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古人类基因组的研究进展迅速,各个古人类种群的起源与基因流向逐一揭晓,从中找出了对现代人基因有贡献的古人类种群,由此引发了对人类起源的重新思考与探究。更为重要的是古人类基因存在与疾病相关的序列信息,不仅为现代人医疗保健研究提供了参考,还有助于研究现代人疾病的发生。本文就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古人类基因组研究成果及其中与健康相关的重要发现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粪便孢粉学     
刘炳仓 《化石》1993,(4):26-26
作为孢粉学的一个分支,粪便孢粉学的任务是分析、研究粪便或粪化石中的孢子-花粉。这对了解古、今某些动物或古人类的生活食性和居住环境,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大家知道,自古以来,一般食草、半食草动物或古人类以植物为生,或以某些植物充饥。一个普通的孢粉学原理是,有什么植物,就会有什么样的孢子-花粉。因为孢粉外壁中包含一种抗酸耐碱的孢粉素高分子化合物,所以,当它们随着植物体进入动物或古人类的胃后,经过肠胃运动,随着大便排出体外时,并未因肠胃中消化食物有酸碱存在而破坏,相反仍完好无损。在实验室中,有经验的孢粉分析工作者通过对这些古代遗留排泄物和粪化石的一系列分析处理、镜检和统计,就能了解这些粪便中有些什么种类的孢子-花粉,以及反映出存在什么植物,以此判断古代动物或古人类的生活食性。  相似文献   

3.
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瑞典生物学家斯万特·帕博(Svante P??bo),以表彰他在古人类基因组学和人类起源方面做出的决定性贡献。关于人类起源,存在各种学说,目前主流的观点是“走出非洲学说”。斯万特·帕博在开创一门新的学科——古人类基因组学的同时,一直在不断完善“走出非洲学说”。他借助各种生物学技术,从基因组学的角度去深入探究人类起源,发现我们身体内保留着一些来自古人类的基因印迹。这项研究意味着在研究某些疾病的时候可以追根溯源,而不是将眼光局限于基因本身,探究某个基因从哪里来将会是研究疾病的全新思路。本文总结了他在研究过程中对相关生物技术的革新、基于线粒体和核基因组对古人类的探究以及相关成果,并介绍了一些源自古人类的基因及其有关信息。  相似文献   

4.
《化石》1975,(1)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动物与古人类陈列室、植物陈列室及古象展览室,已于1974年10月开始进行试展,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与首都工农兵和广大群众见面了。走进古动物与古人类陈列室,人们好像从数亿年前开始进行了一次史前旅行。形形色色的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化石标本,栩栩如生的模型和复原景画,千差万别的各门类古老生物,在人们面前再现出一幅古代气象万千的大自然的情景。  相似文献   

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是人类肢体的延伸,是人类得以有效生存的基础.远古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制作工具的材料以石头为主,较晚的时期出现了骨、角等材料,也有可能使用其他易腐烂的木头、藤条,等等.由于其他材料易腐朽而难以保存,古人类遗留下来的大量石器成为考古学研究者的主要分析材料,他们以此探求古代人类的行为和生计方式.  相似文献   

6.
《化石》2013,(3)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秀杰副研究员与同事在更新世晚期古人类许家窑(侯家窑)11号个体头骨上发现了罕见的先天缺陷病例——巨顶孔症,这是首次在更新世古人类发现的此类病例.科学家们认为,这显示更新世人类具有异常高的罕见疾病发病率,并为探究更新世古人类绝灭或被替代的原因提供了新证据.3月18日出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报道了这一成果.  相似文献   

7.
幅员辽阔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自然环境极为恶劣,对古人类的生存、迁徙、交流和开发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恶劣的高海拔生态环境大大迟滞了古代人类向青藏高原迁入的步伐,对其开发的年代和程度远远落后于高原周边地区。由于考古工作的局限,人类最早何时扩散到该区域至今仍为悬案。迄今为止,西藏自治区零星见诸报道的打制石器地点大约95处,其中被学术界倾向于认可属旧石器时代的地点有8处,但即使这些地点的石器标本也全部采自地表,缺乏可靠的地层依据,年代难以确定。为探索古人类对青藏高原的征服过程,尤其是揭开西藏地区有无旧石器时代人类遗  相似文献   

