箭竹基株当年生立竹的分株数逐渐增大。2)4种林冠环境下,当年生立竹和母株的分株高度、基径和生物量均有显著差异,且随林冠郁闭度的减小有递增的趋势(林下<中林窗<大林窗)。3)各林冠环境均以二龄母株产生的当年生立竹数量最大,不同林冠环境之间母株的平均年龄,以及处于同一林冠环境的各龄级母株产生的当年生立竹平均分株数和平均基径均无显著差异。4)不同林冠环境下,华西箭竹当年生立竹基径与一级母株、二级母株基径均呈正相关关系,但当年生立竹基径随一级母株增加的速度快于随二级母株的增加。5)当年生立竹的基径与地下茎直径呈显著的正相关;母株的基径与当年生立竹的地下茎直径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其地下茎长度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环境因子对野化培训大熊猫在生境斑块中行为表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动物行为观察中的聚焦动物法和生境斑块调查的样方法, 调查和分析了2003年7月至2004年9月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祥祥"在野化培训圈中的行为表现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 表明:野化培训大熊猫在生境斑块中的行为表现主要以取食为主,占63.14%,其次是移动行为和休息行为,分别为15.85%和8.91%,爬树行为最少,仅0.23%;且不同月份各种行为类型的分配格局具有相似模式,无显著性差异(P=1.0).分析食物分布对大熊猫行为表现的影响,其取食、吃馍和称重、休息以及饮水等行为在有无竹子分布的斑块之间差异显著(P<0.05),而其它行为不甚明显(P>0.05).从生境结构的环境组成因子来看,野化培训大熊猫的行为表现除与斑块个别组成因子具有较为明显的相关关系之外(P<0.05),与其它环境因子均无显著性相关(P>0.05).据此对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对今后圈养大熊猫的野化培训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对圈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了解有助于改善大熊猫饲养管理。本研究以峨眉山大熊猫馆3只大熊猫香琳、芦琳、平平为对象,采用连续时间记录法,分析了夏季游客数量和饲养员接触方式对大熊猫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游客数量对香琳的嗅闻(t=3.648,P=0.001)和蹭阴(Z=-2.192,P=0.028)以及芦琳的进食(t=2.487,P=0.018)和踱步(t=-3.302,P=0.001)行为影响显著。饲养员的日常接触使大熊猫的休息、玩耍时长均显著下降(P0.001),而进食、嗅闻、趴门、踱步行为时长显著增加(P0.001)。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建议:(1)在大熊猫表现出异常行为时,应适当控制游客数量,以免产生更严重的应激反应;(2)在日常饲养管理中,应减少饲养员与大熊猫的被动接触,以降低饲养员对大熊猫行为的干扰。  相似文献   

19.
鲜红  侯蓉  郑鸿培 《四川动物》2006,25(1):55-58
在2004年度2~5月大熊猫繁殖季节,对5只不同年龄雄性大熊猫的精液使用酶免法检测精清中的PAF-AH含量,并初步探讨了其含量高低的影响因素。结果在所有受检样品中均检测到PAF-AH活性的存在,浓度最低仅12.96 mmol/min.mL,最高达275.42 mmol/min.mL,大熊猫年龄不同、采精时间不同,精清PAF-AH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同时PAF-AH的含量表现出与精子活力呈极显著负相关(R=-0.73,P<0.001),与精子运动状态呈显著负相关(R=-0.58,P<0.05);与精子形态完整性也有一定相关性但差异不显著(R=-0.42,P>0.05)。结果表明,大熊猫精清中含有PAF-AH,其含量高低与大熊猫年龄、采精季节及精液质量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影响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双胞胎生长发育的因素,以2013—2016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出生的22对大熊猫双胞胎幼仔及其母兽为研究对象,分析母兽孕期增重、双胞胎个体性别和双胞胎性别类型与大熊猫双胞胎幼仔初生体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双胞胎个体性别和大熊猫幼仔初生体质量与1~12月龄大熊猫幼仔体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双胞胎性别类型的大熊猫幼仔初生体质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但母兽孕期增重、双胞胎个体性别与幼仔初生体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7、P=0.170);双胞胎2只个体的初生体质量不同(χ^2=9.043,P=0.041),且双胞胎性别类型与幼仔初生体质量差异程度呈中等强度相关(Cramer s V=0.492,P=0.030),双雌性双胞胎初生体质量差异为20%~40%(调整后标化残差:2.30),双雄性双胞胎初生体质量差异小于20%(调整后标化残差:2.60);双胞胎个体性别和初生体质量对1~12月龄大熊猫幼仔生长发育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大熊猫双胞胎幼仔生长发育影响因素的研究,为大熊猫双胞胎的饲养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