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小麦白粉病菌11个生理小种的混合菌种,对新疆地区的小麦近缘植物的7个属22个种的47份材料进行接种,除6份免疫外,其余均接种成功.用其中6个属19个种的29份小麦近缘植物产生的白粉病菌,对小麦回接,参试的29份材料全部回接成功.小麦白粉病菌对小麦近缘植物的寄生像在小麦上一样,有明显的寄生专化性.感病的小麦近缘植物的78.0%对小麦白粉病菌的感病性,随生育期增长而急剧下降.文中并对小麦白粉病中间寄主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通过半薄及超薄切片,比较了正常和受白粉菌感染的小麦叶片细胞的显微及超微结构的差异。观察结果发现(1)受感染小麦叶肉细胞的细胞壁上局部沉积大量团状电子致密颗粒;(2)叶绿体形状由原来的椭圆形转变成圆形,叶绿体膜破裂,类囊体膨大,基粒片层排列疏松,同时,叶绿体内嗜锇性颗粒数量增加;(3)线粒体膜解体,内含物分散到了细胞质中  相似文献   

3.
白粉菌侵染对小麦叶片显微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若林  刘建云等 《西北植物学报》2001,21(2):293-296,T010,T011
通过半薄及超薄切片,比较了正常和受白粉菌感染的小麦叶片细胞的显微及超微结构的差异。观察结果发现:(1)受感染小麦叶肉细胞的细胞壁上局部沉积大量团状电子致密颗粒;(2)叶绿体形状由原来的椭圆形转变成圆形,叶绿体膜破裂;类囊体膨大,基粒片层排列疏松,同时,叶绿体内嗜饿性颗粒数量增加;(3)线粒体膜解体,内含物分散到了细胞质中。  相似文献   

4.
为了寻找适合小麦白粉菌基因组DNA微量提取的方法,分别采用改进破壁法,液氮研磨法和溶菌酶消化法进行破壁,提取专性寄生菌小麦白粉菌DNA。结果表明,用改进的破壁方法,仅用3~10 mg的分生孢子粉所获得DNA的收率为(12.23±3.46)~(40.32±5.67)ng/mg,且OD260/OD280比值为1.71~1.92之间,说明该破壁方法获得的DNA收率大且纯度高。通过PCR反应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该方法也适用于小麦条锈菌和大麦白粉菌专性寄生菌DNA的提取。  相似文献   

5.
不同抗病性小麦品种上白粉菌吸器发育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东维  李振岐 《菌物系统》1997,16(2):122-127
利用电镜技术对不同抗病性小麦品种上白粉菌吸器发育及相应寄生细胞变化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吸器的Ca^2+-ATP酶活性及几丁质的分布进行了细胞化学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白粉菌(Bhumeriagraninisf.sp.tritici)成熟吸器在内部结构上类似一个代谢活跃的菌丝细胞,有大量的线粒体和多聚核糖体,Ca^2+-ATP酶主要被定位在寄主质膜及病菌核膜上,随吸器的不断发育,吸器外膜厚度  相似文献   

6.
陈企村   《微生物学通报》1993,20(2):77-80
在宁夏灌区,春小麦白粉病菌(Erysiphe graminis f.sp.tritici)的分生孢子在-3-29℃温度范围都可萌发。温度达33℃时不能萌发,最适温度为10—15℃。分生孢子虽然在0—100%的湿度下都可以萌发。但以饱和湿度最适。紫外光对分生孢子有强烈的杀伤作用。直射阳光对分生孢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在散射光和黑暗条件下,孢子的萌发率没有显着差异。  相似文献   

7.
TCTP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及微生物中,参与重要的生物过程。对小麦中克隆到的TCTP基因进行了白粉菌诱导下的表达模式分析,结果发现,在对白粉菌敏感的小麦京411中,白粉菌侵染后TCTP基因应答迅速,且基因表达水平较高。用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方法沉默京411中的TCTP基因,发现白粉菌成功侵染小麦叶片的比例下降,乳突等抗性结构特征比例上升,H2O2在细胞内的累积水平升高。试验结果表明,TCTP在小麦与白粉菌互作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白粉病是我国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尝试用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e,EST)技术,研究了经白粉病菌诱导后的小麦基因表达。从构建的普通cDNA库中随机挑取约1500个阳性克隆并进行测序,获不重复ESTs序列387条,不重复序列均获GenBank的存储号,其中49.4%的序列与已知基因同源,196条序列功能未知,84条序列为新ESTs。将不重复序列制备成高密度点阵膜,用差示杂交法筛选到几个抗病相关序列。  相似文献   