8.
刘武  周蜜  邢松 《人类学学报》2018,37(2):159-175
欧洲与亚洲古人类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类演化研究的关注点。基于对化石形态的研究,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与欧洲古人类之间在更新世中、晚期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并提供了支持基因交流的系列形态证据,但古人类学界对其中一些形态特征的人群属性、功能意义及形成机制存在不同认识。本文采用釉质外表观察和CT扫描方法对卡氏尖在98枚中国古人类上颌臼齿化石的出现和表现情况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并与非洲和欧洲古人类进行了对比。本研究发现卡氏尖在中国古人类具有较高的出现率(27.6%-62.5%)和多种形态表现。此外,在多枚中国古人类上颌臼齿发现两个通常只出现在在黑猩猩和非洲早期人类的原始卡氏尖表现:齿带-原尖脊和齿冠舌侧横行沟及屋檐状结构。基于这些发现,作者支持卡氏尖是从猿类,经过不同演化阶段的古人类,一直延续到现代人的一个古老特征的观点。卡氏尖在中国古人类的表现特点提示出现在中国古人类的卡氏尖更有可能是古老原始特征的残余。本研究显示,卡氏尖在中国与欧洲古人类都具有较高出现率,而卡氏尖在中国古人类的表现程度较同时期欧洲古人类更为显著。因此目前还没有足够的可信证据支持卡氏尖是中国与欧洲古人类之间基因交流的造成化石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项目对福建闽西地区奇和洞与南山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古人类牙齿进行了表面残留物提取与鉴定,通过对其中淀粉粒残留物的种类与数量对比,讨论了全新世初期至中期闽西地区古人类对植物资源的利用方式。这些古人类牙齿表面包含四大类形态不同的淀粉粒:1)多面体形;2)圆形或椭圆形;3)圆锥形;4)水滴形。这些淀粉粒分别代表了禾本科植物种子、植物地下根茎部分和疑似的坚果类,这些都是古人类容易获得的野生食物资源,在新石器时代古人类的饮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1961年第4期《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刊载甄朔南同志《我国古代文献中关于古脊椎动物的一些记載》一文(以下简称甄文——笔者),引用古代文献,覈证现代科学知识,中西对比,古为今用,对研究我国古代化石史,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所引古代典籍十八种中,多为转引第二手资料(见本文后所列参考文献),并有脫文、衍文,而且割裂时代,误以后出为原始资料。茲就上文所涉及的古文献资料问题,提出讨论,就正甄朔南同志,及研究我  相似文献   

11.
位于北纬33°上下、秦岭南麓的汉水上游是北半球同纬度地带自然生态系统最复杂、动植物资源丰富、适于早期人类生存的地区,也是我国古人类和旧石器遗存发现较早、遗址密集和研究较为深入的区域之一。上世纪70~80年代以来,汉水上游干支流地区发现的古人类和旧石器遗址数以百计,其丰富的古人类和动物化石资源以及旧石器文化遗存对研究早期人类迁徙与演化、环境适应、石器工业技术和南北旧石器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我国古人类和旧石器考古研究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本文在对汉水上游汉中盆地和安康盆地旧石器遗址相关调查研究现状详细梳理的基础上,兼及丹江口库区周边古人类和旧石器遗址调查、发掘和研究的收获,结合本研究团队数年来在该区域研究工作的进展状况与面临的问题,讨论了汉水上游地区的古人类和旧石器考古研究工作收获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和方向给予前瞻。  相似文献   

12.
古代的动物和人类是怎样生病的?这不仅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而且对探讨古病理(研究古代人类和动物得病的原因和情况)以及了解古代动物和人类的生活情况都可以提供十分宝贵的材料,因此古生物学、医学工作者都十分重视大自然留下的病历——病态化石。毫无疑问,许多带有病态的标本都被破坏了,但在特定的沉积环境中,也可以保存一些化石的病例。这些内科、外科的一系列病例告诉我们:动物和人类生病的现象是由来已久,而且是比较普遍的,这里仅就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中常见的病态作一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3.
《人类学学报》2018,37(2):158-158
吴新智先生对中国古人类化石特征及演化的研究发现,在整个更新世时期中国古人类化石具有一系列共同特征,并呈现镶嵌性表现特点;同时,部分中国古人类化石上有少量本土罕见但欧洲很常见的特征。基于这些发现,吴新智先生提出"连续进化附带杂交"解释中国地区的古人类演化。这张图展示了在北京周口店、陕西大荔、  相似文献   