9.
香薷白粉病菌及其重寄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翠  梁晨 《菌物研究》2011,9(2):97-99
对采自中国长春香薷白粉病菌进行系统观察和测量,鉴定其为本间白粉菌(Erysiphe hommae Braun),同时发现了重寄生菌——白粉寄生孢(Ampelomyces quisqualis Ces.),并对重寄生茵的叶部寄生特征及培养特征进行了描述.室内检测结果表明,重寄生菌的重寄生强度较高,可抑制白粉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小麦3个被白粉菌诱导基因表达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含有抗白粉病基因Pm2 1的小麦 簇毛麦 6VS/6AL易位系在接种白粉菌后 ,叶片无任何病症。应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从小麦 簇毛麦 6VS/ 6AL易位系分离到 3个叶绿体蛋白基因片段 ,它们是TaD5、TaD2 3和TaD33,3个基因片段分别与小麦叶绿体基因rbcL ,拟斯卑尔脱山羊草叶绿体RNA聚合酶α亚基基因rpoA和大麦 1,5 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活化酶基因(Rubiscoactivase ,RcaA2 )同源性达 97%、98%和 88%。据此推测TaD5、TaD2 3和TaD33分别是 6VS/ 6AL易位系中的rbcL、rpoA和 1,5 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活化酶基因的片断。Northern分析表明这 3个叶绿体基因的表达在白粉菌诱导下得到增强。叶绿体基因组含有胸腺嘧啶重复区是在mRNA差异显示中克隆到叶绿体基因组基因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利用电镜技术对不同抗病性小麦品种上白粉菌吸器发育及相应寄主细胞变化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吸器的Ca2+-ATP酶活性及几丁质的分布进行了细胞化学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白粉菌(Blumeriagraminisf.sp.tritici)成熟吸器在内部结构上类似一个代谢活跃的菌丝细胞,有大量的线粒体和多聚核糖体;Ca2+-ATP酶主要被定位在寄主质膜及病菌核膜上;随吸器的不断发育,吸器外膜厚度增加,同时Ca2+-ATP酶活性增强。几丁质均匀地分布在吸器壁上,其含量随吸器的成熟而增加。在不同抗病性小麦品种上,吸器细胞核最先退化,然后是线粒体的液泡化和多聚核糖体的解聚。中抗寄主细胞内的吸器普遍退化较早,相当一部分在吸器中心体阶段已解体。此外,高感寄主表皮细胞与叶肉细胞之间有发达的胞间连丝;而且在吸器形成后,能比中抗寄主细胞更快地增殖和聚积大量与能量代谢、物质合成及分泌活动有关的细胞器。  相似文献   

12.
比较了荧光素钠和考马斯亮蓝应用于小麦白粉病菌染色的效果。荧光素钠法中样品处理只需20min.左右,具有直接、快速的特点;荧光指示剂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无抑制作用,主要沉集于活菌体的隔膜和细胞质部位,使病菌产生明显的亮绿荧光和清晰的细胞轮廓,亮绿荧光衰退期为7min.;借助荧光显微镜可以观察病菌在小麦叶表的发展过程,区别活菌体和失活菌体。考马斯亮蓝法包括传统的组织学染色步骤,经过改进后的样品处理过程需要40min.左右;染色后使寄主组织呈现淡蓝色,病菌菌体染成深蓝色;该方法可以观察病菌在小麦叶表和被侵染细胞内部发育形成的结构,包括孢子发育形成的初生芽管、附着胞芽管、成熟附着胞以及在寄主细胞内形成的初生吸器原体、成熟的指状体吸器和次生吸器。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子标记方法对我国棉花枯萎菌3个生理小种(3、7、8号)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筛选出的10个随机引物对采自我国11个省(自治区)的26个代表菌株及国外3个不同生理小种对照菌株进行RAPD-PCR增,共产生了140个RAPD分子标记,其中87.8%具有多态性。通过聚类分析确定了供试小种间的亲缘关系,并寻找到了我国3、7、8号小种的特异条带,为确立我国棉花枯萎菌生理小种在国际上的分类地位提供了可靠的分子证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子标记方法对我国棉花枯萎菌3个生理小种(3、7、8号)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筛选出的10个随机引物对采自我国11个省(自治区)的26个代表菌株及国外3个不同生理小种对照菌株进行RAPD-PCR增,共产生了140个RAPD分子标记,其中87.8%具有多态性。通过聚类分析确定了供试小种间的亲缘关系,并寻找到了我国3、7、8号小种的特异条带,为确立我国棉花枯萎菌生理小种在国际上的分类地位提供了可靠的分子证据。  相似文献   

18.
甘肃天水地区小麦条锈菌自然群体DNA指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97—1999连续三年采自甘肃省天水地区16个地点的244个小麦条锈菌分离系进行了PSR331S3/Bg1Ⅱ指纹分析,共鉴定出表现型185个,遗传多样性Shannon指数M=4.467, 加权修正值M*=0.9106,显现出高度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其中三个主要采样点凤凰、甘谷和麦积山病菌群体M值分别为3.5720、3.0268和3.4186,加权修正值M*分别为0.9330、0.8513和0.8610。三个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0.03167,显示出较低的遗传分化水平。本文以多拷贝的RFLP标记为手段,揭示了小麦条锈菌作为一种活体寄生的远程气传病原真菌,其越夏栖息地关键区(天水地区)自然群体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海拔生境对病菌群体结构有显著的影响。但是,地区内亚群体间分化水平很低,表明区域内菌源交流十分频繁。  相似文献   

19.
五十年代以来,小麦白秆病先后发生于我国的四川、青海和西藏的高寒地区。由于是一种摧毁性病害,很快受到有关方面的研究,测定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并推广,从而限制了该病的扩展和危害。但在病原菌方面,过去国内一些研究者虽先后几经研究,不仅未能获得统一的学名且有错误的鉴定。因此,有必要再研究,以便正确地识别此菌的分类位置。作者据川、青、藏高原收集到的该菌标本及培养物切片和染色进行镜检,观察到小麦白秆病菌的产孢结构是瓶梗型的,确实应隶属于壳月孢属(Selenophoma)内,并以此菌的形态特征也不同于壳月孢属内的其它种,因而认为是一新种——小麦壳月孢(Selenophoma tritici sp.nov.),文中对新种作了形态特征的汉文和拉丁文描述和附图。此外,还阐明了现代半知菌类分类中产孢细胞的特征的重要性。模式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