14.
人类是怎样产生的?人猿如何分野?这些问题是古生物学界和古人类学界所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古代史、自然辩证法研究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将这些问题中某些论断提出来加以讨论,无疑对于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有着积极的意义的。一、古猿下地经营生活问题  相似文献   

15.
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第四纪孢粉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丽娟 《人类学学报》1989,8(1):T001-T002
本文对桂林甑皮岩洞穴古人类遗址的文化层堆积物和钙华板系统采样进行孢粉分析研究,分析了当时的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古人类的生活环境以及文化层和钙华板形成的地质时代。  相似文献   

16.
牙结石本质上是正在矿化或已经完全矿化的牙菌斑,由于其易保存、可获得性和无污染等特征为生物考古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古代牙结石残留物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诸多重要成果。本文从古人类食谱精细化重建、早期农业演进与传播、早期东西方资源流通、特定资源消费与利用等四个方面,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古代牙结石残留物分析的研究进展,揭示了其在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并对牙结石残留物分析在国内考古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展望。  相似文献   

17.
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旧石器时代考古与古人类研究的发展,我们已经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材料和数据.尽管个别遗址的年代、文化性质和化石人类分析及鉴定仍有争议,但如此长时间的积累依然为构建序列性认识和思考提供了基础.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个遗址或者区域的古人类化石、石器打制技术和气候环境背景的个案分析,对早—中更新世中国古人类演化及...  相似文献   

18.
邢松  周蜜  潘雷 《人类学学报》2020,39(4):521-531
东亚中更新世古人类在头骨、下颌骨、牙齿等解剖部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形态多样性,中期成员代表为直立人,而晚期成员的演化地位具有较大争议。为进一步了解东亚中更新世古人类内部的形态变异特点和为东亚中更新世晚期古人类分类提供依据,本文使用微分同胚的表面匹配(Diffeomorphic Surface Matching, DSM)和形态测量图(Morphometric map)对下颌第二臼齿(M2)釉质-齿质连接面的形状和齿冠侧面釉质厚度分布模式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显示:1)东亚中更新世古人类与晚期人属成员(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存在较明显的形态差别;2)该时段晚期的东亚古人类相对中期直立人在侧面釉质厚度分布规律上具有独特性,并在釉质-齿质连接面的三维形状上与晚期人属成员更加接近。本文在以往对东亚中更新世古人类牙齿内外结构单个性状研究的基础上,使用三维形态测量方法进一步量化了M2釉质-齿质连接面三维形状和侧面釉质厚度分布模式两项重要特征的变异特点,这对未来该时段同类型牙齿的形态鉴定以及解决东亚中更新世晚期古人类的分类地位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洛阳考古研究院2012年5月至10月在栾川孙家洞作抢救性发掘,于原生层位发现古人类化石,同时伴有大量哺乳动物化石,以及少量人工石制品。根据伴生动物群的初步鉴定,栾川古人类的生存时代为中更新世。6件古人类化石代表3个个体:1个成年人和2个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的牙齿生长发育阶段分别与6~7岁和11~12岁的现代青少年相当。栾川孙家洞古人类牙齿具有一定的原始性,明显区别于现代人,其形态大小位于周口店直立人牙齿的变异范围内,可归入直立人的形态范畴;同时具有东亚古人类及现代蒙古人群的地区性特征。基于幼年个体上下颌骨的牙齿发育,推测栾川古人类第一臼齿萌出年龄可能接近6岁,提示具有接近于现代人的牙齿生长模式和生活史特点。栾川中更新世古人类化石的发现为中国古人类连续演化假说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丰富的古人类遗存为研究东亚乃至全球古人类起源、迁徙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材料与数据.对已发表的2000多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年代学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分析发现,绝大多数遗址目前仍缺少基本的年代学数据,不足20%的遗址开展过测年,仅10%左右具有相对可靠的年代学数据,只有极少数开展了多种测年方法的交叉定年.对于80多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